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公开课的应有情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28:50
真实:公开课的应有情怀

近年来,我有很多参加课改研讨或观摩学习的机会,或聆听专家讲座,或考察名优学校,或观摩优质课例。每每学习归来,都有受益匪浅之感。在新旧思维的剧烈碰撞中,在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过程中,我真正地“痛并快乐着”。但不无遗憾的是,在新课改激越深情、潺潺流淌的乐章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甚和谐的音符,那就是教学公开课的作秀!——就如同在观赏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对其赞不绝口时,猛然发现它原乃人工雕琢的一般,心中的懊恼自是难以言说。教学公开课的作秀,实在让人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因为,毕竟它和新课程“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等核心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作秀”一词,让人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几年前,国外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参观考察,听了某名校一位优秀教师的物理课。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均给予了满意的答复。整堂课如行云流水般流畅顺达,看上去似乎滴水不漏。课后,教者、陪同的领导都自我感觉良好。但当他们礼节性地征询该代表团教育同行的意见时,代表团的同行却说了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既然学生已经全部都会了,懂了,教师还有必要上这堂课吗?”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读懂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意思。换句话说,他们是在毫不客气地指出:这堂课是毫无意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生已经全部都会了,懂了”。这堂课,根本没有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这样一个探索、思考的学习过程,它根本没有促进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充其量,它不过是一次师生同台的演出,不过是表演了中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已。
      这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但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标出台5年后的今天,这样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以一位教师执教《将相和》参加一次公开研讨为例。上课伊始,教师播放《将相和》动画片激趣,并告诉学生:“某电视台准备把这个动画片改编成话剧,邀请我们班同学来做演员。”整堂课的学习围绕着如何演好、演像来展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以这样一种新颖的形式来串起整个学习过程,确实比较独特。学生的学习热情看上去也比较高。但听者不难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似乎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对词语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心理的揣摩,乃至如何对人物语言进行朗读处理都没有任何障碍,整个过程相当顺利。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超高水平”让听课者吃惊不小。
      更令人对学生“刮目相看”的还在后头。教学行将结束时,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表演前的准备,学生三五成群地凑在一块儿马上演开了,整个场面十分热闹。不到3分钟,教师叫停,并问:“哪些同学愿意上来表演?”这时,10多个学生走上台,娴熟地从讲台上拿过道具有板有眼地表演起来,人物的动作、表情甚至语气均十分到位——这,是在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里能够排练出来的吗?细心的听课教师还注意到,这10多个学生并不完全是合作学习时同一个组的成员!
      课后问到执教教师这个问题,她回答得很坦诚:“对,这堂课事先在班上上过一次了。不提前演练怎么行?这是一次面向外区教师的公开课啊,万一砸锅了怎么办?”
      应该说,这番话代表了很多教师的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公开课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为了成功,只能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说到底,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殊不知,这样的“成功”,是以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厌倦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作为代价的。试想,对学生而言,他们从这样重复的课堂学习中能有所收获吗?回答是否定的。不仅如此,虚假,不诚信,这样的负面影响也许还会跟随学生一生,给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涂抹上一层不该出现的阴影。而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真实的课堂。因为,只有真实的公开课才有价值。只有从真实的课堂中,我们才有可能发现教育规律,发现教法、学法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才有可能通过研讨集思广益,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从而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