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哈尔滨尼古拉教堂重建与否的讨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33:25
支持复建“尼古拉”的十大理由 转引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5-09-05 13:37:07

 

 

    东北网哈尔滨9月5日电复建“尼古拉”,唤起了众多市民殷切的关爱城建之心。3日、4日,广大市民持续高涨的关注热情,令人感动。记者在这里归纳了市民复建“尼古拉”的十个理由。

  理由一:建筑艺术典范

  黑龙江嘉信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司徒新欣认为,建筑艺术无国界。“尼古拉”是哈尔滨建筑艺术的典范。复建道台府,不是给腐败和行将灭亡的清政府歌功颂德,而是记录着我们这个年轻城市的历史积淀,以便告诉后人,这个饱经沧桑城市的真实经历和建筑成就。复建“尼古拉”也同样是为了规划好城市建设,创造一个优美的城市环境,发扬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发掘旅游资源,仅此而已。

  哈师大中文系教授丁广惠认为,“尼古拉”虽然是沙俄帝国主义建的教堂,但也是精美的建筑,它现在已经变成了全世界人民所共同拥有的艺术瑰宝。好的建筑是一种艺术,它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美好的感觉、欣赏的愉悦,已经超越了宗教和政治。这样的艺术精品应该复建。

  理由二:找回城市性格

  市民张树波认为,复建“尼古拉”,可以找回城市性格。“尼古拉”是哈尔滨早期建筑艺术的精华代表。城市要发展,城建同样要进步,但不管如何发展和进步,都不能摒弃既有或者曾经有的优秀建筑。一个城市的胸怀,是一个城市开放程度的表征。如果我们连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建筑精品都不能复建,还谈什么发展?

  读者李笑非认为,建筑是艺术,“尼古拉”的建筑本身是哈尔滨城市性格———“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给人的是美感。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欧陆风格的建筑,虽然当初都是沙俄等国家所建,但是,现在体现的都是精美的建筑艺术。

  理由三:玻璃大棚难看

  现就职于道外鞋厂的王代芝说,早些年,每天上班都要在博物馆广场倒乘公交车,虽然从来没进过“尼古拉”,但它漂亮的外表,让人过目难忘,每天路过,虽行色匆匆,都禁不住多看两眼。如今,经常路过博物馆广场,那个大菜窖式的玻璃大棚,实在太难看了,不仅唤不起人的美感,还丝毫缓解不了路人紧绷的神经。如果可能,就应该在原地原样复建“尼古拉”。

  从事运输行业的谢来臣认为,“尼古拉”,是哈尔滨最美的建筑作品,体现了哈尔滨的建筑风格。相比之下,“玻璃大棚”一无特色、二无美丽可言,建议尽快扒掉“玻璃大棚”,原地原样复建“尼古拉”。

  市民许晓杰也认为,“玻璃大棚”太难看了。如果复建“尼古拉”,肯定比现在的东西好上百倍。

  理由四:增加旅游资源

  哈尔滨铁路设计院丁硕燕工程师认为,“尼古拉”,无疑曾是哈尔滨的亮点。如果复建,考虑到目前博物馆广场周边环境和交通状况已经不允许建在原地,因此可以考虑把“尼古拉”建在太阳岛风景区内,不仅为美丽的太阳岛又增加了一处旅游景点,也为这一建筑精品找到了好去处。

  哈市某市场的工作人员王纯强认为,博物馆广场必须下大气力进行整体风格上的整治,电力大楼、北方剧场、玻璃大棚等建筑,看着别扭,应该尽快改造或者拆除。在此基础上,整合交通,复建重要的旅游资源“尼古拉”。从事市容管理的杨诚同样认为,“尼古拉”是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一工具职工王运贤还表示愿意为复建捐钱捐物。

  理由五:城市品牌战略

  哈尔滨市场总监协会副秘书长张惠晓认为,从外观上看,从前的“尼古拉”代表了哈尔滨的城市欧陆风格,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品牌和战略资源。目前,央视天气预报哈尔滨的画面,基本定格在冰灯、雪雕等上面,如果有一天,复建后的“尼古拉”上了这样的画面,无疑对提升哈尔滨的城市品位大有裨益。目前的博物馆广场,已经成为商圈,建筑艺术在这里的地位被削弱了,如果复建“尼古拉”,可以适当考虑其他位置。

  省政协委员冯洪滨认为,复建“尼古拉”是个城建发展的契机。我们的城市建设目标是国际化大都市,这样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需要对这个城市的资源进行整合。塑造我们这个城市战略品牌,建了“尼古拉”,有了人无我有的城市建筑特色上的核心竞争力,自然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浓墨重彩的妙笔。

  理由六:冰城中心地标

  50年前来到哈尔滨安家并在汽轮机厂工作的江苏人周冠亚,乡音未改,却对“尼古拉”十分迷恋。在老周眼里,“尼古拉”是这个城市符号的形象代表。拆毁后,总觉得博物馆广场少了点什么,如果原地原样复建,再整合一下周边环境,势必会成为哈尔滨新的代表符号。

  省农垦总医院医生史有志说,现在能代表哈尔滨特征的建筑无疑是在中央大街,但具体谈到哪栋建筑最能代表哈尔滨,就有些牵强和困难了。如果复建了“尼古拉”,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哈尔滨火车站,是哈尔滨的重要窗口。外地游客从哈站出来看到位于博物馆广场上的建筑,常有微词。原地原样复建“尼古拉”,交通的确是问题,但充分利用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还是可以疏解的。

  哈师大音乐系教授张贵生说,复建“尼古拉”的讨论,让他和朋友们兴奋不已。支持复建,因为它是哈尔滨的地标建筑。到了纽约,就会想到自由女神;到了巴黎,就会想到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想要到达凯旋门,要走地下,而且有电梯,还有博物馆。如果在原地原样复建了“尼古拉”,游客和市民既可购物,又能参观,一举两得。

  理由七:保护文化遗产

  省外贸退休干部倪洲在来信中说,复建“尼古拉”,首先要尽可能统一不同观点和不同理念的市民。赞同的,不用沾沾自喜;反对的,不必骂街发泄,不管赞同还是反对,大家都是热爱这个城市的。哈尔滨的历史有洋人带来的洋气,这种洋气如果对哈尔滨的发展有用,我们就完全可以取其建筑精华,抛弃其他糟粕。早些年,改造中央大街、恢复索菲亚教堂,除了让哈尔滨变得更美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哈尔滨的文化遗产和建筑瑰宝。

  读者魏书印在信中说,想到可能复建“尼古拉”,心情就激动不已。建设好哈尔滨,保护好哈尔滨的建筑精品,是让我们这座城市特征明显的需要。复建“尼古拉”,就要原地原样。老人表达看法的同时,还在信中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理由八:恢复广场原貌

  从事环保工程设计的刘汝河认为,博物馆广场建设之初,以“尼古拉”为全城制高点,广场周边的建筑高度都比“尼古拉”低一些,当时的建筑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走近。我们在原地原样复建,不会影响到现在的交通问题,因为可以仿照西安小雁塔的进出方式,在北方大厦和少年宫前分别设立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不仅解决了进出问题,还能带动地下商业发展。问题是,必须尽可能地恢复“尼古拉”和博物馆广场的原貌,高楼大厦可以盖到江北。

  哈市电信规划设计院于仲认为,复建“尼古拉”,是博物馆广场综合改造的点睛之笔,同时也可以消除失去“尼古拉”的遗憾和永远的心痛。不可否认,时代的变迁是无法抗拒的,完全复原也是不现实的,但不应妨碍“尼古拉”建筑本身的风格和艺术性在广场中心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由九:提高城市竞争力

  哈市市民张信认为,复建“尼古拉”,可以提高城市魅力、开发旅游资源,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张信说,一个城市要向外界彰显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才能够引来更多的关注,促进自己的发展。哈尔滨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外乎两点:冰雪和“洋”文化。洋文化又集中体现在城市的建筑风格上,很多夏天到哈尔滨来旅游的外地人,都是冲着哈尔滨宜人的气候和欧陆风情的建筑特色。复建“尼古拉”,把博物馆广场整合成老城区的中心,就会形成一种潜在的发展环境,游客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旅游业的效益,宾馆、餐饮、交通等行业,甚至增加投资等都会有裨益。

  离休干部徐浩认为,这么多年,博物馆广场折腾来,折腾去,拆了建,建了拆,直到现在的“大玻璃罩”,实在是与国际化的哈尔滨极不相称。重建“尼古拉”,不仅可以了却遗憾,还可提高城市竞争力,早促事成,多方受益。

  理由十:恢复历史记忆

  哈工程大学汽车电脑研究所的于栋国认为,“尼古拉”原址环境和广场周边现状已经不允许再插进一个“尼古拉”了。与此同时,很多哈尔滨人,包括自己在内,都不能忘却“尼古拉”的美丽;上了岁数的哈尔滨人,大多都有关于“尼古拉”的美好回忆。如果复建“尼古拉”,可以考虑挪到一个距离博物馆广场较近的地方。

  读者刘铁山认为,“尼古拉”,在哈尔滨人心中,已经是一个抹不去的精美艺术形象,重建之后肯定可以成为哈尔滨的城市标志。当年的大连到处铺草植绿,一开始也没有得到老百姓的理解,但是现在呢,所有的大连人都因此而受益了。当时大连提出的是经营城市的理念,把一个城市当作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来经营,谁都想把自己的家庭变得更美、让自己的企业变得更有实力,复建“尼古拉”就是一种经营的做法,把博物馆广场经营成为城市的标志,其带来的效益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可以计算的经济收入。

  反对复建“尼古拉”的十种说法 转引 http://heilongjiang.dbw.cn   2005-09-05 13:35:52

 

 

  东北网哈尔滨9月5日电对于复建“尼古拉”,也有一些市民,耿耿于怀,表示了反对。3日、4日,记者接听热线电话中,部分市民的直言,记者做了实录。在这里,总结了市民反对复建“尼古拉”的十种说法。

  说法一历史不能复制

  从事教育工作的市民王林浩认为,复建“尼古拉”,没必要,历史不能复制。哈尔滨经济不富裕,财力有限,应该把有限的资金更多用于教育。

  在广告行业打拼的郝琳丽认为,复建“尼古拉”是浪费,没了就没了吧。政府部门,应该把更多的财力放在关注哈尔滨人的身体健康和关注失学儿童方面。

  在邮局工作的关晓琳认为,复建“尼古拉”不可取,那是一段“丑陋的历史”。有限的自己要用在刀刃上,要投资在教育上。

  读者刘先生认为,复建“尼古拉”还不如把这笔资金用于保护现有的古建筑。他说,历史就是历史,已经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现有的承载着哈尔滨历史的老建筑,应当把现有的老建筑、古建筑,比如十六国的领事馆建筑、圣·伊维尔教堂等等保护好、修缮好,这比复建“尼古拉”更有意义。

  退休的张先生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相对于复建“尼古拉”,保护现有的老建筑和抢救正在被破坏的老建筑显得更紧迫,应该确保这些现存的老建筑不被破坏。

  说法二加剧交通混乱

  在药监系统工作的赵殿新认为,复建“尼古拉”,不算太合适,那是沙俄文化的产物,而且浪费财力、物力、人力。再有,现在的博物馆交通非常繁忙,如果原地复建,势必会加剧交通秩序紧张的局面。哈市某财务公司的宋季贤认为,复建“尼古拉”,没必要,复建之后会成为交通隐患。

  手机尾号为9268的读者认为,拆除玻璃大棚减轻博物馆交通压力是应该的,拆除电力大楼改建绿地也是应该的,至于“尼古拉”就不要复建了。东西大直街就是哈尔滨的交通大动脉!玻璃大棚和“尼古拉”都会阻拦它的通畅。

  一位名叫董丙寅的“老哈”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哈尔滨,是马车时代,汽车是稀罕物;如今,是汽车时代,建了之后,如何走到近前,是钻地洞,还是空降?

  说法三殖民文化产物

  从事发电厂建设的市民胡宝泰认为,“尼古拉”是殖民文化的产物,绝不能复建。

  第一次和媒体记者通话的黑大马列教研室颜教授对记者说,“尼古拉”是一幢有特色的建筑,但谈不上标志。在历史上,“尼古拉”是帝国主义思想侵略和殖民文化的产物,且“尼古拉”一直见证着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尼古拉”既然已经消失,就让它消失吧。颜教授说,自1957年,哈尔滨人战胜了历史特大洪水之后,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就成了哈尔滨的标志,而且这个城市符号的标志作用已经不可动摇。现在听到哈尔滨“洋气”的字眼觉得很刺痛,这样的城市建设不利于振奋民族精神,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发展要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紧密结合。

  说法四复建得不偿失

  哈市市民肖伟伦认为,中国人花中国人的钱,去建设外国的“尼古拉”完全没有必要。

  一位没有留下全名的市民张先生说,“尼古拉”是哈尔滨的耻辱,中国人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建“尼古拉”是吃错药之后的想法。

  手机尾号为9085的读者发来短信认为,“尼古拉”不应该复建,如要复建,等于开历史倒车,复建“尼古拉”是在作秀。

  读者吴歌认为,如果复建“尼古拉”,就要统一博物馆广场的整体风格,就要拆掉电力大楼、北方大厦等不协调的建筑,那么华融饭店那个建筑是不是也应该拆掉呢?如果真那样,就会劳民伤财,造成巨大的浪费。手机尾号为6767的读者也表示,复建“尼古拉”就要整治周边环境,使之成为统一的、和谐的风格。

  说法五防止文化入侵

  在机关工作的刘鹏如认为,不能复建“尼古拉”,它是沙俄文化的象征,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要防止外来文化的侵略。

  读者李印华表示,“尼古拉”不应该复建。他认为,当初建成的“尼古拉”是沙俄帝国侵略中国的产物,带有殖民色彩。读者丁先生认为,拆除这个教堂是文革时的失误。拆除了“尼古拉”,之后有了今天这个奇怪的建筑,我真不知道怎么称呼这个建筑。哈尔滨的异国建筑除了情调以外,张扬的不过是殖民文化。

  手机尾号为1344的读者认为,“尼古拉”代表外族入侵,是民族耻辱!

  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姚桢认为,复建的呼叫,是恋古癖者和未意识到民族情感的“纯艺术派”对既成事实的哀鸣。

  说法六哈尔滨还不富

  两年前来哈尔滨做生意的山东青岛人王建认为,哈尔滨的经济实力,比不上沿海城市,财力有限,还很穷,没有必要复建“尼古拉”。“你们哈尔滨,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棚户区改造、道路改造上。”一个城市的国际、国内地位,靠的腰包鼓不鼓,不靠“尼古拉”这样的建筑。

  一位原电工学院退休的老教授表示,哈尔滨的财力有限,而政府要有很多事情去做,如家庭困难的下岗职工、贫困的失学学生等。政府有限的财力应该花在刀刃上,解决这些人的实际困难。手机尾号为5199的读者认为,不应复建“尼古拉”。有意义的事情很多,比如失学的贫困学生、患病的弱势群体、困难的下岗职工,这些人都应该得到政府、社会的帮助。

  说法七无法充分利用

  道里区物价局吕刚认为,哈尔滨的欧式风格已经很明显了。这些年,有了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等建筑。如果再复建“尼古拉”,只能远看,不能亲近,就是巨大的浪费。如果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风景区愿意复建倒是可以的,那里是旅游区,可以一年四季都利用起来。

  手机尾号为6510的读者认为,复建一个“尼古拉”等于在复建一个赝品,是假古董,不仅浪费,而且对哈尔滨毫无意义。“尼古拉”毕竟已经拆毁了,“真品”已经消失了。虽然“尼古拉”是一个很美的建筑,但无论怎么复建都是一个赝品,建一个赝品不如建一个抗战胜利纪念碑更容易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手机尾号为4485的读者认为,不宜再建“尼古拉”。他说,新建的“尼古拉”决非古董,也不可能在人们心中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说法八多建民族建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读者反对复建“尼古拉”。他说,中国人要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为什么要搞外国的东西。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认为,作为中国人就应该有民族自豪感,哈尔滨的文化艺术就应该体现东方文化,博物馆广场的整治就应该建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虽然,电力大楼和华融饭店影响了广场的整体风格,但作为洋文化的“尼古拉”也不应复建。

  手机尾号为1040的读者发来短信认为,复建尼古拉是崇洋媚外之举,哈市的洋教堂已经够多了。他建议,不要把哈尔滨弄得中不中、洋不洋。要建还是应该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

  说法九多建原创建筑

  东安厂退休老人王志诚认为,“尼古拉”毕竟已经被毁掉了,现在提出复建是不合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使当时没有被拆掉“尼古拉”,早晚也要被拆掉,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在觉得玻璃大棚不好看,可在广场中心建一个具有创新理念、代表时代发展的新建筑。

  手机尾号为2966的读者发来短信认为,首先综合考虑的应该是交通问题。不同意“尼古拉”复建,应该用我们现代人的智慧,创造更有时代感的建筑,不过,电力大楼确实该拆了。

  说法十技术水平不行

  现年六十多岁的刘本顺老人说,他们家族是从山东蓬莱迁来哈尔滨的。他的爷爷、父亲和家族内的人大多是油漆工,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时,他的爷爷和父亲曾经粉刷过尼古拉教堂。刘先生担心复建时,能否把一些细节完整、真实地再现出来,“尼古拉”复建,技术上是难题。

  外贸宾馆负责人姜勇也提出,原先的尼古拉教堂是木建筑,而且没有一个钉子,能否体现出“尼古拉”的这一特色也是复建时的一大技术难题。

  手机尾号为1775的读者表示,如若不能复建成原来没有一根钉子的木结构教堂,体现不出原来的建筑风格,不如不建。应拆除玻璃大棚,将博物馆广场变为绿化广场。

 

1966年8月23日晨,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红卫兵”为主力的造反派,破“四旧”立“四新”,冲进位于哈尔滨市中心的圣·尼古拉教堂,捣毁了这座几乎与哈尔滨现代城市建设史齐名的经典建筑。这是哈尔滨教堂建筑和城市景观建筑史最惨重的无法挽回的损失。圣·尼古拉教堂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已经整整40年了。 
自1898年开始,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轴心向东西南北伸展,伴随铁路而来的不仅有作为20世纪初现代工业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冲击,西方的宗教、哲学、文化艺术和建筑艺术也大量涌入哈尔滨。这座年轻新兴的城市作为东北亚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就此被确定下来。 

    圣·尼古拉教堂位于哈尔滨市中心,曾矗立在哈尔滨六十余年,它见证了这座年轻现代化都市的成长,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是比较能够代表哈尔滨建筑和西方教堂建筑的典范,也体现出一座城市多元开放的文化内涵。哈尔滨南岗地区的街道规划基本上是以圣·尼古拉教堂为中心,向周边放射状延伸发展的,几乎从任何一条街道向市中心望去,都能够眺望这座原木结构帐篷顶式八面体建筑,它的圆葱头顶的十字架金光灿灿,它钟楼里传出来的悦耳钟声,数公里外都可耳闻。 

    特殊的历史沿革,使得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具有色彩浓厚的东西方多元文化元素,被美誉为东方莫斯科。可惜的是我们还未来得及对这样多元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思考,一场革文化命的群众运动就把圣·尼古拉教堂毁掉了。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带头人捣毁这样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宗教经典建筑的,竟是那些学习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建筑工程学院的青年学生。 

    教堂建筑也许最能代表一种文化的沿革和发展,在我国还找不出有哪座城市有像哈尔滨这座城市具有如此多不同教派的宗教建筑。据考证,哈尔滨市曾有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东西方各教派教堂三十余座,在“文革”中几乎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与圣-尼古拉教堂同样命运的还有位于友谊路上的圣母报喜教堂。 

    对于历史性错误和过失的反思,并不意味着要由谁来承担这样一个历史责任。社会总是要发展和进步,不能因为对于一座历史性建筑和一座城市一个时期曾经的辉煌的逝去,而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去永久地缅怀它。正确的和发展的态度可能是应该去思索,如何正确地为我们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找到一个新的起点。这是建立在包容、开放、创新的理念上的包含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基础之上的发展观。 

近十几年来,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有很大突破,对享誉国内外的一些保护建筑也做了比较妥善处理,比如索菲亚教堂广场的恢复和重建。 

    前不久,在哈尔滨展开了一场是否要恢复重建圣·尼古拉教堂的讨论,有很多人认为,历史上罗马、佛罗伦萨、巴黎、科隆等历史名城都有对毁坏的古建筑进行整修重建的记载,哈尔滨的圣·尼古拉教堂在原址恢复重建也也应该列入日程。持赞同意见的人们认,恢复和重建圣-尼古拉教堂是对于一座城市历史沿革的肯定和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定位,也是继承和发扬一座城市特色文化的体现。认为以我们现有的建筑工艺,现在的经济实力,现存的文化传统,完全有可能在已有地下建筑的基础上再恢复重建起一座圣·尼古拉教堂。 

     对于是否应该在原址恢复重建圣·尼古拉教堂,对于一座城市未来的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我尚不敢肯定。我以为,对于已经损毁的东西,是应该由历史来承担它的损失,并由现代的人们给它一个定位:我们不能倾向于它作为教堂的功能属性,在哈尔滨这样一座现代化都市已经不再有那个教派的信徒,也不可能在市中心繁华地段设立一个宗教设施;我们现在反思起圣·尼古拉教堂的历史性存在,主要是要追忆其独特的建筑艺术等宗教文化内涵;我们也可以此警示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要珍惜一切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成果,继承和发扬起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因为任何人都无权漠视人类文明的创造与发展,也没有理由不对人类曾经的文明去崇拜与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