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还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04:28
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刚刚过去不久,中国着实紧张了一阵子,对于苏联解体教训的总结也比较多。现在近20年过去了,中国已在冷战后的世界中站住了脚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在不少人看来,中国已经摆脱了苏东剧变的阴影,相关的反思因此也少了。但依笔者之见,苏联教训对中国来说仍然没有过时,那些导致苏东剧变的原因仍然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中国。更何况,在过去苏东剧变的研究中,政治的影响仍然太多,许多地方没法展开,对教训的挖掘远不充分。今天,我们已或许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展开平心静气的讨论。

依笔者来看,苏联诸时期中,没有一段时期像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苏联(1964-1982)那样以往最被我们所忽视,但又最值得今天的中国借鉴。

一.既强大而脆弱的苏联

1977年苏联,像今年的中国一样,在一片繁荣、祥和的气氛中庆祝了十月革命胜利六十周年。在国内,经济实力不断提升,GDP值不断接近美国;在国际上,利用美国尚未从越战后遗症中缓过气来的机会,以缓和为幌子大搞战略进攻。可以说,那是苏联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1977年11月7日因此也被当作一个伟大的日子来庆祝。当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站在红场列宁墓的观礼台上,观看着盛大的阅兵式与群众游行,特别是看到他的画像与列宁的画像以同一种规格同时出现时,可以相信他的心里确实感到无比惬意。我相信,可能当时每一个苏联人,也会为强大的苏联而感到衷心自豪。

但谁又能想得到呢?就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苏联就已成为一个历史概念,而它完全崩溃解体的时间距勃列日涅夫去世仅仅九年的时间。许多人把苏联解体归咎于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但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苏联的问题显然不是戈氏在短短几年的执政时间里所累积起来的。也有人将之归结为斯大林,因为正是他奠定了高度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但此举似乎也为过当,因为苏联在斯大林去世后40多年才解体,其间有足够的时间发生改变。中国最初不也是师法斯大林模式吗?但是邓小平的改革把中国引向了另一条道路,从而免于冷战结束时的大劫。

因此,公正地说,导致苏联解体根本的原因既不在最后的掘墓人戈尔巴乔夫,也不在始作俑者斯大林。笔者的看法是,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主要负责人的话,那就是勃列日涅夫,因为他在缔造苏联盛世的同时,也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祸根。这种祸根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积重难返,其改革不过加速了苏联崩溃的进度而已。

祸根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体制的严重畸形,二是民族问题愈演愈烈。前者使社会主义模式丧失信誉,后者则使得苏联诸民族间离心离德,最终促成苏联解体。如果这两个问题有一个解决了,苏联历史可能都会是另一个面貌。

但是,勃列日涅夫在其执政时期,打压总理柯西金的改革措施,将经济体制退回到斯大林时期的完全依靠计划、行政命令那一套,使得苏联经济越来越丧失活力。另外,正是在他统治时期,将空前的资源投入军事工业,使得苏联经济严重失衡,连人民的食品供应都无法解决。在民族问题上,他无视民族矛盾,一味采取打压措施。尽管在高压政策下,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苏联社会呈现出一派稳定的景象,但人们心中的不满日益增长,并通过酗酒、破坏劳动纪律、社会治安恶化的形式体现出来,整个社会缺乏信仰,整个苏联民族成为没有精神的民族。因此,当时的苏联盛世实际上不过是一座外强中干的大厦,看似宏伟,一旦风雨袭来,便如摧枯拉朽,霎那间就荡然无存。

二.苏联错过了改革的最佳时机

有人可能会说,经济僵化与民族问题自斯大林时期就存在,不能把帐算到勃列日涅夫头上。此一判断前提正确,但结论错误,因为勃列日涅夫不只是固守斯大林模式,而且开了历史的倒车。在他的前任赫鲁晓夫时期,已经开始带有自由主义经济色彩的改革,虽然改得缺乏章法,效果也不如人意,但至少已经开了个头。勃列日涅夫如能沿着这条改革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苏联的命运断不致如此。然而,勃列日涅夫不仅打着反赫鲁晓夫的旗帜上台,还对其任内总理的柯西金的改革横加阻挠,最终使其无疾而终,导致苏联经济最终不可救药。

其实,勃列日涅夫时期特别是其统治前期应该说是苏联历史上最适宜于改革的一段时期。首先,从国内环境看,苏联经济实力已有相当增长,特别是借着70年代油价上涨的良机,资源丰富的苏联每年都有大量进帐,有资本进行改革。另外,由于勃列日涅夫其实还算是一个比较亲民的领导人,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住房条件,人民对政权的信任度开始还较高,如果改革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从国际环境看,当时美国陷于越南战争泥淖,无心与苏联纠葛,苏联可以放心改革。特别是当时苏联如果想向西方引进资金与技术的话,在当时缓和的国际环境下也较有利于实现。戈尔巴乔夫后来的改革证明,80年代美国的战略进攻其实是使他改革受到掣肘的重要原因。虽然西方领导人口头上对戈氏比较友好,但在关键问题上一点也不放松。除了他的政治改革得到西方的口头鼓励外,对经济社会上的改革很少得到西方的支持。
但是,苏联最终错过了这段最佳的改革良机。等到70年代80年代初时,以上有利于改革的条件全部失去了。从国内层面看,经济失衡日益严重,民众生活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而油价也开始下跌,使苏联失去了一个重要财源。在国际方面,由于苏联自己发动阿富汗战争,不但消耗了自己大量的资源,最重要的是激起了西方的全面敌意,与美国重陷冷战,不再有良好的国际环境。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也是西方新科学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时期,而苏联并没有抓住新一轮的革新浪潮,最终在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落伍。大国竞争的历史证明,胜出的大国总是那些抓住了当时最新科技机会的国家,因为这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英国正是因为在第一科技革命中拔得头筹而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而美国则是在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科技革命中占据先机,而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工业国家。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度担心会被日本超过,但后来它在90年代抓住了信息革命的机会,从而再次稳固了其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