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车数量不能是笔糊涂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40:17

公务车数量不能是笔糊涂账

  北京治堵方案征集民意工作结束。其间,对于网民普遍关注的“北京究竟有多少公务车”问题,有关部门表示“不便”或“无法单方披露”,并透露“这个问题很敏感”。
   公务车数量居然会成为“敏感问题”而且无法披露,这注定会成为公共财政体制下的一个笑话。“公务车”所有费用开支全部来自于财政资金,并最终由纳税人买单,公众作为出资人本就拥有充分的权利获知相关信息,并据此来监督公务车的使用情况。但遗憾的是,有关部门却以三缄其口的态度作为回应,是为对民众基本知情权利的漠视,也加剧了外界对公务车滥用问题的猜测与质疑。阳光才是最好的防腐剂,制度修正才是让公共财政监督落实的关键。面对有关部门三缄其口的态度,必须要把公车使用状况全盘透明地摆在公众面前,才可能切实保护好纳税人的利益不受侵害,也才能够让交通治堵不会成为下一个“国进民退”的领域。
   今年以来,北京相关部门与央视分别对该市公务用车数量进行了披露,两组时隔半年的数据却大相径庭:前者认为是4.9万辆;而后者则称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北京市公务车的真相究竟如何,至今外界难有定论,但坊间对于公务车私用、耗费无度的诟病却从未停止。公车在加油、维修中虚开发票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媒体披露,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甚至有的公车一年换了40多个轮胎,平均每周换一个,其中漏洞可想而知。公务用车本是为了提高公务员工作效率,但却蜕变成为部分官员与司机们的“灰色福利”。更重要的是,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但是相关数据如此模糊,公众连公务车数量都无法搞清,那么又如何能够证明“公务车零增长”政策是否落实?信息知情权的缺位必然会导致监督权的落空。
   关于公务车监管问题,在海外早已经形成了规范的体制。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权力上收、信息透明、严厉惩戒等举措成功化解公车滥用的难题,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在美国,公车购置、维护、修理等费用均被纳入政府当年的预算管理,须经同级议会批准了才得以成行。各个部门的采购公车申请被批准之后,由总务局统一采购。因为这种“团购”方式,公务车的团体采购价格往往比市场平均价格低20%-30%。而且美国政府公务车数量受到严格控制,联邦政府一个上千人的部,公务用车往往只有几十辆,除了美国总统、国务卿等少数顶级官员拥有公车使用特权,其他高级官员包括多数部长、州长上下班都开私人汽车,只有参加公务活动时才可以用公车。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公务用车情况进行严格的记录和保管,以保证公务员一旦滥用公务车,就会马上被发现、查处。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威斯康星州公务员西蒙·勒尔斯因让太太搭乘自己的车去上班,结果被他人举报,随即被州府办公室扣去6个月的油耗津贴,停止6个月行使州经济法高级咨询师权力的资格,并作为一件“丑闻”记录在本人的信用档案里。如此对公车使用的严谨态度,充分表达了对纳税人的尊重。
   相形之下,我们的公车制度管理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编制管理、标准控制、按需配给、单位所有的模式,且没有专门的法律予以严格规范。在现实执行中,往往由地方政府对自己的公务车使用进行规范,效力等级较低,约束力明显弱化。而且,我国财政等决算报告设计较为笼统,相关费用在经济建设支出、文化建设支出、机关事业经费支出等大框架下列支,极易让公务车滥用支出“藏身匿迹”,纳税人的外部监管由此虚化。所以,当下因北京治堵方案征集而再度被置于聚光灯下的公务车滥用问题,当尽早得到规制。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公车的管理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保公务车的使用和管理有法可依;明确公务车配备的审批决策主体,由专门部门定期集中审批;取消目前地方政府对公务车的决定权,并将监督权真诚地交在纳税人手中,而公务车数量则不应再成为一笔“糊涂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