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利弊权衡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25:52
社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利弊权衡 2009-03-27 13:10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次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多种弊端的深刻反思。显然,单极国际货币体系的利己性、缺乏约束制衡机制、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等内在缺陷,成为制约世界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全球都在关注人民币的升值问题,并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中国为此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对人民币汇率改革指手划脚,经常以制裁相威胁,并提出诸多蛮横指责。对此,亟需国人以新视角从总体上研究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而不是纠缠于单纯汇率变化,授人以柄,甚至迷失方向。
去年底在华盛顿举行的G20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四点建议,其中专门谈到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问题。其含义包括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结算货币,不但要计价,同时还要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中国要实现经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必须解决贸易大国与金融小国的矛盾,这需要依托于金融的崛起,而金融崛起则要求拥有国际化的货币环境。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不同程度上创造了人民币今后成为完全可流通和国际储备货币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而在各国综合实力此消彼长的较量中,总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大于挑战。
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后国际间对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这个货币基本上是美元。如果美国是中立的国家,类似全球中央银行,那全球的货币供求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关键是美国有自己的战略——不仅在全球争霸,需要全球控制,需要在中东打仗等;它还有自身的期望值,希望美国人都住上好房子、享受高福利,过上好生活。这种战略本身对美元供给的需求量超大,加上它对全球金融领域的控制权,其金融早已脱离实体经济和本体需求,通过一系列金融制度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来获取超额利润。以往人们戏称格林斯潘是“世界中央银行行长”,但他只是美联储主席。盖在于很多国家储备大量美元、公司持有大量美元,每天美国货币市场交易量达到几万亿美元,占全球交易量达七成,美国汇率的波动,美国宏观政策、汇率政策最终要影响到世界各国。同时,美国通过货币和债券发行以及金融创新等手段不断扩大其货币市场规模,加强其在国际货币市场、石油及铁矿石等关键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对货币发行国而言,铸币税意味着可以计量的有限利益,而掌握货币政策以及货币和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则意味着掌握着影响和控制别国财富的无限利益。
近年来历次国际金融危机,归根结底是全球单一美元本位币的问题,是美元超额供给的问题。各国在不断地比较与衡量打破美元惯性的收益和成本,当打破现有货币体系的收益大于成本成为一种持续预期,美元将无法再维持其唯一国际货币的地位。欧元的推出,正是打破美元一统天下局面的开始。当然,在国际贸易当中,欧元只占了不到20%,美元占了70%多,但已经形成了对单一国际货币的挑战。世界贸易呈现出的多元化开放格局,以及世界金融储备体系和世界贸易结算体系的变化趋势,促使全球货币体系必然趋向调整。
强国决定强币,支撑该国货币地位的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大国,2007年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提升到7.7%,并保持排名世界第三。贸易发展既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迫切需求,也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现实力量。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形成负面影响,但就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中低价产品,收入弹性相对较小,各国在经济不景气和居民收入下降时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降反升。同时,中国通过采取上调部分行业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对外贸易环境等系列措施,部分缓解了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进出口影响。因此,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对外贸易,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不乏有利因素。此外,危机倒逼中国贸易结构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科技含量,也将增强贸易支付的选择权和货币影响力,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在中国央行有关金融与货币政策的中长期规划里,似乎着重于对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及被动地汇率调整,而忽略了人民币对外开放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的设计。这应当引起有关领导层的足够重视。
目前,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元,但没办法转作他用或减持。中国持有外汇储备的过程受了很多损失,由于美元进入贬值周期,中国2万亿外储成了待宰羔羊;要减少损失,必须把人民币适时地推出去。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结算、投资使用范围。去年12月12日,中韩达成18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的协议,人民币首次以官方姿态走出国门。今年1月20日,央行与香港特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2000亿元人民币。2月8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签署了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在签署上述三个货币互换协议前,中国已与俄罗斯、蒙古、缅甸、越南等周边8个国家分别签署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这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在危机关头中国发挥大国责任、维护地区货币稳定的决心和贡献,也在规避美元危机过程中使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不过,人民币还不是一个自由兑换的货币,资本项目下没有开放,人民币不能自由买卖,边贸用了一些,在债券市场上做一点,货币互换上做一点。真正实现国际化要有很多配套措施,而且需要承担责任。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只是有一个好机会。归纳起来有三大优势:第一是拥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人家持有人民币从某种意义上等于拿着美元。易言之,等于是中国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发行以美元为储备的人民币。第二是与相当多的亚洲国家存在贸易逆差,跟日本不同,日本推出很多年日元国际化都失败了,它和这些国家原来都是贸易顺差,没有办法让人家持有日元。中国现在和美欧是贸易顺差,和亚洲很多国家则是区域性逆差,这是一个很好的条件。特别是现在金融危机,美元币值不稳,无疑是很好的机会。第三是华人区,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强调,华人区两岸四地要加强货币合作。香港现在已经感觉到,紧紧地绑在美元上有问题,特别是人民币在香港已经可以流通了。
要承认,构建健康稳定的全球金融体系,两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肯定比一元化要稳定,而三足鼎立的体系肯定比两元化稳定。目前两元化实际上是美国和欧洲的全球竞争,从而产生超额货币供给。但欧美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相关性太强,国际战略也太接近。从趋势上看,亚洲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经济体,比如说GDP差不多占到全球的1/3,如果在亚洲形成一个货币金融制度安排,跟欧元、美元形成稳定的三足鼎立的货币关系,会客观上维系全球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从中长期来看,可以是新一轮货币金融体系构建的方向。
亚洲货币体系以什么为核心是关键。日本曾提出仿造欧元模式的“亚元”。但其最大障碍是亚洲社会心理和政治互信的包容性不够。欧元产生的前提是政治和社会具备一体化的基础,其背后有一个长期的政治和社会一体化的诉求。换句话说,欧元真正的稳定是欧洲政治一体化的最终实现。从亚元产生的背景看,亚洲社会政治环境,比欧洲要复杂得多。即使是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因为有日本的因素,也很难形成政治上的联盟体,不仅仅是二战因素,还因为日美两国走得太近,是一个事实上的共同体即政经军事联盟。如果形成东亚和东南亚的联盟,一个重要前提是日本必须跟美国脱钩,才具备产生亚元的社会基础。这是很难实现的。在日元和人民币两者选择当中,很明显人民币优于日元,主要是中国相对独立一些,和亚洲文化上更通融一些。关于亚洲货币合作,日本的小川英治教授等人设计出一亚洲货币单位,人民币的权重是36%,日元21%,韩元是16%,新加坡元大约是11%。韩国甚至为未来的亚元起名ASIRO。
有专家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中国应该和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一起,形成一个大中华货币区。区域内都说中文,交流起来非常容易。且互相间经济联系异常紧密,对中国大陆依赖性很强,大中华区整体的GDP已经超过日本,区域内的贸易、资金、劳力的流动程度已超越欧元区了。理论上,大中华区最有条件搞货币区。第二步是建立东南亚货币区,东盟十国,加中日韩三国。对周边的吸引力太大了,搞一个货币区,核心的吸引点是要有金融中心。东盟10+3机制中有一共同货币储备基金,已增加到1200亿美元。该基金的使用原来要跟着IMF的规则挂钩,要明确提出,两者脱钩,使用独立于IMF之外。第三步扩及整个亚洲,这次金融危机看似欧美受冲击大,但从实体经济层面看,两类国家受到损害最严重:发展中国家和外汇储备多的国家,这两类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整个亚洲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1/3,占外汇储备42%。构建亚洲区域经济体和货币区,到那时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可以和美元、欧元三足鼎立了。
由于人民币的称呼缺乏国际化规范,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吴刚提议,将“人民币”改称为“中华元”。他认为,中国要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强国,就应当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将人民币改称为中华元,有利于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必须看到,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将对该国宏观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显着增加。在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情况下,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风险更大。唯有通过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配合适度资本管制,以保持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有效控制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同时,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元,须具有足够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作支撑。发展资本市场,首先要通过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法制体系来实现规范发展,以有效解决次品市场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增强对市场主体和资金的吸引力,实现资本的可持续流动,保持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其次,要完善结构,不仅注重股市,还要注重债市与金融衍生产品及市场的发展培育。在产品创新上把握尺度,加强产品设计各环节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最后,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把中国资本市场培育成国际金融中心主体和世界金融资源配置中心。
目前,中国各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已经达60万亿元,而一年的GDP是30万亿元左右,相当于借两元才有一元产出,效率很低。这是金融资产的服务能力面临实体经济对金融有效需求不足的压力。今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是17%,1月份达18%,而GDP增长今年争取达到8%,两者相差一倍。当然金融可以引导到农村,但农业在GDP中占10%左右,消耗不了太多的金融资产,这还是在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背景下,货币供应量就已经超量增长,可见金融的供给能力之大。而中国银行的全球化,主要是指银行跟着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企业有金融需求,去亚洲、非洲、拉美,银行跟着走,这是我们国内银行国际化的一个初衷。但是到某一天,就是金融产业自身的生存,都要求你必须要出去了。不过,从实施层面看,货币的国际化,主要还是用出来的。人民币能否在全球尤其是亚洲流通起来,关键还在于能不能创造一个使用人民币的环境。在东盟10个国家中,真正有中国银行分支机构的只有6个国家,而这6个国家除了新加坡以外,那5个国家,一般最多只有一两个银行的非常有限的分支。其他像老挝、缅甸等四个国家一个中国的银行也没有。在这些我们的金融机构没有布到的地方,产生人民币的需求是非常困难的,充其量在边贸的地方用现钞交易,一旦纵深到其内地,就没有人民币的受理环境了。
现在中国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介入太少,几乎完全是被牵着走。在金融规则方面的被动,与自身金融国际化程度低有直接关系。有些规则本身是限制发展中国家银行的规则,由于中国的话语权太少,也只能被迫接受。显见人民币的国际化,其实是中国整个国家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英国为了筹备下月初在伦敦召开的G20峰会,还专门向一些中国专家咨询对会议有什么预期,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有什么建议和想法。现实的问题是国际货币体系要不要改革、怎么改?美国也认同改革,但他们依然坚持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政府为主导。现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资金严重不足,只剩下几百亿美元了,缺乏能力去挽救全球金融危机和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美国要求各国借钱给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是像中国、日本这样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国家。日本已承诺借1000亿美金给基金,中国还未表态。有消息称美国和欧洲有可能建议基金组织增设两位副总裁,让发展中国家担任一个副总裁。不过,关键在于美国是否放弃它在基金决策内的一票否决权。据悉,美国已表示不会放弃一票否决权。人们最为期待的是,与会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将表达怎么样的立场和争取什么样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