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门 “复旦18驴友被困黄山”真相调查 三次报警无人应 一条短信惊两地 夜上黄山 谁让救援队变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33:07
“复旦18驴友被困黄山”真相调查 三次报警无人应 一条短信惊两地 夜上黄山 谁让救援队变敢死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2日10:1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复旦18驴友被困黄山”真相调查三次报警无人应一条短信惊两地夜上黄山谁让救援队变敢死队?
“复旦”的效应
他们一共4次报警,前三次报警的时候,也没有公开学生的身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计后果救援”
“夜不上黄山”是惯例,可“被困者是复旦学生啊!”领导层层重视,“只能是不计代价救援!”
成都商报记者 龙灿 黄山报道
12月12日,18名复旦驴友被困黄山未开发区域。在上海方面以政府为主导的急切求助下,黄山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救援。
18名被困人员获救,而一名24岁的警察在救援途中失足坠崖牺牲,复旦大学和他们的学生,都陷入了舆论旋涡之中。悲剧发生一周之后,黄山当地对英雄生前的事迹挖掘正在进行,但就领导层层关注的重压之下,如何确保跨区域救援行动的讨论和反思,尚未进行。
黄山集结
3个小时,一条求助短信从上海到安徽黄山,市长、宣传部长、公安局长全部上山,空气骤然紧张
12日晚10点,28岁的黄山景区交警唐军(化名)吃完饭,刚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时候,手机响了。
电话是队上打来的,队长命令,18个复旦学生被困黄山未开发区域,第一批搜救队已经出发,指挥部命令他们紧急集结,作为预备队准备参加野外搜寻。窗外,大雨下得正紧,他抓起雨伞冲出门去。
唐军赶到云谷寺索道附近的停车场,看见了市长的车。大批官员早已经在现场。云谷寺停车场里已经没有车位,同事们正在紧急指挥车辆沿马路边一字排起了长龙。
一个小时前,黄山防火专业队温泉片区副队长程志强和队员余铁骑也接到了紧急集结令。他们按命令分乘数辆车向云谷寺集结,余铁骑被安排在温泉派出所的警车里,上了车,身边坐着温泉派出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在路上,两人聊了几句。他做梦也想不到,几个小时后,他们生死相隔。
从温泉派出所到云谷寺只需要约20分钟。赶到集结地后,发现来自消防、公安、综治队、环保放绳工的队伍也在紧急集结。他们被告知,黄山市长宋国权,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建军,市委常委、黄山管委会党委书记许继伟,市公安局局长鲍仕魁等早已经到达,前线指挥部就设在云谷寺综合治理办公室3楼会议室。
余铁骑并不知道,3个小时以前的18点26分,来自市里的电话打到了黄山景区110指挥中心和管委会,通报了省政府转自上海警方的求助消息:“18名复旦学生被困黄山,情况紧急。”报警的信息简短,只有几个字。
之前的下午6时许,求救的信息先从上海市政府紧急传到了安徽省政府和安徽省公安厅。安徽省省长王三运、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副省长花建慧都先后作出了批示,命令紧急层层转达,两地的若干个部门都紧张起来。
一个黄山警官事后告诉记者,当命令层层传达到景区时,整个黄山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没有人敢不重视。
“复旦效应”
“夜不上黄山”是惯例,可"被困者是复旦学生啊!”领导层层重视,“只能是不计代价救援!不计条件,不计后果”
公开信息显示,被困队员在上海的亲戚收到他们被困的信息后,查明了孩子和复旦学生一起出行,立即通知了上海警方。该消息被立即上报给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在短短的30分钟内,就异常高效地转给了复旦大学和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及安徽省公安厅。
复旦宣传部介绍,他们第一时间拿到了被困学生的资料反馈给上海警方。上海调集了直升飞机待命,还派出专业的救援队连夜赶赴黄山。完成这一系列动作,距报警不到一个小时。
事后,山友讨论这次大规模救援,属于国际惯例中的顶级接援级别———红色险情应对措施。而与之对应,18名学生在相对安全的状态下被困,无人受伤。属于遇险中最轻的险情。
同时,黄山脚下的每个派出所都接到了通告。黄山市长立即赶赴黄山后山的云谷寺,成立救援指挥部。晚上20时22分,根据被困队员发出的信息,锁定了求救信息发自云谷寺一号地区。
12日晚8时30分许,从山民中找来的向导也已经就位。现场记者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黄山市长亲自询问向导山里的情况,向导说到了夜里上山的危险性,但指挥部还是迅速下达了连夜突击搜索的命令。从6点26分接警到晚上9点过第一批突击队员出发,一共只有3个小时。
当地山民告诉记者,当地有个惯例,夜不上黄山,更不要说雨夜上未开放的区域。当地警方证实了这个说法。一个参与救援的警察告诉记者,按照国际上救援的原则,只要可能危及到救援者本身的生命安全,救援可以停下等待时机。以这次为例,如果白天进山,情况会好很多。但他们面对的情况是,只要各级领导层层重视,一切都不一样了。基本就只能是不计代价救援!不计条件,不计后果。他说,这些被困者身份特殊,复旦大学的学生!万一学生晚上在山上出了事,我们不好交代,领导无法向省上交代,省上无法给兄弟省市交代……
他痛苦地说,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必须牺牲,都只能牺牲警察。“24岁的孩子,父母的独生子。人不在了,网上说要求给老人200万。有用吗?没用!”他说。
失败的报警?
知情人透露,前三次报警电话中,接警人没有听明白,报警人也没有公开学生身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事隔多日以后,舆论始终纠缠于一个问题,似乎所有这些的动静都和18个人团队中一个叫施承祖的27岁青年发给自己远在上海的二姨父的那条短信有关。
短信内容是:“黄山,GPS30’07.696。118’11.694。救命,有18个人。”
据知情人介绍,外界并不知道,在这个短信发出去之前,18个学生已经有过三次电话报警,虽然电话拨通了,但因为种种原因,报警无一成功。可以确定的是,在报警的时候,他们没有说,或者是没有来得及说是复旦大学生这个身份。
被困前,18个人的探险之旅似乎很惬意而顺利。12月11日晨,探险队从黄山景区东北方向的黄帝源出发,闯入黄山未开发区,拉开了麻烦的序幕。18人中,复旦学生10名,4名复旦校友,4名户外爱好者。其中8人是女生。他们通过复旦大学的网络BBS“日月光华”发帖召集,事前未报告学校备案。11日下午3时,队伍抵达通天塘扎营。12日早上8时40分:队伍拔营出发,中午下起大雨,唯一的GPS落水,情况急转直下。
事后,领队侯盼称,12日13时:山里落水的GPS,可能定位出现偏差,开始偏离原定路线。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他们越过了翡翠谷里的爱字崖附近的山脊向山下行进。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是一条当地人也不走的路线。到下午4时,天色渐暗,大雾。他喊停了队伍,这时候发现迷路了。事后得知,从4点半到5点半之间,他们一共4次报警,前三次分别打到了本地110,上海110,然后再次打给了本地110。电话接通后,队员报告了被困的状况,据知情人透露,在讨论方位时,黄山方面接警人没有听明白,报警的时候,也没有公开学生的身份,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期间,队员们的手机大多数没有信号,但其中的一部手机有信号,但也时有时无。
三次报警失败后,一个队员想到了上海的亲戚。当时的说法是,他二姨父影响很大,如果向他求助,绝对有效。这个队员编辑了这条语焉不详的短信并顺利发出。随后的一系列事情证明,最后一次报警,让上海和安徽两地都迅速行动起来。在随后所有公开信息中,前三次报警信息从没有被人提及。黄山方面则坚称只接到了上海方面的信息,没有接到过直接报警电话。
敢死队式突击
黑夜中,救援人员在风雨交加的茫茫黄山一路呼喊,找到学生时已在无人区行进了6小时
据参加连夜搜寻的民警介绍,到位的队员被编成了三个组,分别从云谷寺向东北方向搜索。一个队员告诉记者,他们什么都来不及准备,只从家里抓了一件雨衣,一顶头灯就上山了。
温泉派出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和余铁骑被分在了一个方向。近百人的队伍冒着大雨和寒风向峡谷突进。就在半山时,发现了一条岔道。这支队伍被一分为二,张宁海等30多人被分在了左队,余铁骑在右队,上山搜寻。他们一路走一路呼喊,风雨交加的茫茫黄山,伸手不见无指。
13日凌晨2时37分,张宁海所在的队伍到了谷地,发现了被困者发出的灯光信号。至此,这支队伍已在风雨交加的黄山无人区行进时间已近6个小时,很多队员体力都出现了问题。指挥部立即决定撤回其他的搜寻队伍。13日凌晨3时过,被困学生轻装准备下山。前面就传出消息,有人掉下去了。事后确认,确实有参与救援的警察牺牲了。救援队经过停顿后,要求继续下撤。探险队领队侯盼坚决反对,近50人的队伍多数返回临时营地,在风雨中默默等待天明。
13日上午10时,18名驴友安全出山。在惊动了上千人,动用了230名实地救援人员,并付出一条生命的代价后,这18个人脱离了户外运动中最低级别安全威胁。而此时,牺牲烈士张宁海的遗体,因山路艰难,依然被困山上。黄山市调集了武警上山,历时7个小时,才将烈士的遗体护送下山。
没有教训?
学生忏悔,黄山掀起学习活动。但就本次救援细节的讨论,建立救援规范的讨论,尚未进行
18名被困人员被安排到黄山消防休养所休整。一到休养所,黄山管委会立即准备了御寒的姜汤和洗澡的热水。
5天以后,黄山景区公安局某派出所的所长向记者描述了一个细节:由于战友牺牲,大家都很难过。脱险后的学生们的感觉,似乎和大家不一样。进屋后,有人为队伍提来了糍粑,馒头和包子。一个学生直接就把包子全部提走了。因为相比糍粑和馒头,包子比较软,吃着爽口……此后,在迎接烈士遗体的过程中,这些孩子也似乎不会悲伤。这让他非常郁闷,他甚至冒出了一句违反纪律的话:“要是我的孩子,我会当场给他两巴掌……”
14日凌晨,18名驴友回到复旦校园。但仅仅2小时后,18个队员之一的杜彬和一个叫石翔的在人人网上的关于“登协权力”控制的对话,以及随后复旦学生的“舆论控制论”引发了一场更大的舆论危机。而当事学生也似乎感受到了压力。
18日,张宁海的追悼会上,学生们终于从躲藏中走了出来,第一次公开面对媒体。他们决定隐瞒短信报警前的一些细节,原因是,面对张宁海父母,他们将集体承担责任,而无权纠缠细节。
目前,黄山当地正在掀起一场学习英雄张宁海的活动。 而对于本次救援细节的讨论,以及建立可操作的救援规范的讨论,尚未进行。
记者手记
“驴”困黄山
“这个事情发生后,也许会有更多的驴友偏偏来凑热闹。”黄山景区公安局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警官告诉记者。这个担忧也得到了景区管委会的印证。
据介绍,黄山景区的西、南、北都有山门,可以实行有效管理。而东面的各个村庄,一直是随意闯入者最多的区域。
当地警方和消防部门对此十分担心:游客私闯未开发区被困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景区公安局曾多次出动救援。每一次都需要动用巨大的资源,并且风险很高。目前,专业的救援队还没有成立。在整个救援模式都还很模糊的时候,很多不专业的驴友似乎应该想一下,因为自己的冒失将更多的人置于险地,于心何忍?还要牺牲多少个张宁海呢?
复旦黄山事件始末:当事人称二姨父只是普通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5日10:33  南方都市报
12月17日,复旦为张宁海举行了追思会。
“或许你走完了这条路线,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种生活。”12月2日,刚从复旦毕业一年的侯盼在复旦日月光华BBS的登山协会“野黄山的穿越活动”召集帖中如此写道,彼时的他或许并不知道“另外一种生活”,这个简单的句子对他而言会意味着什么。南都记者 张书舟
',4)">视频:上海警方辟谣登山事件出现有影响力人物 来源:东方卫视《东方新闻》
@康凯_K K:刚接到辅导员飞信:复旦10名同学黄山登山失踪!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应该不是登协的人吧。 12月12日 22:36
12月12日晚复旦学生“康凯_K K”发这条微博时,主要由复旦学生组成的“青春”户外探险队在黄山遇险的消息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然而第二天,“18名复旦学生黄山迷路获救 1名搜救民警遇难”却已经成为新浪微博头条新闻的标题。
民警的死,让原本普通的户外救援事件骤然成了当天的焦点新闻,而这支18人的探险队也忽然成了众矢之的。
“他们一定是到无人地区去玩了,要不不至于迷路,还拖累民警,18个脑残”、“都读到大学了,还一点自救能力和那个什么都没有,还复旦的”……
在新浪微博的评论里,类似言辞比比皆是,而此时的“青春”队员们却毫不知情。他们刚刚拖着疲倦的身体下山,正在医疗人员和记者的包围中忙碌地接受体检和采访。就是这停留的几个小时中的细节,为他们成为一场舆论风暴的中心埋下了伏笔。
两名记者的不满
14日凌晨,到黄山采访此事的安徽记者“淡淡esse香”一连发了五条微博指责面对张宁海的遗体,“青春”队员们的“平静”、“漠然”、“缄默”让人心寒,“张宁海,一路走好!如果有来世,别这么傻傻地救人了!”
第一个接触到获救队员的上海电视台记者冷炜在16日同样用文字表达了他的不满。“这批正在下山的年轻人……用轻松的口吻描述自己被救援的过程,说到张宁海的牺牲,他们像是一群局外人,不是没看清就是不知道。我多次追问一名复旦校友,警察牺牲后是否影响了大家整晚的心情,对方面带笑容地回答我‘好内疚…好内疚…’”
这些来自第一线记者的文字顷刻间传遍互联网,网友开始斥责这群探险者冷漠、冷血,微博、论坛的讨论愈发激烈,网友的语言也开始变得焦躁和暴力,然而对于“青春”探险队的18个人来说,麻烦并不仅止于此。
权斗与媒体控制力
“好好跟着赵震他们学学危机公关,经过这次,登协是你的了。”12月24日,复旦登山协会前任会长石翔在18人之一同时也是协会现任负责人杜彬的人人网状态后面如此评论。
“嗯,这次还得靠你们,我经验太不足了。”
“但你要学着去建立秩序,去控制老的成员,去协调关系,去利用资源,这是这个协会可以给你的,同时也是你该给这个协会的。”
“先渡过这次难关吧……”
杜彬和石翔这简单的四句问答很快被人截图发到了微博和其他论坛,被冠以“民警尸骨未寒便开始内部夺权”,这成为了网友攻击他们冷血的又一“证据”。
同时,复旦BBS日月光华上个别复旦学生的帖子也同样在网络上四处被传播:“黄山又不是什么绝地,他们非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面急匆匆地赶路,坠崖死掉真是活该,幸好只死了一个,没把其他人都害死”、“这次事件让人看出了复旦在新闻媒体的控制力有所下降……目前对复旦效果最好的一篇新闻来自东方早报,就是一名复旦毕业生的稿子。”
这些并非“青春”探险队队员所发的帖子同样被算在了他们头上,继冷漠和冷血的标签后,他们又被贴上了“夺权”,“公关”和“控制媒体”的新标签,事件持续发酵,以至一发不可收,网络舆论无所顾忌地扑向“青春”探险队。
“二姨父”是谁
当网络鼎沸和传统媒体大量介入后,整个事件的轮廓开始被拼凑出来,细节也开始被一一梳理。
这条并不困难的线路和并不乏经验的队伍,因为G PS的落水而迷路在野黄山。在三次向黄山110、上海110报警因故未被受理后,队员开始发短信求救,最后复旦学生施承祖给他二姨父发的求救短信引起了警方和复旦校方的重视,上海和安徽当局也重视起来,“上海市政府及公安部门立刻联系安徽省政府及公安部门,紧急联动,黄山市党委政府和公安部门组成了一支230余人的救援队开始全山紧急搜救他们。”
搜救成功后,队伍连夜在雨中下撤,途中搜救的警察张宁海不幸坠崖牺牲,最后队伍又退回原地,天亮之后最终下山……
施承祖的二姨父曾一度被认为是上海某高官,也被认为正是因为他的影响搜救行动才如此受重视,但施承祖曾对媒体说,二姨父只是一名普通的下岗工人。
施承祖对南都记者说,网上的消息都没什么根据。但是,相关信息开始飞速传播,只负责围观起哄、不负责追索真相的网友们甚至开始了造句游戏:“山重水复疑无路,幸好我有二姨父”,“李刚已乘浮云去,姨父又骑神马来”……
风暴没有停息
“这一篇日志,献给因我们牺牲的张宁海警官,不为其他,只为几天以来我们的沉默与自私,一错再错,没有迅速地公开表达敬意,却纠缠于事实报道的偏差,纠缠于他人对我们的指责……”16日晚上,18人之一的陈彦在人人网上这样写道。第二天,张宁海的追悼会在黄山举行,复旦校园里同步举行的追思会上,很多学子失声痛哭。
尽管“淡淡esse香”的微博、杜彬的日志都已被删除,然而,这场风暴至今仍未停止,道德的攻击、技术的检视、网络和舆论的反思依旧萦绕着“复旦黄山门”。
“我们的轻浮和虚妄开启了一场风暴,最终吞噬了一条鲜活的生命,这自然成为我们道义上永远不可卸下的责任。”19日凌晨,“青春”队员周飞在博客上这样写道。
一场失控的舆论风波还原“黄山门”被忽略的片段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0-12-23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王丹阳 邱瑞贤 何涛
',1)">
',2)">
',3)">

复旦学子自发悼念在救援中牺牲的警察。

他们是一群有着丰富户外经验的“驴友”。
12月20日,24岁张宁海的头七。12月22日,全家团圆的冬至。
在网同纪念馆上,人们用虚拟的红烛、康乃馨、老白干和汤圆给这名在冬日寒雨中牺牲的年轻英雄以温暖。而守候在网上为他祈福的还有18个同样年轻的血肉之躯。
一切回归到本月12日的深夜,由10名复旦在校学生,5名复旦校友和3名校外人士组成的户外野营队在暴雨的黄山风景区迷路遇险,并发出求救电话。黄山市相关部门派员搜救,18人全部安全脱险,但24岁的黄山民警张宁海在护送他们下山途中坠崖遇难。
户外救援遇险事件在国内外并不鲜见,然而当所有偶发因素汇聚重叠时,却引发了网民对18个年轻人的道德谴责和对事件真相的种种猜测,并最终演绎成一场舆论风波。而在这场风波中,无论是学生还是发帖记者都没能幸免,双方网友的人肉搜索和恶意人身攻击,将他们的生活连同真相和焦点一起被搅乱了。
文/本报记者 王丹阳 邱瑞贤 何涛
图来自网络
“对不起对不起,我真的状态不好……我告诉你真相远没有感恩重要。不要再追查真相了,误解如果能带来更多的价值,就随他去吧。我抄了很多遍《心经》,给自己和大家祈福。”
这是盼盼发给记者的短信。
盼盼是网名,复旦大学2006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是这支18人队伍的领队,也是一个2007年就开始户外探险的“老驴”。他对记者说,所有的问题在逝去生命面前,都微不足道,唯有认错。
他们
一头“老驴”领着的户外队
在朋友眼里,盼盼是一个传奇人物。在国庆,他和4名复旦校友一起开始了“曾经仗剑走天涯”——徒步夏特,这是户外爱好者眼中的终极梦想。
“先走乌孙,掉河里1次,右脚伤,山谷迷路1次,翻齐腰深雪达坂一座,半残,得知夏特的各种难题,放弃。”最终盼盼和队友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穿越了乌孙古道,完成了一件值得引以为豪的户外经历。在当时的照片里,盼盼就像你平常生活中见到的户外分子一样,一个阳光、豪情、坚强的小伙子。
在队友“凉风羽”看来,盼盼是非常值得信任的人,判断清晰、经验丰富,尤其是在关键时刻。盼盼作为领队,不仅在整个全程中背起了整个队伍中最重包,任劳任怨,更是在探路过程中有30多分钟离队的孤独行走,承受住了严重的幻听、幻觉、幻想的户外“三幻综合征”。
然而,事件发生后,电话的那一头,盼盼的声音像一只受伤的小动物,疲惫、敏感,近于崩溃。在回来上海这几天,盼盼瘦了20多斤,他说得最多就是我们错了,错了,一切在生命逝去面前都无法挽回。
在意外发生后,盼盼承担了这支18人队伍对外的代言人。他不仅开着手机,将所有的短信和电话都回复、接听,还将自己人人网的账号状态从好友改为任何人都可见,接受人肉他的网友们排山倒海的批判。
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盼盼说:“因为我们做错了,错了就要承担。”与盼盼一样承担外界压力的,还有队伍的压队小唐。
而队伍里其他人,也在做着近乎折磨自己的事情。“率先提出报警的那个还在深深的自责,拒绝见任何人;发短信的那个也是因为在队伍行进过程中的稳重表现而得到所有队员敬重的哥们。”
驴友Leche作为队伍的紧急联络人,他在帖子中表示对朋友担忧,“前两天复旦有人跳楼,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吓一大跳,以为是队伍中某个人。”
准备
一条相对成熟的线路
“这两天降温,黄山可能要下雪,这样被抓的几率变小,但是景色却让你不后悔的。”这是当初在微博上传出的“登山召集帖”。不少网友认为,复旦学生选择去野黄山,不进入风景区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逃票省钱。
然而,登录复旦日月光华BBS户外运动版块,最早有关“野黄山”的网帖出现在11月26日,盼盼在帖子中说,“团了睡袋之后,总归是想要操练一下的……于是今天就找了下黄山地区的等高线地图,讨论下野黄山的模式吧。”
在这个帖子中,盼盼还列出了野黄山的7条普通路线,2条速降路线和穿越东海西海的豪华套餐,并标明了各个路线对体力、经验的要求,以及当地向导的个人联系资料等。因此,为逃票而盲目户外的说法并不成立。
而盼盼早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户外计划最早开始是清凉峰,后来出于种种考虑,决定放弃清凉峰转向黄山。
而没找向导的解释是,盼盼曾找过三个向导,但没成行。此外,“黄山东海大峡谷穿越路线”比较清晰,每年有很多支队伍去徒步,是黄山五大穿越路线中最成熟的两条之一。
事发后,有网友开始对登山队的线路、装备和经验提出了质疑,归结为“一群智商高实战低的学生,不懂户外就别害人。”
据了解,在这个队伍里,7人有10次以上的户外经验,7人有一次以上户外经验,并有1人在2009年走过黄山同一条线路,有4个人是没有经验的新人,但经过了体能考量。
队伍中的公共装备包括1:50000的高精度等高线地图,Garmin 60CSx(GPS)。18个人,配备了睡袋、冲锋衣、软壳、登山鞋、登山杖、头灯、手电、雨衣等户外用品。在出发前,按照户外惯例,购买了专业的户外保险,并把各类资料交给了紧急联络人。
“复旦队伍选择走这条线,从召集帖上看,事先也做过一些准备,但队员们心理方面并没有准备好。坏天气,行动迟缓,无法走完既定行程,对老驴来说可能只意味着麻烦一点,不能按时下山。”
户外网站“磨坊”的一位曾走过野黄山线路的网友分析道,“对新驴而言,自我感觉可能很严重,如果领队没有及时发现并疏导,心理崩溃的情况下一定会有人寻求外界援助,哪怕这种援助遥不可及。”
进行
一场网上接力救援
“N30 07.663,E118 11.892。
我已用电话向黄山110报警,景区也已接警,但那边表示他们没有GPS,无法根据经纬度准确定位……谁有精细点的黄山电子地图……当地人能看懂的那种,急。多谢!”
这是网友“Loche”在12月12日18时07分在“磨坊”发出的《18人在野黄山迷路,求精细示意图》的帖子。在这个帖子中,一场有关复旦18人队伍的网上紧急救援正在进行中。这也是一次在网络传播中被忽略的救援。
19时47分,驴友“丁丁”上传了野黄山地区的等高线图、地形图,帮助网友队伍确定方位。
20时19分,驴友“黯然销魂手”联系了有黄山活地图之称的当地向导老赵,“叫景区赶快找老赵去救援,老赵说应该在猴岩附近。”
20时50分,磨坊户外救援队队员“真柳叶刀”说:“我们已和黄山110联系过,他们有GPS,正组织人上山,暂时不需要我们出动。”
21时,帖主“Loche”回应说,“景区的人还是表示看不懂地图,我无语了……最新情况, 110已开通了他们的电话GPS,一旦队伍里有人打电话至110,他们就能知道确切方位……”
22时,驴友“上海一刀”说,“已经接到上海救援队电话通知,做好了出发前的准备工作,随时待命。”
12月13日零时,仍在网上守护的驴友“塌兄弟”说:“溪谷下游变数太多,希望他们在原地挺一挺别冒险,再过几小时就天亮了。”
此后,网络上就没有了救援前方反馈的消息。直到13日早晨7时,“Loche”说:“凌晨3时多人已找到,目前全部18人已安全下山,一切平安。”
然而此时,参与远程救援的驴友并不知道,这次事件中,有一名参与救援的警察已经牺牲。他们也不知道,18人队伍中有人向上海的亲戚发了短信救援。
转折
失控的网络舆论
“冷漠、市侩,没人性”的标签,伴随着“媒体控制论”和“协会夺权论”、“道德帝批判”等触目惊心的帖子,最终让一场意外事故越加扩大,演变成了一场全国性的舆论风波。
最先引发事件导火索的是安徽和上海的记者微博和个人日记。他们最先接触了队伍,并在采访感受中抒发了有关“学生冷漠”,还“笑着感恩”的内容。
这些微博和随后网友挖掘出的复旦校园论坛“媒体控制论”和“协会夺权论”、“道德帝批判”等帖子和截图,被不断地扩大报道,并被网友冠以“获救学生”之名,从而激发了更多网民的潮水般批评和“人肉”。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夺权帖”的内容,事实上,对话的两个人并不在18人队伍中,其中一人是复旦登协的现任会长,与其对话的人则是前几任会长,两人并不存在夺权一说。当事人表示,两人对话的确如此,但原义被曲解。而“媒体控制论”的作者也不是18人队伍中。
与此同时,最先发帖的安徽记者“@淡淡esse香”也在微博中开始了反思,并把之前的微博言论删除。此前,她也受到了“挺复旦”派网友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攻击。
“没想到,我写下的几句微博,会引发了这么多的舆论谴责,它并不是我的本意。我不知道,这么多充满戾气的评论,还会有多大的杀伤力,会招致什么样的后果?我无法预料。这么厚的谴责一直储存在这里,只会让过去难以过去。所以,我删了它们。张宁海的父亲说,他不想学生们有心理负担。老人的宽容,我亦尊重。”
没有结尾
“青春不会散场”
12月18日,盼盼发布了《迟到的道歉,一直在行动》的道歉帖,帖子表示对前期准备、工具使用、信息传达上他们犯了错误,并公布了初步想法,如内部筹款给牺牲警察的父母、定期探望做二老的儿女等。
然而网友们并不领情,回帖中依旧充斥着各种人身攻击的留言。
许巍的《蓝莲花》是复旦登协的会歌。一位登协会员反思道,其实有太多的东西会阻挡我们对自由的向往。比如手中多了的牵挂——还有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赶来帮助我们的人。
经典登山电影《绝境雄峰》中,由影星史泰龙扮演高山救援队队长盖博在亲眼目睹了队员因为技术器材的缺陷而掉下悬崖,在心理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而后为了挽救,盖博又重回高山,找回了自我……
然而在现实中,盼盼和他的队员只是普通人,他们要在未来的人生中承受的是更多来自自我内心的折磨。
“‘青春’是我在出发前给队伍命的名字,‘不散场’是我们18个人还会继续以一个队伍的形式来完成我们的救赎之路。请大家监督。”
记者手记
请给每个人一点时间
2006年3月18日,在台湾的一起山难救援事件中,受困的台湾大学登山社9名学生在凌晨获救后,与守候采访的媒体发生争执。随后有媒体以“登山获救 台大学生没人说谢谢”进行了报道,报道中写道:“这些学生只顾躲避媒体拍摄,谈笑风生,却没有人向辛苦两天的消防和救难人员说声‘谢谢’。”报道从而引发了公众对登山学生的不满情绪和诸多争议。
隔日,台大登山社发出声明稿,试图指出学生在救援后情绪低落有可能被误读,然而由于争执双方都保持低调而不愿进一步回应,使得这起争议不了了之。随后的少数媒体虽然做了后继报道,也依然无法消除原先报道对公众的影响。
这不是一场“罗生门”的故事,产生分歧的是双方对同样事件的不同解读或误读。
在网络舆论监督强劲的同时,我们是否该想一下,在网络时代,单一不对称的传播关系中,受众是否能够获得均等的机会去掌握两方的意见,以客观的角度审视争议事件的原貌呢?
黄山门 “复旦18驴友被困黄山”真相调查 三次报警无人应 一条短信惊两地 夜上黄山 谁让救援队变敢... “复旦18驴友被困黄山”真相调查:一条短信惊两地 复旦黄山门调查:3次报警无人应 1条短信惊两地高层 复旦黄山门调查:3次报警无人应 短信惊两地高层-搜狐新闻 复旦黄山门调查:3次报警无人应 短信惊两地高层-搜狐新闻 复旦黄山门调查:3次报警无人应 1条短信惊两地高层 复旦黄山门调查:3次报警无人应 1条短信惊两地高层2010年12月23日 10:24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61条 "黄山门"调查:政府干涉救援 民警仓促出动遇难 "黄山门"调查:政府干涉救援 民警仓促出动遇难 "黄山门"调查:政府干涉救援 民警仓促出动遇难 复旦校长首度回应黄山事件:遇事不应冷漠 上海公安局否认黄山救援曾接到“有影响力”人报警 (1/10)18名复旦驴友黄山迷路获救 民警为女孩让路坠亡[高清大图] “黄山门”中复旦的冷漠扑面而来 我们应该如何讨论复旦“黄山门” 黄山:一条老街,一条新街 谁最该谴责?---评复旦学生黄山逃票遇险事件事件 复旦获救学生陷"黄山门" 愿捐款200万 复旦“黄山门”体现了国人信仰的缺失 2011新作文素材:复旦学生深陷“黄山门” 谁在黄山上新建了25幢豪华别墅? 复旦学生黄山遇险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 复旦学生黄山遇险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 复旦学生黄山遇险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