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阿含解脫道次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17:12
《阿含解脫道次第》书稿 第五章 親近善知識

一雜 七九二(七八 )
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者,能令未生邪見令生,已生邪見者重生令增廣,未生
正見不生,已生正見令退。
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能令未生邪見不生,已生邪見令滅,未生正見令生
,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
定令不生。

【法義分享】
◎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但﹁惡知識﹂通常不會告訴眾生﹁我是惡知識﹂。他會
設法讓跟隨者相信他是﹁善知識﹂、是﹁好人﹂。所以學佛一開始就要以智慧為
前導。

二雜 七二九(七一七)
惡知識、惡伴黨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
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若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
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
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三雜 一一三二(一一四九)
爾時,波斯匿王為首,與七國王、大臣、眷屬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我等七王與諸大臣如是論議:﹃五欲功德,何者為勝?﹄其中
有言色勝、有言聲勝、有言香勝、有言味勝、有言觸勝,竟無決定。來問世尊,
竟何者勝?﹂
佛告諸王:﹁各隨意適,我悉有餘說,以是因緣,我說五欲功德。然自有人於色
適意,止愛一色,滿其志願,正使過上有諸勝色,非其所愛,不觸不視,言己所
愛最為第一,無過其上。如愛色者,聲、香、味、觸亦皆如是。當其所愛,輒言
最勝,歡喜樂著,雖更有勝過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觸不視,唯我愛者最勝最妙
,無比無上。﹂

◎情人眼中出西施。﹁善、美﹂都沒有絕對的標準。
◎當你內心升起某方面的欲求,那方面的前輩就會成為你現在的﹁善知識﹂。﹁
賭神﹂是賭鬼的至尊。拳王是拳迷的偶像。財神爺是追錢族的最愛。物以類聚。
◎修行方面同樣是五花八門,你內心升起的是什麼樣的欲求,你就會去找能講出
一套符合你內心欲求的善知識。
◎如果你要的是智慧,你就會去找有智慧的人。

四雜 一一三一(一一四八)
時,波斯匿王遙見斯等彷徉門外,即從座起,往至其前,合掌問訊,三自稱名言
:﹁我是波斯匿王、拘薩羅王。﹂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稱姓名,合掌問訊?﹂
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且
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洛莫!當用智慧,不以
不智;經諸苦難,堪能自辨;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久而則知,非可
卒識,當須思惟,智慧觀察!﹂

◎對善知識的認定標準,會隨著個人智慧的成長而異。人是在錯誤的摸索中,逐
漸累積智慧而成長。在那脫胎換骨之際,往往是很痛苦的。但沒有痛苦就沒有成
長。

五葛拉瑪經(KALAMA SUTTA)取自巴利<增支部>
當時,葛拉瑪人們來見世尊。一些頂禮世尊後坐到一旁,一些葛拉瑪人頂禮世尊
跟世尊談一些話後才坐到一旁,一些報告他們的姓名、字號後才坐到一旁。有卡
莎佈塌區的人坐在一旁跟佛陀世尊說:﹁我畢恭畢敬地頂禮世尊,請問世尊:有
一些婆羅門和出家人,來到卡莎佈塌區,他們說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別
人的法,說別人的法是卑微的。但別的出家人和婆羅門當他們來到卡莎佈塌區,
也是說自己的法是好的,讚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別人說的法,說別人的法是卑
微的。我禮敬世尊,我們很懷疑在他們之中,哪些法是真的!誰的法是謊言呢?

修行信任的規則
世尊說:葛拉瑪人們!你們的懷疑是對的,你們是應該懷疑的,是應該的。葛拉
瑪人們!你們要:
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不要盲目迷信、不要偶像崇拜或著重外相。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開始就要冷
靜、理智,求真、求實、求證。
第六章 樂見聖賢│培養恭敬心、柔軟心

一雜 一一二五(一二三八)
阿難!莫作是語│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
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常
為諸眾生作善知識。其諸眾生有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令脫於生;有老、病
、死、憂、悲、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見通達,自覺證知
,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法義分享】
◎以佛陀的要求標準是:要證到四果無學位的阿羅漢,才有資格當眾生的﹁善知
識﹂。

二增 一三
如來聖眾,善業成就,質直順義,無有邪業,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來聖眾,
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聖眾者,所謂四雙八
輩,是謂如來聖眾,應當恭敬,承事禮順。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

◎親近具有正知正見、有修、有證的善知識,培養恭敬心與柔軟心,將可減少很
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費與摸索。

三長 一六
善生!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三者
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為弟子當 
以此五法敬事師長。師長復以五事敬視弟子。云何為五?一者順法調御,二者誨
其未聞,三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善生
!弟子於師長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你要先有邁向究竟解脫的決心,而且身心柔軟,明眼善
知識才會出現。

四中 五四
若奉事善知識者,未聞便聞,已聞便利。如是善知識,若奉事者,便習奉事;若
有奉事,便習往詣;若有往詣,便習聞善法;若有聞善法,便習耳界;若有耳界
,便習觀法義;若有觀法義,便習受持法;若有受持法,便習翫誦法;若有翫誦
法,便習觀法忍;若有觀法忍,便習信;若有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
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
、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盡智。

◎真正的善知識一定是每一腳步都是協助你﹁依法不依人﹂,協助你逐漸獨立,
協助你親自去體證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而達到解脫自在。

五增 三二二
爾時,尊者須菩提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在一山側縫衣裳。是時,須菩提聞世尊
今日當來至閻浮里地,四部之眾靡不見者,我今者宜可時往問訊禮拜如來。爾時
,尊者須菩提便捨縫衣之業,從座起,右腳著地。是時,彼復作是念:此如來形
,何者是世尊,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見者復是地、水、火、風種
乎?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如世尊所說偈言:
  ﹁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
   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
   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
   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
此中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亦無形容有教、有授者,諸法皆悉空寂。何者
是我?我者無主。我今歸命真法之聚。爾時,尊者須菩提還坐縫衣。……
是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今禮最勝尊,今日先得覲省
,我優缽花色比丘尼是如來弟子。﹂
爾時,世尊與彼比丘尼而說偈言:
  ﹁善業已先禮,最初無過者;
   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
   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

◎本經的含意很深,必須能深觀緣起、又體證到﹁空﹂的聖者才能做到。
◎初期的大乘般若經論,都是在闡揚阿含經裡面甚深極甚深的﹁涅槃?無為?空
﹂。
◎真法之聚含意有三:(一)法界。(二)真理。(三)佛之法身。
◎﹁善業﹂是指須菩提。
第七章 聽聞正法

一雜 八五五(八四三)
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為流?﹂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復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為入流分?﹂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
正思惟、法次法向。﹂
復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
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
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法義分享】
◎親近有正知正見、有修有證的善知識,你就能聽聞正法、進而內正思惟、依法
次法向而行。這是向初果。
◎聞、思、修具足,成就四不壞淨、斷三結,就是證初果,入聖者之流。但不要
得少為足,要有﹁不達目的,決不終止﹂的決心,一直向究竟解脫邁進。

二中 三八
爾時,世尊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
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欲
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世尊為彼說如是法已,佛知彼有
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勝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
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說正法要。世尊即為彼說苦、集、滅、道,彼時郁伽長
者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集、滅、道。猶如白素,易染為色,郁伽長者亦復如是
,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集、滅、道。

◎佛陀對眾生說法或引導修行,都是有次第有步驟的。要看眾生的根機、因緣而
因材施教,由淺入深。若眾生沒辦法消化或心不柔軟,善知識就沒辦法協助眾生
超越到更上一層。

三長 一七
過去世事虛妄不實,不足喜樂,無所利益,佛則不記;或過去事有實,無可喜樂
,無所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而無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
有實、可樂,有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後記之。未來、現在,亦復如是。如來於過
去、未來、現在,應時語、實語、義語、利語、法語、律語,無有虛也。佛於初
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於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復次,如來所
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以何等義,名等正覺?佛所知見、所滅、所覺,
佛盡覺知,故名等正覺。

◎佛陀、阿羅漢講經說法的原則:(一)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任何時空都
可驗證的)。(二)對眾生可樂、有所益助。(三)本身親證、盡知。(四)因
緣不成熟就保持聖默然。若有說法,盡皆如實。
◎真正解脫者,絕不會為名聞利養而說法。﹁真言不美;美言不真﹂。要達究竟
解脫,就要學習聽真話、聽逆耳的忠言。

四雜 四 三(四 四)
爾時,世尊手把樹葉,告諸比丘:﹁此手中葉為多耶?大林樹葉為多?﹂
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乃至算數
譬類不可為比。﹂
﹁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宣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
?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如大林樹葉,如
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
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
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真正有益於解脫的法,不會多而龐雜、或不切實際。阿含解脫道是有次第、有
方法,現世就可修、可證、可達。
第八章 五陰

一雜 一(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
,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義分享】
◎若能深觀五陰無常、體悟到﹁色、受、想、行、識﹂無常的實相,就會逐漸斷
除貪愛繫縛,而達解脫自在。
◎﹁色﹂是指色身肉體,也包括一切有形有質的物質。
◎﹁受、想、行、識﹂都是指精神、心理方面。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是現世到達涅槃彼岸
的解脫者的宣言。有資格作此宣言的必需具足:(一)已達無修、無學位的四果
阿羅漢。(二)已證涅槃、無為、空。(三)已明生死大事,脫離生死輪迴。

二雜 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
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
、行、識無常,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於現
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如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無常﹂法則是宇宙人生現象的真理、實相。﹁真理﹂一定是超越任何時間空
間的。過去如此,現在、未來也必定如此。在地球上如此,到其他星球、其他銀
河系,也都必然如此。

三雜 九(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
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
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
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從﹁無常﹂進一步去體悟到苦、非我、非我所。
◎﹁觀﹂是指有定力、內心澄靜後有深度的看。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膚淺的看,
看不到實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
◎佛陀所開示的修行法門,都是為了讓心澄靜下來,以便於對身心內外、宇宙人
生的實相進行深度的如實觀察,如實體證而開悟而離繫、解脫。

四雜 十一(十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
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
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
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
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每個元素、零件都是無常生滅。由無常的元素組合而成的成品,必然也是無常
生滅。由會損壞的零件組合而成的汽車,怎能不損壞折舊呢?

五雜 一三(一三)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
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
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
、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
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
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各種元素組合而成的身心,若不會壞滅、若不會帶來苦惱後患,那就可執取
。若能如實知五陰組合而成的身心,有其味、有其患,那麼就不會顛倒夢想的執
取。

六雜 二三(二三)
爾時,尊者羅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
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佛告羅羅: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羅羅!當觀若所有諸
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
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如是受、想、行、
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
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如是,羅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
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要破身見、我見、我慢,一定要對身心內外的一切粗、細、大、小、美、醜、
好、壞、遠、近、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如實的觀察。去體悟現象界的生滅
無常,再深入體悟無我、無我所。

七雜 二六~二九
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
、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比丘!於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
法向;如是受、想、行、識,於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
佛告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
;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
丘見法涅槃。﹂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於色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
師;如是於受、想、行、識,於識說厭、離欲、滅盡,是名說法師。﹂

◎佛陀所說的﹁法師﹂,是指能深觀身心內外無常實相,又能契入涅槃寂靜的人

◎﹁法次法向﹂就是逐步去體悟身心內外一切無常,進而導向離欲、寂靜、解脫
自在。
◎若能對當下的身心內外進行如實的深觀透視,就能現世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
解脫自在。

八雜 三三(二五六)
於此五受陰如實不知、不見、無無間等、愚、闇、不明,是名無明。
於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

九雜 三九(二六二)
諸比丘為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
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
、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
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
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
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
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
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宇宙永恆的三法印。若不了悟大
自然的運行法則而與之抗爭→﹁苦﹂就產生了。
◎許多修行人,雖然很會宣說﹁無常?無我﹂,但事實上骨髓裡是很怕無我、很
怕空。
◎如來深知眾生心態,所以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不是抓有、就是執空。
◎本經開示的重點:﹁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
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
彼有……此滅故彼滅……﹂

十雜 四 (二六三)
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
盡解脫。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習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
、力、覺、道。譬如伏雞,生子眾多,不能隨時蔭餾,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嘴
、以爪啄卵自生,安隱出殼。當知彼子無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穩出殼
。所以者何?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餾,冷暖長養子故。如是,比丘不勤修習隨順
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何等?謂不修
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
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如
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
自能方便安隱出殼。所以者何?以彼伏雞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故。

◎﹁頓悟﹂來自於﹁漸修﹂。高樓大廈要落成,一定來自於深厚的地基與堅固的
逐層建築。若不如此,那種大樓不是夢幻世界的﹁空中閣樓﹂就是空有外殼的﹁
危險大樓﹂。
◎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依阿含解脫道而行,必然水到渠成,自然漏盡、心得解
脫。

十一雜 四一(二六四)
爾時,世尊手執小土摶,告彼比丘言:﹁汝見我手中土摶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恒、不變易、正住法。
佛告比丘:﹁我自憶宿命,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曾於七年中,修
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七劫壞時生光音天,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
殿中作大梵王,無勝、無上,領千世界;從是以後,復三十六反,作天帝釋。…

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寶床,唯臥一床;八萬四千宮殿,唯處一殿;八萬四千
城,唯居一城,名拘舍婆提;八萬四千寶車,唯乘一車……
比丘!此是何等業報,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種業報。云何為三?一者布施
,二者調伏,三者修道。比丘當知: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聖人智慧成滿,
而常知足。比丘!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
磨滅。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比丘!色為常?無常?﹂…


◎任何你所抓取的,都只是一場夢、一場空。
◎若只修人天福報,到最後仍會福盡還墮。
◎凡夫因為不知足而成為欲望的奴隸;解脫者因為知足而常樂。

十二雜 四三(二六六)
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比丘!譬如狗子繫柱,彼繫不斷,長夜繞柱,輪迴而轉。如是,比丘!愚夫眾生
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長夜輪迴,順色而轉。如是不如
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長夜輪迴,順識而轉。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因為貪愛染著,讓眾生如狗子繫柱一
般,長夜繞柱,輪迴而轉。

十三雜 四四(二六七)
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
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
佛告比丘: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
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
種種,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
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佛土淨。有貪、瞋、痴的眾生,其心都是一面凹凹凸凸、
很不平的鏡子。每個人的心鏡凹凸程度都不同,所以每個人的世間都不同。

十四雜 四七(二七 )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闇冥。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
、無色愛、掉慢、無明。
諸比丘!云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
明?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
。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
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如果能深觀身心內外一切無常,則能斷除種種結縛,包括深層的我執與我慢。
問題是修行人大多只把﹁無常﹂當做一個名相、口頭禪、或頭腦中的一種知見。

十五雜 四二˙五五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
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
諸識法如幻。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把此兩偈背下來,再慢慢去禪思、消化、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