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前瞻:“十一五”传给“十二五”什么样的接力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50:27
问题五: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45.7%,城镇人口增加到6.07亿,城市化率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但是城市化提速的同时,农村问题也日益突出,优质耕地大量流失、农业经营者老龄化、兼业化,留守儿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等。同时,我国从90年代以来的高速工业化进程,吸纳了数亿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但这些人口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一些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栖息”着大量流动人口,身份差异带来的歧视、群体冲突加剧等,积累了诸多社会问题。
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的城市化,通过农村人口到城市从事非农经济活动,一方面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增加了国民财富;另一方面也因此融入城市化进程,分享现代城市文明。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困难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通过体制机制的设计,真正解决“两栖人口”问题,实现工作人口变成工作和社会人口。
问题六:节能减排成绩显著,但生态文明建设压力较大
“十一五”规划把节能环保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并将具体指标分解到各个地方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我国采取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等一系列措施,主要污染物的2个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据测算,“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亦能完成。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生态环境状况出现局部改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对发展的制约总体上还没有缓解,有些方面仍在加剧。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超过50%),我国政府已经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问题七: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但改革任务艰巨
在“十一五”规划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的关键和重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体制改革有所进展,但仍没有实质性突破。例如,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理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尚未到位,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等。特别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下滑,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重发展、轻改革,重政府、轻市场”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都有赖于体制的进一步创新与改革的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改革最大困难在于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因此,政府自身的改革是重中之重。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探索建立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平衡的体制;尽快启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控制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幅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中的基本责任;解决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等是改革的重点。
问题八:国际竞争的硬实力增强,但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它以精神产品为主要表现形式,是一个包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种内容的文化体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同,就在于除了经济、技术等硬指标之外,还包括着居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软指标,因此,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就是要把更多的软实力因素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中来。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的硬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但是软实力的落后却严重影响了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例如,中国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导致了企业竞争力不足,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落后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环境污染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缺失使老百姓缺乏安全感从而制约了内需。因此,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应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内容。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