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讯网 - 科讯,打出360度媒体平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12:30



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是日常百姓接触最多的媒体之一,为了让广大受从听好广播电视节目的声音,从响度管理入手是方法之一,福建广电中心工程办的陈辉从声音信号的响度管理和幅度电平管理的差异开始着手,分析了二者的区别,并提出了实施响度管理实验的建议。
要让广播电视的声音在受众群体中获得好的听音效果,从技术层面上讲,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是:1、声音的清晰程度;2、音质志临场感;3、动态的自然感受;4、节目转换时的响度平衡性。这几个方面问题的处理都可以统一到响度管理的概念下。响度管理是以响度对对象,研究在不同环节下的不同声音信号在构成最终的节目声音信号时的相对响度关系和绝对的响度关系。
一、响度管理和幅度电平管理
幅度电平管理,即大多数人平时所说的电平管理,经是保证信号在设备系统内和系统设备之间正常工作的基础,也是系统设备充分发挥其功能、性能作用的管理和保持信号高品质传播的先决条件。
幅度电平的管理,以保证信号的高保真传递为基本要求,它对系统设备电平设置的要求表现为:要能提供尽可能高的动态范围、信噪比、频响特性以及线性叠加能力。对这些要求各标准化组织相应地建立起一系列的标准,给不同的设备和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技术性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标准为系统建设和设备选择提供了参照依据,保证了设备间、系统间信号交换的高品质要求可以落到实处。
幅度电平的管理是以保证全系统信号传输的一致性为基础来建立各种电平的参基准的。电平管理可以明确所使用的设备和系统的性能。现实中,在播出和发射前加压缩的做法是一种纯技术性的处置措施,但是当播出到发射机之间的工作电平基准调低时,就会出现无法让发射机功率充分了挥作用、覆盖区域缩小的情况,不利于商业竞争。为此,提出了采用加压缩器的办法,把作为基准的工作电平适度提高,让压缩器把引起过调的信号部分进行适当的压缩,但是这种方法会造成节目源信息丢失等问题。
二、响度管理的目标
响度管理,就是以人们实际听觉感受到的响度变化作为再现原节目所要表达的内涵的评价依据,完善录制、分发、播出、传输、发射等各种环节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形式。
完整的声音形式化的传播研究,应该把送达人的听觉系统的传播标的,从电平改为响度,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描述有效的形式化传播。
综合地分析广播电视的声音节目的录制、存贮、分发与播出,以及传输和重放等几大环节,可以把存贮和传输环节完整地定位成纯客观的技术传播环节,它们可以继续沿用电平管理的方式,保障信号的高保真传递即可。
录制环节是声音节目生产整个过程中主客观两个方面因素交叠得最为紧密的一个环节。要让所有的录音师都能完整地承担起从声源到录音到最终提供符合响度管理标准的信号,是有相当难度的。同类音源的响度对比宜建立在3~5dB的级差范围内,这样的对比可以获得明确的,但又不是非常突出、强烈的对比。稍强烈些的对比,宜具备8~10dB的响度差,换句话说,跨度超过两个级差的强弱对比,感觉上会给人以稍强烈的对比,超出12~15dB的响度差就表现出很强烈的结缘了。若超过20dB的响度差,就已经给人以非常强烈的对比了,超过30dB完全可以用震撼来表达。
为此建议,节目间的平均响度差以不超过8~10dB作为控制响度平衡过渡的参照。当然,这个建议是对广播电视声音节目播出在全动态范围下的一个经验值。实际上,由于传播媒体的多样化还带来了信号体制及其所能提供的动态的差异。
节目录制环节是响度控制管理的最初环节,这个环节的吭度管理的任务目标是:按照节目创作要求,在系统记录设备允许的动态范围内,尽可能完美地通过响度的变化、对比,再现创作意图和表演风格。
播出与分发环节是把制作好的节目通过播出平台和分发网络发送出去,送给用户终端进行接收。这里的响度管理主要集中在节目播出和分发之前的编排备播阶段,其任务目标是:根据录制好的节目的响度及响度分布情况,在节目编排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响度控制调整,使串编在一起的节目在响度上不会出现过于突兀的响度跳变,维持听好的条件。
存储和传输环节是单纯的进行信号传送任务的环节其任务目标是把接收到的信号照原样传到目的地去,因此,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动态和响度管理的控制。
重放环节是声音信号从电信号形式转换成志信号让听从具体获得听感体验的环节也是声音节目形式化传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响度控制的任务目标责任制是依据实际的听音条件,在听从选择的听音音量对应的吭度等级下,选择合适的均衡性,让接收到的节目内含的动态范围与听音环境的条件相适应,以达到在实际听音环境中提供最佳动态表现力的效果,实现听好的目标要求。
三、响度管理和控制的流程
经过分析,大致可以将响度管理的内容和流程做出一个大致的概括:
1、在节目录制阶段,要建立节目的基本响度分布信息,确定节目的平均响度和基准响度。
2、在备播阶段,要按照节目的基本响度分布情况,进行节目编排上的基准响度控制调整并完成针对播出和分发信号体制的响度动态变换。
3、在重放阶段,根据重放环境的哭声筹备组和听音重放音量的设定,在重放设备上选择合适的响度动态均衡特性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均衡处理后重放。
若能沿此思路进行以响度管理为基础的流程重组,就有必要为响度管理制定一套流程标准,来远东各环节的任务目标和技术要求。以此保证在前端制作和播出的节目,以接收重放端能有与之相兼容的重放设备来执行符合远东的重放,实现听好的目标。
接收端的设备,只要能够确定出标准,生产厂家按标准进行设计和生产即可。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在录制和播出的衔接上解决好标准化的工作。
从录制到播出,现有的基本工作岗位职责和流程关系大致可以归结为:
录制:完成从自然声源到成品节目的全过程,并按要求提交(入库、备播)。这里执行的规范:节目录制规范;依据的艺术标准:符合创作意图。也就是说,进入成为备播的节目,已经是任命响度管理规范要求的节目串了,将此节目串按客观技术远东送往播出、分发,直至接收终端即可。在将备播和播出、分发剥离开之后,播出和分发也就和传输、接收一样,可以当成纯技术系统来看待,即它们的系统工作善只要单纯地用客观物理参数来描述即可,涉及艺术、主观影响因素的部分,归结到录制和备播两个环节。
录制好的成品节目入库的技术标准,在广播电视行业大多都只执行节目信号录制规范的标准即电平录制规范的标准,而没有对响度给出明确的要求。
在节目录制后期,增设响度监测设备和响度管理和控制设备,对成品节目进行响度管理和控制系统设备进行响度和动态的规范化处理,并且整理出描述节目信号响度与动态分布的元数据,让元数据与规范化处理过的信号一起作为入库的节目提交。
备播的形式化动态匹配处理,就是在节目元数据的基础上,以待颁发媒体的动态匹配处理模式,完成备播节目的元数据的调整和节目信号的转换。
完成转换后的节目信号是颁发分媒介实际承载的信号,它可能就是这种媒体格式在理解化条件下的最佳信号形式。最好能利用分发、播出和传输链路,在送出信号数据的同时,也将提供给终端参考的元数据项参数一并送出,这样,可以让拥有响度管理与控制功能的终端设备能够自动地进行重放模式的匹配。
重放模式匹配,实际上就是以等响度均衡为基础,以关键动态展示为目标的动态处理形式。动态展示是为了保证节目中所要传达的最弱的部分和最强的部分,都能在重放过程中清晰地得到再现;同时,又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各片段的强弱对比的强烈程度。这个过程是表现艺术感染力的过程,是提高声音的内在品质的要求。
总之,响度管理和控制概念的提出,是对听好广播内空的内在品质相关思考后的一种解决思路,需要补充、研究、完善。广播电视的节目要达到听好、看好的要求,朝着提高内在品质的人性化服务方面发展是应该引起关注的。
2009年09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