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级是下级效法的准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59:35

1、上级是下级效法的准则

【原文】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1。”是不然。主者,民之唱2也;上者,下之仪3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矣。治辨则易一,愿悫则易使,易直则易知。易一则强,易使则功,易知则明,是治之所由生也。上周密,则下疑玄矣;上幽险,则下渐诈矣。上偏曲,则下比周矣。疑玄则难一,渐诈则难使,比周则难知。难一则不强,难使则不功,难知则不明,是乱之所由作也。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故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故上易知则下亲上矣,上难知则下畏上矣。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传曰:“恶之者众则危。”《书》曰:“克4明明德。”《诗》曰:“明明在下。”故先王明之,岂特玄之耳哉!

【译文】社会上那些庸俗的论者说:“君主的道路要利于周密。”这种说法不对。所谓的君主,是人民的倡导者;上级,是下级效法的准则。臣民们将听从倡导而响应,看着准则而行动。倡导者沉默,那么人民就没有响应;准则隐而不现,那么下级就无从行动。不响应不行动,那么上下级就无法互相拥有。象这样,那么就和没有上级一样,没有比这更不吉祥的了。所以上级是下级的根本。上级宣扬明白,那么下级的治理就能辨别;上级端正诚信,那么下级就会谨慎忠厚;上级公平正直,那么下级就容易正直了。治理和辨别就容易使之统一,谨慎忠厚就容易使之役使,容易正直就会容易使之知晓。容易统一就会强大,容易役使就会有功效,容易知晓就会明白,治理就是从这里产生的。上级周密那么下级就会怀疑其中有玄虚,上级阴幽险诈那么下级就会逐渐跟着欺诈,上级偏私不公正,那么下级就会结党营私了。怀疑其中有玄虚那么就难统一,逐渐跟着欺诈那么就难役使,结党营私就难以知晓。很难统一就会不强大,很难役使就会没有功效,很难知晓就不会明白,这就是混乱所由此而产生的原因。所以君主的道路利于明白,不利于阴幽;利于宣扬,不利于周密。因此君主的道路明白那么下面的臣民就安定,君主的道路阴幽那么下面的臣民就危险。因此下级安定那就会尊贵上级,下级危险那就会轻贱上级。所以上级容易知晓那么下级就会亲近上级,上级难以知晓那么下级就会害怕上级。下级亲近上级那么上级就会安定,下级害怕上级那么上级就会危险。所以君主的道路,最大的坏处就是难以知晓,最大的危险就是使下级害怕自己。传说:“厌恶的人多了就有危险。”《书》上说:“能明白那明白无误的规律。”《诗经》上说:“明白那明白无误的在下面。”所以先王明白这些,怎么能玄虚对待人民呢?

【说明】本篇是紧接着《天论》而延伸下来的,天道有常,地道有常,人道有常,各有各的道路,各有各的规律,那么,人类的道路和规律是什么呢?君主统治的道路和规律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要周密。荀子对此进行了批驳。其实这种思想到现在还存在,上级对待一切事物如果都是周密而周到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那么下级也就无所作为了,没有思想发挥的余地了,没有创造力了。这种所谓的“周密”,在现代政治学、管理学中被称为是“集权制”。集权意味着管理职权集中到较高管理层次,其决策权则会集中到一个人手中。所以荀子不赞成集权制,而赞成分权制。所谓的“上宣明”,就是一种分权制,上级宣扬明白,那么下级的治理就能辨别;就是说,下级在治理管理过程中能进行自我辨别和对治理管理对象进行辨别,那么他们就能发挥创造力,就能有所作为了。《周易》中有个《井》卦,其中心思想就是法律对全民的透明,因为只有人人知法,懂法,守法,并且上下相互诚信,法律才能起到管理社会的真正作用。对于周文王的卑身事商,对于周文王坚持要向殷商王朝进献、进奉,当时很多人是想不通的,是不以为然的,甚至是反对的。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周国上下,定是一片混乱,尤其是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更使周文王步履维艰,举措困难;因此周文王不得不提出加强法度、法规的修改问题,不得不提出“无丧无得”的辩证法则,不得不提出应补足充实的建议,不得不提出法度的治理。而更重要的是,周文王所提出法度的治理、修治,并不是他一个人想怎么治就怎么治,而是要求大家都来参与,在九五爻他强调了法度的透明性以及共同遵守问题。上六爻紧接九五爻的透明性问题,其“收”与“勿幕”,就是说不要遮盖;最后则是强调诚信方是元吉的。这也就是说,周文王的中心思想乃是法律对全民的透明,以及人民参与制定法律,因为只有人人知法,懂法,守法,并且上下相互诚信,法律才能起到管理社会的真正作用。周国的立法,是采用了人民的意愿,并且是符合人民的意愿的。这个举措,在夏、商延续了近千年“家天下”的情形下,是极为民主的一种措施,是深得人民的拥护的。周文王的目的就是要求从上到下,从官僚到平民,都能够懂得法律,知道法规,并一体遵守之。如果有所遮盖,则就会产生弊端,则就会有人怀疑惑虑,以至会影响法律法规的施行。所以,周文王最后提出“有孚”,就是要号召大家要有诚信,不论是上是下,是高官还是平民,只有相互诚信,法度才能得以施行,国家才能统一而强盛,事业才能成功。荀子正是读懂了这些,继承了这些思想,才反对君主周密而周到的管理原则,才反对阴幽、偏曲的管理方法。

——————————————————

【注释】1.周:《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国语·鲁语》:“忠信为周。”《管子·人主》:“人不可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缁衣》:“自周有终。”《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说文》:“周,密也。”这里用为周密、周到之意。

2.唱:古同“倡”。《史记·陈涉世家》:“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说文》:“唱,导也。”这里用为倡导之意。

3.仪:《诗·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诗·大雅·烝民》:“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国语》:“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楚辞》:“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墨子》:“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荀子·君道》:“君者,仪也。”《韩非子·用人》:“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说文》:“仪,度也。”徐锴系传:“度,法度也。”这里用为准则之意。

4.克:《易·损·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书·洪范》:“二曰刚克,三曰柔克。”《诗·小雅·正月》:“既克有定,靡人弗胜。”《诗·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诗·大雅·皇矣》:“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尔雅》:“克,能也。”《荀子·君道》:“赏克罚偷,则民不怠。”这里用为“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