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游记五:水原华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53:43
说明:本文所有照片都是用我买的第一个相机——国产红梅304A拍摄的。此相机购买的时候花了100多元(相当于我当时大半月的生活费),曾陪伴我漫游神州、走出国门,留下无数美好回忆。可惜在不久后的板门店之旅中彻底摔坏(以前也摔过几次,不过都修好了),所以谨以此文纪念它吧。
===========================================================================================
水原华城是李朝(1392-1910年)后期建于京畿道水原市内的邑城。水原城的轴城于李朝第22代王正祖18年即1794年开工,1796年完工,使用了37万壮丁民夫兵士作为劳力,是为了向父亲庄献世子表示孝心以及显示经济实力而建造的新城市:正祖大王的父亲即英祖的二子,虽然被册封为世子,但在宫廷政治斗争中受排挤而未能登上王位,在米柜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正祖登基后把父王的遗骸从杨州拜峰山移葬到被称为朝鲜最好的风水宝地的水原华山,并把花山附近的邑城迁移到水原八达山下现今位置,修建了水原华城。城北门称长安门,南门称八达门,东门称苍龙门,西门称华西门。水原城内还有小溪流经,小溪与城墙相遇处则设置了水门,共有7个拱形水门可供小溪流过,其上修建了名叫华虹门的楼阁。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华城建造者正祖大王像。正祖庙号文成武烈圣仁庄孝大王,名李祘(1752—1800)字亨运,号弘斋,庄献世子第二子。1752年壬申(英祖二十八年,乾隆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生于昌庆宫景春殿。1759年己卯(英祖三十五年,乾隆二十四年)册封王世孙。“己巳祸变”两年之后,1764年甲申(英祖四十年,乾隆二十九年)二月二十日,英祖命李祘承孝章世子之嗣,次年命王世孙代理政务。1776年丙申(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十日即位于西内庆熙宫之崇政门。1800年庚申(嘉庆五年)六月二十八日,正祖大王去世于昌庆宫迎春轩(据说是为英祖的继妃贞纯王后所毒杀)。在位二十四年,终年四十九。葬水原健陵。清朝赐谥恭宣。李祘的庙号原为正宗。1900年,高宗追尊为正祖宣皇帝。
正祖时期,大清帝国正处于乾隆皇帝统治下的全盛时期,朝鲜国内的“华夷之争”到了一个转折点,西方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朝鲜并影响朝鲜政局,所以总体上说处于一个动荡时期。正祖为了巩固统治,强化了一种称为“暗行御史”的制度。暗行御史就是便衣的监察官。这种监察官由正祖秘密任命,穿着破烂衣裳流浪于各地,暗中检举官吏贵族的不法行为。这项德政在历史上非常著名,并为文艺作家提供了不少故事的素材。此外,正祖还宣布接受百姓的申诉。在国王乘舆行列的路上,百姓有权敲打锣鼓鸣冤,只要正祖听见锣鼓的声音,就会停下来听取冤情。正祖种种别出心裁的爱民措施,对百姓而言好比及时之雨,对于权贵而言却犹如烈日秋霜。韩国诸多动漫、影视即以此为背景。

水原华城城墙全长5.52公里,在长久的岁月中曾多处损伤,朝鲜战争时更有许多设施遭到破坏,1975年至1979年又重新恢复原样。但是从八达门到东南角楼的491米却未能恢复。水原华城于1963年1月被指定为第3号史迹,1997年12月与昌德宫一起注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另外华城南门八达门为韩国国宝第402号、西门华西门为国宝第403号。韩国国宝第1号是2008年2月10日被纵火烧毁的汉城南大门崇礼门。
由于军事防御不是修筑华城的首要目的,所以在我看来华城的城墙实在有点水,不仅低矮(一人多高,攻击的话根本不需要云梯),而且城廓只砌筑外侧,内侧利用自然地势用土填埋,即采用“外筑内托”的修筑方式,按韩国方面的说法是“与大自然相互谐和”,按中国的说法是“省钱”。
下面这张照片是华城西门华西门及其角楼。正祖时期火枪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华城城墙上不再有箭垛,而是布满了射击孔。尤其是角楼,看起来和中国人熟悉的碉堡差不多。

下面这张是站在城墙上看华西门,不仅能看出城墙的单边结构,而且能看出华西门的特点——被半圆形带缺口的城墙围绕,韩国称这种结构的城门为“霓虹门”。在我看来,这种结构是简化了的“瓮城”,目的似乎还是省钱。从军事防御的角度考虑,霓虹门可以有效防止撞城车对城门的直接攻击,而且守军站在半圆形城墙上可以给突入半圆圈内的敌军有效杀伤,但是华城防御漏洞实在太多,也不差这么一点了。华城东门苍龙门(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从“苍龙”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东门)也采用了相同的霓虹门结构。

下面是华城北门长安门。大概由于华城在水原北,所以长安门看起来没那么水,结构也是瓮城而非精简版的霓虹门。长安门左右伸出两观,且城内城外均有,作为敌台使用,也有汉阙之意。该门在朝鲜战争时焚毁,战后重建。

水原城的水城门华虹门。该门横跨水原川,有七座水闸,如同虹桥。上有两层楼阁,三间两进,造型别致。水闸外有铁栅栏,防人泅水潜入城中。照片中右上方是访花随柳亭。

访花随柳亭。亭名出自宋词(具体出自哪首,我忘了),此亭北有龙(氵门)池,西有华虹门。

华城西将台。该将台为双层楼阁建筑,位于华城最高的八达山(海拔143m)顶峰,是华城总指挥部。站在西将台上,水原市一览无余,40km以内的所有动静尽收眼底,为进行总指挥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今这里只剩下了楼阁、敌台。

烽墩,即烽火台。与长城烽火台相比,有点迷你,不过可以用数量弥补。

西北空心墩。空心墩是战时使用的观察哨,其城墙下面有洞孔,可以观察外面的动静,每层均设有可进行枪炮射击的洞孔。华城原本有三个空心墩,如今只剩下两个,即西北空心墩和东北空心墩。墩体呈椭圆形,三层,内部为奇特的涡卷式结构。

华城内的显忠塔,为纪念韩战爆发后,海外韩国人“奔赴国难,促进统一”而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