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春荫更著花(后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42:16


先生的故乡延津,地处黄河故道,先生早年读私塾时,老师十分重视写字,自幼耳濡目染,酷爱书法,为学勤勉。但因家道中落,缺纸少笔,常常到黄河故道的沙滩上,用手指或树枝练习“锥划沙”,沉溺其中,乐此不疲,常常忘返。

先生初学欧褚颜柳,渐及钟(繇)蔡(襄)赵(孟頫)二王,上溯魏碑、汉隶、秦篆,早年用功《曹全》、《张迁》两碑,中年转入北碑,尤工于《元晖》、《张玄》、《郑文公》、《龙门二十品》诸碑帖,后又转攻章草,对《出师颂》朝夕研习,心摹手追,渐得奇趣。先生作书,博采众长,取法乎上,较真点画,法度严谨,追求“无一笔没有来处”,能够指出自己的作品,哪一笔来自《曹全》,哪一笔来自《元晖》。先生颇重书法理论的研读,求艺执著,深究书理,潜心悟道。主张承古学今,存异求新;既能入帖,又能出帖,探求不同碑帖的用笔特点、结体规律与章法技巧。用笔中侧并施,方圆兼具。节奏变换有度,结合自身性情,于法度中见新意,古拙外寄妙理。如今大器晚成,人书俱老,遂成“敦厚凝重、俊逸刚劲、朴实典雅”之一格。朱清莲先生评价其书:“颇具唐楷之端庄,魏碑之风骨,汉隶之意趣,兼有厚重流利之美。”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2006年8月在“首届中国文艺孔子奖”评选活动中,荣获最高成就奖;2007年10月,张朴先生的亲戚美籍华人,看到先生的行书作品《春江花月夜》,赞不绝口,要求带到美国加利福尼亚收藏。1998年11月,参加日本的《破体书法展》,获优胜奖,作品被日本官方书画院珍藏。

虚心竹挺仰面叶,傲骨梅垂低头花。伯智先生坚信,艺无止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精益求精,闻鸡起舞,继晷焚膏,正如先生书房的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许多学生问及学习书法的诀窍,先生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诫学生,最重要的是毅力,要学生牢记毛泽东的座右铭:“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意,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其篆书《篆法辨诀歌》,长22m,宽0.42m,4690字,楷书《古今书论》,《古诗词选》,《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长卷,都在30米以上,洋洋数万言,一笔一划,中规中矩,一丝不苟。但是这样的宏幅巨制,因受展馆场地限制,为各类书展所不取,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这次个人书展才得见天日,有缘与观众见面,一经展出,便得到了广大书法行家里手的高度评价。伯智先生自我解嘲说,这便是自己宗板桥为师,反弹琵琶,剑走偏锋,与众不同之所在,一如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

先生与其他书家最大的区别,就是坚持地书,按照先生的话说,清水当墨,大地当纸,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先生视书法为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之良方,像气功太极一样,可以“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自作诗曰:“确信地书健身法,神清气爽任挥洒。诗词歌赋映朝晖,忘怀得失乐无涯。”自1986年离休后,二十余年如一日,坚持地书,未曾间断。还饶有兴致地自制地书用笔,竹竿、木棍、棕皮、蔴批、头发、马鬃、海绵等待,都是先生喜欢的制作材料,还常常把自制的毛笔作为礼物送给书法爱好者。教书之余,除了笔耕翰墨,还养花种菜,陶冶性情,每有收获,必惠及四邻,分享快乐。寄情于山水田园,深得魏晋隐逸之旨趣,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荫更著花。在先生84岁诞辰之际,几乎耗费先生一生心血的这部《娄伯智先生书法作品集》,斟字酌句,精雕细刻,数易其稿,终与读者见面。

本书的出版,有赖于伯智先生的同事、书友、学生的鼎力相助。尤其是许昌高中校长宫少华先生对这次书展和出版,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书画院副院长尤中会先生,纺织工业部负责老干部工作的刘思学书记,都题写了热情洋溢的贺词,白喜臣先生先后两次题写贺词,刘绍典先生亲自为先生的书法展和作品集题写横额和封面题签,陈桂春、赵红旗、张建选、谷庆礼、徐洪、俎东喜诸先生,也为作品展题写贺词,武心喜先生在病榻之上为作品展题写贺词,精神可嘉,编职人员不辞劳苦,全心投入,倾情奉献。先生所教诸多弟子,尤其许昌高中六三(1)班学生,如今虽已年逾古稀,得知恩师书法作品付梓的喜讯,高兴得欢呼雀跃,纷纷为作品集题词留念,并鼎力相助,尤其先生的高足韦炎章同学,多方联络,搜集整理学生留言,在此,编委会谨代表伯智先生及其家人,向前述热忱之士,致以诚挚的谢意,并诚请广大读者对编辑中的各种谬误和疏漏不吝赐教,感荷斧政。

                       《娄伯智先生书法作品集》编委会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