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7:29
鲁迅的作品《孔乙己》,读过书的学生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鲁迅的思想有人欣赏,也有人批判,好多人认为在现在这个社会,不能再用鲁迅的思想观点去看问题,因为他的思想在现代的生活会造成社会混乱。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他的作品在他那个时代的确需要有人去欣赏并宣扬,也需要有像鲁迅这样的人出现。看过《孔乙己》后,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洞察力和尖锐的语言,他的作品把社会的最黑暗的一面作了大胆的、深刻的揭露。当然看他的作品不能一味去欣赏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反思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去运作,人性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鲁迅从人物的分析,环境的描述,还有细节的独特观察等方面用灵活的语言技巧将他的写作目的尽善尽美地表达出来。
首先是人物形象分析
很明显,孔乙己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他,众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孔乙己的时代,现代文明刚刚开始冲击相对“文明”的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王朝,在思想和物质上都无力对抗西方列强的侵袭。许多有识之士奋起要求变革,但是僵化、保守的观念和传统,却仍束缚着许多人的身心,无知、反抗势力也疯狂地对抗进步的潮流。在社会大转型、大动荡时期,像孔乙己这样徘徊在旧秩序中的读书人,既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更没有机会投身到变革的大潮中去,只能成了文明发展、社会转型的落伍者和牺牲品。
他的性格也很有问题
孔乙己的性格复杂而又简单,无非是一个人要生存而环境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殊表现,其性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抱残守缺,死要面子。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在这种封建教育的熏陶下,孔乙己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令他不耻。“君子固穷”既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沦落社会的“自我安慰”。他虽写得一笔好字,但好喝懒做,不会营生,以至将要讨饭。他“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拉不上秀才而被人家取笑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当有人揭发他偷了书时:“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②心地善良。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孔乙己也一样。他虽然干些偷偷摸摸的勾当,但是品行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酒钱;他看不起劳动者,以读书人自傲,但是对孩子们很热情,教“我”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表现出他质朴、善良的本性。
在环境描述方面
孔乙已是时代的牺牲者,是社会奠基品,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短衣帮也处在社会底层,然而他们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对不幸者又肆意嘲弄,(这就是一般人的本性)他们以“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为话题,故意引逗,不得已孔乙己涨红了脸,绽出额上条条青筋去争辩,于是“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他们还专揭孔乙己的精神上的“伤疤”,(他们是不得已的吧,因为他们只能这样找点娱乐)“你当真认识字么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以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的样子为乐事。惟利是图的掌柜(在那个社会像孔乙己这样的人也太多了,单先靠掌柜一个人的力量也显得太单薄了)只是惦记着他是否交清了酒钱,孔乙己不再来之后,他也只是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根本不关心孔乙己的命运。(因为稍有差错他自己的命运也会像孔的一样)他漫不经心随口问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的事,酒客毫不在意地信口回答。(他们在谈论孔时也只是在自己有那么一点点酒钱而已,当再去为下一次的酒钱时,相信他们也顾不了那么多)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了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那个始终没有出场的丁举人,只因孔偷了他家的东西便“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其实都是个人利益关系面前表现出来的)更是残忍狠毒。孔乙己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冰冷的人群中,连一声微弱的抗议也没有,悲惨至极!留下了现代人对他的评价,也留下了当时社会的一个见证。
这篇小说的主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外形、服饰的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生活习性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可是连填肚子的东西都没的情况下,衣服算什么啊?有一件遮着就不错啦)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也不可否认:在这种社会即使有更好的生活但对一个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来说一切都不重要,只要国民幸福,不为斗争,不为社会的冷漠、无知而觉得悲哀就算是生存的支柱了。
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莲蓬的花白胡子”,形象地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的老知识分子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他的悲惨也显示了社会的可悲。
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
孔乙己总是“之乎者也”,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可能这也是一个即将离开这个可怜的世界的一种挣扎吧。如果他就那样听话地接受同样是下层农民的嘲笑和批斗的话,他也不会有那样“长命”了。
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
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多乎哉 ? 不多也”流露出的天真本性,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人啊,不能总说他是一个正常的人。但他至少也有值得他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人,一半是圣徒,一半是魔鬼。不能说这是一条规律,但它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能说没有它的道理。孔乙己既然来到了这个社会,他的价值好明显已被人们利用了。
鲁迅的写作手法自然而又独特
小说是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孔的脸色变化明显地突出一个人应该有的思想感情变化,也明显突出孔的无可奈何和极力自救。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反映了一个世界除了有被人嘲笑的物体存在之外还有嘲笑这回事出现。不过这种嘲笑不单是对别人的嘲笑而是对一个社会的嘲笑,而且是对自己和上帝的嘲笑。本来就是嘛,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怎么可以分类别地生存。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孔付钱的动作引出众多思考,他是有钱还是没钱,他想炫耀自己有钱还是显示其拮据?抑或毫无其他意思,只是一个随便性的动作?这就要看哪个人去思考了。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读起来相当不顺,但它有其独特的味道,“大约”是表或然判断的,“的确”是表实然判断的。“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对“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约”又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的确”一词,是承前文而来的,这种对孔乙己结局的交代。
人的本性不能说不可以研究,但它的确不可以改变,它是随社会的变化而改变,至于趋向哪方面发展就要看社会的各种物质是否都满足人们的需要,但人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的物质需求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能正确预测究竟到哪个程度才算满足。所以在这样无望的环境,人们只有不断地自救,不断地学习生存,在生存的目标下要和谐社会,给自己一个可以安心生活的环境,也就是世人可以在满足自己需要的条件下生存,这样所谓的文明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我相信:在现代这个社会,类似孔的情况也有不少,但具体表现出来的不是那么真实,因为在现实中,有些人学到不少技术,学到不少知识,但也学会了做人,好多人懂得了怎么样去伪装,在众人面前,他们都是圣人,但骨头里面流动的不是正常人的血液,可能是黑色的,或者说是连禽兽的血液也不配的。我不得不佩服当代人的伪装技术,实在是刀枪不入的。好多人都是一边叫口号,一边去与自己的口号作对,或者他们是逼于无奈,或者是扰人耳目,不得而知。所以人是无奈的,也是残酷的,孔乙己的命运是个标本,但不是唯一的,当我们具体去研究身边的每一个人时,我们会发现:在好多事面前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我们的命运也不亚于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