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学技能基本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22:39

第四章 教学技能基本功

【开篇小语】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准确、娴熟地组织和实施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行为方式。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也是教师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学技能的高低反映了教师驾驭教育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水平,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掌握各种基本的教学技能。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过硬的教学技能、充满魅力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等在构建有效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教学的科学和艺术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之上的。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广博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他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的生搬硬套;没有熟悉的教学技能,也就谈不上教学的技术,更不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段话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教学技能”的重要性。师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教师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师德素质、文化素质的体现必须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技能才能达到。也就是说,教学技能是教师素质结构实施的重要中介,是其他素质不可替代的。实践表明:在达到必要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之后,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就不再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而从事教师工作所不可缺少的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工整美观的板书能力、与学生互动的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等其他教学技能成了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通过本章的学习,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技能基本功是教师的重要职业要求之一,从事教育工作必须有一套特殊的专业基本技能。只有系统地掌握有关教学技能基本功的内容,才能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技能,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为上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第一节 教学语言的运用

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用正确的语言、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科书内容、问题等进行叙述、说明的行为方式。对教师来说,语言应用能力是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自己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关系到知识的传授、学生智慧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而教师的语言应用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

【情景展现】

案例 1 :语文课《视死如归》中“山峦”一词的含义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山峦”一词怎样解释?

生:小而尖的山;连绵的山(学生提出字典有两种意思)。

师:一本字典上有两种解释,怎么办呢?

生:两个解释合起来。

师:噢,合起来。小而尖的山就是小而尖的山,连着的山就是连着的山,这怎么能合起来呀?如果我们在字典里查到一个字或词有两种以上不同解释,根据什么去判定选哪一个呢?大家想出了什么办法就大胆讲!

生:根据课文的意思去判定。

师:讲得好,要根据课文的意思去判定。那么,“山峦”这个词是在课文中哪句话出现的?

生:王若飞整了整衣领,迎着深秋的晚风,望着周围的山峦。

师:对啦!周围的山峦,周——围——的山峦,大家再想一想,该用哪种解释?

生:连着的山。

师:对了。小而尖的山为什么不对呢?我们还是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这一课说的是哪座山?

生:大青山。

师:我们再看看,课文中是如何比喻这座山的?

生:巨人似的大青山。

师:巨人似的大青山是小而尖的山吗?

生:不是小而尖的山,只能说它是连绵的山。

师:同学们以后碰到这种情况就知道怎样选用字典的解释啦,那就是根据课文的意思去判定。

案例 2 :毫无价值的提问

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时,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啊?”,哗——学生齐刷刷举手:“加拿大人。”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老师又说:“多大年纪了!”哗——又齐刷刷举手:“五十多岁了。”“到中国来干什么?”哗——举手:“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在哪里以身殉职?”“这是什么精神?”“毛主席号召谁要学习这种精神?”

【案例评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叹开始。”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艺术得以提高。案例 1 和案例 2 的两位老师都运用了设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但因为教师把握语言的技巧差异,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思维热情不同,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思维的启迪作用也明显不同。案例 1 中,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把握好了表达时的“引而不发”,将学生带进问题的漩涡,而且非常注重创造良性的思考环境,把学生带入“困而学之”的境地,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新知。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案例 2 中的老师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子依次“改造”成问题,整节课老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毫无提问的价值。索然无味的语言让课堂平平淡淡、毫无光彩,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启迪。

【理论提升】

1 .教学语言的功能

人们常说,“教师是以舌为本,以舌耕为业”,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凭借教学语言,并以此为载体,方能有效地给学生进行传、授、解。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明确记载:“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地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保证。”作为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教学语言具有其特定的功能。

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运用教学语言的水平和技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教学语言的运用原则

( 1 )准确性原则。教学语言艺术不同于文学语言艺术,它不仅要有形象美,而且要有科学美,这是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决定的。所以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运用专业术语,语言叙述注重准确性和规范化。具体讲要做到遣词造句正确贴切、简练明快,避免模棱两可和词不达意,不说空话、废话、半截话,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 2 )生动性原则。教师在运用语言描述客观事物或分析问题时,要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具体状貌和内在规律,使学生获得深刻的认识和良好的审美体验。讲求教学语言的生动有趣,应做到生动有度,活泼有节,避免流于庸俗、低级,甚至污言秽语,污染教学环境。

( 3 )启发性原则。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需要,因此,教师应多用启发性的语言启发学生,有目的地将所授知识内容进行置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语言设计上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循序渐进的认知策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达到学生的思维随教师的语言起伏而变化的目的。

(4) 逻辑性原则。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是教师思维形式和教学思路的反映。课堂上句群的组织要紧紧围绕中心,纲目分明、层次清楚,体现知识的系统性。教师的语言逻辑性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前提的运用,对结论的推导,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 针对性原则。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语言也应该相应变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讲授。如对低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该浅显、具体、亲切;对中高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则应深刻、隽永、多变,富于哲理性。文科类课程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理科类课程要注重语言的严谨、精炼,具有逻辑性。

(6) 情感性原则。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讲台上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讲台下面坐着的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就是要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思想、见解去影响学生,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喜、怒、哀、乐加以沟通,配以默契,教学才有人情味,富有鼓动性,学生听起来也才容易接受。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讲求谦逊甜美的语言,尽量避免生硬、粗重、冷淡的话语,这样不但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让学生在甜美、谦逊的话语中获得良好的教益。另外,教育的艺术主要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呼唤和鼓舞,教师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扶植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真诚地赞扬学生,这无疑能产生像磁性一样的吸引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实践操作】

教学语言技能基本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技能,通过努力是能够得到提升的。目前,广大教师已充分认识了学科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但仍有一些教师还不具备教学语言基本功或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如何培养、提升教师教学语言基本功呢?

1. 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扩大知识面

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由多种内在综合素质决定的,需要渊博的知识、智慧的头脑做铺垫。教师的一切底蕴皆来自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能手。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与言”,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语言技能,教师应注重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视野,建立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让自己赖以教育学生的“一桶水”变为“有源的活水”,有意识地“逼”自己最大限度地调动知识与智能储备,用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征服”学生。合理有效的知识结构包括广博的常识性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多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这样在课堂上,教师说话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味,才会给予学生新的内容,学生也才乐于倾听和接受,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2. 不断锤炼,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因此,教师必须讲究口才的自我锻炼,一方面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另外还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练习。如参加普通话培训或针对话音不标准听广播、录音磁带;到微格教室或用录音机录下自己完整的一堂课,从音量、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看看是否符合要求,发现并克服存在的问题和不良习惯。大家都熟悉的演说家闻一多先生也是勤学苦练的高手,他曾经为了一次演说,第一次练说了八遍,晚上又出去练习十二遍。到了第二天,果然演说有进步,他认为还应益求精至,第三天又练习三遍。这样反复练习,才有了临场妙语连珠的效果。流利的语言是靠日积月累的练习磨出来的。

3. 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语言艺术的至高境界。一个教师只有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得一清二楚,才能说明他真正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教学中有的内容晦涩难懂,如果我们能从名篇佳作中汲取语言艺术精华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历史事件、日常实例启迪学生使之通俗化,学生就能闻之易懂,听之顺畅,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就会留下一个个鲜活生动、深刻难忘的形象,这样也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观课评课,从优秀课中汲取营养

有目的地收看教育电视台播放的优秀课,注意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揣摸其课堂语言特点,从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能力水平。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尤其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说来,优秀的教师都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他们的课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日积月累,就能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左右逢源”,如同汩汩泉水喷涌而出,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思考与拓展】

1 结合日常教学,设计一些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的语言片段。

2 听几堂课,分析教师课堂用语的特点。(参考下列评价内容)

( 1 )语言流畅、节奏鲜明、语速得宜;

( 2 )吐词清楚、语句通俗、条理清楚;

( 3 )正确使用学科名词术语和表达方法;

( 4 )感情充沛,有感染力、有启发性;

( 5 )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第二节 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教学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情景展现】

案例 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工业化的起步》一课,讲的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如何把他们从课间的放松状态拉回到新授课呢?教师根据导入框的内容设计茶碗、茶壶、汽车、坦克(配音)、轰炸机(配音)、拖拉机等六幅动画幻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设问:“请同学们猜一猜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国家能够生产其中的哪些产品?”

生:茶碗和茶壶。

师:哪些不能够生产?

生:汽车、坦克、轰炸机和拖拉机。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中国当时很落后。

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生:发展工业。

案例 2 :“平面直角坐标系”导入设计

师:大家看过电影吗?

生(异口同声):看过。

师:如果你的票是 5 排 2 号,你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找到第 5 排,再找到 2 号。

师:说得很好,如果把排数写在前面,号数写在后面,你的位置就可以用一对有序数对( 5 , 2 )来表示,( 2 , 5 )则表示……

生 : 第 2 排第 5 号。

师:对,如果把位置看成一个点,那么它在平面上的位置不是可以用一对有序数对来确定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案例评析】

图画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中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多种感觉的感知材料、丰富多彩的表象,有助于大脑皮质中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触发潜伏在其意识深处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景交融的效果。案例 1 中的教师通过形象的幻灯图片,先满足了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富于启发性的问题,紧扣教学内容层层设问,给学生的思维制造了障碍,使学生因好奇心而集中注意力,因疑问而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从而把思想和注意力定向集中于课堂。

客观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往往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案例 2 中通过类比的方法,用实际问题的创设引入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联想来导入新课。座次问题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规律,通过对排数、号数与位置关系的分析,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就有了活生生的例子,不仅让学生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提升】

导入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的教学过程时,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

1. 导入的目标

( 1 )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主动愉快地进行学习。“善导”的教师,在教学伊始就千方百计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一节课的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兴趣盎然,精神振奋。

( 2 )引起对所学课题的关注,明确学习任务。注意是维持心理活动正常进行的一种积极的伴随状态。一堂课的开始,较强、较新颖的刺激可以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本堂课新内容的“兴奋中心”,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始终指向并集中于学习活动中,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良好的导入,能使学生初步了解教学内容,获得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

( 3 )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是新学习的基础,利用导语展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承上启下,既有利于已有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也有利于新知识对旧有知识的改造,实现认知过程中的顺应,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

2. 导入的原则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教师在营造一个整体氛围,帮助学生酝酿情绪、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一次成功的导入对于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 , 并从情感上抓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产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愿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导入的设计和实施上必须深入探索,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 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导入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紧扣教科书,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导入内容既要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又要与学生原有知识联系,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脱离新知识的导入就形如虚设,起不到衔接作用。注重导入的关联性,可以使学生对新内容不感到陌生,利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促进知识的同化和应用。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切忌盲目的、偏离教学内容的导入,否则,导入的形式再新颖,导入的内容再充实,都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

(2) 符合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心理学认为,任何新奇的东西都容易成为关注的对象,所以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时,在与新课内容有一定关联的范围内,要倾向于选择符合教学对象的“口味”、新颖且有时代感的话题,才有可能成功激发起学生的普遍兴趣。导入环节的展开过程中,要注意让提问或难或易交替进行,尽量模糊学生的自我水平暗示,力求让整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都可以做到成功地参与到新课当中,从而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

(3) 符合课型的需要。教学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有区别。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有的作用。

(4) 符合课堂时间分配的需要。导入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它不是教学的主体。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过于繁冗会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要适当控制导入时间,做到整堂课时间分布合理,教师在设计导语的时候要多加推敲琢磨,注重语言表达清晰简明,切中主旨。

( 5) 形式要多种多样。教学导入的方式有很多,设计导语时要注意配合,交替运用。不能每一堂课都用一种模式的导语,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辅助手段的借助可以帮助优化导入的效果,如多媒体手段,简练的措辞,精妙的编排,绘声绘色的语言表现,甚至包括教师本人仪表的精致打理,都可以带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为课堂的开端增色。

【实践操作】

怎样搞好课堂教学的导入呢?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教学导入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充分重视备课。即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度开发教科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文本解读,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然后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确定相应的导入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导入形式。匆匆上手,其设计效果可想而知。再次,平时要做好资料收集,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的素材要靠平时的积累,教师平时要多注意看科普杂志、书籍,广泛涉猎知识,并做好记录及摘抄。平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包括讲演、板书板画、实验技能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导入材料表现得更充分、更形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最后,掌握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导入的方法不可千篇一律,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体裁及教者的自身情况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常见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伊始,把自己本节课的教学意图和内容简单地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注意力和思维迅速集中于教学内容。这是各科教学中最简单、最常见的导入法。这种方法省时省力,能给课堂留下更多的宝贵时间,但不宜多用,多则令学生生厌。而且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高年级。

2.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方法是指教师讲新课前结合所讲内容设置悬念,使学生置于矛盾之中,从而激起渴望了解和解决这些矛盾的强烈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学生面临非常熟悉而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学习的愿望就比任何时候都强烈、迫切,这时如果能恰到好处地推出教学内容,往往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思绪,触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是教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方法。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在教学中,有意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相悖的典型事例设置“陷阱”,故意让学生在事实面前碰钉子,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3. 直观演示导入新课

演示导入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或向学生做演示性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技法。这种方法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能激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因而应用范围很广,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都可以用。

4. 趣味方式导入新课

趣味方式导入是指借助恰当的游戏、谜语、故事、歌谣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游戏、谜语、故事、歌谣不仅对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往往能起到“直而通”的启发作用,学生特别容易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时要与课题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以更好地起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作用。

课的导入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课堂教学的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哪一种导入,都要力求符合以下程序: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

【思考与拓展】

1 你在教学实践中,曾采用过哪些导入方式?

2 听几节课,评价教师课的导入。(参考下列评价内容)

( 1 )导入目的明确;

( 2 )导入能自然引出课题;

( 3 )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 4 )导入内容与新知识联系紧密;

( 5 )导入时间得当、紧凑;

( 6 )导入能面向全体学生。

第三节 板书板画的精雕细刻

板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把讲授的内容经过精心设计,用文图的形式表现在黑板上,它和语言一起作为输出信息,经视、听两条途径使学生获得知识。独具匠心的板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在钻研教材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板书使用得当,能够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情景展现】

案例 1 《:老山界》板书设计

【案例评析】

案例 1 是一篇记叙文的板书设计,这种板书简明扼要,记叙要素和记叙线索明确,重点突出,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清晰的条理性。

案例 2 是一篇说明文的板书设计,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这样的板书设计科学、精当、醒目,既能清楚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又能给人以愉悦感,给人以明晰的启发,将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内容、形式的完美统一。

案例 3 是一篇议论文板书设计,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都能够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来。

【理论提升】

板书板画是教师在教室黑板上所书写的文字和绘制图示、图表、板画等的总称。在我国, 1862 年清代京师同文馆最早开始进行班级授课时,板书就已经出现了,距今约 140 年。自黑板出现后,从事教育工作的研究人员及广大教师不断改进板书的形式内容,探索研究板书的艺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板书有文字式、符号式、线条式、表格式、图示式等多种形式。文字式板书是指只用语言文字书写的板书 , 没有符号、线条、图表等的配合。符号式板书是指运用符号、代号、记号 , 如标点符号、数学运算符号、气象符号、速写符号、批改符号、箭头符号、标志性符号、商标、字母等 , 配合以文字组成的板书。线条式板书是以线条为主,配以文字的板书 , 线条有直线、曲线、折线之分,曲线又可分为开放式曲线 ( 如抛物线、波纹线、螺旋线、圆柱螺线等 ) 和封闭式曲线两种 , 圆和椭圆又有相交、相包、相切、相离等。另外 , 按不同标准 , 线条还可分为实线与虚线、横线竖线与斜线、单线与复线、平行线和交叉线等。表格式板书包括分层表格、分点表格、分项表格、分类表格等板书。它形象简明、内容扼要、对比强烈,由于效果好 , 教师常常使用。图示式板书是指图形加文字的板书,图形又可分为几何图形、用具用品形、动物植物形、自然人文景观形、汉字形,等等。

板画是指简笔画,为了与图示式板书区别,通常把有图无文的板书才称“板画”。板画简洁、形象、富有美感,是低年级教学常常应用的激趣手段。

1. 板书板画的设计原则

( 1 )目的性原则。板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必须为教学服务,板书内容应突出三点:重点、难点、支撑点。板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如《农夫和蛇》:

( 2 )准确性原则。板书的目的是为了出示教学内容的关键环节,帮助学生记忆。如《十六年前的回忆》:

( 3 )简略性原则。板书内容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如《颐和园》:

( 4 )条理性原则。板书要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如《鸬鹚》。

( 5 )启发性原则。板书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支撑作用。

( 6 )多样性原则。板书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不断变换方式和类型,给学生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7 )示范性原则。板书要对学生的笔记和自主学习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在观看教师板书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如《燕子》:

( 8 )概括性原则。板书的内容应该具有概括性,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猴子》:

( 9 )计划性原则。教师对板书应该有合理的规划,板书的时机要恰当,能起到集中注意、启发思考、突出主题的作用。

2. 板书的基本要求

板书要书写工整、美观、规范,有较强的示范性;用词准确简练、图表规范整齐,有较强的概括性、艺术性;板书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主线清晰、枝蔓有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较强的条理性、启发性、科学性;同时,要周密安排板书机会,精心设计板书布局,表现出较强的计划性和整体性。

3. 板书设计的步骤

精美的板书设计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深度开发教科书,选择恰当的形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板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 1 )内容的设计。基本方法是“浓缩”,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练、完整,克服随意性。

( 2 )形式的设计。根据内容,选择和构思巧妙的板书、板画形式。

( 3 )版面的设计。根据黑板的长度、有效高度和板书内容多少,合理布局,黑板两端留一定位置做副板书。

4. 板书板画的作用

恰当的板书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强化认知,巩固记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利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促进学生理解;便于组织教学,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比较归纳、分析综合,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品质的提高,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和运用多种手段达到自觉意识的目的;利于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提高美术鉴赏评价能力;利于学科知识的融合,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实践操作】

1. 要做到画龙点睛 , 深化内容

成功的板书设计应该抓住重点,紧扣课文,起到深化思想内容的作用。与教学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尽可能不要板书,否则就有鱼龙混杂之嫌。为此,教师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让板书起到画龙点睛,深化课文内容的作用。

2. 要做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

宋代文学家韩愈说 : “记事者必提其要 , 纂言者必钩其玄。”好的板书应该层次分明 , 提纲挈领 , 简单明了 , 对学生起到指点引路的作用 , 帮助学生理清脉络 , 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应仔细研读教科书 , 找到线索 , 抓住中心 , 在设计板书时做到心中有数 , 主次分明。

3. 要做到生动直观 , 图文并茂

好的板书讲求生动直观 , 图文并茂。为此 , 教师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可用彩色粉笔书写 , 使其醒目,使板书更加重点突出 ,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 加强记忆效果。

4. 要做到富于启发,训练思维

好的板书经过巧妙设计 , 能够启发学生思维 ,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 ,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 让学生从中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 , 产生愉悦感 , 从而增强其探索求知的欲望 , 激发其学习兴趣。

5. 要做到板书适量 , 利于记忆

在教学中 , 有的教师不辞辛苦地大量使用板书,而有的教师则走向另一极端 , 过分强调听说 , 不用黑板或极少使用黑板,其教学效果均不尽人意。过量板书大大缩小了课堂容量 , 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讨论的时间 , 不容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扼制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 这是典型的“保姆式”教学法。老师忙着写 , 学生忙着记 , 课堂气氛压抑。过量板书 , 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 , 不利于学生识记理解 , 更谈不上活学活用,久而久之 , 学生会失去听课兴趣 , 而且会逐渐养成严重的依赖思想 , 只知道机械地记笔记。与此相反 , 板书过少或没有板书 , 学生就会分不出重点、难点 , 迷迷糊糊 , 似懂非懂 , 学生自然不会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乐趣。为此 ,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板书适量。所谓“适量” , 就是根据课型、内容、目的、学生的需要 , 灵活处理 , 帮助学生竖起记忆的梯子。

6. 板书要与讲解紧密配合,做到边讲边板书

板书与讲解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清楚地、正确地理解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随课记笔记、看图和绘图的能力。先讲后写和先写后讲,都不利于知识的传授。

【思考与拓展】

1 .晒一晒您的精彩板书。

2 .板书只是老师的专利吗?阅读下面的案例,写读后感。

黑板写

小组合作学习后的集体交流时,小组轮流交流自己的观点,然后由其他小组或同学进行评价。但是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往往记不住前面小组的发言,特别是发言小组比较多的时候,自然影响了交流的质量。

我们解决的办法是:请小组将自己的观点直接记录在黑板上,也可以记录到白纸上张贴于教室四周,这样大家可以随时看到各小组的观点,自然也不会忘记了。

第四节 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指导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存在着压抑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弊端,课堂上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效率低下。新课程要求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情景展现】

案例 1 :盛世与危机

1. 展示学案

( 1 )理解清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

( 2 )分析“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原因?

( 3 )归纳清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的原因?

2. 自主学习

( 1 )清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学生通过课本相关内容了解什么是“康乾盛世”。时间控制为 5 分钟。

( 2 )“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原因,是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及重点,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分组讨论和同学间协作获得结论。时间控制在 15~20 分钟。

( 3 )清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的原因,学生看书 84 页,归纳清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的原因。时间控制为 5 分钟。

3. 反馈自学成果

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的结果往往是多样的,不完全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从学生中获得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结论。

4.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学习成果开展讨论

在学生间的讨论及自我评价过程中,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规范行为,确保自主学习能够顺利开展,不流于形式。②发现火花,努力感受和寻找学生富有创意的思维火花。③排除障碍,注意对个别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适时点拨。④引导深化,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使学生打开思路,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于学生则要求他们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特别要注意听人家的分析理由,然后做出正确的评价,还要注意不要讥笑和讽剌有不同(甚至错误)意见或结论的同学。

5. 教师点拨

讨论的最后,教师在听取学生多方面的意见后,给出本节课的规范结论。

( 1 )“康乾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农业方面,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棉花种植面积扩大;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的种植不断推广。手工业方面,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有了新突破;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松江、无锡等地棉布畅销各地。商业方面,商品流通更广泛,商业更发达。

( 2 )“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原因。粉碎了沙俄侵略、平定了国内多次分裂和叛乱,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有统治者的个人才能,更有人民的辛勤劳动。

( 3 )清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的原因。乾隆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败坏,军队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6.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1 )你怎样看待“康乾盛世”?

( 2 )如果你身在清朝前期,你应该到什么地方去买丝织品和棉布?

(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原因?

( 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由“康乾盛世”走向衰落的原因?

案例 2 :评价拿破仑

师:谈到拿破仑,总会引起人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拿破仑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军事成就,二是军事天才拿破仑又为什么会被打败 ?

拿破仑戎马一生,亲自指挥过的战役约计 60 次,比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凯撒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在极盛时期,拿破仑几乎征服了除英国、俄国外的整个欧洲。 ( 出示 1812 年欧洲地图 )

拿破仑为什么取得如此巨大的军事成就呢 ?1796 年,拿破仑派军队远征意大利时,面向士兵发表演讲。 ( 出示材料 ) 这就是拿破仑演讲的内容。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拿破仑早期的战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

(演讲材料)

士兵们 !

你们没有炮,却赢得了这些战役;没有桥,却渡过了江河;没有鞋子,却还急行军,你们露宿,可没有烧酒,而且经常没有面包。只有共和主义的军队,自由的士兵,才能经受你们所经受过的艰苦。

你们必须尊重将被你们解放的人民。不这样做,你们将不成为人民的解放者,你们将会是给人民造成灾难的人。你们就不会是法兰西人民的光荣:他们反而会否定你们。意大利各族人民们 ! 法国部队将为你们挣断锁链,法兰西人民是全体人民的朋友,你们应该以信任的心情来迎接他们。你们的财产、宗教、习惯将受到尊重。我们是向共同的敌人作战,我们只是对奴役你们的暴君作战。

师:从这段材料中,你们能发现拿破仑早期战争胜利的奥秘吗 ?

生 1 :军纪严明。

生 2 :士兵受到革命思想熏陶,政治觉悟高。

生 3 :尊重意大利人民的财产、宗教和习惯。

生 4 :拿破仑善于鼓舞士气。

师:拿破仑将自由、平等、博爱等法国革命的原则引入军队,激发广大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拿破仑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个受到法国大革命思想熏陶的军事家。他用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去建设军队,并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其他地方,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获得解放,这是拿破仑早期战争不断取胜的根本原因。

师:从 1812 年开始,同样一个拿破仑,却不断遭受挫折,直至失败。 1812 年远征俄国失利, 1813 年莱比锡战役失败, 1815 年滑铁卢战役失败。 ( 讲述的同时出示图片 ) 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几个材料。 ( 出示材料 )

图片:《一八零八年在马德里》

文字材料: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教: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

生 1 :他进行的是侵略战争。

生 2 :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觉醒了。

师:拿破仑因为传播“自由、平等、博爱”而成功,又因为违背“自由、平等、博爱”而失败,这真是令人深思。

【案例评析】

案例 1 反映了自主学习、明确任务、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实践运用的教学历程。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任务驱动、点拨升华、实践运用和时间控制这几个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有效地掌控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案例 2 中教师通过质疑引出任务,驱动学生自学,整个样品自然流畅,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揭示拿破仑成功和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大革命思想的拥护和违背。揭示问题深刻,点拨作用发挥好。因此,教师在任务驱动、学习材料提供、点拨等环节,发挥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掌控作用。

【理论提升】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学目标宏观调控和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

教师掌控自主学习需要弄清几个概念:一是自主学习与独立学习;二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虽然自主学习与独立学习都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活动,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自主学习不是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是与传统教学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具有学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独立学习则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产生的自发学习行为,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自主学习从横向看,要求学生自我驱动学习动机,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调节学习策略,自我计划、管理学习时间。从纵向看,自主学习要求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正如庞维国认为的那样,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和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合作、探究都是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其区别在于:自主是针对传统教学教师主体的“他主”而言的;合作是针对学习过程有无协作而言的;探究是针对学习活动是否再现知识形成过程而言的。三种学习方式的内涵有差异,要注意区别。就三者的关系而言,自主是基础,合作是手段,探究是途径,任务是目的。

1.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 1 )独立性。自主学习状态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由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

( 2 )能动性。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

( 3 )有效性。学生自觉协调学习系统中的各种因素,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学习达到最优化。

( 4 )相对性。自主与他主都是相对的,绝对自主和不自主的学习都较少,学生的学习多数界于这两者之间。

2. 自主学习指导的基本原则

教师对自主学习的指导,主要表现在拟定学习任务(任务驱动)、寻找质疑切入点、点拨学习疑难、提供学习材料、指导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效果等方面。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教师的作用不是弱化而是加强,这对教师自身素质是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研究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自主学习。教师掌控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坚持以下原则。

( 1 )主体性原则。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2 )启发性原则。要诱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积极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民主性原则。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实践操作】

1. 培养目标意识,提高自控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种潜能释放的学习,它赋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自动、自控地展开求知活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做到放开、放胆而不放任,自主、自由而不自流呢?最重要的调控手段就是利用教学目标进行控制,教师要把握“自主”与“自流”,“放开”与“放任”的界限,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探究。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王国,他们的探究性容易持续地逗留在那里。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探究场景里是不是掉队或迷路,始终要以冷静的头脑驾驭课堂,纵览全局,细心分析,学生是不是始终沿着自主学习的目标在进行有效探索、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妨采取“提示”、“收缩”、“调整”等诸多方法,拉一拉学生的手,指一指学生的路,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2. 改善学习环境,拓展自主渠道

自主学习需要有充足的条件,包括图书馆、校园网络、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网络教育资源库、网络信息平台、多媒体教学室等软硬件设施设备,这有利于学生打破时空界限,将学习无限延伸。如《一夜的工作》,课文仅仅讲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要求学生体会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俭朴,进而产生敬佩之情。总理其人其事离现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很难达到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鸣。如果借助“网络主题阅读”,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周总理的有关资料,就能加深对教科书的理解,达到学习目的。

3. 提高点拨能力,发挥指导作用

《学记》云:“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点拨要适时适度,起到深化认识,画龙点睛之效。“点”的作用是质疑、提问、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拨”的作用是保证方向、点石成金,达到“拨转方向”、“化难为易”、“拨疑为悟”。点“要”巧,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拨”要适时,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要从“小”“新”“深”着手,如案例 2 拿破仑的成败归因;“拨”要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点拨之功贵在“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4. 建立学习日志,促进自主反思

建立学习日志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学习日志是学生反思性写作的一种形式,它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学习经历更有意义。学习日志能让学生学习的思路更清晰,学习的方法更灵活。许多研究都表明学生通过记录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能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学习日志的内容主要包括:记录当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特别感兴趣的观点;学习过程中引起思考的问题;与课程相关的文摘和资料;学习方式和策略的记录、反思;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思路;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思考与拓展】

1 .谈谈学生学习中“自主”与“他主”的辩证关系。

2 .阅读下面的小故事,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借分数

有时,在考试中有的学生只差 0.5 分或 1 分就能及格,他们都想方设法找回分数而达到及格,而我却严厉地告诉他们不能加上去,错就是错。小李老师的“借分数”的小策略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对距离分数线差几分的学生,“借”给他几分,要求下次归还,让学生体验成功,有了成功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在后来的考试中,我这样做了,效果真的不错。

第五节 教学突发事件的应对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作为铺垫,要掌握灵活的教学应变艺术,更要有较好的教学机智,有驾驭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事先预料不到的突发事件,如何将这些突发事件因势利导,机智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是对教师知识能力、思维反应、教育心态的严峻考验。深邃的智慧、机敏的思维、高超的幽默往往会给学生一个意想不到的或与他们的预想完全相反的结果,会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能够使学生立刻对老师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拜感,极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 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指导。新课程强调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这就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尽量预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做好教学设计,更需要教师理智地面对和巧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

【情景展现】

案例 1

一名美术老师在上“素描静物命题创作”的美术公开课,美术创作的内容是要求学生画一幅“野外的午餐”。老师要求创作中要有一盒立方体的牛奶,有二至三个苹果,一至二个梨,还有蛋糕和面包等,要求尽量考虑构图合理。然后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个同学把水果画成了方形,老师迅速走到他身边说:“请注意水果是圆形的,你却画成了方形。”老师一边说一边拿过他的笔修改这位同学的造型,全班同学也迅速围过来看老师修改,同时还有同学在嘲笑说:“画得太差了,连水果都画不出来。”结果这位同学却说:“老师,你改后没有我原来画得好,太没创意了。”然后他还是坚持把水果画成了方形。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这下老师急了,感觉这位同学在捣乱,故意让自己难堪。于是老师也不客气了,就用讥讽的口气说:“这是素描创作,不是漫画创作,素描创作要求的是物体的形体准确、结构合理、比例恰当、明暗正确、技法娴熟,看来你也是个方脑壳,还是去学漫画吧!”这位同学一点也不让步,生气地说:“我看我妈妈削的水果就比较方,放在桌子上还不容易滚掉,因此,我喜欢方形的水果。这难道不是水果吗?这难道不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一片哗然,教室一片混乱,教师显得更加尴尬,最终使这堂课以失败而告终。

案例 2

一名年轻的思品课教师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堂公开课。上课一开始,就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的方式来讲解新课,准备用录音机播放《歌唱我们的祖国》这首歌,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氛围。当老师打开录音机的时候,播放刚一开始,录音机卡带了,由于看到很多教师在听课,心里更加紧张,取磁带时不小心又拉断了录音带,这位老师不得不中断正在进行的教学,向学生借来了透明胶布,慌忙地将录音带接好了进行重新播放,把听课老师和学生晾到了一边。这样的教学,不得不说会带来教学内容零碎、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等不良后果,同时也给听课老师带来一些遗憾。

【案例评析】

精心的教学设计,并不一定有顺畅的教学过程。课堂往往会有偏离教师预设教学方案的小插曲——非预设性教学的出现,这成了教师教学中的“不速之客”。一堂好课,是师生双边参与教学活动综合智慧的展示,更是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体现。机智而富有经验的教师能有效地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的契合,在轻松风趣的氛围中将突发事件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而呆板又缺乏经验的教师,则可能因一两次突发事件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秩序,甚至影响其在学生心目中地位。

上述的两个教学案例,共同反映了我们的部分教师,缺乏起码的课堂教学艺术,缺乏基本的处理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如果案例 1 中的那位美术教师迅速稳定情绪,换个角度思考,用表扬的口气说:“你把水果画成方形很有创意,很有主见,我相信你一定有把水果画成方形的理由,不妨说说让同学们也了解一下,好吗?”再让那位同学回答其理由,学生们就不会大笑了,老师再灵机一动地总结发言:“今天我们的创作画,只有这幅画最有价值,虽然他画得不像生活中原形的水果,却非常有创造性,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思维,这说明他是在用脑画画。大家以后在画画时只有具备这种创新精神,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但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案例 2 中的那位思品教师灵机一动,想到如果此时再接磁带放这首歌曲,不但要浪费很多时间,又会不可避免地间断教学,不如急中生智说:“有哪位同学会唱这首歌?”马上让一位同学唱这首歌,这样一来,不但达到了创设情境、感受氛围的作用,而且课堂的气氛反而会迅速活跃起来,同学们会和着歌唱的节奏,拍着掌,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这种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化险为夷,比预先设计的教学效果还要好,更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论提升】

1 .课堂突发事件的类型

( 1 )外部干扰型。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它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可能完全隔断外界的干扰,如教室里突然飞来了一只燕子。

( 2 )教师失误型。这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出现讲解错误、板书错误或实验操作失误等引起的。例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由于一时疏忽导致实验结果与事先的讲授并不一致,甚至相去甚远,这样的失误难免会引起课堂的骚动。

( 3 )上课分心型。由于教师口齿不清,表达能力不强;或者由于教师对某些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讲解不到位,导致学生听不明白。于是他们就你看我、我看你,开始小声议论或在课堂上做其他作业。进行某些较有难度的内容的教学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形。

( 4 )“课堂异动”型。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风头型。一个班学生几十人,难免有几个爱出风头的。如果平时这个班纪律性一直不强,那么这几个爱出风头的人往往会向教师发难。他们或在教师讲课时,故意提出一些不该提的问题,有意为难教师;或在回答问题时,离题万里不着边际;或者与同学打闹、嬉戏。 二是恶作剧型。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某些做法不满或抱有成见,在课堂上伺机发难,也有极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这样产生的偶发事件就属于恶作剧型。三是纠纷型。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正在认真上课,下边的同学也大多在专心听课,突然同座位或相邻的两个同学争执起来,轻者发生口角,重者你推我拉,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这就属于纠纷型。

2 .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节外生枝”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教师应该以“沉着冷静,正确引导”为策略,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积极应对。机智地面对每一个突发事件,让每一次的“节外生枝”都能转化为教育契机。

( 1 )教学疑难——妥善接转。由于受教师所提问题以及感性经验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经常会提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疑难问题。学生在活动中敢于提出不同看法,主动提出问题,说明其思维活跃,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教师不能只考虑教学过程的计划性,或只顾及教师的权威,不容许出现容易引起混乱的“节外生枝”,教师应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引发新的学习活动的良机。及时接纳,给予肯定,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有些时候,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也不明白,这时不能不懂装懂,胡乱回答,而应采用暂时悬挂法,把问题先放一放,同时鼓励学生课后去进一步探究。

( 2 )意外事件——以变应变。意外事件的特点是突发性,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很容易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变应变,及时把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冷静。处理突发事件教师首要的是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教师的冷静沉着能稳定学生的情绪,给学生一种示范,同时也可以使教师获得思考解决问题的必要时间。受我国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对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了较详尽的设计,喜欢按照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进行,喜欢行云流水的感觉。所以,一旦有什么变化,情感上就会受挫,情绪也会产生波动,甚至失控。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很强,喜欢表达“我”的观点。只要和你的观点不一样,他们能冒出很多让你意想不到的想法。至于不“服从”管教的例子就更多。此时,第一需要的就是冷静。

第二,“趁热打铁”。每当一个超出常规的事件发生,所有的学生都会怀着各种心态观看当事人的反应,教师绝对不能用“堵”的方法封上学生的嘴,或遏制住学生的行为。应“趁热打铁”把突发事件转化成教学的有利因素。

第三,“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情感思想引向更高的境界。

第四,事后“小结”。用多种手法对突发事件做出结论,为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

( 3 )自身失误——巧妙纠正。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尽管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做了认真的准备,但仍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自身失误,常常会说错话、拿错教具、实验操作失败,等等。面对自身的失误,教师要态度诚恳地承认失误,并巧妙地纠正,让失误成为教育契机。

【实践操作】

1. 平时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作为这三个源泉的高级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智能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威信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优劣。教育机智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教师教育素质、素养、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总结与积累。教师在用心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也应该博览群书。如多读名著名篇,多做读书笔记 , 积累一些文化典故、诗词佳句、格言谚语,等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 以“不变”来应对课堂上的“万变”;多看心理学书籍,充分了解学生,对他们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当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想办法得到同学们的配合,妥善地处理问题。

2. 留意突发事件处理的策略问题

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生违反纪律,教师当然有许多办法对付他们。然而,面对忽然发生的偶然事件,怎样处理才可以更策略一些,效果更好一些呢?《班主任之友》、《教师博览》等杂志就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其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启发。此外,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不断反思。

3. 学会理性处理问题

( 1 )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把学生的情感思想引向更高的境界。沉着冷静,急中生智不仅是维护师道尊严的法宝,也是保护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要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思维也在不停地发展,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也会以更新更多的样式出现在教师面前。学生的思维活跃,当教学中发生稀奇的事,他们便会控制不住情绪,笑笑闹闹,使课堂难以安静。如果对这些现象采取强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斥责去规范学生的行为,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对教师也会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如果简单地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就必然最终导致这堂课的失败。

( 2 )因势利导,化弊为利,把突发事件转化成教学的有利因素。“随机教学,因势利导”就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突发的教学情景或对象,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心理、生理以及生活经验的实际,运用教学的机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地加以有效处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艺术操作,它是教学智慧和机智的艺术结晶。

课堂教学中有些突发事件表面看干扰了课堂教学,影响了教学进程,打断了教师思路,但“横看成岭侧成峰”,其中往往也包含着一些积极的因素。这需要教师去充分认识和挖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也并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全面总结,积累并及时汲取经验和教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一切,就能用多种手法对把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做到得心应手,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应变能力,出色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思考与拓展】

1 .在课堂上遇到这些情况时你会怎么做?

A 上课时教室突然飞进一只小鸟。

B 一位女生伏在课桌上哭了。

C 两个男生打了起来。

D 发现某学生写别的学科的作业。

E 正在上微机课时,某生把电源插座碰掉了。

2 .撰写一篇记录你成功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教育故事。

第六节 作业的布置

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业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业布置主要依据教科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统一性、规定性,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作业布置缺乏人文关怀,更缺乏艺术性。长期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僵化了学生的思维 ,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 , 特长得不到培养 , 智力得不到开发 , 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受到束缚,从内容到方式,传统的作业都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一堵高墙。

新课程要求教育以学生为本 , 满足学生的兴趣 , 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教师对作业的布置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增加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从封闭的作业形式中解放出来,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天地,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

【情景展现】

案例 1

某数学老师,在教完一至十以内数的加减法后,每天都布置 60 道口算题,致使学生不愿上学,一见老师就头疼。有一位语文老师,他布置学生抄写生字并回答课后的两个问题,第二天检查作业时,看学生只做了一个思考题,大动肝火,斥责学生未完成作业。直到一个学生委屈地说课后只有一个思考题时他才哑口无言。现在许多小学生每天晚上 11 点还在做作业,写生字、抄课文,数学、语文的配套练习和英才教程等任务繁重,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身心疲惫。

案例 2

某老师根据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征求家长的建议,设计出一周的课外作业。

1. 写字乐园

这一周又要有更多的生字成为你大脑知识库里的一个成员了,你想把他们写得更漂亮吗,快来“小书法家展示台”大显身手吧!(表格略)

完成时间

评价档案(表格)

2. 阅读天地

先读懂意思,读出感情,再完成后面的练习。

“我的触角就是耳朵”小蚊子说

“我的耳朵长在肚子上”小蝗虫拍拍自己的肚子说。

“我的耳朵在这儿呢”小蟋蟀举起前面的两条小腿说。

小青蛙们听了,都不好意思起来。

①读物类别

□知识童话□卡通故事□诗歌□散文

②我认识的字、词

③你还知道其他的小动物用什么器官当耳朵吗?

完成时间

评价档案(表格)

3. 实践活动

你在家做过家务吗?都做过哪些家务,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同学们回家后也学着做一做。

完成时间

评价档案(表格)

4. 成长日记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快乐的事 , 在你身上有没有令你最伤心、最懊悔、最气愤的事呢?选一件记下来,发泄一下吧!

完成时间

评价档案(表格)

5. 推荐读物

请求家长配合,每完成一项任务要家长给予评价,自己也要做好读书记录。

《伊索寓言》(连环画),童话 2 篇,儿歌 2 篇,古诗 2 首,自由选择。

完成时间

评价档案(表格)

6. 复习园地

读懂题目的要求,先独立完成,有不懂的或不会的问题可以与他人合作。

①把下面的音节补全。

②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

③照样子,写一写。

④给生字组词,越多越好。

⑤将下列词语对号入座。

⑥选一组词语写一句话。

⑦写出班级同学的姓名。

⑧把《鹿柴》这首诗背下来。

完成时间

评价档案(表格)

【案例评析】

案例 1 反映了传统教学重教轻学,忽视学生需要,根据教科书要求布置作业,教师对作业缺乏精心设计,布置作业随心所欲,机械重复,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更谈不上科学性。不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科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对教育部三令五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视而不见,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走的还是应试教育的老路。

案例 2 中教师的作业行动策划突破了传统的作业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一是开放了作业的时间与空间。设计周期性作业,不仅有利于学习内容前后联系,而且给学生创造了感知、获取、研究体验的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精力有选择性地完成,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二是在作业内容上体现了综合性。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作业设计没有局限于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而是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比如,实践活动、成长日记、推荐读物都体现了作业的综合性。三是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实践活动、复习园地等作业布置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教师没有把学生封闭起来,而是鼓励他们走进生活、感受人情、学会合作。四是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人文性。每项作业后面设计了评价档案,包括自评、互评、家长参与评价,克服了传统评价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自我感受的弊端,体现了学习活动的社会化。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注重人文关怀。

【理论提升】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多种智能,并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所在,它试图通过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与知识的表现方式,促进被忽视的智能开发,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人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这本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多元智能理论阐明,作业设计的尺度应该是多元的,作业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作业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履历,作业设计要引导学生扩展学习的内容领域,通过作业发现他们的智力潜能。可见,布置作业既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又要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发展个性。要求教师不要布置重复性的作业、惩罚性的作业、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大力提倡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引导学习迁移的作业、提高学习能力的作业。作业布置要给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能去发现;给学生选择作业的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展。

1. 作业的类型

从作业内容可分为: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实践性作业。

从作业时间可分为:课内作业、课外作业。

从作业形式可分为:常规作业、随堂检测作业、集锦类作业、开放性作业。

从作业功能可分为:预习性作业、巩固性作业、复习性作业、对比性作业、归纳性作业、创造性作业。

从设计主体可分为:教师编制作业、自编测验作业。

2. 作业布置的基本原则

从认知主体的角度,布置作业要坚持:主体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互动性原则。

从作业的内容上看,布置作业要坚持:开放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少而精原则。

从作业的形式上看,布置作业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新颖性原则。

【实践操作】

1. 转变作业方式,提高创新能力

同样的作业目的有不同的布置作业方法。新课程的作业布置要转变方式,要实现由传统“笔杆子”型向“实践型”与“创新型”的跨越。如《墨梅》这首古诗,传统教学先让学生理解诗意,然后读诗文,背诗句。现在可以尝试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绘画将诗的意境画下来,看谁画得最像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选用较为优秀的作品进行鼓励,并让他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用现代文说说自己画了些什么?然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讨论下来完成。

2. 将作业融入学生生活

教学中,学习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我们应更多注重生活的第一细节,然后让我们的作业与之相联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精神是有利的。在新理念下,我们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去,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如《轴对称图形》,可以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①剪一剪,用彩纸试着剪一件衣服、花瓶、蝴蝶等自己喜欢的图案;②折一折,用自己剪的图案折折,观察、对比看看能不能找到所学的对称轴,并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③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图形是对称图形并做简单的记录;④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征;⑤涂一涂,在数字 1~9 中找到轴对称图形,可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说一说依据。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剪、折、找、说、涂等方式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认识和应用。

3. 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作业

( 1 )差异性作业的设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差异性作业的设计主要表现为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完成作业时间分层。作业量分层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于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作业难度分层是针对学生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把作业难易度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这样,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完成作业时间分层是指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如在课堂上就要求背诵的段落,允许课堂上背不熟的同学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要求学优生隔天就得交作文,学困生可以宽限几天。这样,保证了学困生的作业质量,能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分层作业的份量、难度适宜,选择自主完成的时间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教师应相信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

( 2 )趣味性作业的设计。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的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其学习的热情必然会高涨,学习效果必然会显著提高。兴趣性作业设计主要通过以新引趣和竞赛引趣来实现。

( 3 )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开放性作业主要包括想象性作业、搜集性作业、表演性作业和操作性作业。

4. 教给学生方法,自主设计作业

学生的作业自己设计,毕竟是一种新的尝试,教学中,可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先让学生对教师设计的作业进行评析、讨论,看老师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作业?他是从哪几方面考虑的?你还能设计出与老师不同的作业吗?并教给其设计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教科书内容的掌握程度,自己设计作业。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多一份关心,多一份指导,让他们共同参加,帮助他们找准教科书的重点、难点,找准自己的知识点、薄弱面。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作业、鼓励他们多动脑,允许他们几人共同讨论,设计作业。

【思考与拓展】

阅读下面的故事,写一篇你自己的类似的故事。

趣味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老师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作业题: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张“双龙洞游览示意图”,看谁画得精确、形象。这道饶有趣味的作业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虽然示意图画得有很大差别,但是大家都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七节 作业批改方式的灵活使用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批改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起到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作用。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得到了大幅度改进,但作业的批改还相对滞后。作业的批改方式过于呆板,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作业的批改应该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批改方式必须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要反映出对学习三维目标的客观反映。批改方式应从多角度切入,体现多样化、个性化及创新化,打破传统作业批改的程式化,进一步展现作业评价的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

【情景展现】

案例 1 :符号和评语的妙用

传统教学在批改作业的时候,更多地注重结果,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用得较多的通常是“√”和“×”。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纳入三维目标中,要提示学生思维的疑点,作业批改符号,应该多种多样。老师认为关系不明,方法繁琐,让老师无法理解,可用“?”提示;认为学生粗心马虎,做题不规范,不完整,可划“——”标注;结果不准确划个“○”提示……这样做,学生对自己的作业一目了然,便于订正。对评语的使用,教师批改作业不能简单地写上“甲”“乙”等级,应有的放矢地写上评语,应把作业批改当作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学生作业成绩好的写上“好!”“继续努力!”;作业书写工整的,写上“字体工整!”“字体太美了!”;作业成绩有进步的,写上“有进步!”“一次比一次好!”“又进步了!”;作业成绩下降的,写上“成绩下降,加倍努力!”;作业粗心出错的,写上“如果再细心些就更好了!”。

案例 2 :幽默风趣的暗示

对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用幽默的方式指出来,往往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被接受。鲁迅先生曾给许广平的论文《罗素的话》一段评论:“拟给 90 分,其中给你 5 分(抄工 3 分,末尾的几句议论 2 分),其余的 85 分都给罗素。”原来许广平的论文大段摘录罗素的话,很少有自己的见解。许广平欣然接受了这中肯的批评。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基础较差,写作文时常不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一逗到底,文末划个句号。老师在他的作文后批道:“你偏爱逗号,不喜欢其他标点符号,所以作文才会‘一逗到底'的吧。”作文本发下后,老师偷偷注视这名学生,他流露出了一种羞涩的、不好意思的笑容。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便改掉了“一逗到底”的毛病。

【案例评析】

案例 1 中教师用符号标注学生的作业情况,符合新课程理念,比较关注学生作业的过程与方法,由传统教学的重结果,转移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反思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批改作业的评语由单纯打等级,到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运用了心理学的期待效应,能鼓励学生增强自信,不断进步。

案例 2 告诉我们,学生难免会出现缺点和错误,老师在对待学生的缺点时,注意到了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改正缺点就会迅速。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的印象也会很深刻。教师经常写批改评语,虽然会增加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但能针对学生自身的弱点及时补漏矫正,使学生越做越“有味道”,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理论提升】

陶行知先生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在作业批改中,我们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给学生一些自主,给学生一些机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其充分展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和亨利做过一个“反馈效应”的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都接受测验。第一组每天都有学习结果的反馈;第二组每周有一次学习结果的反馈;第三组没有学习结果的反馈。进行 8 周后,改变做法;除第二组仍每周一次反馈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做法互换,这样进行了 8 周。实验结果表明:前 8 周第一组的测验分数很高,第三组很低,第二组居中。后 8 周,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测验分数刚好相反,实验结果表明,及时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极其显著的。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也告诉人们,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及时反馈和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及时调整有关错误信息,同化和顺化正确信息,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师批改作业若能及时反馈,将会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

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表明,创造良好的情感气候和心理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老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方式和鼓励性评语对学生发展有积极影响。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倾向。在新课程理念中,作业批改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过程。新课程打破了作业批改的程式化,推动作业批改向多样化和人文化方向发展。因此,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作业批改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按批改主体划分为教师批改、师生共改、自我批改、分组批改、交换批改、机器批改;二是按批改时间划分为随堂批改、课后批改;三是按批改数量划分为全班批改、部分批改、全批全改、分层批改、重点批改;四是按批改交互划分为当面批改、试卷批改、示范批改;五是按批改程度划分为精批细改、简略批改、只批不改。

作业批改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教师对作业批改的方法选择,归根结底要落脚到学生自我批改作业能力的培养上。

【实践操作】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作业批改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普及,为教师指导全班学生学习作业批改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台或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或例文)输入计算机,通过数字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学生,可以先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开展讨论,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批改作业的能力。如作文的批改,可以将例文通过计算机展示出来,采用 word 的批注功能,把批改好的内容与原文对照,更能直观、形象,对培养学生批改作业的能力很有帮助。

2. 运用多种批改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批改的积极性

在作业批改中我们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尽可能地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些自主,给学生一些机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其充分展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

( 1 )随堂批改。新课后,一些课堂练习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即时反馈答案、当堂批改的方式。学生在做作业时,教师做巡回辅导,巡视中看到学生做对的题目,随即批阅,但看到错题时可暂不作批改,只悄悄指出学生的错误,让他们自己订正。这样边巡视边指点效果相当好。对学生来说,既可以让他们及时知道自己解题的正误,又可以提高做作业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又可以减少课外批改作业的时间。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知识,如拼写字词,力争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而后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学生自我批改,同时在错题旁边用铅笔做记号,校对完立刻订正,再让教师批改。这种方式提高了作业批改效率,缩短了反馈时间,同时有利于教师了解个别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 2 )重点批改。对于没时间当堂批改的作业,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作业各 8~10 本,进行精批细改,了解各个层次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以便进行分类辅导,查缺补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法能有效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 3 )师生共批。教师把一份学生作业在投影上放映,然后师生共同批改。批改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允许他们保留意见。这对学生学会批改作业的方法很有帮助。

( 4 )组内互批。有些作业可以采用小组互相批改法,即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汇报。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进行抽查,对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及时讲评,同时要注意复批。过一段时间应调整小组成员,防止作弊。

( 5 )自我批改。自我批改的习题难度不宜太大,答案要尽量比较唯一。作业做完后,教师可以请优秀学生,逐题报告自己解题的思路和结果,要求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完善答案。

3. 建立作业批改档案 , 记录学生发展历程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的典型错例应即时记录,以便个别辅导更有针对性。如果批改后不即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改正,长久就会导致产生部分学困生。所以,教师应认真、及时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可以利用作业批改档案,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鼓励学生发奋学习。

【思考与拓展】

1. 反思总结您的作业批改方式,比较其利弊。

2.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对学习的评价功能,一位老师应用了“错题本”的小策略,就是让学生把每次的错题收集起来,经常复习。您认为这样做如何?

第八节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2005 年 5 月 18 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题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文章指出,要深刻领会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并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把握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教学理念、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成为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关注的问题。

【情景展现】

案例 1 :描绘 y=tgx 的函数图像

师:(用描点法画出一个周期内 y=tgx 的图像后)如何才能将图形画得更准确。

生:增加取点的个数。

师:如何增加点。

(学生各抒已见。)

师:运用计算机可以按你的需要取更多的点。

教师运用计算机演示取点及得到的图像,直观形象。

案例 2 :描绘 y=sinx 的函数图像

师:描绘 y=sinx 图像的方法有哪些?

生:描点法和三角函数线。

师:如何借助正弦线。

生:可以采用平移的办法。

师:怎样平移,移到哪里?找到点后怎么办?

教师运用计算机动画演示正弦线及平移的过程,让学生感知清晰。

案例 3 :画正切线

师:如何利用单位圆作一个角的正切线。

(学生各抒已见。)

师:能否找出正切线的变化情况。

生:只画出几个特殊的角,没法得到正切线。

教师动画演示正切线的变化情况,得到值域、渐近线、特征以及更多的结论。

案例 4 :帮助学生发现结论

师:在得到一个周期的图像后,怎样才能得到 y=tgx 的图像呢?

生:可以通过周期性得到。

师:如何利用周期性呢?

生:采用平移法。

师:就像复制粘贴一样 ( 并演示 , 学生更深地理解了周期性运用的含义 ) 。

师:从演示得到的图中还可以发现什么性质。

(学生各抒已见。)

师:演示单调性,即 y 随着 x 的增大而增大。

师:能否说定义域内单调道增。

生:不能。

师:能否举出反例。

学生举反例。

教师运用计算机演示,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演示,以加深印象。

案例 5 :鸟的生殖和发育

教师讲授生物“鸟的生殖和发育”时,发现远程教育资源库里有关鸟的生殖和发育的资源非常丰富,鸟的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视频全面且详细,很有新意,于是上课时就把这些资源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但反馈学习效果的时候,学生却觉得什么都不清楚,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什么也没学会,什么也没学到。本节的重点知识——对鸟卵的探究活动一点也没进行,教学任务没能完成。

【案例评析】

案例 1 ~ 4 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准了教学的切入点,课件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明确,辅助教学时机得当,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功能,学生觉得需要借助计算机的帮助,使多媒体的演示更自然地进入,让学生很好地认识到正切图像的变化。

案例 5 中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教师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库的资料时,没有仔细甄别,没有把课件与自己的授课内容联系起来思考,由于课件内容太长,知识太广,既占用了课堂时间,又淡化了学习重点,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堂中电脑的播放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整个课堂没有师生互动环节。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辅不清,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结果,值得思考。

【理论提升】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以实现教学优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因素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呈现过程、展示事例、提供示范,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达到深化感知、节时省力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从形式上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呈现方式,各种媒体交替或组合进行,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观的共同参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提高注意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减轻认知负荷,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从内容上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弥补学生认知建构所需的材料,不断提供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得以迅速增长,加快学习目标的实现。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还能增强信息的集成性、虚拟性和可视听性,既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又能深化感知、节省时间,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能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对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独特优势,倡导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因此,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只着眼于教学结构的优化,更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有以下功能。

1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少注意活动中意志成份的参与,能够有效吸引和保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刚入教室,情绪尚未稳定,甚至还沉浸于课间的欢声笑语和趣味活动之中,急需将注意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响、画面等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产生兴趣,能加快注意的转移,激发学习动机,这是教学过程优化的常用方法,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把注意力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认识活动对象上,由于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比较薄弱,有意注意的时间有限,要实现长久注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给学生创造一种生活情境,产生生活体验,引发与教材观点一致的情感,使之完全投入到学习内容的意境中去,能够较好地维持注意。

2 .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是通过教师精彩的演讲来感染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开辟了兴趣、情感激发的广阔途径。一是以形象的画面直接展示学习材料的意境,把大自然的奇异景观引进课堂,把事物的内部联系模拟出来,填补因时空限制而造成的学生感官上的空白,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理解学习材料,产生意义学习的兴趣。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学习,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古代“甲骨文”、“竹简”、“木牍”和现代“视盘”“缩微图书”等书籍演变及各阶段的特点配以相应的图片、解说词展示给学生,使之简明扼要,形象生动。二是以丰富的画面信息拓展学习材料的内容。学习材料大多以概念的方式呈现,具有概括性,学生已有的认知表象往往不能达到理解和感受学习材料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学习材料的各个方面展示出来,让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如对“海啸”、“洪涝”、“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的认识,用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将各种自然灾害的场景尽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弥补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三是借助网络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学生进行交互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对《滕王阁序》一课的学习,可以利用 Dream-weaver 设计课件,分成“学导篇”(课文注音、作者简介、古代文体、初识滕王阁)、“求知苑”(疑难注释、全文翻译、领悟意境、品读赏析、文章特色、学教设计、结构图示)、“实践坊”、“放飞林”、“冲浪屿”、“学法探究”、“畅所欲言”、“师生交流”等板块,学生学习“学导篇”后依次进入“求知苑”等层次,让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接受能力和程度自主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3 .丰富感知材料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多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客观事物的条件,能满足学生认知建构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活动中,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角度地展示事物的属性、结构,引导学生精细观察,从而帮助学生抽象出事物的特征;二是多方位地展示事物的内部联系,通过模拟事物结构,以虚变实,减小认知建构的层次差距,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材料;三是对那些微小的容易忽视的重要细节或特定对象进行特写,通过放大、定格或夸张的手法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减少学生感知选择的误差,实现注意分配的有效性;四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促进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产生“通感或移情”的效果。例如,学习音乐进入意境是难点,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出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视听通感协作,丰富而深入地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能达到领会歌词意境的目的。对某些言词的理解又应从整体效果中分解出来,客观反映言词所表现的现实场景。如《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运用了听觉代替嗅觉的描述方法,对它的理解必须借助媒体展现场景,使之回到嗅觉上。

4 .培养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触发学生的灵感,出现更多的思维支撑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对思维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设疑训练,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层次性;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问题情境,展示事物的各种特征和属性,启发学生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概括性;三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直观而又相对集中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四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设计,启发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例如《孔乙己》一文结尾处,孔乙己离开酒店……教师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呈现几幅当时社会环境的画面或录像片段,启发学生思考,并以“孔乙己离开酒店之后”为题作文,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现代教育技术只能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不仅不是万能的,而且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长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画图演示代替画图过程,以图像演示代替发现过程和求证过程,将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必须坚持“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否则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实践操作】

1. 课件制作必须符合自身的教学需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资源极其丰富,教师在采用他人制作的课件时,不要只看别人课件的精美,随便拿来就用。一定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加以改造,突出重点、难点的解决,不光只把课件做漂亮,而且还应知道用课件解决了教学中的什么问题,辅助教学在何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内容的把握,所以应对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加以创新改进,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制作和修正出更加优秀的课件,以提高上课质量,真正使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教学服务。不然就会出现无法发挥自己的思路和风格,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课件很难融于教学之中,搞不好会手忙脚乱,弄巧成拙。

2. 课件运用必须适时、适当和适度

( 1 )适时。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把握最佳作用点和最佳时机。北师大附中一位教师的调查发现: 20% 的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很满意,理由是“分析过程需要教师”; 20% 的学生认为不能提高效率, 50% 的学生认为提高不大,理由是要“增加独立思考的时间”。可见,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运用时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就最佳作用点而言,应把握在激发兴趣、激发动机、释疑解难、传递情感、启迪思维时运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运用;就最佳时机而言,应把握在点燃探究欲望时,启发探究方向时,探究过程遇到困难时,探究结果需要直观理解时,数形结合时运用。

( 2 )适当。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在素材选择、板书设计、呈现方式、语言配合等方面要适当,不能为了表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渲染课堂氛围随意使用,强调实用性。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很难讲哪种媒体最有效果。

( 3 )适度。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不喧宾夺主的效果。在时机、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都体现的恰到好处,达到借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活用课件理清教学思路,精用课件突出教学难点,巧用课件丰富学生想象,慎用课件留有思考空间。

( 4 )讲解配合。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教学的手段,其运用应与教师的讲解紧密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如语文教学,借助影视画面,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还需要教师及时讲解和点拨。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生活化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生活世界引入课堂,促进知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圆明园“富丽堂皇”的 建筑,“众星拱月”的小园林,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辉煌的圆明园上空。接着出现了平湖秋月、安澜园、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足以使学生留连赞美,清晰的画面把远古的历史事件,把遥远的地域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给人以形象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融入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呈现过程、展示事例、提供示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