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钱是怎么丢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9:37:11

        涨价或者增加收税或者多收费,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涉及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资源的涨价,涨的难度很大,会引起相当大的反弹。所以,必须要有技巧,必须要有耐心,连拖带拉,连蒙带拽。直到大家疲惫了,或者被什么新鲜的信息吸引注意力了,涨价才能水到渠成。这个时间可能很长,也许需要两三年。但你要相信有关部门的决心,只要想涨,一定能涨成的。

一,预兆

        很多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但在某一时段,突然加强了宣传力度,把问题说得极其严重,就有可能意味着涨价,或者变相收费。比如几年前的某时段,突然有一群大爷大妈开始在媒介上愤怒表示,一刮风,到处都是塑料垃圾袋(其实大爷大妈是塑料袋消费的主力),有的甚至表示垃圾袋影响了航班起降(还有照片为证)。这就是为超市的塑料袋收费制造舆论。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

        同样,应该引起老百姓警惕的,还有猛然间出现的煤电紧张、燃油紧张、自来水紧张、交通拥堵等等报道。它们集中在某一阶段,频繁占用媒介版面,这十有八九是在制造涨价的借口了。

        不是说这些问题不存在,而是它们被突然地、集中地宣传。这不正常,这是蹊跷的。它会在人群中造成一种“不想办法不行”的舆论氛围。追根追底,消息源往往是涨价收税的利益部门。

        预兆非常容易发生在环保、能源、交通等领域,都是些拼命想成为新的财政增长点的领域。还有一段拼命宣传二手烟的危害,始作俑者是爱卫会——他们非常想在餐饮、机场、旅游等地方取缔吸烟区,因为他们迫切地想成立执法队伍,上街罚款。幸亏所谋未遂,否则大街上除了城管队伍之外,还会出现一支烟管队伍。

        “千年极寒”是另一个噱头。这个起源于国外的假新闻,被多次转载后变得和真的一样。接着就被某些专家们利用,大谈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大谈气候变坏。万幸的是,这个谣言被及时揭破了,除了部分羽绒服涨价之外,没有给老百姓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造势

        好了,城市交通太拥堵了,火车站太拥挤了,拉闸限电的事情太多了,我们的石油、电力、煤炭太紧张了,还有,高山大河空气都被污染了,城市已经被垃圾包围了……于是,一帮专家冲出来说,一定要治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他们提出了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法子,当然可以获得支持。可惜的是,他们想出的办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涨价、收税或者收费。也就是说,用提高门槛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废话,因为这样可以获取收入啊。钱,只有把钱从民间收上来,一切才能显得有意义。

      我们经常感到困惑,为什么不加大投入力度,去推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为什么不好好规划城市道路和交通标识,严格执行法规,来加大道路的通行能力;为什么不直接把那些污染饮用水造成恶果的企业直接罚掉、关掉;为什么不干脆禁止塑料袋,改成无害化的包装……等等。但请不要忘记,一切都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获取收益。

       于是,站不住脚的推理被重复,谬论逐渐成为真理。尽管有明白人予以反驳,但没关系,反驳只能增加热度,很少导致流产。争论得越热闹,越激烈,越显得问题严峻,非解决不可。事情就是这样,无论你是否赞成多交钱,你都有可能变成支持派。

        在这个环节上,调查公司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总会做出符合利益获得者需求的调查结果。在这些调查中,无数人义愤填膺,控诉着垃圾、机动车、塑料袋等等。如果有人提出质疑,他们就会说,你们的直观感受,哪有我们专业的调查科学?网上投票,根本当不得真。

三,辟谣

        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通常是由一个较低级别的官员(可能此前没人听说过他),或者某个有官员背景的专家,在高峰论坛,或者什么发布会,或者干脆就是接受单独采访甚至就是在网上撰文,提出一个让人不能接受的涨价(收税、收费)方案。例如按人头收呼吸税什么的。这样的方案,自然会引起公众的反弹。各类媒介一片口诛笔伐之声。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公布方案,供公众讨论。一般说,这个方案及其苛刻,招骂的几率很大。但没关系,可以随便说随便骂,骂声越大,越显得胸怀宽广,善解民意。

        你以为这真是最后的涨价方案吗?当然不是。这么做,至少有两个目的。一是投石问路,试试难度有多大;二,也就是最重要的,彻底拉低公众的底线。也就是说,告诉你,本来要收一百块钱才能解决问题,但最后,我可能只收五十块钱。当然,有些事情,还要为最后的听证会做铺垫、埋伏笔。

        但媒介上沸沸扬扬的口水仗到了顶峰的时候,突然,就会有官方机构告诉你,之前流传的涨价(收税、收费)方案是谣传,现在辟谣,真正的方案,还没讨论呢,还没形成文字呢,一切争吵,全是无稽之谈。

        请注意,这个环节一定要有一个概念上的偷换,就是把“是否涨价”变成“涨价方案”。这是一定要有的、坚决不能省略的环节。“涨不涨”一定要变成“怎么涨”。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很可能没人再提涨价的事情了。大家都松了口气,放下这件事情,去关注别的新闻热点了。毕竟想收钱的不止一家,需要争论的,也不是一件事情。

        冷却是必须的。你得等和你作战的对手彻底放松了,才可能打出致命的一拳。这种冷却,可能是两三个月,也可能是半年,但不应该超过一年。一旦时间过长,可能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四,涨价

        好了,在一个大家的注意力被分散的时候,听证会低调地举行了。听证会的内容,保证是偷换过概念的内容,不是能不能涨价,而是涨五毛还是一块。当然,最后的方案肯定是涨五毛。有关部门真是体谅群众啊——尽管他们很有可能最初想的就是涨五毛。

        这个时候,可能依旧会有人关心听证会的公正性,参加听证的人员是否能代表民意。不过你要纠缠在这上面就太书生气了,当你把每个人的身份都搞清楚的时候,涨价的时间表都公布了。

        广泛征求意见、听证会、充分的讨论,该做的程序已经做了,决不能说一意孤行。这个时候,一些地方媒介还会收到一些纪律要求,不允许对某事做出不同意见的报道、评论,等等。部分相关官员还拒绝接受采访,这和当初在论坛上踊跃发言形成鲜明对照。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是开始收钱的时机问题了。一般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这也很有学问,决不能随便一天就开始了,这要碰上交钱的人心情不好,一开始就闹出事来,也不是玩的。所以,一定要挑好日子。

        什么是好日子呢?放假前夕宣布节后收钱,而且假期越长,日子越好。你想想放假啊,大家都在寻思是在家睡觉还是出去旅游购物,心情一定不错,甚至都很少上网看报纸了,等回来一看,木已成舟。这时候说什么也白搭,一切都太晚了。

        交钱的人,不舒服是肯定的,觉得自己被黑了也是肯定的。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好把这个亏吃了。吃了这个亏,下一个亏也得吃。想想看啊,你从来不吃臭豆腐的,被迫吃了一块了,再被迫吃下一块,就不像第一次吃那么难了。

        至于环境是否改善了,交通是否顺畅了,能源是否合理分配了?没人再认真。也许过上个两三年,又有人在媒介上旧事重提,说上次治理XX的效果已经消失——这个时候,你就会开始哆嗦。因为,下一块臭豆腐,就要端上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