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式教学能拯救哑巴英语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51:14
    “把头都抬起来吧,否则我会把你们的笔和本子都没收了。”近日在英语研究研讨会2010年秋季论坛现场,上演了一堂以“交流”为核心的现场教学。面对30名中国学生,来自英国驻华大使馆的伊恩·戈登“不计形象”调动现场气氛,“我就不信‘撬不开’你们的嘴巴说英语。”他略带调侃地说。

    近年来,高考逐渐加大了对英语能力的考核比重,这也引发了诸多关于我国现行英语教学模式的反思,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沟通、教会学生沟通成为热门议题。据与会专家介绍,目前与欧美诸国通用的“用语言做事”的理念相比,死记硬背、一味强调单词量和语法知识仍然充斥着我国英语教学,教育模式和观念的变革迫在眉睫。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学习外语的总人数已经超过5000万,全社会学习外语的人数累计已过亿。除此之外,各大高等院校中所开设的英语专业已达900多个,几乎每所综合性大学都设立了英语专业,是名副其实的“外语学习大国”。

    “表面看我国英语教育事业一片红火,外语人才理应过剩,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才依旧非常紧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傅荣说,“之所以多年的学习积累一接触实践就‘露怯’,还是因为我们的外语教学过于重视‘语言知识’而不是‘语言能力’。”

    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读书的蒋舟遥对此深有体会,大学时她就以高分过了四六级,出国前也在雅思考试中获得了七分的成绩。但据她回忆,刚到国外的第一个学期仍然处于“抓瞎”状态。老师飞快的语速,加上对新环境一无所知,蒋舟遥觉得自己一下子变成了“聋子加哑巴”。“其次我也没有在课堂上交流的习惯,有时老师充满期待地让大家参与讨论,我总会‘习惯性’保持沉默,似乎埋头记笔记才是课堂上的‘正事’。”她说。

    据了解,目前欧洲诸国已将语言教学上升到语言教育的高度,在教学培养模式中提出以“项目”为纲。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可能有来自德国、英国、意大利的学生,老师会让大家介绍各自国家圣诞节的特点,然后将“创造综合各国特色的新圣诞节”作为一个任务派给一个小组的学生完成。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与人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实语言的本质就是‘交流工具’,因此我建议学习者首先要学‘通’汉语。”论坛上,傅荣的这个观点听起来有点新鲜,“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母语是学习新语言的巨大障碍,固有的语言习惯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习惯。但这种观点并没有理解语言的‘交流’本质,一个连母语都说不好的人如何用外语表达内心的想法?”

    在傅荣看来,仅有良好的外语基本功不足以实现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语言学习者不应该将自己定位为没有思想的“传话筒”。即使是简单的“传话”,没有足够的文化功底,也极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即使从事和书本、文章打交道的文字翻译工作,也需要“学贯中西”才能在翻译中把握文章的精髓。

    论坛上诸多专家呼吁,当前我国亟须建立以交际能力为基础的“原创”语言评价标准,为中国学生的“英语病”开出“汉方”。“目前由于英语教学中缺乏‘一条龙’式的测评体系,给学生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中小学、大学及大学专业英语中分别设置的英语教学指导性文件存在很多‘交叉地带’。中小学英语七级的阅读能力已相当于大学六级的水平了,但进入大学后,学生还得接受重复的教学。”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武尊民说,“对此我们应当借鉴欧美国家的模式,建立符合国情的以交际模型为基础的语言能力描述测评体系。有了统一的‘参照系’,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