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可能性[Value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50:47
从历史小说到历史漫画
近年历史小说在华文出版市场中热不可挡,日本历史小说大师山冈庄八一系列战国英雄作品将六册《德川家康》,二册《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短时间推出市场,老手二月河重新再写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巖》与高阳旧作互争长雄,当然还少不了近年内地一批在网络上成名的业余明清史迷,如当年明月及西门送客等,都纷纷将网上连载变成书本推出,赶上这次历史小说出版潮。
多得历史小说热潮,连带过去一批由正统历史学者以「说故事」叙事形式的严肃作品也受青睐,京都大学东洋史大师宫崎市定的作品《隋炀帝》与中央台捧红的历史名咀易中天《品三国》并列畅销榜,耶鲁大学中国史专家史景迁推出全部作品的中译本,在芸芸众多历史小说作品及以小说形式叙事的历史作品中,究竟如何取舍是一个头痛的问题,我们要问的是究竟以求真,抑或以求创新为选择标准呢?
太史公、三国与水浒
曾几何时,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历史与小说的界线十分模糊,我们父母一代都深信关云祥过五关,斩六将,拖刀杀蔡阳,曹操割须弃袍遁走华容道,还有赵子龙百万军中藏阿斗,张飞喝断长板桥等传奇人物的故事,认为《三国演义》所载的故事是史实。我唸书时读《史记》游侠及刺客列传,则将历史当作是小说看待,心里疑惑太史公司马迁写历史,怎样可以写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种艺术加工是否已超越了历史求真的界线?究竟怎样才算好的历史小说,而历史作品运用小说形式去叙事,为甚么特别吸引呢?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都是中国最有名的历史小说作品。历史小说是历史史实与小说艺术创作双结合的产物,理想的作品是在历史求真实之余,在叙事上进行创作,作品并非完全重新撰写历史人物,但亦不是完全按照原始史料来叙事,这条界线怎样拿捏,就是历史小说家高低分野所在。明末清初才子金圣叹以评《三国演义》说明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作品境界,就是「以文章之奇而传其事之奇,而且无所事于穿凿…… 」,今天的说法就是作者不会自己改造历史来追求奇情,而是在事实中发现「戏剧元素」。
由于传统中国文化有崇拜历史倾向,把历史的功能无限扩大,历史是作为道德训诲之用,所以明清时代历史小说除了不能穿凿附会之外,也需要有着正史的道德伦理教育功能,这才算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强调「正统」,扬蜀汉,贬曹魏,这是一种政治教育的功能,所以才被推崇为接近历史。但与此同时,作者罗贯中却巧妙地将个别正史里的人物,运用剪裁、放大的技巧,加强诸葛亮、刘、关、张等人的性格及故事性,形成一种叙事的吸引力,这方面又超越了《三国志》这部正史历史学家黄仁宇本身曾以李尉昂之名写过历史小说《汴京残梦》及《长沙白茉莉》,他谈到《三国演义》时说《三国》非正史,内中有孔明祭东风,替刘备留下锦囊妙计等等想入非非的传说,可是作者始终以笔下人物为非常之人,所记之事为非常之事,因此不被俗套拘束,而能将各人生龙活虎的姿态描写出来。
明清文人推崇《三国》尊重史实,但今天我们推崇是《三国》内那些活泼多姿,充满传奇创作色彩的人物刻划,由此可见评价历史小说的界线在不断推移。
高阳的突破
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发展,由明清发展到今天影响至大的作者首推台湾作家高阳,他自1962年发表第一本作品《李娃》起到1992年在台湾去世,一生共出版了七十多部历史长篇小说,是华文世界的第一人。作品可区分为不同系列,包括:宫廷系列,以晚清人物慈禧、光绪、翁同龢、李鸿章为主。官场系列、商贾系列,以胡雪巖全传为主;红楼梦系列,以曹雪芹红楼梦故事为主及名士青楼系列等等。他的作品以写清朝人物最为读者欢迎,当中又以胡雪巖系列最受瞩目。高阳的特点是有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他通过大量校订历史资料及以野史作为故事的细节,令读者投入到那个早已逝去的晚清时代。高阳对清朝的典章制度、满洲人的风俗习惯、庶民的吃喝玩乐都十分熟悉,这种历史基本功令他的作品多了一个阅读层次,除了人物的故事传奇外,也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眼去重现历史背景,这才是高阳历史小说的贡献。
究竟高阳与黄仁宇、史景迁、官崎市定等历史名家的分别在哪里?黄仁宇、史景迁等是将历史以小说形式去叙事,提高历史作品的阅读乐趣,但这些作品必须根据史实,不可以为人物进行创作或加入野史、民间传说等戏剧性桥段。所以人物主角不可能奇情兼活泼生动,他们只是时代的反映,在大历史脉络下的一个普通人物而已,作者的重点是通过这些人物令读者体验这个时代的深层结构。反之高阳作品是「以小说造史」,将大量历史资料互相印证参考,然后再写成小说,既有传奇故事,亦有参照史料,如《胡雪巖》中关于晚清官场种种,海运与漕运之争,左宗棠与李鸿章之争等。而《胡雪巖》的个人传奇,是在这巨大的千年变局中互相交织而成,两者缺一不可。
黄仁宇曾说:「历史小说必须有闯进紫禁城戏谑慈禧太后的本事。」他以此说明历史小说家创作力的重要性。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忘记描绘紫禁城的见闻,否则戏谑慈禧就有可能变成了天马行空的科幻作品。
历史的可能性
高阳以《胡雪巖》传颂于世,内地历史小说家二月河则以电视剧《雍正王朝》成名,他写过《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及《干隆皇帝》三部曲,最近与薛家柱合着《胡雪巖》上、下两册。二月河的崛起,得力于国内满清三大帝皇—康、雍、干的历史剧,他的「帝王术」一度引起热潮。二月河与高阳最大分别是他回归到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传统,罗贯中以「正统」来贯串《三国演义》,扬蜀汉、贬曹魏;二月河则扬帝王术,将文人眼中刻薄寡恩的雍正放回时代脉络之中,为康熙的放任管治收拾烂摊子。二月河借雍正一反历史上对好皇帝的看法,好皇帝要懂得「管治」、「改革」,而不是一味做「好人」。难怪当年观众纷纷揣测《雍正王朝》是朱镕基总理的spinning。
以小说水平而论,二月河的历史功力,绝对比不上高阳,但他叙事的能力更强,情节更紧凑,这反映在他的《胡雪巖》作品之中。高阳忠于时代背景,熟悉清代典章制度及风俗,但情节推进较慢;二月河则将时代背景融入主角对白情节之中,情节推进爽朗,这两套《胡雪巖》作品,自然是二月河的版本较能吸引新一代读者。
可以走多远
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洛克说过,史学家的工作是判断甚么是真?甚么是假?甚么是可能?(Identifying the true, false and the probable),历史小说家与历史学者的分别,就是侧重点不同,史学家问真假,小说家则追求历史的可能性。小说家像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心法,讲大话要诀是在大处弄虚作假,但细节要真实,这样才可做到形神俱备。在追求历史可能性中,历史漫画又比历史小说走得更远。以《三国》为蓝本的日本漫画《苍天航路》主角是曹操,作者反过来扬曹贬刘,甚至将诸葛亮变成半男半女的妖,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解读。
至于以日本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漫画宫下英树作品《战国》,借一位不见经传的战国大名仙石为主人翁,通过他眼中看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及德川家康各人的故事,再加入动作漫画元素,成为一本相当特别的历史漫画作品。作者一方面参考《甲阳军鉴》、《朝仓始末记》等历史原典重塑武田信玄与织田信长互争长雄的历史背景、不同流派的战术,但又不流于平板呆滞的历史元素,加入仙石这个「求生存」的小人物为主角,为历史注入生气。《战国》是反映历史漫画比历史小说走得更远的典型。
历史是背景还是前景
以高超的文学方式来撰写历史,首推太史公司马迁,他笔下的鸿门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是中国人所强调的「史笔」。两千年后西方一位汉学家名叫Jonathan Spence,他崇拜太史公,自己取了中文名字史景迁,以表示景仰司马迁之意。他在美国耶鲁及澳洲攻读中国史,博士论文是《曹寅与康熙》,他的历史作品读起来像小说,完全背离了西方汉学作品那种严肃沉闷的传统。他先后写过各式各样的人物,有帝王如洪秀全,有在正史不太为人留意的小人物,如十八世纪跟传教士到欧洲的广东人胡若望,有山东妇人王氏,亦有意大利教士利马窦。他以小说叙事技巧生动地刻划人物与时代,他的作品已译成中文在台湾及内地出版,广受读者欢迎。史景迁的风格,引发了内地有关历史与小说的争论,究竟这种小说叙事方式会否令严肃的作品偏离了史实,加入太多作者个人的臆测。这种质疑同样也可加诸太史公身上,例如在鸿门宴中项羽错过杀刘邦的机会,谋臣范增因此叹息,莫非太史公本人听到,或有其他文本证据证明范增当时的反应的而且确是这样吗?
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过程中,运用了剪接、放大、聚焦等技巧,是否就不是历史作品呢?偏离史实呢?这要看我们怎样看待历史。事实上从来没有完全客观的历史,历史文本是由人书写而成,历史是通过不同已写成的文本中建构出来,不同人会按照自己的关注去理解各种历史文本,建构出自己的一套看法。在西方近代历史哲学中一直有两派不同观点,以德国兰克为代表的科学史学观,强调历史求真、求客观(这一派对民国史学家影响深远),克罗齐则强调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我们用今天的眼睛回望过去,从历史中找出发展脉络,建立过去与今天的关系。换句话说,所有历史着作都有某种程度主观性,因此历史与小说的界线其实十分模糊。所以在关于高阳历史小说的研究中,杨照提出了高阳是以「小说做史」的看法,高阳是通过野史笔记,用小说方式去重构晚清千年变局的历史,我认为他的作品《胡雪巖》与史景迁作品相比,其学术地位及重要性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另一个角度看,高阳是以历史为前景,而不是作背景,通过历史文本前景建构出背后一个中国商人的理念型,这才是造就了《胡雪巖》在历史小说中的地位。
狂网历史
近年内地涌现了一批业余历史小说作者,广受读者欢迎,他们多在网志中撰写,成名后再出版历史读本。例如在天涯社区成名,加盟新浪网后成为明星的「当年明月」,以写明朝人物出名,成名作《明朝的那些事儿》,点击率突破一百万。作品出版成书也受到内地及台湾读者欢迎,亦有自己的Fans组织。「当年明月」原名石悦,本是个寂寂无名的顺德海关公务员,大学唸法律。他自述是根据《明史》、《明通鉴》及《明史记事本末》等原始史料写网志,他坚持要尊重历史真确性,提倡「用流行文学的方法,写真实的历史」,希望增加阅读历史的趣味。「我的文章主要侧重是通过真实史料,对于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希望能借此了解历史人物的人性和本质,以及在当时环境下,那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原因,而且我还采取了类似一些调侃、推理,甚至某些官场小说的描写手法。」「当年明月」的成就鼓励了一批业余历史博客作品面世。另一位以清史成名的年轻博客「西门送客」金满楼,也推出网志作品《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及《康熙和他的儿子们》,他在网志中提出近来内地的网上历史写作热已陷入危机,网络写手为追求速度,「只对古代典籍进行过于简单的诠释而不对相关的研究进行深一步的了解,有的甚至剑走偏锋,以单纯的耸人听闻和另类作为自己的卖点。」
网络历史写手多是年轻的业余历史爱好者,基本功夫本来就不扎实,见到人家成名出书大卖,自然想分一杯羹,这样粗制滥造下,相信网志历史写作的末日已经不远了。这股由当年明月、赫连勃勃大王(在深圳从事金融工作,曾出版《大明朝的另类史》,被称为民间史学狂人)、西门送客等历史博客掀起的历史写作新浪潮,同时引发了另一个争议,就是普及、草根、民众历史写作与专家、正统、学者写作的对立。
草根历史书写观点新颖,叙事技巧活泼生动,但对史料的掌握良莠不齐。正统学者钻研史料,但叙事方式枯燥乏味,满足不了一般普罗大众的娱乐要求。若香港读者对草根历史写作有兴趣,可上天涯社区的博客中找寻,当中不乏卧虎藏龙的高手,不少今天成名的历史博客都在这里初试啼声而被发掘捧红(blog.tianya.cn)。正如The Cult of The Amateur作者Andrew Keen预言,在网络2.0世代,一些业余者教派,正在改写我们的未来,今天内地业余历史写手,也同样正在改写中国的明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