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生命的和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9:43
“禅是生命的和谐”            

厦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释果宁法师受邀赴清华大学,为经济管理学院广大MBA学生及北京市20多名各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主讲《禅是生命的和谐》,受到空前好评。法师在开场白中讲道,

人的心理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知识技能只能武装人的头脑,人们的心灵却没有得到开发。而只有心才是爱的部分,感受的部分,心灵具有穿透一切的能力。是时代的需要,受训于MBA的许多成功人士在思路上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理智,在做事风格上也呈现一致性的特点,一味的追随西式教育已成为人们的质疑,大多数人在回归与反思。学生和老师反映说,这是清华MBA讲座有史以来反响最为强烈的课程之一,从思想深处启发了大家全面和心灵发展。

法师先由佛家的一个故事说起。

亦说困惑——

佛陀在一次讲法中将一个手帕打了五个结,然后问身前的弟子,打结前的手帕与打结后的手帕有何不同?弟子说:没有什么不同,手帕还是那块手帕,只是形式变了,打结的手帕显得沉重,失去了原有的自由自在。佛陀说,5个结就好比是五座大山代表着“财”“色”“名”“食”“睡”,即为五欲。那如何打开这些结呢?靠近它,观察它,看清它,然后解开,但如若乱解却是越解越乱。君不见,每天重复上演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现代版爱恨情仇、功名利禄悲喜剧?人生苦乐参半。越是优秀聪明的人士越容易深陷痛苦。在现实与理想之中冲突,在商场和情场中血肉纷飞,在理智与感情中挣扎徘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跳舞,在灵与肉的分离中痛苦,在得到与得不到之间癫狂…

亦说慈悲——

慈是给予爱;悲是拔其苦。

亦说教育——

教者,继承文章之学识;育者,是云与月,云之变幻无常;月儿代表我的心。育是心灵的培养,这一课要靠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来滋润,让我们的心灵与我们的头脑一起成长。世界的大道从东到西,百年一个盛世,风水轮流转。中国的传统文化,回归到曾有的繁盛,国学的兴起,从你我开始。

亦说人性— 

知识、情感与欲望是人类的形为根源,也是人性的三个特质,就好比是国王、皇后与仆人的关系。

知识被承载的部位是人的头脑,就好比国王,代表着理性。过分理性,会使心灵萎缩,淡化亲情友情与爱情。

情绪是慈悲和爱的源泉。情感被承载的部位是人的心,代表爱,它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就好比是皇后,代表着感性。心灵是我们家。

欲望被承载的部位是腰及以下,是所谓的饮食男女,就好比是仆人,欲望也是美丽的,它带给我们激情和欢乐,但若仅唯此就会陷入堕落的深渊。灵与肉的冲突本来是一个古老而不易化除的冲突。许多人因顾到肉而忘记灵,相习成风,心灵生活便被视为怪诞无稽的事。尤其是当代人被物质的舒适这个观念所迷惑,大家争着拜财神,财神就笼罩了一切。

人应该来通过对禅的领悟使头、心、欲望三者和谐,远离这三者的分裂,避免顾此失彼。在禅来说,知识、情感与欲望没什么不好的,三种平衡而和谐就是禅。禅能让我们以平等心态面对头脑、心灵与欲望。理性的头脑(知识)不能忽略,情感的心,欲望的饮食男女。这人性的三部分缺一者心就将失去光明。能在三者间那求到平衡就是人生的智慧。智慧就是知己识彼,真正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才有真正的智慧。只有理性而没有感性,人会变得愈发冷酷。只有感情而欠缺理性,人何处去寻找进步呢?打个比方,哲学教授与哲学家有什么不同?哲学教授:用头脑去教知识。哲学家:用心去感悟人生。要学会禅的和谐,要心与念同,哭笑尽情有若婴孩,可爱者也。 

若是的人的知识、情感与欲望三者不和谐,比如心中的情绪未能尽情释放,心不与念同,会如何?一者,通过发泄来伤害别人。二者压在心里,伤害自己。三者可通过禅的方式来化解。如何通过禅将负能量消融?禅之观照功夫:闭眼,用心去感受愤怒,哪怕是怒发冲冠。告诉自己,是心在愤怒而我不愤怒,将心看作客体,我则是主体。主体以无为而静观客体之变,顺应它,超越它,战胜它。约5至10分钟,负信息会逐渐消失殆尽。用本我来看待自己的负面情绪最是有效,即不害人亦不害己。这就是禅的觉知,即禅的观照功夫。如此,让当下的世界光如水月,让活在当下的我们身心皎若琉璃。 

亦说见心见性——

一日,东坡与佛印同在一室打坐,东坡问佛印,你瞧我好象什么?佛印说:若一尊佛。东坡随口道,我瞧你好象一堆狗屎。言罢大笑。归家后与苏小妹说及此事,心中尚觉可乐。小妹云:见心见性。人的心灵反映了外边的世界,人之所见的其实是自己的心。东坡说佛印似狗屎,其心有若狗屎,佛印说东坡似佛,其心若佛也。

亦说心上之情——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心情决定一切,心情好一切就好。人的这三个特质在禅看来应以接受、顺应、包容一切的心来对待。正如老子所说“无为而无不为”顺应社会的主流,不如此便会生出些许的失落感,甚至因此而忧郁或走向极端。一个人的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自己折磨自己的人心量太小,因为连自己都不曾放过,人要学会接爱,首先从接受自己开始。若我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就难以把持自己,喜怒哀乐皆由别人来决定,这与如此别人的奴隶有何差别呢?能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活在当下,当下,你的心在吗?

亦说自我——

佛陀生下来即指天指地,意味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每个人都是唯一而不与众同的,人的根本就是人体身。一个我即是永有的。谁的在?此在为谁?此在与他人混杂于世的共在,沉沦“于世”“异化”于他人之中的非本真状态,常人是束缚我发现我本已能够存在的套子。而“畏”“死”“良知之呼声”“决断”则让我从套子里抽身而出。因此,一个我才是最了不起的,自信是成功的保障,自信要从本我做起。每个人都是非一般的我。儒家讲浩然正气与天齐便如同孙悟空的金箍棒一般可使悟空由大无畏进而齐天,但切忌不要被虚名所害,最终被压在五指山下。

亦说禅——

“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以佛家感悟人世为核心,但又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华,其实质就是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感悟。常说参禅的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个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禅说,把心放开,全力投入,才能求得胜解。禅不是独处一隅,而是四处飘香。禅是智慧,既然是智慧,就需要自己悟,哪怕有禅师在侧,也得自己顿悟。

禅就是每个片刻都活在当下,做好一个一个当下的自己,不浪费生命,让未来随缘。禅告诉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发现当下的美丽,这美丽就在我们身边,在砂粒上,在微风中,在花香里,在雨滴上,无一不美。2500年前,三位圣人,释伽牟尼、孔子、老子的佛、儒、道交汇,产生了禅。法师说,在他看来,禅是儒道释三者的结晶。禅是中国的。禅不关心过去与未来,因为过去与未来是虚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过去与未来要靠当下来联结。禅只关心当下,因为当下即是永恒是存在是真实的。每个当下都是美好的,不要错过生命的真实,果上无别,因上有别,别于后得智之始觉。禅教我们活在当下,根植当下。今天是明天的根,明天是今天的花朵。而禅的功课就是在寻找自己在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超越自己。人生如昙花一现,找机会做最好的自己,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不能控制生活就变成生活控制你。

快乐亦是如此。快乐,快乐,乐只在刹那间而过,当下有,过了就没有了。 

禅家说的把握当下,指的就是在现有的环境中,抓住时机,将每一件事确实彻底地做好。而要做好事情就得不松不紧,不急不缓。在寻找自己中,人不是他应当成为的那个样子,而他应当成为他可能成为的那个样子。倘若我们这一生对自己缺乏认识,纵然拥有天地,若奈何?得与失是一面镜子,人若可怜,是被所拥有的东西所累,怎不太可惜?若是认识了自我,就多一份坦然。寻找自己中学会宽恕,宽恕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寻找自己中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人生快乐无比;寻找自己中不要怕被伤害,别人加于你的伤害从某一方面说会使你的人生更加坚强,使你对人生的领悟更加深刻。了悟平常,认清自己,寻求人生的智慧。

禅教我们做一位活在当下,随时面对自己真我的人,做一位发现并持续流露灵感源泉的人;而我正在这里,体现着超越的真理。人生就是这样奇妙,或许有时是一故事,或许是一两句话,会让你的人生从此不同。但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心态,快乐的活在当下。

法师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虽身处红尘,但心居净土,全然活在行动中。

附:释果宁法师背景介绍

释果宁法师, 临济宗九华山派弟子,现任厦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厦门佛教文化学会副会长,香港普缘莲社住持。1982年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藏从事教育,在藏八年期间,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返京工作期间,礼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学佛,后师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在莆田广化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受比丘大戒。

   法师青年出家,精进勇猛,志存道业,显宗密宗融会贯通,德才兼备。佛教深邃的哲理,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善良、宽广的道德规范和清新、安详、净化的意境发挥着他独特的魅力和影响。他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深广的智慧、渊博的学识,深受世人敬重仰慕。果宁法师法相庄严,人生阅历丰富,体悟深刻。他的讲课幽默风趣,能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阐述得深入浅出,直指人心。无论富贵贫穷、高低贵贱,每一个有幸聆听过他的讲课的人,都立刻觉得心灵受到极度震撼,从此彻底改变自己对人生的某些领悟,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尊称他为大师,高人。他所特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性,能迅速觉察,点拨有幸能和他对话的人们,对他们的一生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