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今后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关键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56:15

李浩:今后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关键问题

2010年12月07日 09:28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安邦咨询 研究员 李浩

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战略,已被视为未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中国社科院7月发表的《2010年城市蓝皮书》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到2015年将超过50%,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从2010到2020年,中国还将有约2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虽然中国的城镇化率是用人口来衡量的,但中国过去的城镇化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因素,在城镇化过程中造成了很多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城市化”是一个人口向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也是一个农村用地向城镇用地转变的过程。在中国,这个过程被打上了深深的“政府”烙印。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刘守英看来,在这种“政府主导、农民被动”的模式中,政府是城市规划的主体、建设的主体、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GDP主要的渴求者和创造者。城镇化的基础是土地,而政府是土地资源的最大获利者。一是利用城乡土地二元结构,政府从农民那里按照原产值低价征收土地,再高价卖出土地,价差使政府成为土地利益的获得者;二是政府利用规划权不断扩张城市,将农村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再将土地抵押获得贷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70%资金都来自于土地抵押贷款;三是城市利用低价征来的土地,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园区,政府获得税收收入。由此,政府获得了城市建设的资金。土地就是发动机,启动了整个城市的投资和建设。

不过,上述模式正日益“穷途末路”。当强拆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当拥堵的交通让城市人愁眉不展,当良田在轰隆隆的城市化浪潮中成片消失的时候,必须慎重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城市化向何处去?

除了“政府主导、农民被动”之外,城镇化还有第二条路,即“政府退出,农民自主自发”。但政府充当“旁观者”、完全由农民自主自发推动城市化的办法,虽然解决了农民收益问题和城市流动人口居住问题,但产生了严重城市病,属于无序的、混乱的、法外的城市化,不可持续。刘守英由此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思考,即“规划主导、农民主体”。即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组织者、服务者、制度提供者,主动破解二元体制藩篱,对规划、土地、资金、基础设施、社保、人口管理等主动改革,允许集体土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平等进入土地市场。

但在我们看来,在国家财政税收等政策无法得到根本改变之前,在GDP指挥棒仍然左右政策思维的时候,未来的城镇化恐怕还是难以改变政府主导的模式。不过,确实存在两个关键的环节在未来城镇化中必须得到改变。

首先是在利益分配格局上要有根本性转变。过去,农民基本上被排除在由政府、开发商和企业“坐庄”的游戏之外,大量不愿进城的农民“被上楼”。他们失去土地后,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农民也不同于市民的新的过渡性群体,他们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事实上的弱势群体。同时,即使已经进了城,也实际上在享受“伪户籍”。大量的农村产业工人,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其并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等同于一般城市人员。这种明显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如果在未来不做改变,不仅城市化进程将难以持续,也必然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日积月累的“隐性成本”无法估计。

第二个关键就是城市规划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大弊端上:一是规划过软,规划内容朝令夕改,一届政府一个规划思路,行政权大于规划权;二是规划的科学性不够,缺乏足够的战略研究,过于“贪大求洋”,盲目“急功冒进”,不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结构要素、利益群体的均衡协调发展,致使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缺乏科学规划的城镇化带来了很多弊端:交通问题、城市基础服务不足、城市生活品质下降、环境污染、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建筑物寿命极短等。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城镇化仍将是中国今后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变迁。其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都将重塑。全球城市化已有多种经验教训在前,国内城镇化也积累了多种问题,如果不从利益分配和战略规划方面加以调整,未来中国的城镇化难免走上过去问题丛生的老路。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