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原理研究--学说连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18:23


  摘 要:标准化活动旨在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有序发展。标准化和谐原理是通过标准化活动,建立稳定健康的生态环境、文明和谐的社会、繁荣有序的经济,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与环境基础、清明的政治基础与和美的社会基础、繁荣有序的经济基础。标准法治化原理,是指在标准化活动中,标准的制定需要法律作为依据,标准化活动开展需要有法治作为保障。标准化系统原理,就是运用系统理论与技术,采取计划、组织、监督、控制、调节等手段,对标准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以及同外部环境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充分发挥标准化功能,实现标准化目标。  关键词:标准化;和谐;发展;法治;系统;原理Zhang Guoqing(Qiianshan County Forestry Bureau of Anhui Province)  Abstract: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designed to maintain social justic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harmonious principle is to establish a stable and healthy environment,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society, prosperous and orderl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o provide a good basis for the material basis and the environment, clean political base and social foundation of beauty, prosperity orderly economic base. Standard principle of the rule of law, refers to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in need of legal standards as the basis for the rule of law needs to carry out standardization activities as a guarantee. Standardized system principle, is the use of systems theory and technology, to plan, organize, supervise, control, regulation and other means within the system to the standar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with the coordination to maximiz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functions and achieve standardization goals.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 harmony; development; rule of law; system; principle   标准化原理principle of standardization,就是标准化活动基本规律和本质的理论概括。标准化原理是在大量标准化活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作用,既能指导标准化实践,又必须经受标准化实践的检验,并在标准化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  1.标准化和谐原理  标准化和谐原理(standardization harmonious principle):标准化活动旨在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有序发展。  标准化和谐原理,实质上就是标准化的目标,也即“标准化目标原理”。  稳定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环境基础,文明和谐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基础与社会基础,繁荣有序的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生态安全、社会公平与有序的经济是三者的底线。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导致生态危机危及人类生存,社会公平(包括区域公平、种族公平和国际公平)问题日益恶化导致社会危机日益突出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区域稳定乃至全球安全,经济的无序发展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这些都是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子。  面对三大危机,由于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在宏观上,短时间内,在法律上很难取得一致意见,通过法律来规范人类的行为的阻力很大。因此,在解决三大危机的宏观性法律措施发布实施前,需要在微观上通过标准化活动来规范人类行为,缓解三大危机,并通过标准化活动的实践,促使相关标准上升为法律,协调解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实现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谐发展。  要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将和谐理念贯穿到我们人类生产生活具体实践中去,推行生活和谐化,社会和谐化,经济和谐化。  1.1生活和谐化  推行和谐的生活方式,解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心理危机,使我们既能幸福地生活,又不能侵害他人、后代和大自然的利益。  1.1.1简约生活  倡导、推行简约生活方式,通过税收等经济措施,限制奢靡行为。  生活简约化,就是合理地消费与生活,回归生活本质,着重于心灵修养,反对一切奢靡,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简约化生活的核心包括两点,一是关注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保证人类幸福与发展的基础上,尽量地减少资源消耗,维护生态健康,现在大家提倡的低碳(low carbon)生活方式,就是人类对自己奢靡生活方式的反省和对简约化生活方式的觉醒;二是注重于心理健康,通过心灵修养,提高人类对幸福观和发展观的认识水平,促使更多的人抛弃仅仅满足于物质消耗和追逐名利的狭隘、奢侈、庸俗的幸福观,抛弃“消费拉动经济”、“资本就是发展”等颓废的物质主义(Materialism)发展观。  1.1.2健康生活  健康的生活方式(lifestyle),包括清洁的环境、清洁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习俗。杜绝污染,维护环境清洁,保障健康生活基础(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安全;摒弃不良生产生活习惯和习俗,促进并维持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习俗,推行清洁的生活方式(包括个人的、家庭的、区域的,乃至全社会的清洁生活方式),从而维护人的生理健康;在保护文化多元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扬弃,改造或剔除其中糟粕,发扬其中优秀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维护社会环境的健康,促进人类的心理健康。  1.2社会和谐化  分析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按照危机原因及时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目前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社会公平问题,包括区域间、种族间、国家间,甚至在文化间,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公平问题。这些公平问题,都可以通过按劳分配、资源共享、适时协同、简约行政等措施,化解危机,其中按劳分配、资源共享是化解目前社会危机的最根本性措施,其他措施是对二者的补充与支撑。  1.2.1按劳分配  完善劳动计算规范,平等地按劳动分配社会财富,让按劳分配,成为社会最主流的分配方式,逐步让按劳分配的社会财富占可参与分配的社会总财富的50%左右。  按需分配,是一种理想状态,在人类没有完全摆脱动物性的自利本性(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可以通过物欲激发出来的,诱导形成极端自私行为的一种本性)之前,是很难实现按需分配的。为了摆脱社会危机,只有实行按劳分配。  但是,在人的思想还没有“大同化”之前,为了鼓励竞争,社会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之外,还需要其他分配方式进行补充,鼓励人们积极为社会服务。这些补充的分配方式,必须要有严格的、公正平等的分配规范,按照分配规范进行分配。这种分配规范必须是促进社会各阶层关系和谐的,它的制定与修改,必须取得全体公民的认可。否则,这种分配规范就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爆发社会危机。  1.2.2资源共享  平等分配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政治资源、社会公共资源等,尤其是要努力增加并平等共享社会公共资源(衣、食、医、住等基本生命保障资源,教育、劳动等基本生存保障资源),完善民主监督体系,确保公民有均等的机会享社会公共资源、自然资源和政治资源,实现全社会公平有序竞争与发展。  1.2.3适时协同  因地因时制宜,适时调整各种社会管理规范,以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使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所谓“适时”,就是“适合时宜,时间上正合适”。在这里,“适时”,是指“适时”、“适地”、“适事”,即不仅仅是指时间上,还包括空间上、结构上要“适宜”、“合适”。在时间上,“适时”是指在量变向质变的过渡节点上,或者某种危机因子发展到已经阻碍社会发展,或者制约性因子出现等时间标志或事件标志出现。在空间上,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和调整方案,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发展,或者解除限制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子。在结构上,一方面是指调整策略与方案要适应系统的结构,另一方面是指优化系统结构使之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所谓“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元素,协调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系统各元素之间通过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系统整体共同前进。对系统整体而言,协同的结果使得个个获益,整体功能加强,共同发展前进。  1.2.4健康工作  劳动安全事故是职工生命与健康的杀手,尤其是在高危职业中,严重地威胁着职工的生命安全;现代快节奏的劳动生活方式,导致众多人处在亚健康(subhealthy)状态,一些年富力强的精英正处在事业高峰期,因体力透支而“过劳死”(Karoshi),不但给家庭带来不幸,还给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此外,还有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以及在欠发达地区恶劣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良习俗在损害着当地人健康的同时,也影响着当地的社会发展。  健康工作,或者叫舒适工作、快乐工作,是指推行健康的工作方式(operate mode),也即,所有的生产活动(包括各种管理活动)过程中,没有危害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存在。也就是说,工作环境舒适,人不是机器的奴隶;工作关系协调,有竞争,但没有斗争。人是劳动的主体,要让劳动成为一种娱乐与享受。健康工作的实质就是人在劳动过程中,要感到舒适,不要让人被劳动奴役,使人感到劳累或心力憔悴。  1.2.5简约管理  这里的“管理”,更多的是指公共管理,其中,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担任着最主要的角色。  简约管理,就是政府尽可能以最少的管理成本,简化、优化管理结构和管理程序,发挥政府最大的管理职能,诱导形成并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与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政府的职能,是维护社会秩序,引导社会发展。公共管理,就是要围绕政府这一职能,开展管理活动。  简约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高效地实现政府的职能。因此,简约管理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就是要坚持正确的管理目标,也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系统性原则,就是采用系统科学技术,通过简约化,促进系统的结构的优化和系统功能的进步;发展性原则,一方面是指管理措施的“适时协同”,另一方面是指简约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与进步;有效性原则,是指通过简约管理,高效快捷地达到管理目标,当然,这是通过“控制→反馈→总结→再控制”的循环中实现的。  1.3经济和谐化  经济和谐化,就是彻底改变目前经济无序化的状况,使得经济发展有序化,全体公民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通过经济和谐化,使得全社会形成“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资源、生态健康、经济有序”的经济理念。其中经济有序、生态健康是目标,按需生产、清洁生产是节约资源的两种具体措施。  1.3.1按需生产  自由化的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对无序的经济自动调控并非十分有效,生产无序化给本就十分稀缺的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再加上许多尚未证明的原因,致使全球经济周期性振荡。  按需生产,就是按照和谐发展要求,为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因地制宜,适时协同,准确运用系统学、生态学、管理学等手段进行物质流、信息流、能源流、资金流等资源流图分析,求出较为合理的资源流图,在整体最优或次优的前提下进行局部优化,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化产业链结构,实现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此外,按需生产还要求消除恶性竞争,消除产品积压,尽量减少奢侈品生产以节约有限的资源。  因此,按需生产,是控制无序化的经济、减少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  1.3.2清洁生产  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规划中心(UNEPIE/PAC)将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定义,在工艺、产品、服务中持续地应用整合且预防的环境策略,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和风险。  也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从产品创意、设计开始,一直到产品的报废,都要将环境和人体健康问题考虑进去。在生产中,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料生产、设备生产以及产品本身生产等全过程不污染环境,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产品消费结束后,报废的产品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回收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与此同时,在上述所有环节中,尽量使用其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包括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三废”)。  清洁生产的实质,就是产品原料的清洁(包括原材料、能源和设备生产的清洁)、生产过程的清洁和产品的清洁(包括产品本身的清洁和可回收利用,或可无害化处理),即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1.3.3节约资源  节约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节约,一是生活节约。  生产节约,就是从产品设计,到消费结束,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取较多的产品。也就是说,在产品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资源节约问题,使得产品寿命尽可能地长,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尽可能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包装等非产品物质尽可能地少,产品消费结束后,可以花最少的代价处理废弃物,并可充分利用废弃物。  生活节约,就是尽可能少地进行奢侈消费,将用于奢侈消费的资金和生产奢侈品的资源用于社会发展上。  要实现“节约资源”,关键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要有“节约”观念和行为,其次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1.3.4生态健康  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  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健康管理,就是为了维护或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生态健康管理的目的是增强维持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提高生态系统抗逆能力,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生态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  生态健康管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尽可能能少地对生态系统进行干扰,二是为了人类生产的需要,在一定的健康允许阈值范围内实施干扰;三是对非健康的生态系统实施干扰,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健康。  1.3.5经济有序  有序(order),是指物质的系统结构或运动是确定的、有规则的。序是事物的结构形式,指事物或系统组成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序的相对性是指事物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即有序是动态的、变化的有序。当事物组成要素具有某种约束性、呈现某种规律时,称该事物或系统是有序的。人们通过认识客观世界,认识各种事物和对象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结构功能及它们的发展演变规律,即事物的有序性,来促成事物不断从无序向有序方向转化。  有序化(ordering)是指系统的所有组成元素按照特定的逻辑法则进行顺序排列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中,生产无序、资源垄断(包括资本垄断)、分配不平衡,直接导致经济“黑洞”,促使垄断加剧,有序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遭到破坏,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和社会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生产无序导致资源总体利用率低,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往往以牺牲生态为代价,造成环境无序化加剧;资源垄断导致资源分配更加不合理,资源被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使用效率低,经济风险激增,其中虚拟经济的寄生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介稳性诱导泡沫经济,进一步促进资源垄断,资源垄断的结果是绑架整个国民经济;分配不平衡会导致进一步的资源垄断,并刺激高耗产品和奢侈品生产,消耗等多的资源,使经济畸形发展。  因此,要化解经济危机,首先得遏制资源垄断,促进生产有序化和分配平衡,形成良性经济循环。也就是说,需要一个规范,来规范资源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分配、生产有序化等行为,也即,使得经济可控制地市场化,有约束条件的自由化,消除斗争性的(恶性的、垄断的)竞争,提倡和合性的(积极性合作的)竞争。  2.标准化法治原理  标准法治化原理(standardization legalization principle),是指在标准化活动中,标准的制定需要法律作为依据,标准化活动开展需要有法治作为保障,同时,标准化也是实现民主与法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标准化法治原理,实际上是标准化的实施措施,也即“标准化实施原理”。  2.1法治是标准化的基础  法治是一只宏观治国方略,国家采用以法律为主的手段对社会进行控制;法治是一种理性办事原则,法律是人们事先设定的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一致性的,且不受事发当时的人的情感和意志所左右的规则,一经制定,任何组织的社会性活动都要受其约束;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法律模式与文明的法律精神,当代的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的,且具有“法律至上,善法之治,权利本位,正当程序,平等适用,权力控制”法治精神;法治的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通过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合理分配公民利益,维护公民权利、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犯。  因此标准化必须依法治为基础,在标准化活动中注入“科学精神、人权思想、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维护民主的法律模式,倡导文明的法治精神,成为实现社会和谐的积极性社会调控工具和规范、引导公民社会活动的规则。  标准化以法治为基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标准的制定必须以法律为基础,不得违背法治精神,不得与法律相冲突。其次,标准化活动必须以法律基本原则为根本原则,标准化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  2.2法治是标准化的保障  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标准化活动积极服务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标准化需要法治作为其保障。  2.2.1标准化需要良法环境  法律是分配社会资源、权利、利益等的制度性安排。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需要法的正义予以保障。从制度体系化的角度来看,良好的法治环境,正是以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与正当诉求的规则体系来保障人的权利,并以富有规范性、黏合性、协调力和辐射力的综合效应,促成发展过程中各类主体的协调与和谐。  只有在良法环境下,标准化活动才能正常开展,才能发挥对社会发展的规范、引领、评价、保障作用,才能实现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如果没有良法环境,标准化活动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最终目标,致使标准化活动无法开展,甚至于成为恶法的“帮凶”。  2.2.2标准化需要法律依据  标准化是法治的一部分,标准化需要法律法规作为标准化活动依据。  首先,必须要对标准化进行立法,规范标准化行为。  其次,标准的制定,必须要有法律依据。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标准的制定要在标准化法律规定下开展,二是标准的内容不得与法律相冲突,三是标准之间不得冲突。  再次,标准化活动的开展要以法律为依据,标准化活动不得违法,标准化活动全过程要主动接受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并进行法律评价、社会评价和系统性评价,以不断提高标准化的水平。此外,不同的标准化活动不得相抵触。  第四,标准化机构需要法律授权,否则,标准化活动本身就不合法。  2.2.3标准化需要法律支撑  标准化是柔性的,标准化活动必须要有法律手段作为支撑。首先,标准的制定,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法律就成了标准支撑的基础;其次,标准化活动的开展,是在良法环境下开展的,没有良法的支撑,标准化活动无从开展;再次,对于涉及社会公平、生态安全、人身健康等强制性标准,需要法律手段对其进行支撑,没有法律手段的支撑,对于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就无法进行惩戒和约束,标准化的作用就无法发挥。  2.3标准化是法治的手段  标准化是法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法律的刚性原因,一般情况下,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采取三种补救措施,一是以个人的权力或若干人联合组成的权力作为对法律的补充,二是对某些不完善的法律进行适当的变更,三是加强法律解释。而这三者,正是标准化可以利用本身的柔性特征,来对法律的缺陷进行弥补的重要途径。  2.3.1权力标准化  对权力的运作,除了法律已经做了刚性规定外,标准化还必须对权利的运作程序、过程、范围等进行进一步规范和约束,对权力实施监督标准化,有效防止权利越位、缺位、错位,遏制权力寻租。  2.3.2法律补充标准化  法律不完善的部分,标准化可以对其进一步补充。例如在一些法律的惩戒条文中,有罚款的规定,而对于罚款的标准,基本上是以数额来表示的。这其中存在很大缺陷,就是,如果物价上升,罚款根本就起不到应有惩戒作用,如果物价下跌,则又显得惩戒过重甚至于无法兑现惩戒措施。法律如果因物价变化而进行频繁修订,则不但增加的法治成本,还会失去法律的稳定性。因此,如果将惩戒条文中罚款数额等级化,然后由标准化机构定期发布物价指数报告,对照物价指数报告就可以确定罚款额。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上述难题,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还可以避免执法自由裁量时的执法不公现象。  2.3.3法律解释标准化  对一些涉及内容较多且具有系统性的非刚性法律解释,可以将其标准化,进一步规范法律解释工作。此外,对于成文法而言,还可以借鉴判例法的做法,将一些判例系统化成法律条文或标准,作为对一般法律的补充。  2.3.4“德治”标准化  作为对刚性法律的补充,标准化的柔性可以成为“法治”与“德治”的联系纽带。标准化对一些不能法律化而又需要规范的“道德”行为,可以将其标准化,来规范、引导公民的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2.3.5公共管理标准化  根据相关法律,对涉及生态环境、卫生与健康、劳动安全、社会公平、劳动环境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结合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其他社会手段,对产品(事物、活动、过程或结果,如商品或服务、程序等)进行实行“生产许可”或“市场准入”约束,或者按照品质划分等级,或者限定使用范围(如人用与畜用,军用与民用,商用与农用等)。  3.标准化系统原理  标准化系统原理(standardization systematize principle),就是运用系统理论与技术,采取计划、组织、监督、控制、调节等手段,对标准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以及同外部环境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充分发挥标准化功能,实现标准化目标。  简单地说,标准化系统原理,就是对标准化的系统化管理过程。因此,标准化系统原理,实际上是标准化活动的基本原理,也即“标准化基本原理”,也叫“标准化科学原理”。传统的标准化理论,基本上都属于标准化系统原理。  3.1发展原理  3.1.1理论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标准化的外部环境也随着变化,标准化理论必须随之创新,不断发展,从而指导标准化实践,并对标准化系统进行调整,充分发挥标准化系统的功能。  3.1.2稳定、连续与进化  为保持标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必须保持标准的稳定,决不能随意修改、中断、废弃(稳定);标准化必须不断地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要适时地根据这种变化,去修改、补充、制定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标准,及时地废弃阻碍社会发展的标准(适时,进化);为保持标准的稳定性,在废弃、修改、补充或制定新的标准时,应注意保持与原来标准和现有标准的承继关系(连续)。  标准的稳定性是标准化的生命之源,惟其稳定才有效力。但是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为协调标准的稳定性与社会发展的变动性之间的矛盾,标准化必须坚持稳定性与适时性相统一的原则,使得实现标准严肃性、权威性与先进性相统一。  3.1.3评价、反馈与控制  定期对标准化系统及标准化效果进行测评,对标准化系统提出改进意见;及时反馈标准化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为标准化测评提供依据;在标准化这一反馈控制过程中,要及时吸收国际、国外先进的标准、标准化理论、标准化技术以及标准化实践经验。  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反馈控制过程,也是实施标准的“稳定、连续与进化”、保持标准化先进性的重要手段。  标准化的“评价、反馈与控制”过程,实际上还是一个自组织(Self-organizing)控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两个控制循环,内循环与外循环。  内循环是在标准化系统内部进行,是标准化系统对系统内部结构、系统运行过程、系统内各子系统与系统总体的功能、状态等进行评测、反馈、控制,实现系统有序化。内循环是标准化系统进化的内部动力。  标准化系统的运行与其存在的外部环境,即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并发生相互作用。标准化系统的外循环是标准化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不断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一是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反馈作用促进标准化系统不断进化,另一方向是标准化系统促进人类社会系统和谐发展,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健康。  3.1.4适当超前  标准化在进行当前问题研究、克服当前矛盾的同时,还要预防未来矛盾的产生。尤其要注重潜在问题研究,加强对一些长期性的、基本性的矛盾因子研究,及早采取标准化措施实施调控,将矛盾化解在危机爆发之前;注重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陋习的研究,适时提出标准化方案,规范引导人们破除陈规陋习。  对人类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标准化系统来说,这是一个前馈控制过程。  3.2优化原理  在给定标准化目标的前提下,需找最佳调控措施,使得人类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以及标准化系统本身保持最佳状态。  一般说,进行优化控制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给出系统的性能指标,二是要给出约束条件,三是要寻找优化控制的机制和方法。由于在实际中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进行优化控制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因此优化控制只能是相对的或满意的控制,而难以做到最优控制。  就标准化而言,常用的优化控制措施有简约化、统一、明确和系统管理。  3.2.1简约化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标准化系统简约化,二是对标准化过程简约化,三是对标准化对象简约化。  简约化,不仅仅是当前的简约化,还要保持将来的简约化。因为,为了降低当前成本,人们喜欢对在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补丁”措施,时间一长,“补丁”叠“补丁”,不但使得总成本急剧增加,还使得标准化系统、标准化过程或标准化对象越来越“臃肿”。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发生,这就需要运用“适当超前”和“评价、反馈与控制”机制,预防“臃肿”,保持“简约”。  3.2.2统一  是指系统各元素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包括两方面,一是标准化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保持统一,二是标准化系统要与与现行法律及其他与标准化相关的系统保持统一。  要保持统一,在标准化过程中,就得运用系统学技术,对标准化系统内各元素、标准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及其运行过程进行分析,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保持和谐统一。  3.2.3明确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确标准化系统,即对标准化系统内各元素及其关系予以明确;二是对标准化过程予以明确;三是对标准化服务内容及标准化对象予以明确。  3.2.4系统管理  在标准化过程中,积极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对策论、博弈论等技术,对标准化过程中各动态、静态因子与关系、过程进行优化,降低标准化成本,提高标准化效率,快捷地达到标准化目标。  3.3社会化原理  使得标准化系统和标准化过程社会化。其中社会化的重点是标准化系统中的标准化组织机构和标准化过程社会化。标准化活动的社会化,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标准化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体现民主、自由、法治精神,保障标准化目标的实现。  标准化组织机构社会化,就是要使标准化组织机构完全融入当前社会,服务于当前社会,不能将自己孤立起来,不要把自己凌驾于社会之上。  标准化过程社会化,就是要使得全社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积极接受公民和有关组织机构对标准化活动的监督与评价。  标准化过程社会化的前提是标准的无偿发布。标准制定后,应该依法发布实施。标准文本属于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为了促进标准的实施,标准的文本应该无条件地免费提供给公众。  在标准文本中,如果涉及到专利技术或其它秘密内容,在编写标准时,应将其作为附件列在标准文本的后面,这部分内容可以从整个标准文本中独立出来。这独立出来的涉及到专利技术或其它秘密内容的附件称作“秘密附件”。秘密附件可以设置索取条件,有条件地提供给公众。对于含有秘密附件的标准,秘密附件之外的标准正文文本和非秘密附件,应该无条件、无偿地提供给公众。  只有标准文本的无偿发布,公民或社会机构才能充分接触到标准,才有可能参与标准化活动,才能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标准化意愿的机会。有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标准的公平、公正、公开。否则,标准化都是被动的,公民想参与也参与不了,严重违背了当代自由、民主、法治精神。  3.4分级原理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标准化应该根据不同的标准化对象,分成不同的层级,采取不同的标准化措施。标准化分级原理,是标准化系统层次性的表现。  就目前而言,标准按照制定主体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按照标准化对象属性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按照标准实施约束力分为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世界贸易组织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欧盟的指令和标准,按照标准信息的载体分为标准文件和标准样品等。  参考文献[1]张国庆.和谐发展初论[EB/OL].知识论坛,(1999-1-18)http://www.cntzs.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1005;天柱论坛,(1999-1-18)http://www.tzs.com.cn/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116&Froum_ID=13[2]张国庆.论和谐发展[EB/OL].知识论坛,(2000-2-28)http://www.cntzs.com/bbs/dispbbs.asp?boardID=5&ID=1299;天柱论坛,(2000-2-28)http://www.tzs.com.cn/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975&Froum_ID=13[3]张国庆.再论和谐发展[EB/OL].天柱论坛,(2001-1-8)http://tianzhushan.net/bbs/dispbbs.asp?boardID=5&ID=1351, [4]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79[5]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6]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2003,16(6):45-49[7]张国庆.论和谐林业与我国林业能力建设·经济林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46-253[8]刘长明.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1):5-14[9]张国庆,论社会化[J/OL],(2008年3月30日),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9897[10]董肇君,系统工程与运筹学(第二版)[M],2007年,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1]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J/OL],(2010年10月16日),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