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大同古都文化价值与意义,深入推进大同古都文化研究与古城保护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8:31:21

全面认识大同古都文化价值与意义,深入推进大同古都文化研究与古城保护工作

朱士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

 

作者介绍:朱士光,1939年生,湖北武汉人。原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享受者。中国古都学会原会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65年北京大学地理系研究生毕业,师从侯仁之院士攻读历史地理学。长期从事历史自然地理学与古都学研究;并力主将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代表作:“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中国八大古都”。本文是朱士光先生为

“中国古都学会2010年年会暨古都大同城市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大同日报在2010年9月22日第九版发表时有删节。

 

题外话: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有“三杰”。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古都学会创办人、首任会长(1983-1999)史念海先生(1912-2001),(门下弟子有现任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萧正洪、副会长耿占军等)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谭其骧(1911—1992年)先生和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中国“申遗”第一人侯仁之(1911-)先生。(门下弟子有第二任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副会长叶万松、尹钧科等)

 


9月21日,中国古都学会2010年年会暨古都大同城市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大同市召开。

图为中国古都学会会长(1999-2010)、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士光先生在会上发言。

 


图为大同市长耿彦波(左)、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中国古都学会会长(2010-)萧正洪(中)、

原中国古都学会会长(1999-2010)朱士光(右)在主席台上。

 


原大同市人大主任、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大同市古城保护协会会长安大钧主持会议。大同成为中国大古都,老先生做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工作。这不是天上掉下的陷饼,是大同市领导、专家辛勤努力的结果。


大同市人大副主任、中国古都学会副秘书长、大同市古城保护协会副会长马维平与朱士光合影。

 

    古都大同,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之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中,北邻内蒙古高原,东接燕山、太行山,俯瞰华北平原,其自然地带为温带半干旱草原栗钙土地带。这一地区,其自然属性决定了由古至今皆宜农宜牧,是我国北方农、牧业交错地带的重要区域;因而也造就了历史上北方遊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长期在该地区进退迴旋争夺交绥以及多个民族与多类文化在该地区不断相互扩散渗透融合嬗变。因此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这一地区多个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都城文化、宗教文化、军镇文化、长城文化、民居文化、石窟文化等等。真可谓花繁叶茂,绚丽多彩。当前要推进大同地区经济转型,并大力开发文化产业,自当应对大同地区之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开掘与研究。为此,谨对这一问题陈述一些管窥之见,聊充刍荛。

 

一、从三个层次上全面认识大同古都文化之地位与价值

 

(一)是在全国层次上,大同古都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多民族文化融汇形成的新型文化的典型代表


    夏商时期大同地区即有鬼方、土方等族活动;西周与春秋时有楼烦、北狄等族进住;战国与秦、西汉时,汉族军民北上来此开拓,匈奴等族南下来此游牧,常有征战;而自东汉以后,除匈奴族外,更有鲜卑、突厥、高车、柔然、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族先后进入。3000多年来,上述众多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息繁衍开发建设;其中鲜卑、契丹、女真族还在这里建过国都与陪都,一度使该民族文化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性文化。凡此种种均说明大同地区历史上聚合的民族文化之多与融合程度之深,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堪作典型代表。因而大同之文化也就分外多姿多彩。

 

(二)在山西省境内,大同古都文化是三晋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省,其南部是西周初年成王封其弟叔虞建立的诸侯国唐国所在地,叔虞死后其子爕父继位改国号为晋国。自此晋国先后有十七代晋侯与二十代晋公,共三十七世即位,历时约600多年(自西周成王时至公元前377年为韩、魏、赵三国分占后晋国始灭)。因晋国是最早在山西省境内建立的国家,历时又很长,因此“晋”遂成为山西省之代称,且也着实有其渊深之含意。自然,“晋文化”也就成为山西省地域文化的称谓。然而,许多学者以“三晋文化”概称山西省地域文化也很相宜。所以山西省成立三晋文化研究会来推进其研究即为这一见识的体现。因而“三晋文化”在文化学领域现已成为指代山西省境内地域文化之通称,且成为与三秦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滇黔文化、陇右文化、河西文化、藏蕃文化、西域文化、北方草原文化、东北关外文化等共同组成中华大地上之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三晋”在历史上虽也作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命自晋国分立出之韩、魏、赵为诸侯,因而形成之三国的统称;但移作山西省地域文化之称谓当不能拘泥于韩、魏、赵三国之文化。因为战国前期,此三国领土时有消长;战国后期,此三国之政治中心又先后迁出山西省境外。再说以“三晋文化”来概称山西省境内之地域文化,实已与“三秦文化”一样,指的是这两省境内南、中、北三个地区文化合成之地域文化。就山西省而言,当指以临汾、侯马为中心晋南文化区(也可称河东文化区)、以太原为中心的晋中文化区、以大同为中心的晋北文化区。此三个文化区构成的山西省地域文化,彼此间既有差别,也有一定的共性,因而将它们合称为“三晋文化”,较之称作“晋文化”更具地域特点,也更为贴切。准此而论,大同古都文化自当是晋北文化区代表性文化,是三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三)在晋北文化区,大同古都文化是其核心与主体


    晋北地区,即山西省境内恆山与管涔山以北地区,包括今之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下辖31个县、市、区,面积50018平方公里,人口769万。这一地区由于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及资源特点,自古即成为北部多个游牧民族南下与南部农耕民族北上的重要通道,也是相互间进退迴旋的前沿地带。自战国时赵国赵武灵王“变俗胡服,司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后,晋北地区始被赵国建置为雁门郡。 此为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事。秦以后,随着大同一带成为两汉边城,北魏帝京、隋唐方镇、辽金陪都、明清军镇及现代煤都,晋北地区也相继兴起了多种文化,即前已述及的都城文化、军镇文化、长城文化、宗教文化、云岗石窟文化等等。然而也不难看出,在这一地区多种多样的文化中,在历史时期以及在这一地区内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因而处于核心与主体地位的还是平城都城文化,也即大同古都文化。

 

二、以北魏帝都平城为重点,深入推动大同古都文化研究与名城保护工作

 

(一)关于深入推动大同古都文化研究方面


    前已述及,不论从全国层次、山西省全省层次以及晋北地区与大同市域的层次上,大同古都文化在各个地域层次之文化研究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特别是在晋北地区与大同市域内,更是其文化之核心与主体。基于此,在深入推动大同古都文化研究方面,当然要以北魏帝都平城作为研究重点,以之带动大同古都文化之研究。然后再以大同古都文化为核心,使依托于它与附着于它,以及作为它之延续的相关文化,如宗教文化、云岗石窟文化、军镇文化、长城文化等,也得以深入开展研究。


    关于北魏帝都平城之研究,当从下述三个层面着手:


    其一,在基础性研究层面上,还应加强北魏王朝兴衰历史与鲜卑族发展演变历史研究。尽管在我国通史以及魏晋南北朝断代史上,对北魏王朝及鲜卑族历史有一定程度的述论,然而由于对这一王朝在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因而对之研究与表述远未达到应有之深度。且不说远不如周、秦、汉、唐、元、明、清,甚至也不如同样处于多国并立时代的两宋、辽、金。近期《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与第5期上发表了华南师范大学李凭教授的《北魏龙城诸后考实》、武汉大学毋有江博士的《天兴元年徙民与北魏初年的行政区划》等颇见功力的专题研究论文;最近大同学者高平、赵心瑞、刘美云、张月琴、李晟、李昱、李昌等撰写的论述魏都平城宫廷经济、对外贸易、礼仪空间、外交活动等很有深意的论文,均表明这方面研究已有了新的进展;但也表明这方面之研究还需继续致力。


    其二,在主体性研究层面上,要大力开展对北魏帝都平城的复原研究。由于北魏王朝于中期之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八年(494)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平城地位顿降。加之6世纪初北魏末年时平城附近6个军镇相继发生兵变战乱,接着北魏灭亡,平城竟毁于战火,沦为丘墟。之后所置之州、县、道、府,均在平城遗址附近另建治所,未予复建。迨至近现代,由于对平城遗址未进行全面的考古勘探发掘,仅有一些中外学者前往进行访古探查,究因时隔近1500年,经历代人为扰动,地面遗物稀少,仅有局部遗址查明原貌,对整个平城城内之布局结构与城郊之设施分布尚未能全面复原,这就影响了对一代帝都平城的深入研究。因而亟需依据历史文献并通过现代考古勘探发掘进行准确复原研究。我国考古学界通过近几十年对西安、北京、洛阳、郑州、开封等地古都遗址的勘探发掘,已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并形成了“都城考古”这一门分支学科,其在古代都城研究中特有的作用与功能已为古都学界普遍认同。因此很希望大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尽快与中央、省、市考古研究机构联系,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对北魏帝京平城启动全面的考古发掘工作。关于相关的历史文献,虽然记载有关平城的史籍不如长安、洛阳的多,但万幸的是,除了《魏书》、《北史》、《北齐书》等正史外,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著《水经注》卷十三《氵纍水注》中,以他亲历亲见,对北魏前期帝都平城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而且因他生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延兴二年(472),卒于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三年(527),所见所记之平城为毁于北魏末年战火前之实况,显得更为珍贵,可以作为复原平城内外重要设施及其分布的重要蓝本。当然,我们在充分利用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关记载对平城进行复原研究时,还当结合考古发掘与实地考察所获新的确切资料,

 

    对之进行新的考证校注与开拓性研究。


    其三,在提升性研究层面上,注重对古都大同文化内涵与特质的研究。


    关于研究古都文化的内涵与特质之重要性,我曾撰文阐述道:

 

    历史上历代列国往往都是以自己的都城作为中心区域创造出代表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的最高水平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在当时是支持各该王朝与政权得以存在的内在精神支柱,还是构成国都,乃至全国繁华兴盛气象的重要因素;同时古都文化还对古都所在地区当今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广义的古都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在有关古都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并不单指文学艺术,所以看似抽象,实际很具体;而且抓住古都文化研究,可以统领有关古都研究的总体内容,推动有关古都的深层次研究。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要推动大同古都文化向纵深发展,自当继续在前述基础性层面、主体性层面研究基础上,升华到古都文化内涵与特质这一层面上来。应该说,大同地区的学者也注意到这一层面的研究,如今年初姚斌先生撰写的《古都大同之文化特色》、凌建英教授撰写的《帝都视野下的云冈文化》、刘慧芳教授撰写的《昙曜五窟与帝都文化》等,均很有见地;今后当会有更多这方面研究成果问世,以提升大同古都文化研究之整体水平。

 

(二)关于大力推动大同古城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工作方面


    北魏前期帝都平城,于北魏末年毁于兵火,之后北齐、北周、隋、唐等代在平城一带所置州、县,均在其附近另建城邑作为治所。至辽、金升为西京,作为陪都,增建城墙防御设施,又在城内修建官衙府邸寺庙民居。此西京形制还保留至元代。明初,为加强北部边防,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在辽、金旧城基础上,建成石址砖包城墙,城墙高厚雄伟,配以多种攻防设施,遂成边关雄镇;又在城内修建代王府与相关府署衙门,并相继建成街巷里坊四合院民居。以至时至今日,虽已历6个多世纪,大同古城仍保留明代之风范。当前大同市政府,在推进经济转型与发展文化产业工作中,对大同古城采取了多项保护与修复措施,且已取得一定效果,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笔者认为,在这项工作中,应在修复明大同城之城墙、城门、城上角楼以及城内牌楼、寺观,进一步保护好代王府门前之九龙壁等重要古迹之同时,还当尽力保持古城内原有之棋盘式街巷格局与一批具有大同独有特色的四合院民居。在北京旧有胡同与四合院民居在开展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经大规模拆建已几近消失殆尽的现实状况下,大同古城内尚保留有数以千计的四合院民居,真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既可弥补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在北京等地渐趋消亡的遗憾,也为中外人士观赏、研究我国北方四合院民居提供了十分完美的范本。使大同地区在云岗石窟、九龙壁、上下华严寺与善化寺、北岳恒山等名牌旅游资源外,又增添了一项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犹如红花又加绿叶围护衬托,彼此相映增辉,更形亮丽。当然,这也使大同古城,在整体上更为充实饱满,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更加得以彰显。而实际上,当认真做好北魏平城帝都现存遗迹与明代大同古城之保护工作,就是保护住了大同地区最主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之载体,也就为充分发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保住了可资长期永续利用,又是本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这对推动大同地区经济上的现代化建设,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或缺、也无从替代的作用。

 

(文由大同古城保护协会提供,博主配图并解说。) 

看了本文的读者还看以下文章:

余秋雨 余秋雨大同行之一:名城保护需要文化引领(8P)
余秋雨大同行之四:《大文化,大古都》讲座全文
图说余秋雨的成长历程(32P)
想亲亲 跟我去看大型民俗歌舞组画《想亲亲》(上)(42P)
跟我去看大型民俗歌舞组画《想亲亲》(中)(29P)
跟我去看大型民俗歌舞组画《想亲亲》(下)(23P)
北方游牧民族的前世今生(8P)
如果你的小脚趾盖分叉,那么你一定有鲜卑人的血统(8P)
平城气势恢弘的北魏京师
明堂 北魏平城明堂之一:遗址研究
北魏平城明堂之二:北魏明堂介绍
山西加入新特区 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情况举行发布会
现有的八个“新特区”(27P)
山西加入新特区行列 成为国家批复面积最大综改区
大同名胜古迹 大同名胜古迹之一:跟我去看九龙壁
大同名胜古迹之二:跟我去看悬空寺
大同名胜古迹之三:跟我去看云冈石窟(16p)
大同名胜古迹之四:跟我去看华严寺(44p)
大同名胜古迹之五:跟我去看大同府文庙(43p)
大同名胜古迹之六:跟我去看大同东城墙(一)(65p)
大同名胜古迹之六:跟我去看大同东城墙(二)(48p)
大同名胜古迹之六:跟我去看大同东城墙(三)(34p)
简单介绍一下大同的“三名一强”(12P)
耿市长与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专家座谈(5P)
十大景点门票实行特惠
本市文物景区今起恢复“一卡通”(3P)
旅游名城须具备三大功能(22P)
大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基本情况(19P)
城市建设“大同模式”刍议(40P)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 


 

全面认识大同古都文化价值与意义,深入推进大同古都文化研究与古城保护工作 古都大同之文化特色 古都大同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四:与南京比肩而立的古都 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大同赋》 聚焦古都大同历史文化热 大同冲刺“中国大古都”(图) 大同跻身“中国大古都”之列 谈谈大同的中国大古都地位 “大同模式”给全国名城古都保护的启示之一?旧城改造需要慎思慎行 “大同模式”给全国名城古都保护的启示之三--新旧分开才能两全其美 “大同模式”给全国名城古都保护的启示之五--观念更新才能产业创新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样板(11P) “大同模式”给全国名城古都保护的启示之二--整体保护方能避免文脉割裂 专家建议:确立大同的中国大古都历史地位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五:古都大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典型(10P) “大同模式”给全国名城古都保护的启示之四--尊重历史就要修旧如旧(7P) 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成立 专家学者眼中的古都大同之三:大同中原王朝国力消长寒暑表 大同成功入列大古都的“家底”之二——军事防御的大前沿 大同成功入列大古都的“家底”之一--民族融合的大平台 大同成功入列大古都的“家底”之五--古代艺术的新模式 大同成功入列大古都的“家底”之四--改革创新的大舞台 大同成功入列大古都“家底”之六--三朝文物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