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卫方:治乱皆由议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12:04
作者:贺卫方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点击数: 122 更新时间:2008-7-31 20:38:49

1893年,黄庆澄认定“治地球者议院也,乱地球者亦必议院”,如今已是百年之后,若黄氏地下有知,了解世界政治发展,会不会修改他治乱皆由议院的结论?
晚清出国游历或考察的人,不少喜欢用“竹枝词”这样古老而通俗的文体描述他们的观感。诗体的言说跟作者们的文人身份相符合,同时也使得游记文字变得朗朗上口,便于传诵。不过,它的代价却是过多地注重修辞,而不够细致,也缺乏分析,以至于不能给后人提供丰富的信息。
张祖翼的《伦敦竹枝词》作于1884年,记录了作者在伦敦游历时的各种感受。其中有吟咏英国国会的一首:
国政全凭议院施,
君主行事不便宜。
党分公保相攻击,
绝似纷争蜀洛时。
诗后有作者释文曰:“国有大政,由议院上之女王画诺。主曰不,便可再议。主不能独创一议也。院有两党,曰公党,曰保党,各不相下。此党执政,则尚书、宰相、部院大臣皆此党人为之。进则群进,退则群退,君主不得而黜陟之也。”尽管说出了立宪君主制和代议制政府的若干重要特征,不过,还是失之粗枝大叶,而且把英国的政党政治比附北宋党争也未免失之不伦。
相比之下,驻英大使郭嵩焘在距那时7年前的观察就要仔细得多,议论也更有深度。他直接将西洋的富强跟议院的存在相关联:“推原其立国本末,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引按即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郭氏对于两党制的价值和实际运行也有比张祖翼更深入的观察。他指出“西洋议院之有异党相与驳难”是一种“用意至美”的制度,因为军国大事的决定实在需要听取不同意见,否则,“随声附和,并为一谈,则弊滋多”。
他告诉读者,两党之间,既有相持不下的争执,同时,也有着妥协精神;当决策一定,反对者又会转而从之,“无挟气以相难者”。这种既包容对抗,又倡导妥协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朝廷固然让臣民“直言极论,无所忌讳”,即便是一般百姓之间交流,也务求诚实,“不为谦推辞让之虚文”。正是西洋政制与民情之间的互动,使得郭氏最终得出了西洋文明程度高于中国的结论。这样的觉悟当然太早了些,难怪《使西纪程》遭遇毁版,他本人在谩骂嘲讽中度过余年。
说郭嵩焘先知先觉并非夸大,后来中国议会政治的实践清楚地说明,他所表彰的既须冲突、又要妥协的精神对于议院以及议会政治的健康运行是多么关键。观察北洋以及民国期间的国会史,可谓宪政理想逐渐破灭的历史。黎安友(AndrewNathan)教授对此的解释是,某种悖论式的政治风气,导致了当时国会以及宪法政治的完全失败:一方面是宗派主义的任人唯亲,内部人不讲是非;另一方面则是不同集团之间将正常的政治妥协视为背叛,于是不同党派之间就只能是蜀洛纷争、不共戴天了。这样的风气之下,宪法条文对于政府权力的制衡以及国民自由的保障规定得再完善,也必将是一纸空文。
在光绪年间关于议会的议论里,颇有趣的是黄庆澄的《东游日记》(1893年)。他在游历日本时曾“过议会所”,也许是把道听途说当作事实,他称下议院肇始于美国,由华盛顿“忽发奇想”地创立了。尽管初创时“确有可致治平之效”,但他判断:“百余年来,地球各国踵而行之,其流弊已至此极。”什么流弊,他语焉不详,或者干脆就是看见争论就浮想联翩,当作你死我活式的“党争”,认定其不符合“和谐社会”的标准。他的结论更是怪异——“庆澄尝谓治地球者议院也,乱地球者亦必议院也。记之俟质诸千百年之后。”
如今已是百年之后了,若黄庆澄地下有知,了解世界政治发展,会不会修改他治乱皆由议院的结论?不过认为民主必将带来动荡,同时误认为只有舆论无异声、议员齐唱喏才能带来一个安定和谐社会的,在当下却是不乏其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