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含解脫道次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23:55
《阿含解脫道次第》书稿 四雜 三三六(二九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
集,是名緣起法法說。
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
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
、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
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
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
是名無明。
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緣行識者,云何為識?
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緣識名色者,
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
,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
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緣六入處觸者,
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緣
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
?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
取、我取。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緣有生者,云何
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
根,是名為生。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
頭呻吟,短氣前輸,拄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斑駁,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
,是名為老。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
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是名緣起義說。

◎緣起法﹁法說﹂是說個總原則,﹁義說﹂是具體的解釋十二支緣起的內容。
◎﹁緣起法﹂有淺有深,﹁無明、行、識、名色﹂一樣有淺有深。至於其深義方
面,將在另一本書裡面深論。這是真修實證方面很重要的關鍵。
◎﹁無明﹂另有很深的含意,若只從文字上去理解、思維,很容易誤解、錯解。
若不了解﹁無明﹂的深義,就很容易被催眠、被掌控,而且是背負著重重的﹁原
罪﹂在修行。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都可以是中性的。你可以三輪體
空的觸,也可以無條件、無所求的愛。問題、痛苦、煩惱來自於﹁取﹂,那個貪
愛、執取就會帶來一大堆無窮的後患。

五雜 三三八(三  )
婆羅門白佛:﹁云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
,此義云何?﹂
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
,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
聚。﹂

六雜 三三九(三 一)
﹁云何正見?云何世尊施設正見?﹂
佛告撒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
、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
,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
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
,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
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尊者撒陀迦旃延聞佛所說,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本經請參考第八章第九節。
◎﹁世間集﹂就是指緣起、緣生的現象界。體悟緣起的有,就不會否定現象界存 
在的事實。﹁世間滅﹂是指緣滅、四大渙散破滅。看到現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生
住異滅的變化,你就不會起恒常、恒有的顛倒夢想。
◎凡夫不是執有就是執空(斷滅空、頑空),解脫者不執有也不執空,離兩邊而
行於中道。
七雜 三四六(三四七)
﹁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
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
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
老死耶?﹂須深答曰:﹁如是,世尊!﹂……

◎初期的大乘般若經論都是在闡揚阿含經裡面﹁涅槃?無為?空﹂的深義。後來
有些大乘的行者就想直接從﹁涅槃、空﹂、從﹁果地﹂起修。如果沒有深厚的法
義聞思基礎,很容易走上﹁真常唯心﹂而不知、不覺,也不以為然。
◎若沒有正知正見的聞思基礎,修行就容易成為﹁盲修瞎練﹂,偏到哪裡都不知
道。所以佛陀鼓勵修行人要先知法住。先有法住智,後得涅槃智。若有正確的聞
、思,就會有正確的修、證。
八雜 三四七(三四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就十種力,得四無畏,知先佛住處,能轉梵輪,於
大眾中震師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廣說乃至純
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諸比丘!此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乃
至其人悉善顯現。如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
修習……所謂大師面前,親承說法,寂滅涅槃,菩提正向,善逝、正覺。……

◎佛陀成就十種力、得四無畏而轉法輪,都是來自於如實現觀宇宙人生、身心內 
外一切的實相而大徹大悟。佛陀體證到空,也從現象界的生滅現象歸納出﹁緣起
法則﹂,為眾生解析現象界的實相。引導眾生開智慧,現觀宇宙人生實相,而遠
離顛倒夢想。

九雜 三四九(三五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
所無故此無?何所滅故此滅?然彼多聞聖弟子知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陀歸納出現象界的總則﹁緣起法﹂,說明任何現象界的生起、散滅都是有因
有緣。但如果你一直想再追問為什麼?想再續問第一因,佛陀就不太喜歡回答這
種問題。因為任何人事物、任何事情,如果你要追根究柢找第一因,就算你耗掉
一輩子去追尋,你將永遠找不到第一因。
◎一切問題的﹁最終答案﹂就是﹁沒有答案﹂。這是十二緣起中﹁無明﹂所要透
露的深義之一。

十雜 三六三(三六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謂法次法向。諸比丘!云何名為法次法向?
佛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如是
生……乃至行,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諸比丘!是名如來施設法
次法向。

十一雜 三六四(三六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謂見法般涅槃。云何如來說見法般涅槃?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於老、病、死,厭、離欲、滅盡,
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比丘得見法般涅槃。

◎如果你能夠深觀體悟緣起法,又能體證到﹁空﹂,那你就能脫離生死輪迴而現
世、現在就能契入涅槃寂靜、解脫自在。

十二雜 三六五(三六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如是念:
一切世間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滅自沒,而彼眾生於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
知。即自觀察:何緣有此老死?如是正思惟觀察,得如實無間等起知:有生故有
此老死,緣生故有老死。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此生?尋復正思惟無間等起知:緣
有故有生。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有?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有取故有有
。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取?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觀察:取法味著顧念,緣
觸愛所增長,當知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如是純大苦聚集。
如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棄佛
,皆如是說。

◎諸佛都是如實現觀宇宙人生的實相,找出生老病死之因,徹底解開生死之謎,
大徹大悟而達解脫自在。

十三雜 三六六(三六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禪思,內
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老死如實顯現,老死集、
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顯現;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
行如實顯現,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實顯
現。
第十七章 生信→發出離心

一雜 八四八(八三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起哀愍心、慈悲心。若有人於汝等所說樂聞樂受者
,汝當為說四不壞淨,令入令住。何等為四?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
壞淨、於聖戒成就。所以者何?若四大︱地、水、火、風有變易增損,此四不壞
淨未嘗增損變異。彼無增損變異者,謂多聞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成就,若墮地獄、
畜生、餓鬼者,無有是處!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法
、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當建立餘人,令成就。

【法義分享】
◎親近善知識後→聽聞正法→內正思維→依法次法向而行,之後,發現佛陀所開
示的法,真的是能引導我們開智慧、了知宇宙人生實相、進而脫離生死輪迴、解
脫自在。因此對﹁法﹂生起了堅定的信心。
◎由於對法的信心而擴展到對佛、對僧、對聖戒的堅定信心,四不壞淨於是成就

◎﹁疑蓋﹂的破除來自於﹁真修實證﹂,而不是來自於信仰。不管信仰多麼虔誠
,裡面都有無知與疑蓋的成份。

二雜 八五五(八四三)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
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
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三雜 八五六(八四四)
尊者阿難語尊者舍利弗:斷四法、成就四法,如來、應、等正覺記說彼人得須陀
洹,不墮惡趣法,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何等為四?謂聖弟
子於佛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信惡戒,彼則已斷已
所知所見,記說彼人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
究竟苦邊。                                                                    知,成就法、僧不壞淨及聖戒成就。如是四法斷、四法成就,如來、應、等正覺
◎對﹁法﹂生起了堅定的信心、成就了四不壞淨,這就是證到初果的須陀洹,已
加入聖者之流的行列。
◎而對﹁法﹂堅定的信心,是因為經過真修實證、有體悟、有見法、得法眼淨。
親自體證到,疑蓋才會破除。(見法、體證仍是有淺有深,所以才有四雙八輩的
施設。)

四雜 八五二(八四 )
次經亦如上說,差別者:﹁若於佛不壞淨成就者,法、僧……慳垢纏眾生離慳垢
心,在家而住解脫,心施,常行樂施,常樂於捨,行平等施,聖戒成就。﹂

◎若以在家居士身份修行,只要依阿含解脫道而行,一樣可以開悟、斷結、證果
。如果您把修行擺在第一優先,很精進用功的聞思修證,在家居士要證到三果並
不難。若要證阿羅漢果,就要進入專修。

五雜 八六三(八五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法鏡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法鏡經
?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法鏡經。

◎當一個人證到初果後,他會時常拿著﹁法鏡﹂進一層去深觀宇宙人生的實相。
一方面也會時常拿著﹁法鏡﹂反觀、反照,照見自己的臉黑、照見自己的貪、瞋
、痴,照見諸結。在歷緣對境之際,隨時照見我慢、我是、我能,及身、口、意
的衝動。有如實看到,才有可能加以淨化、加以斷除。

六雜 九二三(九三一)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在
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世尊!彼當云何修習,多修習……﹂
佛告摩訶男:﹁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彼於爾時,
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譬如飢人,身體羸瘦,得美味食,身體肥澤。
何等六念?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
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
、愚癡心,其心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
;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
心定已,彼聖弟子於兇嶮眾生中,無諸罣閡,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於法事︱世尊法、律,現法能離生死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法
,緣自覺知。聖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法所熏,
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於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行隨順法,有向須
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
羅漢,此是四雙八輩賢聖,是名世尊弟子僧,淨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
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為良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事
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僧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自念淨戒︱不壞戒、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
、明者稱譽戒、智者不厭戒。聖弟子如是念戒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
乃至念戒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自念施事︱我得善利,於慳垢眾生中而得離慳垢處,於非家行解脫
施,常自手施,樂行捨法,具足等施。聖弟子如是念施時,不起貪欲、瞋恚、愚
癡,……乃至念施所熏,昇進涅槃。
復次,聖弟子念諸天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當行此正信;彼得淨戒
、施、聞、捨、慧,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今亦當行此戒、施、聞、慧。聖弟
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其心正直,緣彼諸天。彼聖弟子如是
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義利、得彼諸天饒益隨喜;隨喜已,生欣悅;欣悅已,
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得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處兇嶮眾生
中,無諸罣閡,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昇進涅槃。
摩訶男!若比丘住於學地,欲求上昇安樂涅槃,如是多修習,疾得涅槃者,於正
法、律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本經是解釋﹁六念法門﹂的修行方法。有它的功效與對治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原始佛法的﹁念佛﹂是憶念佛陀的種種德行。主要目的(一)
引起﹁見賢思齊﹂的作用。(二)體悟﹁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因而效法佛陀、勇猛精進用功。以佛陀為榜樣,現世就達究竟解脫自在的彼岸

◎而後世出現的﹁唸佛法門﹂,不但量變,質也都變了。
◎﹁法﹂︱沒有所謂﹁末法時期﹂。﹁法印﹂就是﹁真理﹂,就是宇宙人生的實
相。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是如此。在地球如此,遍十方世界也都是如此
。﹁法印、真理﹂都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呈現在眾生的眼前。問題只在於您要不
要打開慧眼去如實正觀而已。
第十八章 欲神足→正精進
一雜 五九四(八八 )
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人作世間建立,彼一切皆依於地;如是比丘修習禪法,一
切皆依不放逸為根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轉。比丘不放逸者,能修四
禪。

【法義分享】
◎﹁止觀雙運﹂才能開智慧,而定力(正定)要成就,來自精進不放逸。

二雜 五九六(八八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百草藥木,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種種善法,皆依
不放逸為本。如上說,……乃至涅槃。
譬如水陸諸華,優缽羅華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皆不放逸為根本……
譬如一切屋舍堂閣,以棟為第一;如是一切善法,不放逸為其根本。

◎一切的建設都要依於地,有堅固的地基,才能逐層蓋起高樓大廈。動植物也都
要依於地才能生長。如是,一切的修行、證果也都要以精進不放逸為根本。

三相應部六 第七 神足相應
諸比丘!對四神足修習、多修者,則資於由此岸至彼岸。以何為四神足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修習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
神足,修習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習觀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諸比丘!修習四神足、多修者,則資於由此岸至彼岸。

◎﹁欲界﹂的欲與﹁欲神足﹂的欲,不要混為一談。如果沒有欲神足︱﹁精進用
功的善法欲﹂,你是離不開欲界的吸引力的。
◎一些學禪的人,喜歡高談﹁起心欲精進,斯人行邪道﹂。有資格說這句話的人
是已證無學位的阿羅漢,而說話的對象是已入聖者之流而又勇猛精進向阿羅漢果
邁進的修行人。如果因緣、時機不成熟,那句話容易形成﹁自誤誤人﹂。
◎有了四神足,就能快速由此岸到達彼岸。
◎﹁心神足﹂就是﹁定神足﹂,也就是具足禪定。

四雜 五九二(八七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勤。何等為四?一者斷勤,二者律儀勤,三者隨護
勤,四者修勤。云何為斷勤?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精勤
、心攝受,是為斷勤。云何律儀勤?未起惡不善法(令)不起,生欲、方便、精
勤、攝受,是名律儀勤。云何隨護勤?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
,是名隨護勤。云何修勤?已起善法(令)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
,是名修勤。

◎四正勤的﹁勤﹂在雜阿含經裡常翻譯為﹁斷﹂,這樣的翻譯不理想,依經文含
義改為﹁勤﹂比較合乎原意。本經文已將﹁斷﹂字改為﹁勤﹂。括號的(令)字
是補充進去的字,以助行者較能體悟到深意。
◎四正勤就是:(一)已生惡不善法︱令斷。(二)未生惡不善法︱令不起。(
三)未生善法︱令生起。(四)已生善法︱令增廣。
◎四正勤在實修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修行人容易﹁知而不行﹂、或是﹁
說得到但卻做不到﹂。而四正勤就是要﹁劍及履及﹂,知道就要去做,說到就要
做到。修行要有魄力。

五雜 九七九(九八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二法依止多住。云何為二?於諸善法未曾知足,於斷
未曾遠離。於善法不知足故,於諸斷法未曾遠離故,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
終不捨離精勤方便,不捨善法,不得未得,終不休息,未曾於劣心生歡喜,常樂
增進,昇上上道。如是精進住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比丘!當於二法
依止多住……如是修習不久,當得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
證……

◎悉達多太子在二九歲那年,看到了生命的黑洞︱﹁老、病、死﹂,而無比震撼
。為了找尋出離生死輪迴之道而放下一切,用整個生命去修行。用功到肌消肉盡
、筋連骨立、前胸貼後背。六年後,終於大徹大悟而達不生不死的彼岸。
◎要達究竟解脫的彼岸,難不難?不易也不難。﹁不容易﹂是因為願意腳踏實地
依解脫道次第而行的人少之又少。﹁不困難﹂是因為只要依解脫道次第而行、精
進用功,要開悟、斷結、解脫並不難。
◎如果你能效法佛陀用生命去找尋真理,你就能跟佛陀一樣,速達究竟解脫的彼
岸。

六雜 二五六(二五四)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住耆闍崛山,常精勤修習菩提分法。
時,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而作是念:於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我在其數,然
我今日未盡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饒財寶,我今寧可還受五欲,廣行施作福…

復問:﹁云何善調琴絃,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
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獨靜禪思,如上所說,乃至漏盡心得解脫
,成阿羅漢。

◎有不少修行人,尤其是道心勇猛的出家眾,常在佛門浸泡數年後而退失道心或
捨戒還俗。
◎勇猛精進用功數年而退失道心,有四大原因:
 (一)沒有找到正法、沒有找到真正的解脫道。
 (二)急於找法門修行,但聞思不足,浮而無根。
 (三)用功方法不當,又未得善知識的協助。
 (四)我慢梗阻作祟,不願虛心求教、學習。

七中 一六九
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是說一邊;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
義相應者,是說二邊。……
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涅槃者,此何因說
?有聖道八支,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

◎放縱欲樂,此為凡夫;但無益的苦行折磨也無助於解脫。真正的解脫道是出世
間法的八正道、是中道。但要到達能走在中道上,那都是要歷盡滄桑、吃足苦頭
,經歷過很多的挫折與失敗後,才會有此智慧。
第十九章 正知正見

一雜 一 四(五八)
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
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
、行、識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
知見……

【法義分享】
◎修行就是要去如實深觀五陰、六根、六界、身、心、內、外,一切都是無常、
剎那生滅變異。進而體證無我、無我所。不要以為很容易,認為這個沒有什麼的
人,都是把無常、無我只當做一個概念、名相,或當做口頭禪,用嘴巴說而已。
若能去實修實證,十個結一定會逐漸斷除而解脫自在。

二雜 一九 (一八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
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
離貪,離喜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

三雜 三九(二六二)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
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
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
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
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
故彼有……﹄﹂

◎這幾段經文與前面有重複,主要是把一些具體解釋正見的經文集中在一起,以
便行者對﹁正知正見﹂有更清楚的體悟。

四雜 四六六(四六七)
佛告羅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彼比丘觀於樂受而作苦想
,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

五雜 七六 (七四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
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正定。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

六雜 七六二(七五 )
若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於善、不善法如實知
,有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污、白淨,有分別、無分別,緣
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
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恚、癡。

◎﹁無明﹂就是愚痴、沒智慧;﹁明﹂就是打開智慧眼,有正知正見,有智慧。
◎注意本經提到﹁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
見。﹂請參考二十五章第六節:﹁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如實
知,是名覺力。﹂
◎阿含經裡面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談三法印、緣起法及分別種種法義。但,什麼叫
做﹁非緣起法﹂?什麼叫做﹁無分別﹂?阿含裡面對這些深義所談並不多,而初
期大乘經論就是在闡揚阿含深義。
◎如果你真的腳踏實地的修行,又體證到﹁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
則一切的大小乘之諍都會煙消雲散。不但沒有大小乘之爭,也不會有宗教派系之
別。
◎阿含深義,也就是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都是要用心靈去領悟體會。不是用頭
腦去思維想像,更不是用嘴巴講。真正心領神會,那是言語道斷。

七雜 七九七(七八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
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
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
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
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
,正盡苦,轉向苦邊。

八雜 一一四三(一一六 )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不知清淨道,及諸無上淨,
  於餘求淨者,至竟無淨時。
佛告婆羅門:正見者為清淨道;正見修習多修習,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若
婆羅門貪欲永斷,瞋恚、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是名無上清淨。
第二十章 持戒

一雜 八三八(八二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何等為學戒隨福利?謂大師為諸聲聞制戒,所謂
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
漏,未來得正對治,令梵行久住。

二增 四 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來與諸比丘說禁戒。云何為十?所謂承事
聖眾;和合將順;安隱聖眾;降伏惡人;使諸慚愧比丘不令有惱;不信之人使立
信根;已有信者倍令增益;於現法中得盡有漏,亦令後世諸漏之病皆悉除盡;復
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當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謂,比丘!十法功德,如來與
諸比丘而說禁戒。

三雜 六三八(六二四)
鬱低迦白佛:﹁我今云何淨其初業,修習梵行?﹂
佛告鬱低迦:﹁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

【法義分享】
◎前面兩節都提到制戒的目的。
◎戒律真正的目的:是要協助你減少惡緣、增加善緣→有助於身心安詳而修定→
進而止觀雙運開智慧。

四雜 六四二(六二八)
﹁何故如來、應、等正覺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不斷、不缺……乃至智者所歎
、所不憎惡?﹂
尊者阿難語優陀夷:﹁為修四念處故。﹂……

五中 一七九
物主!云何不善戒耶?不善身行,不善口、意行,是謂不善戒。物主!此不善戒
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云何為心?若心有欲、有恚、有癡,當
知不善戒從是心生。
物主!云何善戒耶?善身業,善口、意業,是謂善戒。物主!此善戒從何而生?
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云何為心?若心無欲、無恚、無癡,當知善戒從是
心生。

◎所有戒律的精神總則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秉持的是﹁良心?本性
﹂,具體展現的是﹁慈悲?愛心﹂。有了善緣當基礎,就比較容易進行﹁自淨其
意﹂。

六雜 一 六一(一 七三)
多迦羅、栴檀,優缽羅、末利,栴檀等諸香,所熏少分限,
如是比諸香,戒香最為上!唯有戒德香,流熏上昇天。

七雜 一 二七(一 三九)
淳陀!何等為白法、白報,……乃至執以不執,亦得清淨?謂有人不殺生,離殺
生,捨刀杖,慚愧,悲念一切眾生。不偷盜,遠離偷盜,與者取,不與不取,淨
心不貪。離於邪淫,若父母護,……乃至授一花鬘者,悉不強干起於邪淫。離於
妄語,審諦實說。遠離兩舌,不傳此向彼,傳彼向此,共相破壞,離者令和,和
者隨喜。遠離惡口,不剛強,多人樂其所說。離於壞語,諦說、時說、實說、義
說、法說、見說。離於貪欲,不於他財、他眾具作己有想,而生貪著。離於瞋恚
,不作是念:撾打縛殺,為作眾難。正見成就,不顛倒見:有施、有報、有福,
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世阿羅漢於此世他世現法自知作
證……乃至觸與不觸,皆悉清淨。

◎眾生常會用自己的好惡、自己的框框來當標準,然後去衡量別人是否﹁犯戒﹂
、是否﹁如法﹂。那都是無明與我慢。
◎戒律是用來規範自己,不是拿去衡量檢驗別人。
◎要持戒律的精神原則,不要持死的戒條、戒相。但這要有智慧。
◎若戒禁取結沒有破除,眾生就容易被戒條戒相所束縛。

八雜 一 四七(一 五九)
謂不殺生,教人不殺,口常讚歎不殺功德,見不殺者心隨歡喜;……乃至自行正
見,教人令行,亦常讚歎正見功德,見人行者心隨歡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鐵
槍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