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07:25

中國宣佈提前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
30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北京透露,經初步估算,今年前3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十一五”節能目標有望如期實現,而減排目標已提前完成。
·"十一五"中國文化發展亮點紛呈 影響力極大提升
·“十二五”能源圖譜全解讀 穩定原油供氣翻番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全文)
·中國未來五年將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

五年規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佈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十一五規劃: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起止時間2006~2010年。
十二五規劃: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起止時間:2011-2015年。

“十一五”是中國經濟極不尋常的5年,在國際金融危機、汶川大地震以及旱災、水災、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次第發生的情況下,我們走過了跌宕起伏的道路,共同經受了空前嚴峻的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雖然還未落幕,中國經濟“十一五”實現新的跨越業已基本定局。

2010年雖然還未落幕,中國經濟“十一五”實現新的跨越業已基本定局。從2006年到2009年,“十一五”前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實際增長11.4%,2010年上半年,中國GDP又實現了11.1%的增長。
     十一五期間,第一產業穩定增長,“十一五”前4年平均增長4.6%,比“十五”期間3.9%的增速提高0.7個百分點,糧食在40多年中更首次實現了連續6年增產。(圖表:五年間我國主要糧食產量穩定增長 )

科技進步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結構調整令人欣喜

汽車行業:成為全球最大市場

居民可支配收入

中國高鐵里程世界第一

完善醫療體系 破解"看病難"

中國產業升級

全面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

資源利用效率

節能減排力度前所未有

工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中國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推進



    合理調整收入分配: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擴大內需:9年前曾在這裡與溫家寶見面的耶魯大學教授羅奇,分析了中國經濟形勢並提出擴大內需等三點建議。溫家寶對此完全贊成,並表示中國已把有關的重要舉措寫入"十二五"規劃。
[產業結構]
十二五產業結構調整面臨重大調整 並將明確四大定量指標
[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受到國家在財稅金融方面的支援。
[節能減排]
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節能減排的政策覆蓋面將有所擴大。
[房地產]
“十二五”核心任務是經濟結構調整,其中,房地產或成為頭號調控產業。
[財稅改革]
“十二五”時期財稅改革已成為各界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
[調整經濟結構]
"十二五"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主攻方向。
[城鎮化]
"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化水準預計超過50%,進入城市社會。
[建設社會保障體系]
"十二五"期末 我國8億人將實現社會保障一卡通


交通運輸:確定五個重點領域

特高壓電網:將投資2700億

海洋工程:總投資將超2500-3000億

造紙業:龍頭公司集中受益

農業:重點完成增收等四項工作

服務業:指標或大幅調高

煤化工行業:將嚴格行業準入

石化行業:進行結構調整

"十二五"工業機械鼓勵兼併重組

有色金屬:十品種產控4100萬噸內

家電業:節能將成重要主題

醫藥業:產業升級 佔領技術制高點

電動汽車:進入產業化研發模式

汽車業: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

流通業:國有商業資本望提高控制力

新興產業增加值力爭佔GDP15%左右


北京首提“重點區域規劃”:在“十二五”規劃體系中,北京著眼于經濟方式轉變、和諧社會發展、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嚴控住房規模:北京房地產“十二五”規劃最核心的建議,是合理測算住房供應規模。

上海:擬再建數條軌交線。根據初步設想,到十二五末,上海有望貫通市域高速公路網路,規劃實施一批越江新項目,推進軌交3、4號線分線運營項目,同時擬建數條新軌交線路。
九大領域增投500億:九大重點領域計劃新增投資500億元以上。

廣東:直面經濟深層次問題

重慶:完成1.5萬億工業投資

江蘇:民生幸福將成重點指標

河北:打造京津冀都市圈

山東:"黃藍"兩大戰略謀求轉型

湖北:從實際出發繪宏偉藍圖

海南:未來5年經濟增速可達13%

新疆:發揮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

四川:2015年經濟總量破3萬億

浙江:主攻現代服務業

河南:人均GDP向6000美元邁進

西藏:工業經濟年增30%以上


時間
計劃內容
成果
一五計劃
1953-1957
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大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計劃規定工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7%,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3%,基本建設投資總額427.4億元,1957年農村入社戶數達到總戶數的1/3左右,鋼產量412萬噸,糧食產量1.9億噸等。     1956年宣佈提前完成了計劃規定的任務。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而“156個項目”在“一五”期間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項,另有4項推遲施工,還有6項最終沒有從圖紙變現實,但這仍是中國近代以來規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業化時期,大多數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設計劃。
二五計劃
1958-1962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主持下,編制出《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並於9月交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建議》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務是: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經濟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繼續鞏固和擴大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相應地發展運輸業和商業;五年內主要的指標安排:工業總產值增長1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5%,鋼產量1962年達到1050-1200萬噸,基本建設投資總額比"一五"增1倍左右,職工和農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     與1956年提出的《建議》相比,除原煤、石油、發電量達到規定指標外,鋼、水泥、糧食、棉花等許多重要工農業產品產量都遠遠低於規定指標。“二五”期間,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0.65%,最高年32.2%,最低年負31%。1962年與1967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僅增長20.7%,平均每年增長3.8%;農業總產值則下降了19.9%,平均每年下降4.3%;國民收入下降了14.5%;全民所有制職工平均工資下降了5.4%。
三五計劃
1966—1970
1964年,國務院召開了工業交通和農業的長期規劃會議,對“三五”計劃的方針、任務和主要指標進行了討論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國家計劃委員會提出了“三五”計劃的初步設想,規定主要任務是:點大力發展農業,解決人民的衣食問題。點努力突破尖端技術,加強國防建設。點發展交通、商業、文教和科研等事業。主要的計劃指標是:到1970年,生產糧食4300~4600億斤,棉花3850~4200萬擔,鋼1600~1800萬噸,煤28500~29500萬噸;五年累計的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000億元。     “三五”計劃期間各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了計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超額16.2-14.1%完成了計劃,農業總產值超額2.2%,工業總產值超額21.1%,新增主要產品能力:煤炭開採6806萬噸,發電機組存量860.4萬千瓦,石油開採2777萬噸,煉鋼652.7萬噸,鐵礦開採3590.1萬噸,化肥204.16萬噸,水泥1533萬噸,塑膠18.7萬噸,棉紡錠322萬噸,化學纖維1.23萬噸,新建鐵路交付營業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
四五計劃
1971—1975
1970年2月15日-3月21日,全國計劃會議召開。會議重點討論了1970年計劃和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草案)。1970年8月23日-9月6日,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在廬山舉行。會議將經過修改的“四五”計劃綱要(草案)作為會議參考文件印發。綱要(草案)增加了要求實行基建投資、財政收支和物資分配三大包乾等內容。該綱要確定的主要任務是狠抓戰備,集中力量建設大三線強大的戰略後方,改善佈局;大力發展農業,加速農業機械化的進程;狠抓鋼鐵、軍工、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的建設;綱要的計劃指標是:工業增長速度平均每年要達到12.5%,1975年鋼產量要達到3500-4000萬噸,平均每年增長15-18.1%,煤達到4-4.3億噸,原油為7000-10000萬噸,5年財政收入為4000億元,糧食6000億-6500億斤,棉花6500萬-7000萬擔,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為1200-1300億元。     1973年7月1日,國家計委根據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對“四五”計劃提出的意見,擬訂了“四五”經過綱要(修正案)。經修訂的“四五”計劃綱要規定的主要經濟指標有近一半未能完成計劃。
五五計劃
1976—1980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0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計劃。這個計劃沒有專門編制,而是與第六個五年計劃一併進行編制的。“五五”計劃提出後三年(1978-1980),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978年3月,又修訂了十年發展綱要,要求到1985年鋼產量達到6000萬噸,石油達到2.5億噸,國家計劃新建和續建120個大型項目,其中10個大型鋼鐵基地,9個有色金屬基地,8個煤炭基地,10個大油氣田等等。     從“五五”計劃執行情況來看,1977年至1978年間社會總產值、工農業總產值、國民收入連續兩年大幅度增長,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恢復或者超過了歷史最好水準。1977年,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5055億元,超過計劃的4.4%,比上年增長10.4%。1978年社會總產值為6846億元,比1977年增長13.1%,1978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l0億元,比1977年增長12.3%,比1976年增長19.4%。
六五計劃
1981—1985
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從1981年到20世紀末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步驟;要求著重解決好農業問題,能源、交通問題,教育問題和科學問題,並提出要分兩步走。“六五”計劃規定的主要指標有:工農業總產值增長21.7%,1985年達到8710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050億元,農業總產值266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3600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300億元,重點安排能源、交通建設,更新改造投資1300億元;用於發展教育、科學、文化、衛生事業的經費為 967億元,比“五五”計劃增長68%;城鄉居民按人口平均的消費水準提高22%,平均每年遞增4.1%。     在“六五”計劃公佈時,已經執行了近兩年。到1985年,“六五”計劃規定的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基本建設、技術改造、國內外貿易、教育科學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任務和指標,絕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或超額完成。這五年中,工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11%,其中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2%(包括村辦工業),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8.1%(不包括村辦工業);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10%,都大體相當於“一五”時期,高於其他幾個五年計劃時期。
七五計劃
1986~1990
點力爭在五年或者更長一些的時間內,基本上奠定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基礎。點在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強重點建設,在物質技術和人才方面為90年代經濟和社會的繼續發展準備必要的後續能力。點在發展生產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繼續改善城鄉人民生活。     “七五”期間,國民經濟每年平均增長7.9%,最高年11.6%,最低年3.8%。
八五計劃
1991~1995
“八五”計劃期間全部建成投產的基本建設大中型項目約為845個,建成投產的限額以上的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約為374個,這些項目使主要產業部門的的技術水準和企業的裝備水準、市場競爭能力有了較大提高。 “八五”期間新建鐵路幹線5800公里,復線3400公里,電氣化2600公里,公路新增l0.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00多公里,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8億噸,新建機場12個,鋪設長途光纜幹線10萬公里,電話交換機總容量新增5895萬門,發電裝機總容量新增7500萬千瓦,新增產電力年均增長9%。     “八五”期間第一產業產值年均增長4.1%,第二產業產值年均增長l7.3%,第三產業產值年均增長9.5%,一、二、三產業的產值結構由“六五”末期的28.4:43.1:28.5和“七五”末期的27.1:41.6:31.3轉變為“八五”末期的20.3:47.7:32.0。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以分稅制為核心的新財政體制,以增殖稅為主體的新稅制已經基本建立並正常運行。
九五計劃
1996~2000
“九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確定為:全面完成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部署,2000年,在中國人口將比1980年增長3億左右的情況下,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基本消除貧困現象,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準;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是: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程加快。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
十五計劃
2001—2005
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5萬億元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400元。五年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達到4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科技、教育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進一步鞏固,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力爭達到60%左右和15%左右。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2005年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3億人以內。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居民生活品質有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比較完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增加到22平方米,全國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40%。     以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為重點,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初步遏制了嚴重刑事案件上升勢頭。

策劃:程金玉  設計: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