身份歧视的悲剧不能再重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0:13:22

这段时间正是医院招聘护士的高峰期,即将毕业的卫校学生阿芳让招聘方了解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等许多情况后,被补充问了一句“是不是独生子女”,阿芳不解其意。过了不久,她在另一场招聘会上看到某医疗器械公司的招聘广告,上面写明条件之一就是“非独生子女”,阿芳这才明白那家医院的用意。遭遇“独生子女”软钉子的同学还不少。

网上搜索能搜出一大堆,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研究结论不外乎:“独生子女”适应性差、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弱、学习能力不强、依赖性大等,“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唯我”意识浓烈、心理承受力弱、体质状况堪忧。认真看看数据,就会发现上当,原来“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统计差距仅在5%左右,在误差许可范围内,用科学的态度来说,两者没有区别。下结论的专家水平跟居委会大妈差不多,不仅不懂科学,而且先入为主,老调重弹。

街头巷尾的闲言碎语也就罢了,原来还有人拿着国家的科研经费,煞有介事地为身份歧视提供科学根据。没想到“独生子女”落到今日田地,当初只准生一个孩子可是根据“优生优育”理论制定的国策,所倚仗的也是“科学精神”,而不是响应人民的呼声。要说那个年代科技落后没有发现独生子女的缺陷也不对。那些缺点几乎就是计划生育之前,社会上对那些有兄弟的独女,或有姐妹的独子们的抱怨如出一辙。那些议论,当年的计生政策制定者不可能没听到,也不可能没料到独生子女会比独子独女更娇贵。

看起来护士招聘单位、独生子女问题研究者和计生政策执行者之间针锋相对,其实他们共识大于分歧,都是仗着政府赋权、拿公共财政的钱,站在各自部门利益的立场损害公众的权益。

且不说统计数据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没有明显差异,即便存在统计数据证明了“独生子女”相对不中用,也不能因此否定“独生子女”当中存在大量吃苦耐劳的个体。现在医院方面还在挑三拣四,不愿给“独生子女”在工作中证明自己的机会,说明卫校就业形势不太好,不如农民工。也可能医院方面执行劳动法比较严格,招进去之后很难炒人,只好在招聘时不让任何一个疑似不胜任者漏进来。

上面都不是我想说的。我想说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一向以传统文化为荣,但是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也有缺陷。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基督教文化当中的那种平等观念,也就是忽视身份,甚至是将日常议论出身视同禁忌。一个人的出身是不能自己选择的,一个人的社会评价应该由成年之后的成就来决定,这样才能形成最有效的激励,社会效益最高,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

因为身份歧视,中华民族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惨重。1949年以前,国民党一方因为省籍矛盾斗得不可开交,终于失去天下、偏安一隅。共产党一方对外斗地主分田地,对内也分成工运、农运和知识分子数个派系,此起彼伏一直到改革开放。文革期间,遇罗克竟然因为反血统论被判刑杀害。聊以自慰的是中国近代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不怎么激烈,得益于传统文化中天下一家的观念。可惜现在履历表上还得注明民族、党派、籍贯,为身份歧视大开方便之门,受了歧视还不自知。“独生子女”至少得多嘴问那么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