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0:02:20

历史是一面镜子

--坚持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道路的断想  李晓兵 2010年10月18日14:58   来源:《学习时报》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历史是一面镜子。她是一面由了解到开放的镜子。

  据历史记载:1100年,西方的城市国家向现代的民族国家演变。15—16世纪,西方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演化,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化进程。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和法国,德国和日本,分别花了200年和10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民族的现代化,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当时流行着一句话:英国人控制着海洋,法国人控制着大陆,德国人控制着天空(思想)。

  1932年,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到达中国,1948年出版了研究中国问题尤其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名著:《美国与中国》。《美国与中国》一书一直是美国人尤其是冷战时期的美国政府了解中国的“经典著作”和入门必读之作。几百年来,在西方了解中国的大路上,还走着艾儒略、庞迪我、汤若望、卫匡国、南怀仁、白晋、张诚、傅圣泽、戴进贤、黄家略、王致诚以及莱布尼兹、孟德斯鸠等等著名学者。

  从镜子中的历史,我们看到,几百年来,西方一步步地进入中国、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最终,超过了中国。
 历史是一面镜子。她是一面封闭必然导致失败的镜子。

  1587年,是被历史学家称为“历史上的一部失败的总记录”的明朝万历丁亥年,即万历十五年。这一年,万历皇帝的辛勤劳作、首辅申时行和宰相张居正的改革和新政、戚继光的勇毅、海瑞的清廉、李贽的胆略,都因为与人类现代化进程和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隔离,而未能挽救明朝的最终衰落。这种动机和效果的分离,即如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说:“其结果是,个人的道德所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1792年,马戛尔尼访华以失败告终。在论及这件由于对外部世界的无知而造成的可能推迟了中国开放200年时间的历史事件的时候,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佩雷菲特指出:“对中国人来说,他们并不缺乏个人的才能,而是缺乏文化环境”。

  1837年,中国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湖北出生。在后来撰写的《劝学篇》中,斥维新思想为邪说,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为中国近代的对外关系奠定理论基础。他的下述论断中,可以看出洋务派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判断是何等的偏颇:“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于夷狄之陋,学术义理之微,则非彼人所梦见矣。”在当时完全封闭的情况下,曾廉和叶德辉这两位顽固派的人士,甚至说出这样无知的话:“西人言日大不动,而八星绕之……窥其用心,止以欲破我天地两大,日月并明,君臣父子夫妇三纲而已”。“西人之论胞胎也,谓儿在母腹其足向天,其头向地……中国则自生民以来,男女向背端坐腹中……是知华夷之辨,即有先天人禽之分”。

  1840年,英国远征舰队抵达虎门。两年之后,1842年,清政府在一向瞧不起的英夷的洋枪洋炮威逼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揭开了被称之为“五千年来未有之创局”(曾国藩语)和“三千年一大变局”(李鸿章语)的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近代历史。同时也激发了中国社会的先进分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而“踞地顶而览八极”(严复语),最终找寻到可拯救中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世界各种先进文化,尤其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意识。

  从此,中国又重新走上成为繁荣、富强的世界强国,最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
历史是一面镜子。她应是一面由历史经验上升到理性反省的镜子。

  据历史记载,1947年,美国著名外交家乔治媈凯南由莫斯科返美,在当年夏季号《外交》杂志上,用“X先生”署名,发表了“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该文分析了当时苏联领导人国际政治决策的思想基础,尤其是深刻分析了俄罗斯历史、哲学、意识形态等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他的结论是,苏联行为的根源是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续。凯南认为,“苏联党的路线不是以对俄国境外的形势进行客观分析为基础的”;他指出,俄国领导人的实际动机是根据一种“几百年所持的看法”;“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神经过敏的观点,说到底是俄国传统的、本能的不安全感”。因而,从苏联行为的根源上,她必然会与西方发生矛盾和对抗。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凯南提出了最终拖垮苏联及其阵营的“遏制理论”,并最终形成“美国新政策”基础的“冷战”战略。

  凯南的研究及其战略形成,从反面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其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认真总结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与当时的主要对手在很大程度上的理想主义和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外交政策不同,他们始终是从对对手外交行为的历史/文化深刻根源的分析出发,运用有效和准确的现实主义战略进行思考。无论其具体表现随时间和地点有所不同,但根本思路,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对对手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政治决策,始终是建立在强力政治、地缘格局、国家利益等现实主义理论基础上。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国际政治企图和目的。

  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已经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而在通往真正的世界强国的道路上,中国仍然有相对长的艰难路程要走。面对着变化的、动荡的、复杂的、多样的世界图景,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丹麦王子对生命的意义所发出的“Tobe,orNottobe”哲学般的追问一样,我们仍然面临着“开放,还是不开放”的战略抉择。

  在这面镜子中,我们看到,中国在国际政治角逐中最现实的态度,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路线。这是中国抓住历史机遇而最终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最现实的选择。

  在这面镜子中,我们还会看到,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民族复兴宏大构想的关键,就是抓住文明发展的机遇,在“文明的冲突”中建构我们自身的文明。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在根本上坚持住我们的政治路线和发展模式。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机遇与挑战是共存的。而对政治,尤其是政治意识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更应当深入地研究和了解西方文明尤其是西方政治文明的现实,采取一种从事实出发并以我为主的现实主义态度,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建构我们自己的国家和文明。
 历史是一面镜子。她是开放的、现实主义的镜子。

  西方的强盛是它以海洋般的胸怀向世界开放的结果。它的开放,给世界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灾难。而中国面向的是未来。在她的开放中,有充分的自信。她不可能也不需要走西方式的发展和富强的道路。

  但是,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必须在开放中走自己的道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市场化和文明多样化的现实中,我们必须了解过去,了解世界:了解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了解西方世界,了解永远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

  这仅仅是为了中国的过去,中国的现在,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