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可能性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00:20
南方周末    2004-07-15 15:52:59
连岳专栏
众所周知
马丁·斯科西斯备受争议的电影《基督最后的诱惑》(Martin Scorsese):基督在十字架上时,天使对他说,你的任务完成了,可以去过凡人的生活了。基督最后的诱惑是尘世生活之美与平静的快乐、温顺的妻子、坚定的理性。当然,这一切,不过都是撒旦的幻像。
真正引起争议的,是其中犹大的角色,完全以最纯正的圣徒面目出现。出卖基督,是基督本身的授意,他需要一次壮丽的死亡来传播自己的声音。所以,不情愿的犹大问他:如果是你,你会出卖兄弟吗?基督说:不会,所以上帝把更容易的事让我来做。
这部影片改自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察斯基的同名小说。所以,颠覆工作其实在传统文本上早已完成。而在尼科斯之前,还有博尔赫斯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写道:犹大出卖耶稣,并不是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只是为了30枚钱币。苦修者为了至高无上的上帝,宁愿诅咒自己,折磨自己的肉体,犹大也如是,放弃了荣誉、幸福、宁静和天国,以卑躬屈膝和进地狱来体现上帝的尊荣。他更是伟大的使徒。
死亡成为不断重写的事件。不仅世俗的艺术家在改写,在《新约》中,这次死亡也不断被刷新、赋予意义,“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的人。”(《希伯莱书》)
剥夺生命是最严厉的惩罚,因此,它也是权力最远的疆界。死了之后,就逃脱了权力的控制,甚至,主动追求的死亡成为了对权力的反讽。也就是说,权力在这种新的死亡观前面完全失去了效用。
对死亡的颠覆性革新,使人与死亡之间的关系,由单纯的“害怕”拓展到“不害怕”、“平静接受”。这并不是基督的首创,而要归功于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的死亡。卞哲明·周维德牧师也不得不承认,它是仅次于基督的死亡,“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的任何悲剧里,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在史乘里,(除了一个例外)没有一件事是可以与柏拉图书中苏格拉底临死时刻相媲美的”。考虑到苏格拉底死在基督之前,站在更客观的立场,应该认为他的死亡影响了基督的死亡。
苏格拉底这样看待死亡:“我们之中认为死是一件坏事的人乃是错误的……死要么是一场无梦的熟睡,———那显然很好———要么就是灵魂移居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如果一个人能和奥尔弗斯、缪索斯、赫西阿德、荷马谈话,那他还有什么东西不愿意放弃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让我一死再死吧。”
最后,苏格拉底说:“死亡的时刻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只有神知道了。”
神不知道会如何评价苏格拉底的死亡,可是,人确实被他打开了一种可能性,纵使我们从来没有勇气和智慧像他一样死亡,依然只是“因怕死而为奴的人”,可是,我们毕竟有了一种抵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