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也是美食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4:38

苏东坡也是美食家   

  - 华夏中医药网 - 19楼空间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精通中医药学,也是一位美食养生家。苏东坡经常会摸索出一些既治病保健,又能满足美食的养生方。 织梦好,好织梦

    苏东坡经常到山野里去发掘一些药食两用山草野味。一次,他走到一片稻田附近,突然看见他平时喜爱吃的野荠(即现在所说的荸荠),便想解解馋,于是用衣服捧着荸荠来到附近的寺院,借用灶火煮粥。方法是将荸荠500克,大米100克,生姜适量,煮成荠羹。荠羹可以补充维生素C,还有清热、利尿、平肝、和血、化痰的作用。 织梦好,好织梦

    苏东坡还爱吃玉糁羹(山芋煮成的)。他经常下厨自己煮着吃,并且称这是健脾益气的佳品。中医史书也记载,山芋是块茎类食物,富含蛋白质、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可益脾和胃,治淋巴结肿大。外用可以帮助消肿、镇痛。 dedecms.com

    麦门冬饮也是苏东坡喜欢的饮品,他将麦门冬饮制成具有口腔保健、安神催眠的家常饮料。并作诗说:“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麦门冬是中药中补阴的上品,有益阴养胃、润肺清心的功能。常用于咽干口渴、大便燥结,也可用于心烦失眠、心悸盗汗等症。具体做法是,一次取少量麦门冬,像泡茶叶一样沏水喝。每天喝一二杯即可。


与东坡共“饕”/ 花间一壶茶    摘自苏轼吧http://tieba.baidu.com/f?kz=226148838

下得峨眉返成都,经眉山县,游三苏祠,全然没有古谣谚中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枯”的感觉,相反倒觉得“一门父子三词客”是那般的朴实和那般的亲切,眉山小城也由此更让人多了几分兴趣。

 出三苏祠后已近中午,说什么也要在眉山吃午饭了。东坡先生的老家,少不了芹芽鸠肉、蜜酒玉脍,小街两侧一家接一家以“东坡”命名的饭店,正酒旗相招,笑意而迎。

 几个人拣一家干净的小店落座,由我点了几个传统的东坡菜: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芹芽鸠肉脍、东坡羹,主食要了一盘东坡饼,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品味“东坡”。

 菜很快上来,但味道却很平常,远没有想像中的诗意。我想,其实这原属正常,因为东坡菜大都是苏轼出川后的创造,眉山的东坡菜倒是地道的泊来品。

 东坡二十岁时出川,那时他对饮食还知之甚少,“老饕”之名也是后来的事。其实人有了名位,经济条件允许,自然就会在饮食上下功夫,所谓的饮食文化。如果穷得难以裹腹,必不会在饮食上还讲究什么文化。

 宦海生涯和渊博的文化修养,使苏东坡尝遍了南北的名馔佳肴,且边吃边留心观察和实践了各地的烹调方法,写出了如《鳊鱼》、《食》、《食雉》、《煮鱼法》、《猪头颂》等许多有关饮食的诗篇,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反映北宋年间从贵族到平民的饮食风俗资料。最让后世文人难以企及的是东坡不仅亲自下厨制作,还创制出了许多名馔。从这个角度看,今日男人下厨,做个煮食男人大可不必太委屈,其实正是一个步东坡后尘,扬名历史的好机会。

 东坡自制的名馔最叫得响的应该是“东坡肉”。这道菜是他谪居湖北黄州时所制,据他的《食猪肉》诗说: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侯中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东坡肉”的具体作法是五花肉切成大块,加葱、姜、酱油、冰糖、料酒,慢火细焖而成。通俗一点说,就是大块煮烂的红烧肉。这“烂煮肉”应不限于猪肉,东坡还曾“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即是说把羊肉蒸得烂熟,用筷子夹不起来,只好用羹匙舀着吃。这倒有些像今天北方饭馆里流行的“新乡红焖羊肉”。东坡的另一个拿手好菜是“芹芽鸠肉脍”。它是以冬季的“雪花芹菜”和斑鸠肉杂以别料经细切而烹制的。《东坡八首》第三首中说:“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自注:“蜀人贵芹脍,杂鸠肉为之。”禽味加芹味,这道菜可说是鲜美之极。

 素菜类,东坡还创制出了“东坡豆腐”和“东坡羹”。据《山家清供》记载,东坡豆腐是先用葱油煎,然后再加入研碎的香榧子、酱料一起烹煮。而东坡羹实际上是以野生荠菜与米糁为主在原料做的粥。这种羹既好吃又能治病,东坡在给他的好友徐十二的信中对此很得意地说:“今日食荠甚美,念君卧病,古醋酒皆不可近,惟有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君之患疮,故宜食荠。其法: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了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生油蚬壳,当于羹面上,不得触,触则生油气不可食,不得入盐、醋。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天生此物以为幽人山居之禄,辄以奉传,不可忽也。”这可谓是大文豪发明的一种药膳,或称食疗汤。后来南宋的大诗人陆游曾经烹制食之,并作诗,题目是《食荠糁甚美蜀人所谓东坡羹也》,赞美说:“荠糁芳甘妙绝伦。”

 东坡留下的饮食名品还有“东坡饼”、“二红饭”、“三晶饭”、“东坡蜜酒”、东坡墨鱼”等,并且在诗中涉及多种美味,诸如春菜、芦服、荠、菘、姜、芹、蚕豆、雉、鳆鱼、醉鱼、醉蟹、腌鸭蛋、花鸡粥、笋、江豚、鱼羹等,几乎将全国各地的美味佳馔网罗备至。

 基于此,苏东坡得了个“老饕”的称号,他自作《老饕赋》,成为饮食文化中的一篇名文:“庖丁鼓刀,易牙煎熬。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而薪恶劳。九蒸暴而曰燥,百上下而汤鏖。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古酪之蒸羹。蛤半熟以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婉彼姬姜,颜如李桃。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曲之郁轮袍。引南海之玻璃,酌凉州之葡萄。愿先生之耆寿,分馀沥于两髦。侯红潮于玉颊,惊暖响于檀槽。忽累珠之妙曲,抽独茧之长缫。闵手倦而小休,疑吻噪而当膏。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柁之琼艘。各眼滟于秋水,咸骨碎于春醪。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先生一笑而起,渺阔而天高。”“老饕”这个词的来源,在《左传文公十八年》中有记载,有个浪荡子好吃贪财,被世人称为饕餮。杜注解释说“贪财曰饕,贪食曰餮”。《玉篇》也这么注释。清人梁章钜在《浪迹丛谈》里说,他考据过,“老饕”这个词没有别的更早来源了。比苏东坡早五百年的北齐颜之推曾说:“眉豪不如耳豪,耳豪不如项绦,项绦不如老饕。”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用此话后注释说:“此言老人虽有寿相,不如善饮食也。”“老饕”到了这时候不仅不是原来的“贪财”者,也是不贪食者,而变成了善食者。

东坡确实是位善饮食者,他特别强调蔬菜的“自然之味”,重视水、火作用。在《菜羹赋》一文中,他说:“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这是说要采摘带着露水的蔬菜,用皂水洗濯,放在高大的瓦罐里煮,少搅动,不用醯酱、椒桂,以求得自然之味。这大概就是指“东坡羹”一类的饮食。

 东坡虽然自称“老饕”,但他注意节俭,从不暴饮暴食,尤为重视饮食与养生的关系。

 宋人吕本中在其杂著中曾留下过一句名言:“能常咬得菜根者,凡百事可做”。强调了君子安贫耐苦的一面,这也就是《论语》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修养。其实东坡也很有这种“咬菜根”的精神。据朱弁《曲洧旧闻》记载,东坡年轻时与弟弟苏辙准备参加制科考试的那一阵,“日享三白饭,食之甚美,不复信人间有八珍”。所谓“三白”便是“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以致后来还生出了“(三个“白”字,一上二下)饭”(三白饭)、“毳饭”(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毛”即无的意思)的趣话。哲宗绍圣年间,东坡与苏辙先后贬谪岭外,相逢于梧州附近。路旁有卖叫汤饼的面食,东坡要了两碗与弟弟同吃。谁知那面食粗恶不堪,苏辙只好放下筷子,东坡却全部咽下,笑着对兄弟道:“你还想品滋味不成?”东坡正是有这种“咬菜根”的素养和“实无负吏民”的信念,才形成了他品质意志上的坚韧不拔,逆境中能奋发有为的力量源泉,这就比一般意义上的安贫守常进步多了。

 东坡认为饮食原则有三条:“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所以要“已饥方食,末饱先止,散步消遥,务令腹空”。“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未饥而食,虽八珍如草本也。使草木如八珍,惟晚食为然”。这些论述,颇与现代饮食科学所提倡的“少食多餐”相符。

 在东坡老家吃了一餐饭,让我想起这许多饮食中的东坡。我也是个好吃之人,但还不够“老饕”的资格,想要做个“老饕”,还需学会善吃。后辈“老饕”当以东坡为榜样,一餐一饮不妨想像与东坡同座,与东坡共“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