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01:32

北大之殇

 

在我的意识里,北大绝不仅仅是一座大学的名字。因为这两个字,牵连着一段民族的历史,浓缩着一种文明的反思,标志着一个思想的高度。放眼华夏大地,再也没有哪个大学的名字,能承担得起如此深邃而广博的内涵。

 

北大从来就不是因为学问而伟大。它的高山仰止,来自根植于学问的沃土、却灿烂于学问之上的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观察,北大其实早就死去了。

 

未名湖依然波光粼粼,只是,再也没有思想的东风,鼓动那一挂挂低垂的船帆。不再产生思想的学问,犹如死水一潭,只能在内部滋养孽生着水藻、浮萍。

不禁长叹,此燕园已非彼燕园了。

 

九十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从这里发端。伴随着学子们冲出校门的脚步,年轻的血液将一股活力注入了学问的血管。于是,一个个学问的大师,纷纷走出象牙之塔,高擎起思想的火炬,站上了十字街头的讲台,开始向着民众高声疾呼。

 

他们从书斋的学问中发现,传统的文化资源已经不能应付现代社会的挑战,文化革命已经不可避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文化反思与改造的历史使命。

 

这一时期,北大的学问家们纷纷走向街头,开始了向思想家的转变。同时,这个民族的高层思考者又纷纷涌向北大,在这方神圣的讲坛上淬炼自己的思想。这一过程,使北大真正成为了近代中国自由思想者的精神麦加,也使北大第一次获得了思想的高度。

 

从此,北大两个字不再专属于北京大学,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凝练成一种思想旨归。

 

历史发展的轨迹表明,这场革命的领导权,很快就从思想家手中,转移到了革命家手中。正像启蒙运动从发源地英国转到法国一样,革命被迅速地推向了极端。于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完全割裂同历史的联系便成了理所当然的时代之声。

 

难能可贵的是,燕园的一批思想家,却在革命风雷激荡的同时,渐渐转向所谓的保守,走向了自己倡导的革命的反面,转而积极肯定传统文化的精华,反对全盘否定的极端。

 

这一点,正是北大存在的真正意义。永远坚持思维的独立,永远遵循思想的真谛。

 

他们是在对全民族的反思进行再反思,这一事件本身就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我以为,这是北大思想的又一座高峰,只是这座高峰,目前因意识形态的缘由,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相信历史吧,尘埃终究会被拂去。

 

这一时期的北大,让我联想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稷下学宫。不同思想的聚集,不同观点的交锋,不同学派的融汇,彼此争论、彼此启发、彼此惺惺相惜——真的要感谢上苍,在中华民族最需要思考的时候,不仅及时地提供了机会,而且提供了这么难得的一个平台。

 

历史的经验证明,思想的黄金时段总是与社会的巨大动乱相伴随的。诸子百家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五四”时期莫不如是。而伴随着大一统的政权再度回归,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思想黄金时期,宣告结束了。

 

于是,北大的思想创造,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它的终点。燕园,再度由思想的乐园回归学问的殿堂。像潮起潮落一样,正常的回归,会再度积累学问并酝酿新思想的产生。这些原本不会导致北大思想的死亡。然而,走出象牙塔的学问家们发现,他们再也无法回归那宁静的精神创造空间。他们成了革命的一部分,他们的学问被革命所绑架,他们的思想被政治所统御,革命要求他们必须参与其中。或者自己被革命,或者去革别人的命。

 

从此,北大的学问首先是为革命服务,为之寻找历史的依据,为之织造理论的华服。接下来,学问开始与权力直接结盟,为尊者颂、为尊者讳、为尊者而以笔为刀大开杀戒,学问的身上溅上了鲜血。再往后,学问又开始了与金钱的姘居,为富者鼓之呼之,将热乎乎的脸庞,紧贴在财富冷冰冰的屁股上。

 

学问成了与权力、与财富交换的资本。学问热衷于“寻租”,却远离了思想。没有思想引导的学问迷失了方向,没有学问支撑的思想丧失了基础。结果是导致了人格的扭曲,学问的扭曲,思想的扭曲,文化的扭曲,最终是社会的扭曲。

从此北大就只有学问家,没有了思想家。

 

北大死了,只留下了些许借尸还魂的沾沾自喜给后续的学子们。

 

然而北大之死,还有远比这些深刻得多的生命意义。】

 

十年浩劫中,一个苏州的女孩子走进了燕园。她似乎于冥冥之中禀赋了先贤们的灵气,在那个狂乱的年代祭起了思想的武器,开始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北大丢失的灵魂,似乎在这个花样年华的少女身上,得到了短暂的重生。

 

她的结果可想而知,一颗罪恶的子弹,穿过了承载着锐利思想的头颅。

 

据说,是当时的校长把她交了出去。据说,她曾经提到蔡元培老校长带领学生到北洋政府去要回被关押的学生。据说,她死后有人上门找亲属讨要子弹费。据说,她的双亲一死一疯。

 

而今,她的坟墓静静地矗立在姑苏城外的荒野之上。

 

我想,应该给她立块碑,碑文写上:母校巨大的尸体倒下时,她自愿殉葬!

冰清玉洁的消逝,使我们对北大之死的巨大悲剧色彩有了切肤的痛感。

 

北大,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关键穴位,它牵连的是中华文明的思想经络。北大之殇,让我们古老的文明,在千年未遇的巨大嬗变的道路上,失去了一座明亮的航标。

 

正是因为没有了思想的导引,盲目的人们才将人生的目标聚焦在物质上。过去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始终将“义”凌驾于“利”之上,在思想上禁锢着物欲恣肆的欲望。而今,思想枯竭了,义利不再成为命题。于是,冲出牢笼的物欲将积蓄了千年的能量,以滔滔洪流的方式释放了出来,霎时间冲毁了一切。

 

良知尚存的思考者,在痛苦之余,纷纷开始寻找重整文化堤坝的途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想起了北大精神。

 

祭奠北大之殇,其实是在呼唤北大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