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立足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50:33
作者:阜新市高…    文章来源: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点击数:131    更新时间:2008-3-5
创新没有固定模式。为了学生发展,我们就应当大胆改造我们课堂,发挥教师的智慧,产生出新的或有意义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每堂课都应当精心设计创新支点,每堂课中都要立足于培育学生创新素质。
 
一、教师功力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放弃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一味求新立异,显然是对创新课的误读和歪曲。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师生,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的双边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关键在于课前对教学内容是否进行了精心准备。倡导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进行内容的把握上都不会有较大出入。而教师个人功力是自己的真功夫,若“教得曲唱不得”,则会在课堂教学的细节和生成问题的处理上明显的显现出来。
 
什么是教师的功力呢?它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日常基本功。教师的基本功随着时代的发展应有新的内涵,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粉笔字、普通话”外,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的教态、目光、声调及肢体语言等自身素质也应属于基本功的内容。
 
(二)教师的学识水平。学识应包括“知识”和“能力”两层含义,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基础。作为一线上课教师,教学设计要新颖、教学理念要先进,对教材的运用要合理,对教材的挖掘要深刻,同时,教师要经常学习和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和好的教学方法,丰富自我知识内涵,首先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灵活驾驭教材,指导学生发展。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多方面的,我这里只强调一点课堂调控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犹豫不决,或对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束手无策,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教学预设不足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不够造成的,如果采取轮流发言、小组代表发言、指定发言等方式可以适当降低课堂“过热”现象,而降低问题难度、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学生兴趣又可以使课堂“增温”,所以,课堂调控能力是教师驾驭课堂的关键。
 
(三)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和特长。教学风格和特长是教师个人所独有的不同于其他人之处,这些因素不是课堂教学前备课能“备”出来的。教师利用自身的特长去创新,是一种扬长避短的聪明教学方式。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遇到与本学科相关的其它学科的知识,教师本人不太明白,而学生学得比较全面,就可以让学生去阐述,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使学生展示其才华,获得了成就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本身都是课程资源,善于挖掘的利用是教师功力的另一方面。教师的特长和独特见解,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因此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要“知己”。
 
二、教学激情是课堂教学的神韵
 
无论怎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没有激情是让人无法忍受的,我也从未看到一节平淡的、似白开水的课能够获得好的比赛成绩。赞可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高昂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知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什么是课堂教学激情呢?我认为:教学激情首先是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全身心地沉浸于教材内容之中,全身心地融入和学生的交流之中,实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忘我程度,就会达到课堂教学的情感高峰,就会吸引全体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注意力。任何心不在焉的神情和言行,都会分散或降低学生的注意力,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学激情是教师饱满的情绪。人们常说,困倦的情绪传染人,高昂的情绪感染人。教师从跨进教室那一刻起,其精神状态就影响着教室的气氛,并为此节课确定了情感基调。教师在课堂上感情抑扬起伏,学生情感就会随之而波动,或奔腾似江水,或抒缓如清流,从而体验到师生共同畅游知识海洋的愉悦。一节没有感情激荡、没有体验幸福的课,必是没有情绪、没有收获的课。第三,教学激情必须有学生的课堂共鸣。没有激发起学生激情,无论教师多么有激情,课堂都是无效甚至是可笑的。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就不能出现教师在台上尽情表演,学生在台下的睁眼观看,创新课堂拒绝出现听众,教师应尽力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大舞台。山东省创新教育课题组齐健教授认为:课堂应当是一个“情感场”,它应当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不断得以发展与完善——这一方面需要教师最大限度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科课程内容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本身必须要全身心的融入其中,以情动情,以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也就是要努力营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激情的课堂。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教师应当把握“激”情艺术,善于运用活泼、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借助课堂演示实验、多媒体演示、形象的比喻等,充分调动起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
 
三、善于创新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创新应是每位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应体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日常行为中,我们不提倡教师为创新而创新。创新课如果没有创新就失去了生命,创新是一种改进,是一种完善,是一种优化,是一种发展。从创新教育的理念来看,课堂教学创新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生身心特征、内在需要和学生基础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以学定教” 要求教师,一是具有创新教育的课程理念,因教学观念决定行为方式;二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洞察学生学习的动向,找到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机和理想切入点;三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具有把学生的表现与创新教育理念进行快速结合的教学机智。因此,教师不能凭空想象设计教案,应注重了解学情,敏捷捕捉教学信息,灵活地开发课堂,生成资源,创设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二)课堂重建。齐健教授认为:课堂应当是一个“生活场”,而生活是离不开活动的,活动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因此,在我们的课堂里,就必须要改变过去那种沉闷、呆滞的局面,要让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动”起来。——当然,这个“动”,主要是指学生内心世界的“动”,思维的“动”,情感的“动”。换言之,也就是要努力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一个“活动化的课堂”。重建课堂生活,需要关注学生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要通过发现式、创新式的认知,展开智力技能和认知态度学习与体验;课堂教学取材于实际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认清自身与知识的价值,可以获得学习的动力。重建课堂生活,还需要拓展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要根据实际需要打破传统课堂“秧田式”、“教堂式”的空间布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和追求生活,来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三)多维互动。教师要提供多因素、多形式、全方位的活动,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中介(教材、教法、媒体等)互动,以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地建构新知,从而培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善于创设学生质疑的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二要为学生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三要积极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程序,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四)活动建构。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把一些教学内容变为活动的形式,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形成强大的引力,给课堂教学注入清新鲜活的空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教师式学生”、“学生式教师”都会自然地存在于课堂情景中。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当作教材的施教者,而是要注意到课堂中有许多新的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五)动态生成。动态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由于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解读方式不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同。因而,课堂教学不应视教材为圣经,应把课堂教学活动所依托的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一个引子,或者一个案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来重组、优化、丰富教材,可以将相关的教材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了教育实践的改革。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就应该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适度原则,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那样的话,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对工作和学习具有积极参与意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一,因此,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