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味精与味之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15:50
抗日:味精与味之素
顾则徐

        最近因为日本在钓鱼岛拘捕中国船长事件,中国大陆抗日情绪再次亢奋起来。爱国青年都是战略家,有种种的战略主张,而所提主张之一即是抵制日货。明智的外交家吴健民先生站出来劝告不要抵制日货,作为战略家的爱国青年们便在网络上将他一顿骂。
        中日之间的冲突,就战争言已经有过两次:第一次中日战争即在中国称作的甲午战争,以中国完败结束;第二次中日战争即在中国称作的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结束。就战争的称呼来说,似乎甲午战争在中国不属于抗战,只有第二次中日战争才属于了抗战,内涵着中国史学家们的抑郁。即使把第二次中日战争称作了抗日战争,其实也还是一种深刻的抑郁,在中国大陆至今不能客观、全面进行叙述,其中涉及一党利益问题,但也涉及抗战的胜利很憋屈的实际,细说起来有种种的屈辱。这些年开始热衷谈印、缅中国远征军的业绩,我想大概跟远征军比英、法军队表现更好而特别有面子有关系,但从议论努力淡化美国人的指挥、训练这一总倾向上,还是可以感觉出憋屈的心理。        因为抑郁、憋屈,又自以为崛起了,所以今日的抗日情绪,便在第一、二次中日战争期间的高潮之后,再起出了高潮。但其实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的政府在处理中日关系方面,并没有什么可以客观承认其成就的佳绩,有一天如果能够细说起来,也还是要让爱国者们憋屈。即使这次船长事件,如果客观地来看,也还是一次新的败绩,只有热情,没有智慧,只知道纠缠在放人抓人上,不知道司法的争夺。日本人抓了船长,给予法律定性,拘捕十天再延期,到延期日子快到时候将其提前释放,不过是打中国政府一耳光,看中国政府一如往常那样麻木,就再加一耳光,终于让跳脚了,看着中国政府哇哇叫着跳了一星期,便说:“好啦,别跳啦。我不打你耳光了。”于是,中国政府和爱国青年们仰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红肿的脸蛋:“再继续打呀?不敢打了吧?我们胜利了。”日本人则肚子里暗笑,嘴巴上说:“是,是,不敢再打了。我们一如既往,我们之间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钓鱼岛从此被端上日本国内法的餐桌了。        细细地看百多年来的中国抗日史,我以为其实只有一件业绩是完胜而毫无憋屈的,那就是味精对味之素的抗日。若说几千年来中国的第一发明和创造,实在应该把桂冠戴到中国饮食的头上。纯从烹饪的艺术言,中国第一,日本第二,次才可轮上法国、意大利、印度之类,而日本的烹饪主流,实际是对中国宋朝以前艺术的学习、继承和发挥,比如一谈到日本的饮食便一定会想到吃鱼生,其实这源于中国的“脍”,虽然今天中国吃鱼生的饮食文化主要萎缩到了广东顺德的菜帮,但宋朝以前以至周,脍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吃法之一,不仅是鱼生,而且更是牛生、羊生、鹿生、兔生等,日本只是学到了那时中国脍的一点皮毛。汉朝以后,无论外族怎么入侵,汉人怎么做了亡国奴,但在吃的上面,中国人终究还是胜者,虽然吃的文化也有所改变,比如蒙元后脍发生衰落。唯于吃,中国对于外人属于强者。因而,当日本味之素进入中国,中国人绝不会屈服,便有了味精对于味之素的抗日完胜。        味之素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1908年日本东京大学池田菊苗从海带中分离出L—谷氨酸结晶体,于是发明了味之素,1909年后开始大规模生产,迅速进入中国和东南亚市场。这一冲击中国烹饪艺术的白色晶体涉足到了中国最核心的文化领域,于是,便有了一个抗日的问题发生。中国化学工程师吴蕴初对日本味之素公司神奇的白色晶体马上进行了独立研究,发明了新的工艺,将自己制作出的白色晶体称为味精,申请专利,取得了技术抗日的第一回合胜利。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天厨味精厂,生产“佛手牌”味精,与日本味之素展开全面的市场竞争。吴蕴初从事的不只是商业,而且更是具有明确的要打败味之素的抗日目标。他1926年后不仅频频获取世界博览会大奖,而且为了击败日本味之素,系于自己企业扩张能力的限制,在这一年干脆公开自己的技术,允许其他海内外华人模仿制造。很快,中国味精不仅在除东北地区外的中国本土市场基本排挤掉了日本味之素,而且在东南亚市场也击败了味之素,并抢占了美国市场。        吴蕴初的味精对味之素抗争,是一次真正的抗日完胜。其中的历史性智慧在哪里呢?第一,是依靠科学的创造,走科学和商业的道路,而不是只有激情的蒙昧主义道路;第二,他依赖的是现代规则,申请专利,争取世界博览会认可;第三,他没有受缺乏智慧的中国政府牵制,依靠民众对他品牌的信赖和支持,发动海内外华人资本,进行的是自己民间的战争。特别是第三条尤其重要,因为,中国人乃是世界上只有犹太人可媲比的最聪明人群,因而最难统治,而政府试图要统治中国人,就一定要愚民,从而,中国人一当被政府专制,便成了世界上最愚昧的人群,吴蕴初幸而没有被政府专制,所以就发挥出了极大的智慧。在当今中国,还能有吴蕴初这样的完胜的抗日运动吗?                                                                                            20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