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纸饭馆》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46:30

 

《纸饭馆》是万方继《空镜子》《空房子》《女人心事》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书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开始,一直写到奥运结束,时间跨度长达30年,是写大院孩子们的事儿的。

大院——是北京特有的一个事物(其他省市也有,但绝没有北京这样多,也绝没有像北京这样有特色)。它是指:上个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定都北京,各部委和军队首脑机关建起来的一个个机关和家属大院(各部委一般在三里河一带,军队一般在万寿路附近)。既然是家属大院就有孩子,这些孩子俗称大院子女。

大院子女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辈都是打江山的一代,而且有的还可称为开国元勋。在“文革”之前,如果说还没看出什么有特殊的地方(虽然他们上寄宿学校,周六可能有车接送,但大多数于我们没什么两样),但从“文革”开始就显现出其特殊的能量。“文革”初期,他们倚其父辈的光荣历史成为了第一批造反的“红卫兵”(称为:老兵),成为那场运动初始期的开路先锋。后来随着运动的深入,他们的父辈大都成为了“革命”的对象,他们开始被排斥在运动之外,成为了“游手好闲”的一辈。于是就穿着各式军装,飙车(锰钢自行车,不是汽车),掐架,飞帽子,拍婆子,搓老莫……。再后来,参军、招工(前二者据多)、下乡、去兵团。改革开放以后,他们一部分人借着父一辈的人脉倒批文、做买卖——发财。一部分人上大学、考研——走上仕途。现如今,做买卖的大部分成为巨富,走上仕途的大多成为了高官,也有的成为专家或学者,有的移居海外成为×籍华人。《纸饭馆》就是描写这个特殊群体的小说,这类小说这几年还有《血色浪漫》《大院子女》等。

小说的男主人公涂刚可以说是大院子女中的“另类”,他不大像是大院里的孩子。他属于被动型的,一生都被生活推动着往前走,过着平庸的日子。儿时跟着哥哥涂强屁股后头“起哄架秧子”,长大了参加工作进工厂学徒,再后来下岗找工作。也曾被人拉着下了一会儿海,但由于性格使然喝了几口水又扑腾上岸了。婚姻生活也一样,按部就班经人介绍娶妻生子,最后发生婚变,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被动的。

    女主人公尤玲,严格说不属于大院子女,而属于胡同串子,但更像大院里的孩子。她属于主动型,一生都在主动地追求。由于生的美丽早在中学时代就有“震十条”的名声,并使得大院内外的男孩们围着她转,最终被涂刚的哥哥涂强所得(涂强是个典型的大院子女,而且是大院里男孩子们的头领,但早早的在一场混战死于非命)。尤玲经历过人生中第一次变故后在众多追求者当中选择了涂强的伙伴马晓建,爱的轰轰烈烈。激情过后,面对各种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理念的不同,漂亮的尤玲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把美貌作为武器,过上了一段优裕的日子,而后发现那不是真正的自己。

    小说中另一个人物马晓建是个典型的大院子女,他的人生轨迹可以说是众多大院子女的缩影。儿时混迹于各种胡闹之中,长大了遨游于商海之上,发财后又置身于欢乐场里,但最终在事业成功之后身患癌症,这才开始回味人生。

    三个人的故事悲欢伤感,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化起起落落。最终,人生过半的尤玲和涂刚走到了一起,静静地感受着生命的流逝。

小说的内容好像与题目《纸饭馆》不贴边,但用一位读者的话说:“人生的饭馆里,时间操刀,‘爱’为佐料,正在进行的一场场人肉大餐。”又好像很贴切。

总之,这是值得一看的小说。不过,小说在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上掌握上不是很确切。故事起于1976年,那时,那代人已二十出头逐渐成熟,不再搞什么“掐架”、“拍婆子”等混闹,而且此时也不具备混闹的条件了。这一切都应发生在“文革”初期的67、68年,而不是“文革”后期的70年代末。不知是作者疏忽还是其他原因,大背景错后了10年。

那是个特殊的年代,更是个荒谬的年代。荒谬的年代发生荒谬的事,但估计不会再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