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五章:思考判断时不能有任何倾向--学说连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1:37:08
老子》第五章:思考判断时不能有任何倾向作者:肖培良 更新时间:2009-9-3 15:40:00 来源:投稿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28

  [摘  要] 老子的学说就是控制欲望为更好地符合客观服务,本章讲要克服人们的自觉或不知不觉地带有某种倾向的欲望要求。不带任何倾向那么怎样去选择政策和措施呢?老子指出天地就象一个风箱,谁有生命力天地就会帮助谁更火更旺,因此对任何事都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某种倾向,其有没有生命力要完全以它在天地之间的实践结果来检验,这样才能客观地对待世界。

  [关键词] 倾向;天地之间;检验;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jué),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词句内涵解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仁] 本意是同情,友爱。但是如果不带任何感情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感情,同情实质上一种偏向,比如说马克思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就在思想认识上偏向劳动人民一边。[刍狗]chú g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为什么对任何事物没有偏向要和把它们当作稻草狗一样对待联系到一起呢?因为偏向和注意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你对待某事物有偏向,就会特别注意它,因此用稻草狗来比喻对任何事物都不特别注意,才能不会由此而看不到其它。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百姓] 任何一个慨念都储存着你所见所闻的相关信息,无论这些信息你是否注意过,就象活物一样存在于你的心中,概念就是老子在这里所称呼的百姓,另外并非慨念而是天生就有的负责操作身体运行的一类潜意识也深藏在你的心中,老子所说的百姓当然包括他们。目前就从我的经验谈谈对这些潜意识百姓的认识,首先这些百姓不太听从我的指挥,比如说晚上我说什么都不要想了放心地睡觉去,可是这些老百姓并不会马上就停下来不想,而是往往还一时赖着不肯走,时不时地还要想,还要制造他要想的东西很重要的感觉诱惑我去想,直到看到我实在没兴趣后他们才会走开。另外这些老百姓也是不好惹的,他们会制造非常难受的感觉惩罚我,当然惩罚我是有理由的,比如说我亲历的一次难受现象,就是我对自己的承诺不执行导致的局面,由于我得过中风,蹲着大便不太方便,我就对自己说过几天买个坐便凳,可是几十天过去了,我却没有行动,以后的一天在大便时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这种难受逼得我马上买了坐便凳,以后大便就再也没有这种难受现象了。又比如说有一次朋友到我这里聊天,在对方正在说的时候我突然想出一个很好的论据可以驳倒他的论点,但是我想等他说完后再说,由于没有及时回应心中的老百姓,等到对方说完时我的老百姓已经走了,我再怎么回忆都想不起来了,可见对心中的老百姓不可怠慢。这里的“以百姓为刍狗”并不是说对潜意识老百姓根据客观搜索到的论据不在意,而是指在大脑思考之前要对任何概念百姓一视同仁不要有任何偏向。

  历史资料:

  自从一八四五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发现苯之后,许多化学家绞尽脑汁要破解它的分子结构,然而对当时的人类从未想到环状的分子结构是可能的存在,所以化学家们纷纷撞壁而相继放弃。一八六五年某个寒夜,已经研究多年不肯罢手的化学家库凯里在一整天日徒劳无功的探索后,歪在火炉边打盹,意识滑入梦乡,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在梦中看见一大堆原子在眼前雀跃,其中有一群原子排成长长的炼,在那儿扭动、盘卷,再仔细一看,啊!是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而且得意洋洋地在他面前猛烈旋转!

  像被闪电击中,库凯里立刻惊醒,领悟到苯的分子结构是前人未曾梦想过的封闭环状,难怪那些抱持旧有的开放式炼状观点来研究的专家通通碰了一鼻子灰。从此,化学研究也因为这个革命性的发现而进入新的里程碑。

  评论:

  在实践中我发现潜意识并非那么神奇,其实库凯里的潜意识整天跟着意识面对着苯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它很自然地猜到这些现象明显指向是应当是封闭环状结构才合理,因为现在连一个普通的中学生都会朝这方面想,只不过由于意识偏向链式结构这个社会公认的观念,因而排斥封闭环状结构的念头,致使封闭环状结构的念头被阻拦在意识的大门外而想不到它,而在睡着时意识休息去了,这时候潜意识认为是封闭环状结构的念头就用它习惯使用形象比喻的语言通过梦境而述说出来……

  而人的潜意识无论你是否注意到它们都会把进入眼帘进入耳朵里的信息,分门别类分别储存到相关的慨念中,如果你对所有进入眼帘进入耳朵里的信息都当作刍狗不在意,那么这些信息地位都是平等的,你在思考问题时潜意识就会根据这些现实中的客观信息与你所要认识的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去寻找它们,由于所面对的信息都是平等的,因此找到它们就没有阻碍,但是如果你对某些信息情有独钟,对另外某些信息你排斥或不接受,那么潜意识搜索与你所要认识事物的相关信息时,就会因你的情有独钟和排斥的要求而受到阻碍,或是无法注意到相关信息,就像本例的封闭环状结构一样,因为内心排斥这类信息,所以不许这些信息进入到意识里。或是因为情有独钟就会人为地选择这个信息,尽管它与你所要认识的事物没有联系,但是也会想象出似是而非的联系来。比如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充满厌恶,对设想一个更理想的社会制度情有独钟,就因为有这两个要求的阻挠,使他连需求的真正含义都没有搞清楚,就提出生产资料结归国家所有,国家根据人民的需要按计划生产以及按需分配的主观制度来,要知道通过市场交换所表现出人们的需求,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条件经过衡量取舍后所指向的需求,如果不用舍弃想要什么都可以,那样的需求世界上有哪个发达的国家能够满足?永远也不可能满足!因为如果没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谁不想要最好的?谁不想要最高级的?谁看病不想要最好的医生?然而世界上的最好的东西连总数的百分之一都不到,怎么可以满足百分之百人群的需要呢?没有市场交换就无法知道人们根据自己的条件经过衡量取舍后的需求,不知道这种对需要经过取舍后的现实需求怎么去根据人民的需要按计划生产?!马克思就因为心中有对资本主义充满厌恶,对设想一个更理想的社会制度情有独钟,这样就令他想不到社会生产只能满足人们根据自己的条件经过衡量取舍后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必须有市场才能衡量出来,但是市场本身否定他所设想的情有独钟的制度,因此被排斥在意识之外而根本想不到,就这样使他设想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社会制度来!

  一个人对事物有主观偏向就这样令潜意识改变以客观的联系去寻找,被迫以主观倾向去想象,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就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圣人对待任何观点和信息都没有任何偏向这样才能做到客观的判断。

  因此本句的意思是:“天地没有偏向,把万物都当作稻草狗那样对之没有在意;圣人没有偏向,在思考判断时把所有的潜意识老百姓也都当作稻草狗那样对之没有偏向。”老子在第一章讲“常无欲以观其妙”就是说不带有自己的要求,通过这样做到对潜意识老百姓没有偏向才能注意到客观所表现出的奇异之处。否则注意都放在偏向--欲望上了就会对之视而不见。

  本句是说对待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事先不要有任何偏向,但是人类对世界的万事万物必须要有选择,那么应当以什么为原则去选择才对人类自己有益呢?这是下句所要回答的内容: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tuó,以牛皮制成的风袋;[龠]yuè,原指吹口管乐器,这里借喻橐的输风管。[虚]空虚,空虚在老子的学说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空虚才能装得下东西,[屈]本义:弯曲。本句的字面意思是“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不塌缩,拉动其体又能将其内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可进入熔炼炉中。”

  本句的意思是:“天地之间难道不是象个大风箱吗?”显然这句话不是从表面样子或形状来描述天地,而是从性质上说天地象个大风箱,从性质上讲风箱起助燃作用,如果一个东西能燃烧,那么在风箱的帮助下会燃烧得更旺,同样如果一个事物有生命力,放在天地中实践天地会帮助其发展得令其更显眼。毛泽东发现农村是发展革命力量的沃土,在当时那只不过是一个认识,如果不在中国的天地中运用,人们就不会看出毛泽东这个认识的力量,因此说如果一个事物有生命力,放在天地中去实践天地会帮助其发展得令它更彰显。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屈](6)屈服。在这里说天地象风箱中的皮橐那样“虚而不屈”是比喻在天地的脑海里很空虚没有任何要求,因此不会像社会中的人那样有看重势力的要求,对势力大的就屈服,势力大的人说什么内心不自觉地就屈服了,从而改变自己的判断认为权威人士说的正确,所以天地虽然内心空虚,但是却坚持原则不屈服,一切按客观规则去做。[动]使用,运用。[愈](1) 更加;越发。[出]本义:长出。之所以说天地“动而愈出”是因为把有生命力的东西拿到天地之间使用的越多,就越发能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本句的意思是:“天地之间难道不是象个大风箱吗?空虚而不屈服从而能公正客观地对待任何事,如果一个设想有生命力那么用得越多天地就会助它彰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本句话是承接上句“对待任何事物事先都不要带有主观倾向”那么应该以什么原则来确定我们的最终选择呢?这就是本句要回答的内容:“天地就象一个试金石,一个事物有没有生命力要看它在天地之间的表现来定夺!”而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倾向来决定。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 过分,不必要的:~嘴。~心。~此一举。[数](4) 道数,方法。[穷](3) 缺陷。[不如]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中](7) 不偏不倚,正。[言]大家知道这显然指的是语言,那么语言对人类而言,用得最多的地方不是对别人说,而是用在自己去问自己,人的思考、思想的过程都是通过语言自己去问自己,思想的过程,无论是联想、还是分析、还是思索、还是论证、都是在语言的概念中跳过来跳过去地自己问自己,然后自己想出来的(潜意识的回答)的过程。适当的思考可以使我们分辨出真伪、分辨出是表面现象还是本质反映,但是在根据不够充分的条件下或是在带有偏向的前提下,用自己倾向的概念去用逻辑分辨是正确还是错误只会令人陷入主观的泥潭,会害人不浅。因此本句的意思是“过多的用语言慨念来判断的方法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因此不如对他们不偏不倚用实践的结果来判断为好。”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之所以爱胡思乱想,是他们不明白过多的用语言慨念来判断的方法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比如说他们“去思考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这种思考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逻辑问题,只有科学搞清了鸡这个物种的起源后才能回答的问题,而哲学家竟然傻乎乎地用逻辑推理企图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辩证法就是企图用进行谈话、进行论战的方式搞清楚原本是在实践中需要观察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哲学家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胡思乱想基础上的,对人毫无用处,只能让他感到自己高深,令其自以为是。只有认识到过多的用语言慨念通过逻辑推理的判断方法是有缺陷的人,才能做到不胡思乱想,而是对自己所认为的各种观点要不偏不倚用实践的结果来判断为好。

  比如说在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在人们仍然倾向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前提之下,如果沉浸在用逻辑去争论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就会使人们陷入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而改革开放导致的吸引外资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泥潭,幸亏中国有一个懂得用实践去检验的邓小平掌舵,及时地制止了这场要躺在过去的语言概念里跳过来跳过去的这个本身就有缺陷的争论,用“不争论”即不去偏向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哪一种观点是错误的,而是对之保持中立,用实践去检验: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已经证明它对我中华民族有害无益,而之后的改革开放被实践证明它才是振兴我中华的最好道路!

  译成白话文:

  天地没有偏向,把万物都当作稻草狗那样对之没有特别注意;圣人没有偏向,在思考判断时把潜意识老百姓也都当作稻草狗那样对之没有特别注意。天地之间难道不是象个大风箱吗?空虚而不会屈服从而能客观地对待任何事,如果一个设想有生命力那么用得越多天地就会助它彰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过多的用语言慨念去判断的方法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因此不如对他们不偏不倚用实践的结果判断为好。

  作者:肖培良。单位:湖北省十堰市东汽八中离退办。邮编:442000。电子邮箱:gsw_0001@sina.com

文章Tag: [老子]  
  • 上一篇: 长城学与长城文化研究(第91期《前沿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