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从两方面权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20:13

13、从两方面权衡

【原文】欲恶取舍之权: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1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译文】关于爱好、厌恶、取和舍的权衡:见到很可爱的,必须要前后考虑其有可厌恶的一面;见到可以取利的,必须要前后考虑其有可害的一面。进而从两方面权衡,缜密计划,然后再决定是爱好或是厌恶是取还是舍,象这样做就不会经常陷进事物里面去了。人们的毛病,都是因为有偏见而被伤害的。见到很可爱的,就不考虑其有可厌的一面;见到可以取利的,就不顾及其有可害的一面。所以一行动就必然陷进去,有所行为则必然招来侮辱,这就是偏见造成的毛病。

【说明】本节亦是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标准。君子能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从而不会陷入事物中去,所以能客观地了解事物,客观地解决问题;而小人往往持偏见而行为,所以就会经常陷入事物中去,事物怎样变化就怎样行为,从而不能客观地了解事物,更不能客观地解决问题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说,一般的人由于不能“三十而立”,树立不起自己的思想,故而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受时代影响、受周围人群的影响。受到影响以后也就产生了自己的习惯、习俗,每个人受到的影响不同,故而每个人的习惯、习俗也就不同了。那么,有谁不会受到影响呢?只有具有上等智慧的人和下等的很愚笨的人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具有了上等的智慧,也就看透了一切,了解了一切,懂得了一切,理解了一切,因此他可以受到环境的影响,但不会被环境所左右,不会被时代所左右,不会被其他人所左右。他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性格,便能够超然独立于环境之上、时代之上,独立于其他人之上,所以他不移。而下等最愚笨的人由于根本不懂得环境、不懂得时代、不懂得其他人的习惯、习俗,他只知道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冷了要穿,其它什么都不懂,所以他也不为所移。那么“上智”与“下愚”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可以“移”的,再根据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原则,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认定并不是不变的,君子如果自甘下流,也就是小人了,而小人如果“自行束、修”,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一个君子了。可“移”也就可变了。再打个比方,大部分人见到很可爱的异性,就会与之结婚,然而每一个人既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不可爱的一面。因此,在其可爱时爱得天昏地暗,爱得翻天覆地,山盟海誓,然而突然发现其有不可爱的一面时,也就闹得地覆天翻,海枯石烂了。这就是不懂得“兼权之,孰计之。”爱一个人,既要爱他(她)可爱的一面,也要考虑到其不可爱的一面出现时怎么办,这才是君子的所作所为。

——————————————————

【注释】1.孰:《礼记·内则》:“宁孰谏。”《战国策·齐策》:“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商君书·更法》:“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这里用为缜密,仔细,周详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