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如一面镜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4:37:26
 

 1、据希腊神话,“欧洲”(Europe)一词源自腓尼基公主Europa与天神宙斯化身为牛的结晶品。换句话说,“欧洲人”意即宙斯神牛的化身。

  触摸欧洲文明,从碎石窄巷、小桥流水人家,到咖啡馆、面包房,再到爱琴海和葡萄园,直至博物馆和教堂、城堡和王室,还有歌剧院和大学,还有绿色和平,还有从出生包到坟墓的终身福利体制……美丽、富饶、祥和的欧洲,以其超群的山水及花园城市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不过,再动人的景观亦有审美疲劳的一天。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其民众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风范、文明底蕴及文化内涵,堪称超越自然风景的一道绚丽人文彩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件件欧洲细节琐事;才是最能体现深厚欧洲文明的骄傲。

  欧洲如一面镜子,照出世间百态。

  超越GDP主义的和谐社会

  台湾教授钱穆在其《如何研究经济史》的论文中,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做了如下阐明:“经济无限向上,并不等于人生无限向上。”无节制的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诸多痛苦和贪婪有目共睹。比如,亚洲经济的飞速飙升,其中许多是以漠视劳工福利及损毁绿色环境为代价的。另端飞速运转的美国模式资本主义,造成的不良后果则是:社会上阶级对立,贫富悬殊愈演愈烈,以及积重难返的治安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难题。

  与之对比的是“不拼也能赢”的欧洲,欧盟福利社会体制,被誉为第三条道路,是20世纪击败苏联体制、美国体制,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在欧洲,总能感到有些生命是专门用来消遣的。余秋雨先生在其《借我一生》中谈及考察欧洲时,抒发过如下的感触:“我在罗马时惊叹因绝大多数市民休假而几乎空城的景象,并由此想到了他们与中国人在文明生态上的重大差异。休假,牵涉到人与自然、艺术、体育的关系,所以这种差异在内涵上相当深刻。”“中国人刻苦耐劳,偶尔也休息,但那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欧洲人反过来,认为平日辛苦工作,大半倒是为了休假,因为只有在休假中,才能使杂务中断,使焦灼凝冻,使肢体回归,使亲伦重现,亦即使人暂别异化状态,恢复人性。这种观念融化了西方诸如个*利、回归自然等等主干性原则,很容易广泛普及,深入人心……”此番意境,令我眼前浮现出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向远方,没有奔腾的憧憬,只是悄悄地驶进平安与宁静。

  财富不能创造文明,文明却能创造财富。

  高福利社会体制供养下的欧盟民众,知足常乐。然而,“人生难得几回搏”观念的外人眼中,欧盟人难免“胸无大志”。这里人民普遍的价值观是,人生不应只是拼命打工赚钱,人生成功的标准,亦不应以财富或社会地位来论英雄。况且,近90%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欧盟社会里,贫富差距及阶级概念已相当淡化。于是,以人为本的欧洲社会里4F人生观便大放异彩。这4F就是:Family(家庭),Friend(朋友),Festival(节庆)和Fun(欢乐);摒弃4P,即Profit(利润),Performance(表现),Pay(薪水)和Productivity(生产力)。持这一价值观者认为,若以牺牲掉4F的代价来换取4P那是人生的失败。美国作家史科在《过劳的美国人》专著中指出:“为挣钱而出卖时间的浮士德式交易,是现代社会极大的危机。”

  2、福利社会是大同社会

  柏拉图于2000年前创立的柏拉图学院,曾延续了700年之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在中国清朝光绪年间,欧洲已开始实施6年国民义务教育。

  欧盟人一向以其高福利的享受为荣,人民形容出生在此如中了彩票一样地幸运。抽肥补瘦,平均分配,饿不死也撑不死,共同富裕,大概能粗略地勾勒出欧盟福利体制的轮廓。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史密斯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中的主要精神是:“全社会的财富,如果不能被全社会的成员分享,这个社会就是不稳定的。”欧盟社会的福利体制,是以人类尊严和社会公平的标准来评价经济关系的原则。若比较世界上的某些国家就会发现,在如此火箭般地速成超级富翁方面;在如此众多的人口,却仅冒出如此凤毛麟角的超富方面;在如此个别的超富,却霸占着如此庞大的国民财富方面;欧盟福利国家皆甘拜下风。

  英国人动辄喜欢夸耀:“我们拥有社会主义的福利体制,且从出生一路关照到坟墓。”因此多年来,英国人评选其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时,第一名,总是工党领袖艾德礼;第二名,才轮到率领英国人民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保守党强人丘吉尔。遥想当年二战硝烟未尽的当口,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破败,英国人民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自己的战争英雄领袖丘吉尔,转而拥戴无任何“政绩工程”、默默无闻的在野工党领袖艾德礼。大选过后,有媒体替丘吉尔打抱不平道:“英国人民简直就是忘恩负义。”对此,丘吉尔公开声明道:“我不认为英国人民忘恩负义,这正是一介伟大民族的特质。”

  说到福利体制就必须提及英国人贝弗里奇(1879-1963年),他是现代福利社会的理论构建者,其《贝弗里奇报告》发表于1942年,原名是《社会保险报告书》。此著作里他提出社会保险的概念,包括:对失业和无生活能力者的救助;退休金计划;免费教育;免费保健计划等福利政策。到了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宣布实行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改革,1948年正式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即: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失业救济金及低收入者廉价公屋,等一整套以民为本的社会福利体制。著名畅销书《哈利?波特》的作者罗林女士,即是位曾靠政府失业救济金过活的单亲妈妈。六出蔽空的严冬腊月,烧不起家庭暖气的她,唯有躲到爱丁堡的咖啡馆里,以一杯一英镑的咖啡端坐一下午,从而完成其巨著的。转眼间,罗林女士已拥有数亿英镑的财产,成为英国显赫的大慈善家和利税大户。据英国媒体透露,70%的英国作家靠政府补贴维持创作生涯。走笔至此,脑子里忽蹦出罗素的一段话:“支撑生命的有三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有人指责社会主义式的福利体制,就是制造“一头扎进福利娘的怀,咕嘟咕嘟喝娘奶,谁拉俺也不起来。”模式的大群懒汉。可是,若观望眼下美国8500亿天价拯救金融海啸的计划,这一袋子沉甸甸的“圣诞老人”礼物,可全都是平民百姓一分一毫的血汗纳税钱。难怪西方媒体评论,世界上最大的、最放任的、美国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穷途末路之下,迫不得已采取的居然是最豪爽的社会主义式的政府兜底买单救济方案。这是否太讽刺了?为了推销这一“社会主义”的国策,摇身成“共产党“”救市主“的布什总统几乎天天在媒体上露脸,苦口婆心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这一等于“绑架了全体美国纳税人“争议最大的救市方案,再次掀起”姓社“好还是”姓资“好的争议。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评选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北欧小国挪威、瑞典连续多年来荣获冠亚军。美国作家比尔.布赖森感叹瑞典的福利天堂时,曾表示:“我之所以如此推崇瑞典,是因为他们可以同时拥有富裕的经济生活与社会主义的情怀,而这两者正是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在我所来自的那个国家中,人们似乎认为,如果做父亲的没办法筹措手术费,大家冷眼旁观让一个患脑瘤的孩子病发死亡,并没有什么特别可耻的地方。此外,那里甚至还有某个州政府保险局,竟然接受一家保险公司以年度营运不佳为理由的申请,允许他们废除1万4千名病情最严重病人的保单(这是1989年发生在加州的真实案例)。相较之下,当我看到竟然有一个国家不计任何代价,以平等且公正的方式,来为每一个国民提供必要的支援时,我心中的感动与敬意实非言语所能形容。”

  英国《卫报》,对于欧盟福利体制曾有如下一段评论:当欧盟国家人民,一想到美国人将自己荷包里的银子上缴给政府后,政府不是用来缩小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不是用来改善人民的福祉,而是转手私人公司,委托其“照顾”牢狱里的220万刑事犯时,欧盟人立即为自己身处共同富裕环境下的安全感顿开茅塞。

  联合的欧洲,意味着柏林墙的最终倒塌

  欧洲,两次世界大战饱经战火洗礼后的上世纪40、50年代,一边迫不得已接受山姆大叔军事、经济的双重援助,一边面壁痛定思痛:一个承继了希腊、罗马光荣遗产的共同体,居然沦落得苟延残喘,虽不至于卑躬屈膝,却也十足地仰人鼻息。二战之后的欧洲老牌殖民国家,如:英、法、德、意、荷、比诸国,值此历史关头更是深谙“远亲不如近邻”的哲理。加上未来的岁月里,要与世界超级霸主美国抗衡,要与新崛起的东亚角力,显然,欧洲人不拧成一股绳别无出路。于是,二战后欧洲政治家生出“共同国籍的情感”,便不足为奇。英国首相丘吉尔,于1946年9月就曾鼓吹成立“欧罗巴合众国”。

  欧洲整合计划于1957年横空出世。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领导人,当年在罗马市政厅签署《罗马条约》,此举象征着欧洲正式走上一体化的道路。最初的联合体只有6个西欧成员国,叫做“欧洲共同体”,1992年更名为“欧洲联盟”,1995年其成员扩大到15个欧洲国家。待东欧解体进入到21世纪之际,联合再次成为欧洲人的共同“州语”。2000年伊始,欧盟大多数国家实行欧元统一货币体制,大文豪雨果150年前梦想的欧洲货币,至此美梦成真,欧元产生的凝聚力强劲地推动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02年岁末欧盟东扩,纳入10个新鲜血液,欧洲的联合再一次迈出坚定的步伐,一个古老又崭新的欧洲正活跃于世界。

  4、从15国到25国,再到2007年汇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达27国之众。欧盟敞开胸怀,拥抱曾是意识形态敌手的中东欧原共产主义国家。难怪,闻知被批准入欧盟的喜讯后,保加利亚总理谢尔盖?斯塔尼舍夫,称欧盟委员会的这个决定意味着:“柏林墙的最终倒塌”。西方媒体上的一种论调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波”街头抗议导致红色政权在东欧变天,东西方冷战最终落下帷幕,是与罗马天主教廷的策反活动有间接关系。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其巨著《二战*》第一册《山雨欲来风满楼》中透露:1935年5月13日,法国政客拉伐尔会晤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时,曾建议苏联与罗马天主教教皇修好,改善双边关系以鼓舞天主教徒,并借机向全世界展示苏联容忍信仰自由。斯大林听完法国人的建议后,不屑道:“什么教皇?!他有几师军队?”的确,罗马教皇除了有一小撮专为仪式与摆设用的御林军外,没有一兵一卒,更遑论“几师军队”。但教皇所拥有的道德力量与宗教精神感召力,却是无远弗界,间接导致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很多在“不放一枪一弹”的情形下,退出了历史舞台,被称为“天鹅绒革命”。

  几十年来,欧盟一直在成员国内推行经济一体化。如今,成员国已经在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自由流通的基础上统一了内部大市场。目前,欧盟经济领域85%以上的事务都实行主权共享,有一个5亿多人口的内部市场。大欧洲、新欧洲,一直都是欧洲先贤们的梦想。卢梭、伏尔泰、康德,这些大哲学家无不曾孕育过“欧洲联合”、“欧洲联邦”的理想蓝图。坎坷的联合之路上,欧洲人的勇气、智慧、胸怀,确实给发展的世界以诸多启示。单说数亿欧盟民众为了统一的欧元货币,情愿放弃世世代代使用过的自家老祖宗,即是难得的一项创举。比如,德国媒体曾形容:“德国人信奉马克,胜过信仰上帝。”为此有人感叹,欧盟人令人惊叹的妥协精神,意味着“欧元时代”的诞生。其实,诞生的不只是欧元,还有“欧洲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共同的让步,共同的利益。

  欧盟成员国,民族纷繁,种族庞杂,宗教各异,并各自怀揣着不同的侧重点及不同的利益诉求。但大家都认识到:在当今社会谁都无力单独行动,纯国家主权的时代结束了,正是这种认识把欧洲人捆绑在了一起。在许多领域,民族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具备行动能力。如果说原苏联的卫星国融入欧洲大家庭,大欧洲还不足为大,那么,若未来俄罗斯融入欧盟,毫无疑问,那将是一个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大欧洲。当然,俄罗斯幅员辽阔且复杂,欧俄联合还需一段较长时期的磨合。然而,当人们看到以面向欧洲著称的彼得大帝的画像,端正地悬挂在普京前总统的办公室里,谁还能怀疑俄罗斯融入欧洲大家庭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