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爱心是要每天的积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9:13

7、爱心是要每天的积累

【原文】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县1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县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箸2焉,可以时托3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5之。”此之谓也。

【译文】积累微小的,一月一月地积累不如一日一日地积累,一个时节一个时节地积累不如一月一月地积累,一年一年地积累不如一个时节一个时节地积累。一般人都喜欢怠慢小事,要等大事来到,才有兴趣去处理,如果这样,那么他就经常胜不过那些谨慎地对待小事的人。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小事的到来有一定的数,它很远的日子也就会很广博,它所积累的也就会很大了;因此大事的来到也就很少了,它很远的日子也就显得很浅了,它所积累的也就很小了。

所以,善于在每一天做小事的人就能称王天下,善于在每一个时节做事的人就能称霸天下,专门补漏洞的人很危险,严重荒废时日的人就会灭亡。所以,王者重视每一天,霸者重视每个时节,勉强存在的国家,危险到来之后才知道悲戚。即将灭亡的国家,到了灭亡后才知道灭亡,到了临死时才知道死亡。对于亡国的灾祸和失败,悔不胜悔;霸者之善于撰写历史,可以以时节来委托;王者的功名,每一天都是不可胜记的。财物货品珍宝,以大的为贵重;政治教化功效和名誉却与此相反,能够积累微小的就能迅速地成功。《诗经》上说:“人生规律轻如毛,很少有人双手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明】本节仍是对领导与管理原则的探讨。强国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有爱心,领导人爱民如子,人民才会拥护,才会为之舍生忘死。所以,领导和管理的原则的核心也就是“爱”。但这个爱怎样体现呢?荀子在本节也就说了:“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爱民,不能一年说一次,一年做一次,也不能一个时节、一个月说一次、做一次,而是要每天的积累,每天都在做着爱护人民的事情,人民才会真正感受和接受到领导人的爱心。爱民,在统治者来说,是大事也是小事,所谓大事者,每一个统治者都知道要爱民,都知道喊着爱民的口号,但在每一天的行为中,却没有爱民的举措。所谓小事者,每一个统治者都知道要爱民,可是怎样去爱民,他们却认为是区区小事,不值得一为。他们想的是如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如何拥有更多的土地和财物珍宝,如何耀武扬威使更多的人屈服于他们,如何增加法律法规,使社会安定人民不闹事;他们总认为人民之所以闹事就是因为法律法规不建全、不严厉,所以就用严刑峻罚来惩处人民。不错,社会行为规范也好,法律法规也好,管理制度也好,总是对人的一种束缚,弗洛伊德的“压抑”论就是阐述这个问题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善心,但为什么很多人变成坏人了呢?那是社会环境的束缚所造成的!是父母的管教约束,是宗教对肉体快感的恫吓,是哲学对理智生活的推崇所造成的!如果,“苟得其养,无物不长”(《孟子·告子上》),那么被损害的人性就会得到恢复。但是如果长期反复糟蹋人的善良本性,“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那么人就会变成丧尽天良的恶魔禽兽。所以,培养人的善心,人们就会有善良的行为方式。人们丧失了善心,也就丧失了善良的行为方式。所以孟子特别引了孔子的一句话,善心,把握住就能存留,舍弃就会消亡;进出没有一定,也就是没有树立起善恶是非曲直观念,就不知道过去的了。而不知道过去的,就意味着没有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而没有过去的历史经验,也就会失去将来。所以荀子引用了《诗·大雅·烝民》的一句话:“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就是说人生的规律虽然很轻微有如鸿毛,但很少有人能兴起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人生有很多很多的道路,而每一条道路的规律都不一样,人们并不是想怎样做就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因为人们的一句话、一个行为不对、不注意,就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规律,所以,真正能把握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而使自己走上所选定的道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为一件小事而争论,不吵架事情是一个样子,吵了事情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吵架会使矛盾激化,甚至引起打斗,进而会出人命,那么吵架的两个人的人生道路和规律就会改变。所以,爱心从每一天培养起,爱民的事从每一天做起,日积月累,那就会使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自己的目的也就能达到。

——————————————————

【注释】1.县:《庄子·大宗师》:“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荀子·修身》:“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汉书·高帝纪》:“县隔千里。”这里用为很远之意。

2.箸:古通“著”。《荀子·非十二子》:“知命者也,箸是者也。”《史记》:“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后汉书》:“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这里用为撰写,写作之意。

3.托:《管子·君臣上》:“行公道而托其私焉,寝久而不知,奸心得无积乎?”《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战国策·赵策》:“未填沟壑而托之。”诸葛亮《出师表》:“托臣以讨贼。”这里用为交付委托之意。

4.輶:《诗·秦风·驷驖》:“輶车鸾镳,载猃歇骄。”《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郑玄笺:“輶,轻。”《尔雅·释言》:“輶,轻也。”这里用为轻便、轻微之意。

5.举:《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说文》:“举,对举也。”《广韵》:“举,擎也。”这里用为双手托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