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与中统合作抗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51:10
华罗庚的特殊任务

口述:袁传宽 采编:谭悦

  华罗庚,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少数闻名于世界数学界的中国数学家。关于华罗庚,人们都是有记忆的,那些他勤奋好学、天才传奇的故事流传甚广。这样一位大数学家,他的生平似乎也被人们“吃透了”,还有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吗?
  
数学家的中统朋友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学者袁传宽在美国留学,偶然的一个机会,他拜访了前国民党中统要员——蔡孟坚。蔡孟坚得知袁传宽是大陆来的,还是研究数学的,就问他知不知道大陆有位很有名的数学家叫华罗庚。没想到,前来拜访他的这位中国学者正是华罗庚的学生,两人很快就有了共同话题,畅谈起来。
  令袁传宽大为吃惊的是,蔡孟坚说自己和华罗庚是50年的老朋友了。袁传宽在接受《往事》专访回忆,“他看起来就是一介武夫,说话底气很足,怎么也想不到他怎么会和华先生是50年的老朋友?” 年近九旬的蔡孟坚在与袁传宽见面的当天,聊了很多往事,比如他在上世纪30年代,主政甘肃期间曾整顿过警察的职业风纪,从美国引进了一种甜瓜在甘肃成功种植。临走时,蔡孟坚还送了一套自传《蔡孟坚传真集》给袁传宽。回到家翻开这本自传,袁传宽才知道蔡孟坚究竟何人。
  蔡孟坚,1905年生,江西人。上世纪30年代曾担任国民党中统驻武汉特派员、汉口警察局局长,在国民党内被称为“铲共专家”。1931年3月间,26岁的蔡孟坚在汉口抓捕到当时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顾顺章随即叛变,供出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众多地下组织的联系地址。如果不是潜伏在中统的共产党员钱壮飞及时传出消息,帮助周恩来、陈赓脱身,恐怕中共党史的这一页将会被改写。
  这样一个人居然和华罗庚先生认识了50多年,袁传宽感叹不已!
  
“原子弹”让他们走到一起
  1943年前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得知了美国正在研究原子弹的消息。为此,一张出访美国考察原子弹的人员名单拟就,而名单上的人也纷纷来到了庐山接受访前集训,数学家华罗庚就在其中。这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在庐山的消息被一个人知道了,这个人叫俞大维,是当时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
  俞大维得知华罗庚在庐山的消息特意来拜访他。他们聊天中,俞大维就说,最近日本人的军事密码一直都破译不了,好几个月了,非常困扰,不知道华先生能不能助一臂之力。华罗庚说,可以试试看。俞大维问,要不要把前面做的工作拿来看?华罗庚说,那就不必了,但是需要最近截获的密电。得到华罗庚的同意,俞大维马上派人把截获的一批无法破解的密电送来了,这些密电上是许许多多的数字。接过密电的华罗庚随即投入到破译的工作中。作为数学家的华罗庚了解密码学,他知道这些杂乱无章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规律,通过这个规律就可以将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数字还原成电讯人员能够解译的数字。举例来说,通讯中常用的莫尔斯码就是将每个汉字编译成四位数字,称为明码,电讯人员把这些数字烂熟于心,看到这些数字就能反应出它对应的文字。因而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能直接传递明文,要将这些数字明文做变异,变异后的数字就叫密文,密文即使被截获也没关系。
  华罗庚一支烟接着一支烟,转眼已是深夜,他仍然在灯下一次次的比对、验证。而此时,对于与华罗庚同居一室的室友来说也是一个难熬的夜晚。他睡睡醒醒,又不敢起来,知道华罗庚在解译密码怕打搅到他。这个人就是蔡孟坚,他也是这次原子弹考察团的成员之一,又和华罗庚同住一间房间。
  
见证破译密码的过程
  第二天一早,华罗庚进了卫生间,这时蔡孟坚就起来了,发现桌子上全是烟头。没多久,华罗庚从卫生间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摞手纸,对着蔡孟坚说:“蔡将军,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没有时间重抄,能不能请你交给俞署长,我现在去睡觉了。”
  华罗庚经过一夜的比对后发现,日军在把明文变成密文的过程中,使用了缪比乌斯函数,于是,华罗庚通过反函数把这些密文还原成明文。接过这一打手纸的蔡孟坚非常谨慎,马上放进了自己的公文包,抱在身上。在去往俞大维住处的路上,真是做到了手不离包,包不离身,把自己职业特工的素质完全发挥出来了。到了俞大维住处的蔡孟坚再次强调了自己的安全工作很到位。俞大维迫不及待地接过手纸看了起来,这位兵工署署长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在完成博士学位后又去德国柏林大学继续攻读了哲学和数学,本身就是对数理逻辑造诣很深的一个人。伏案细阅,俞大维读懂了华罗庚的手稿,他非常高兴,立即通令下属,火速按华教授指教的方法破密。“昨天华教授可是一晚上都没睡觉,我不想现在回去,我回去会吵到他。”蔡孟坚解释说。于是蔡孟坚和俞大维聊起了天,就在聊天的过程中,破译的密码就送回来了,内容就是日本军机要轰炸昆明的计划,因此,蔡孟坚知道第一份破的密码的内容。看到这个情报,蔡孟坚知道俞大维有事做了,就说要告辞,不打搅了。俞大维也跟他说,兄弟确实是要有事做了,不能远送了,还要跟蒋委员长报告。
  蔡孟坚作为整个事件的旁观者和见证人,对华罗庚非常敬佩。他告诉华罗庚的学生袁传宽:“华教授真了不起,当时是立了大功了,蒋委员长要见他,要送他相片,还是我陪着华教授去的庐山牯岭,去见了委员长。”
  
一个故事两个版本
  华罗庚和蔡孟坚培训后一同随考察团去了美国考察。今天我们都知道,美国在1945年研制成功了原子弹,而考察了这一项目的国民政府却在1949年终结了。1946年,华罗庚再次去了美国,1949年蔡孟坚则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 1950年华罗庚回到了新中国,他没有再对人提起这段经历,可是他的很多学生却都在文革当中知道了华先生破译日军密码的故事。“华先生当然没有再提起过蔡孟坚这个人,但是我听到这个故事是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非常混乱的那个年代。”袁传宽说。1967年,华罗庚给学生袁传宽讲了自己破译日军密码的经历,但是完全没有后来蔡孟坚讲得精彩,充满细节。“当时跟我讲这个故事就没有这么多细节,他就跟我讲数论有用啊,我怎么用缪比乌斯函数破的密码,这些细节都没有讲,当然也不可能跟我讲。”1967年,袁传宽还是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学生,而华罗庚之所以讲到了自己的这段往事,还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当时,极左思潮泛滥,数学界也不能幸免。表现在从事数学理论研究中,搞纯理论的人常常被认为是脱离实际,因为理论被认为没有用,脱离实际甚至于脱离工农,轻则可以说你是生活在象牙之塔里面的精神贵族,重则说你对抗最高指示,因为毛泽东主席曾经讲过“理论联系实际”。这个问题表现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就是说华罗庚从事的数论研究是脱离实际的。数论是数学当中一个分支,是一个纯理论的分支,主要研究的是整数的性质。华罗庚在数论当中的杰出贡献是全世界公认的。而在极左思潮下,大家都认为没有用。“你做这个没有用的东西干什么?”袁传宽回忆说。“华先生跟我讲,以你一个人认为它有用没有用,来肯定或者否定一个理论是非常片面的。可能你觉得它没有用,但旁人就用得很好。现在大家说数论没有用,你可千万别信,数论就很有用,我(华先生自己),就曾经用数论当中的缪比乌斯函数,破解了日本人的密码。”
  
他们的“后话”
  1970年代,人们或是在新闻纪录片中看到大数学家华罗庚的身影,或是在自己的田头、车间就能和这位大数学家交谈。华罗庚一边用自己的经历告诫学生不能放弃理论研究,一边走出书斋,到生产第一线为人民服务去。他用一条红纸一根香烟做道具,教工人农民兄弟使用优选法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华罗庚带着自己的小分队在十余年间,到达了几乎所有的省份。很多外国的数学家很不理解这一做法,在他们看来,一位大数学家去普及一种应用数学技术太浪费了,而华罗庚对自己的学生说:“我要为数学工作者找点正经事做。”在推广优选法的过程中,那些基层的工人农民知道北京来了位大数学家都非常高兴,在华罗庚和小分队的帮助下,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80年代,华罗庚回到了“书斋”,他又可以把精力投入到数学研究工作中了,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华罗庚又一次见到了蔡孟坚。
  蔡孟坚在和袁传宽聊天中告诉他,几年前他们还见过面。那是在80年代初,华罗庚带团去美国参加数学教育研讨会,就在他入住酒店的大堂里,两人不期而遇。那天,蔡孟坚正好去酒店探望朋友,一进大堂,迎面走来一位身材高大腿脚不好的老先生,近50年未谋面的两位老人一下子认出了对方。在蔡孟坚与袁传宽讲这件事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离世五六年。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大学的访问讲坛上,华罗庚完成自己的报告后猝然倒地,心脏病突发而逝。袁传宽把华先生离世的情况告诉了蔡孟坚,听闻此事后,蔡孟坚的回答令袁传宽印象深刻:“华教授人间使命已经完成了,驾返瑶池,没有什么惋惜的。我们以后还会再见面的。”
  华罗庚一生成绩斐然,在国际数学界留下了许多以“华氏”命名的定理、方法。而那些内容我们普通人都看不懂。而在华罗庚未予表述的经历中,在不被学界理解的经历中,我们读到了一位大数学家的天才与品格。

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向农民普及“优选法”

华庚与学生袁传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