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含解脫道次第概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12:27
第一章 阿含解脫道次第概論

一雜 三四五(三四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
病、死。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
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
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
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以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老、病、死。何等為三?謂貪、恚、癡。復有三法不斷
故,不堪能離貪、恚、癡。何等為三?謂身見、戒取、疑。復有三法不斷故,不
堪能離身見、戒取、疑。何等為三?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復有三
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為三?謂失念、不正知
、亂心。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失念、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謂掉、不
律儀、不學戒。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掉、不律儀、不學戒。何等為三?謂
不信、難教、懈怠。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信、難教、嬾墮。何等為三?
謂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
聞法、常求人短。何等為三?謂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復有三法不斷故,不
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何等為三?謂無慚、無愧、放逸。此三法不斷
故,不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
所以者何?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習惡知識,習惡知識
故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嬾墮,嬾墮故
掉、不律儀、不學戒,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故不正思惟、習近邪
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見、戒取、疑,疑故不離貪、恚、癡,不離貪、恚、癡
故不堪能離老、病、死。
斷三法故,堪能離老、病、死。云何三?謂貪、恚、癡,此三法斷已,堪能離老
、病、死。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貪、恚、癡。云何三?謂身見、戒取、疑,此三
法斷故,堪能離貪、恚、癡。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身見、戒取、疑。云何為三…
…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云何為三?謂不恭敬、戾
語、習惡知識,此三法斷故,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復有三法斷故
,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云何三?謂無慚、無愧、放逸。
所以者何?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
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
、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
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
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法義分享】
◎本經首先標出,因為有﹁老、病、死﹂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的問題,所以
才有修行與解脫的問題。
◎悉達多太子是在二九歲那一年觀察到生命的黑洞(死亡)的厲害而無比震撼,
因而爆發出修行的動力,用生命去找尋出離生死輪迴之道。
◎如果你也觀察到生命的黑洞的厲害,你也會爆發出修行的動力。修行是為了解
決生死大事、脫離生死輪迴的大問題。
◎解脫道是有次第有步驟的。行者只要依佛陀所開示的次第步驟而行,要見法、
證果並非難事。若能像佛陀一樣│﹁用生命去找尋宇宙人生的真理與解脫之道﹂
你也能跟佛陀一樣│此生此世就能到達究竟涅槃、解脫自在的彼岸。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捨

一增 四四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修行慈心解脫,廣布其義,與人演說,當獲此十
一果報。云何為十一?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
火、盜賊終不侵拄,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是謂,比丘!能行慈心,獲此十一
之福。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無放逸行;
 諸結漸漸薄,轉見於道跡。
 以能行此慈,當生梵天上;
 速疾得滅度,永至無為處。
 不殺無害心,亦無勝負意;
 行慈普一切,終無怨恨心。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行於慈心,廣布其義。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法義分享】
◎具體力行慈心、慈善,可得種種善果,自利又利他。

二中 二七
多聞聖弟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
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
世間成就遊。是謂,陀然!世尊、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四梵室,謂
族姓男、族姓女修習多修習,斷欲、捨欲念,身壞命終,生梵天中。

◎修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可軟化僵硬的心、打開狹窄的心胸→擴展至無量無邊
。﹁慈悲喜捨﹂是從世間法邁向出世間法的重要橋樑。

三雜 七五五(七四三)
諸外道出家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如是法:﹃不斷五蓋惱心,慧力羸,為障
礙分,不趣涅槃。善攝其心,住四念處,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
無量,善修充滿,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
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如是修習,悲、喜、捨心俱亦如是說。﹄我等亦復
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所謂俱能說法。﹂
時,眾多比丘聞諸外道出家所說,心不喜悅,默然不呵,從座起去。入黃枕邑,
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
家所說廣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為何所勝
?修習悲、喜、捨心,為何所勝?﹄如是問時,彼諸外道出家,心則駭散,或說
外異事,或瞋慢、毀詆、違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頭失辯,思惟而住:所以
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隨順樂者,
唯除如來及聲聞眾者。比丘!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
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俱正知正見的慈悲喜捨與世間法的慈善義行是有所不同的。
◎修習慈悲喜捨,絕對有助於修習禪定與開發智慧。
四中 五二
是為具惡人已,便具親近惡知識;具親近惡知識已,便具聞惡法;具聞惡法已,
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
;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護諸根;具不護諸根已,便具三惡行;具三惡行
已,便具五蓋;具五蓋已,便具無明;具無明已,便具有愛。如是此有愛展轉具
成。
是為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
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
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
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路│解脫道﹂是人走出來的。種惡因,得惡果;種善因,得善果。
◎若想要﹁明﹂│了知宇宙人生實相,想要﹁解脫自在﹂,平常要多累積各種善
根、福德、因緣。
◎人天善法,是邁向解脫道的第一步。
第三章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
一雜 一一三 (一一四七)
是故我說:﹃嶮惡恐怖卒起之時,眾生運盡,人身難得,無有餘計,唯有行義、
行法、行福,於佛法教專心歸依。﹄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經常磨迮,謂惡劫、老、病、死,磨迮眾生。當作何
計?正當修義、修法、修福、修善、修慈,於佛法中精勤方便。﹂爾時,世尊而
說偈言:
 如有大石山,高廣無缺壞,
 周遍四方來,磨迮此大地;
 非兵馬咒術,力所能防禦,
 惡劫、老、病、死,常磨迮眾生。

【法義分享】
◎修行的動力來自於見苦。若欠缺修行動力,是因為﹁苦﹂吃得還不夠。要深入 
去體悟世間的種種苦。

二雜 三四五(三四六)
病、死。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
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
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

◎﹁老、病、死﹂都是偉大的﹁天使﹂,經常在刺激你、喚醒你│﹁醒來吧!不
要再作夢了!﹂
◎由於觀察到﹁死神│黑洞﹂的厲害,悉達多太子無比的震撼!因而從太子王位
跳下來,從此展開了覓道、求道、修道之旅。終於成道│解脫自在。

三中 一八一
若見諦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終無是處;
若凡夫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信卜問吉凶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信卜問吉凶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從餘沙門、梵志卜問吉凶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終無是
處;若凡夫人從餘沙門、梵志卜問吉凶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捨
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
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捨離
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
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必有是處。

◎凡夫因內心的苦悶不安,而不斷的向外求。求取各種符、咒、加持、消災、保
佑。
◎有智慧者是向內→淨化身心→如實觀察、如實了知宇宙人生實相、真理。

四雜 四六八(四六九)
若從身生諸受,眾苦逼迫,或惱、或死,是名大海極深嶮處。愚癡無聞凡夫於此
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長淪沒溺
,無止息處。多聞聖弟子於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不生憂悲、啼哭
號呼、心生狂亂,不淪生死,得止息處。

◎這是一般眾生與解脫者的相異處,尤其在面臨重大境界現前考驗之際。修行證
果的檢驗不是在禪修中,而是在歷緣對境的實際考驗中。

五中 五六
緣愛受,緣受有,緣有生,緣生老死,緣老死苦。習苦,便有信;習信,便有正
思惟;習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習正念正智,便有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
、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

◎﹁老、病、死﹂之苦若沒有震撼到你的心肝底,修行往往容易流於形式、停留
在表皮層、軟綿綿的。或是為了展現我是、我能、我慢而修行。
◎﹁習苦→便有信……﹂常常浸泡在眾生的苦海中,修行的動力就會增長。
第四章 慚愧心

一雜 九八七(一二四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
無此二淨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
顛倒渾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淨法,所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乃
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渾亂,如畜生趣。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若無有慚、愧二法者,
  違越清淨道,向生老病死。
  世間若成就慚、愧二法者,
  增長清淨道,永閉生死門。

二長 二
知慚,恥於己闕。
知愧,羞為惡行。

三雜 一二三八(五七八)
常習慚愧心,此人實希有;
能遠離諸惡,如顧鞭良馬。

四增 三八六
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
日悔無懈息,罪根永已拔。

五中 四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無慚無愧,便害愛恭敬;若無愛恭敬,便害其信;
若無其信,便害正思惟;若無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諸
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
若無解脫,便害涅槃。
若比丘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其信,便習正思惟
;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
、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

【法義分享】
◎一個人若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會虛心學習。若能照見自己是處在井底的青蛙
,才會願意、才有可能跳出那狹小的框框。
◎修行路上,常常在稍有所得、稍有突破後就志得意滿、我慢升起、想為人師。
名利的腐蝕性很強、很大。迷失在名利堆中的人,會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飾自
己的貪染、慢染。明眼人是很清楚的。只是在當事人還沒有慚愧心之前、心不柔
軟、機緣不成熟之際,也沒辦法協助當事人突破。
◎在修行路上,只要還沒找到究竟涅槃的彼岸,都要不斷虛心的學習求教,如此
才能一層一層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