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正视?憧憬——我的北大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52:45

(2009-10-15 11:41:47)

转载 

从北京回到南通之后,我便在想着写点东西,总结自己的过去,对自己将来的三年甚或是十年做一个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去北京之前还是复试通过之后,我一直在想我到底为什么选择北大?为了这个梦想我到底做了些什么?今天,北大对于我又有着与之前不同的意义?

 

我在申请材料中说,“北大是近百年来中国文人心中难以消解的情结,也是我这十多年的梦想所系”。自从京师大学堂开始,尤其是发展到五四时期,甚至在建国后的八十年代,北大校园都在中国的政治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由、包容,我们所知道的“德先生”、“赛先生”,无一不与北大深深的联系。虽然北大今天已经或多或少的丧失了这些精神秉性,但是与其他的高校相比,北大又要宽容一些、民主一些、自由一些、合理一些。我是奔着这些精神去北大的,而不是一般人理解中的北大是中国的第一学府这样功利性的目的。

或许明年我在北大的校园中会痛心疾首传统的丧失,世俗的侵蚀,学术的堕落,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我为之奋斗十年的。那就是北大的氛围,一种享受读书的氛围,一种崇尚思考的氛围。北大的校园中到处都是读书之人,生活区的三三两两的学生往往也在讨论着学术问题。或许在我们苏大的学生看来,他们都是一群高智商低情商的怪物。但是精英总是不同于常人的。我们在苏大校园内很少看到这样的人,甚至很少看到读书的人。在苏大读书要比在北大读书辛苦得多,在北大读书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在读。而在苏大,所有人都不在读书,而一两个读书的人要坚持把书读下去要受到诸多的影响:比如各种社团的活动,团委硬性指定必须参加的活动,恋爱,游戏等等。在北大读书与这些活动是不冲突的,因为所以的活动都是服务于读书这样的宗旨的。所以,北大的学生并非是低情商的,相反他们的情商要比苏大的学生高的多。我在北大百年纪念堂边上看到了很多活动的海报,在三角地看到他们的社团招新,他们的活动大多是很有意义,要么是陶冶情操的,要么是名家讲座等等。我们也知道苏大的社团活动是怎样的情况,呈现出娱乐快餐式的特点。活动天天有,但是真正有价值的并不多。

另外,选择北京的另一个理由是考虑的专业的因素。我从大二开始对政治学产生很大的兴趣,当时的想法是走学术的道路。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恐惧学术、不屑学术甚至是鄙视嘲笑学术。浙江大学的毛丹教授说中国的文科病了。在强大的商业化浪潮的侵袭之下,文科学术变成了遭人嘲笑的勾当。在一个以金钱和权力衡量一切的社会中,真正坚持学术的人恰恰是最有良知、最有远见的人。中国30年的改革和开放主要是经济人、企业家和技术人员推动的,但是中国的发展面临着瓶颈。我们经常说贫富悬殊、环境恶化、地区差异、腐败连生等等,这些都是当前中国发展的恶性肿瘤,但是造成这些细胞病变的不是政府无能、体制缺陷,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这个社会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带来了新中国,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带来经济实惠。我们的社会的价值导向已经被严重的扭曲,我们谈论的是权势、金钱,是人脉和行贿受贿,我们每个人都在强化着这种扭曲,虽然我们深知这样的罪恶。但是肿瘤总得革除,这个社会赖以生存的价值基础必须得到创新!而最能够获得这种哲学的地方必然是在北京,在京城。南方的商业气息太浓,所谓的理性精神也不过是商人和政客的博弈权衡。在中国的学术圈,北方的理论做的比较好,南方的实证做的不错,但是主要是学者为政客的卖力罢了。所以选择北京,选择稍微有那么一点学术精神的北大。

还有一个原因,我是一个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男生。南方的纤柔不利于男性精神的孕育,所以南方有着大片的奶油小生。而且在我主要生活得这两座城市——南通和苏州,它们特定的文化特色我已经深受熏陶,现在趁着年轻,到北方去体验一下那种博大、宽厚、豁达的情怀,这对于我人格和性格的完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真正为北大奋斗实际上最多只有五年的时间——高中三年以及我的大二和大三学年。中考的超常发挥使得我的自信心极度膨胀,进入如东高级中学校门时我便下定了考上北京大学的决心。当然对于一个信息闭塞的小镇出来的农村学生来说,当初的决心是朦胧的,对北大的梦想也多多少少的是冲着她的名气。但是我却为了这个朦胧的决心努力了三年,现在看来,真的很荒谬也很可怕,也可能正因为对她的不了解,才导致了我高考没有考上北大吧。高中三年基本上是千篇一律、波澜不惊的,每日就是不断地学习和考试。高考总体形势不利,文科吃了哑巴亏,所以我“顺利”地到了苏州大学。

在苏大这三年,大一基本跟大家一样,茫然是生活的主要特点。虽然由于高考的失利,我决定将苏大的三年作为过渡,毅然决然地决定考研。当时的理解就是要把学习搞好,这是一个学生最基础也最正当的想法。在一次跟班主任蒋慧老师的聊天中,她说我适合读研,适合在学术这条路上走下去。当时我还是不想做学问的,所谓的考研也不过是高考失利一时的气话,但是却没料到这句话到今天算是被证实了。进大学开始,05行政管理专业的张欢师兄一直带着我,从《政治与管理》杂志开始,到行政管理学会,到各种课题调研、报告撰写,我逐渐地开始对科研有了更多的理解。大一下学期认识了张晨老师,于此我们便结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加入了现在的这个团队,并以团队中的优秀师长为榜样。直到这个时候我的目标也并非是北大,仅仅是到名校去读研,复旦、南大亦或是浙大。

大二开始,我喜欢上了政治思想史,每天的生活便是按照古希腊到现当代的时间脉络阅读原著,从柏拉图开始,一本一本的读。读完写读书笔记,然后是组织参加了读书会,并将之发展壮大。读研的目标是肯定的,但是其他的在阅读和思考中变得淡定。读书是很累的,但是也是极为幸福的事情。在读书中心灵变得澄澈,目光变得深远,时刻保持谦卑、审慎、节制的心态,敬畏传统,效法先贤。前面也已经说过了,在苏大是很难找到读书的人的,更不提一直坚持读书的学生。大家都在搞社团,搞活动,并且都自认为在其中增强了自己的能力。的确,在社团活动中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领导组织才能以及一些具体方面的能力的确得到了增长。但是值得提醒的是,据我对苏大社团的了解,社团活动还未能走出校园,基本上都是在校园里的活动,主题和形式也比较单一,甚至曾出现为纪念“九•一八”去KTV搞活动的。娱乐性色彩太浓,将整个苏大校园整的像电视台的综艺节目,而忽视了大学的教育本质。我也不是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要以学习为中心,毕竟大学的教育是以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激发为目的的,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的确是有利于我们个性的发展,改变中小学的教学模式。但是多元并非无所谓对错,不意味着想干嘛就干嘛,无论是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追求都要有一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就是这项活动对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是否收益大于消耗?毕竟无所谓错也就无所谓的对。

北大的目标明确下来是在大二下学期末。那时候张欢师兄准备考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研究生,他的努力使得北大在我心中的印迹得以强化、明晰。我是06行管班较早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的学生之一,所以为什么选择北大?为什么选择北大政治学?等等这样的问题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呈现。等这个曾经的决定再一次变得坚定之后,我便开始做自己的准备。一开始是考北大,后来到了去年9月份,张欢师兄接到了北大政管院复试的通知以及9月28日那天中午收到他被录取的短信。这个先例使我看到了北大的包容,看到了北大海纳百川,不辞涓涓细流的特点,这使得我信心大涨。因为国内很多的高校还是要看你的出身是否是985或者211的,背着苏大这么一出身难免有着尴尬之处。我并不认为苏大多么差,比起许多的二三流的学校,苏大还是非常优秀的。从10月份开始我便开始保研的准备,写论文、发论文、做课题等等,在其中得到了蒋慧老师、张晨老师、黄建洪老师、乔耀章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使得我在一年的准备中,专业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大三一年基本上都是在公教楼四楼度过的,每日六点起床去教室,晚上十点左右回宿舍。每天长达十个多小时的阅读和写作,长期缺乏运动,这直接导致我的体重剧增。令人欣慰的是,知识也与体重保持着正比例的增长。

到了今年六七月份的时候,我基本上就开始关注着保研的政策。先是复旦、人大等学校在教育部之前发了保研的政策说明,但是北大和清华的保研政策一直到9月初才出来,这中间的两个月我留在苏州复习备考,另一方面也在准备着各种保研的材料,同时也将自己这四年写的一些东西整理了一次,其中选了十三篇文章做了个作品选集,大概有11万字左右。然后是北大政管院先发通知,让我们先准备材料并提交电子文档。再后来便是北大研究生院正式的发文之后,提交纸质材料。因为我在八月中旬已经将所有的材料都已经做好,所以这些工作都是顺利地进行着。我的北大之路到这时候还是比较的顺利。但是到了9月17日左右,苏大公布了保研的名额,然后我便纠结了。从这天一直到28号,我的胃病也犯了,久违的失眠也来了。今年的名额相对于去年大为缩水,而且保送外校的名额只有一个,全校也只有27个。而当时得到的消息是,我们院有意愿外推的是四个人。虽然在专业上我并不输于其他三位同学,但是外校的接收很多都是关于其他非专业因素的比拼,而我在北大没有一个认识的老师,所以我并不占优势。18号学院开说明会,会上院领导就透露了将保外的名额转为内保的意向,这使得我们四个人更为紧张。而我的优势也在18号晚上六点到来。晚上吃完饭,拿起手机一看,3个未接电话,而且是北京的。后来正好那边打了过来,一接,便被告知进了北大政管院推免复试。接着便请张欢师兄查询一些信息,进入复试的外校学生的人数,基本信息等等。进入复试的消息直接使我有了理由向学院争取唯一的保外的名额。因为按照往年看,外校学生进入北大复试的一般都会被录取。

我一直跟别人说保研是一件看上去很美的事情,但是很少有人信。这其中的艰酸只有参加保研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因为保研并不仅仅是专业水平的问题,还要牵涉到名额限制、专业均衡、人际关系等等一系列的事情。我的推外名额的获得也是几经波折,最后也是戏剧性的给了我。一直到24号晚上,学院将保研的名单公布,将保外的名额给了我。25号晚上,我背着一些书、资料和几件换洗的衣服登上了去往京城的火车参加28号上午的复试。在去火车站的路上,我还接到了蒋慧老师的电话,她说给我加点压力,如果我被北大刷了,保外的名额将转成保内给另一位同学。虽然这是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当时我还是心里很不舒服。26号早晨到了北京,住到人大西门边上的空军招待所。第一天找人大的老师和北大的一位博士后,请他们帮我分析形势并做了些辅导;第二天在北大廖凯原楼自习了一天。在北京两夜我加起来大概只睡了四五个小时,基本上都是睡着了,看点资料,然后再睡会儿,醒了再看,虽然当时看了效果很不好,仅仅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28号早上七点半到北大参加复试,到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很没底。于是在忐忑中度过了四个小时,终于收到了北大政管院研究生教务处的录取短信,下午填专业志愿,签协议,凭着专业第三评了二等奖学金。就这样我的北大之梦算是基本实现了。其中的努力和煎熬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体会。从苏大到北大,从独墅湖到未名湖,这其中的超越只有通过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坚持和耐心的准备才能够实现。时刻保持谦逊、审慎、节制的态度,这是我奋斗在北大路上的最大体会。

 

十年北大梦就这样实现了,直到现在我都依然有梦幻的感觉。但是我知道,这并不是成功,而是下一个起点,我将以此为零点,继续前行。不能迷恋过去和现在,迷恋起点也就是为自己设置了前行的障碍,这是我十多天来对自己不断的警示。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将继续坚持自己的信仰,继续读书,继续思考!

 

                                                              200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