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08:23:07

   《西行漫记

牙子的南非笔记,我今年20出头,最近在南非实习。在各位眼里,我是个典型的毛头小伙子,理应是风华正茂,激扬倜傥的年纪。由于运气好,谋得一份奖学金,现在国外念书。曾跟着L君空谈过一年,受了些许复杂的思想影响,加上现在生活单调,纯粹的离群索居,多有大把的时间瞎想"东西"。应L君之约,要求我记录真实的想法和心态,才为此文,所写不为其他,但求真实与坦诚,谈谈我自己的内心世界。

  ========

  我的出身不能说好,但是也不能说差,在80年代的中国,我的家庭虽是在农村,但是比一般农民还是好很多的,算是那个时候的"中产"了。我爷爷是一位地方小吏,是基层干部中的头头,最高做到过乡镇书记,但是提早退休,为的是让我父亲有份顶替的工作。这个制度,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原因是自家亲身经历的,但总觉得有些别扭,仔细想想,可能也符合那个时候的人情。既然是顶替,当然是给我父亲寻一份最好的工作,当时的县城,最好的就是一家国营的制药厂,工资高,铁饭碗。由于家在农村,周边的人生活大多都没我们家好,所以小时候过得还算舒心。从小学至初中,一路走来,曾经调皮捣蛋,不守规矩,但也有幸没耽误读书,考试都还可以。那个时候自己年纪小,见过的世面也不大,所以也没什么多余的想法。我是1997年上的初中,这对我来说是件大事,对我们家来说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我父母所在的厂子改制了,从国营变成了私营,卖给了浙江那边的某个制药集团,这也意味着,我父亲的铁饭碗被砸了,换成了一个搪瓷碗。这期间,和我差不多同龄的很多人的父母都下岗了,我父母有幸没失业,但是改制后的厂子没火多久,就半死不活了,父母没被逼到那个份上,加上性格使然,所以一直安分守己。后来看别人写的经历,好多工薪家庭在90年代中期左右都是变故丛生,实属不易。从那个时候起,家里的经济条件开始下滑,当然也可能是我上了高中了,世道变得快,而我们还在原地踏步。

  我初中之后的中考成绩不错,被保送到我们市的一中,这是该中学第一次扩招,生源从市内扩展到所有的下属县城,同时数量也比原来多了将近一倍。因此,我的同学中有不少和我一样,来自县城或县下面的农村,而大多数生源还是市内的。我们这些"下面"来的孩子,都是住校的,关系走得自然也比较近。那个时候懂得事情不多,只知道成绩好,考得分数高就有面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对于我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还算是一条标准。也是因为这个标准,再加上自己有些许追求成功的精神,我就一直努力地学习加考试,这么考过来,最后考到了北大。我后来问过和我差不多经历的人,他们也说,当时的想法也是那样,因为考试好能赢得尊敬,能享受那份成功的快感。不过,这份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进了北大,像我这样的人很快就不知道怎么去寻找成功了。其实,不是我们落后,也不是能力不济,而是在这里,成功的定义太多了。

  我写这些,是因为曾经与L君讨论过为什么要追求更好一点的生活,我当时说,普通的老百姓还是能过好一点就愿意过好一点的,但是L君觉得不是,他说老百姓是得过且过,过一天是一天。我总结自己的学生生涯,觉得自己一直那么努力,谋求高的分数,其实在当时看来,也是为了比别人过得好一点,看起来有面子,多一些让自己骄傲的资本。这就是那个时候的成功,而像我这样的人,一直有追求那种成功的精神,所以我才努力,才刻苦。如果换到一个比谁更堕落,比谁更贪玩,比谁更能泡姑娘就算是成功的世界里,我可能也会追求这样的成功,因为标准变了,我为了追求成功,也得变。但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事实是,我们打小一直被教育着:你学习好,就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意味着你能生活得比别人好……我想这些话,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原来这才是背后的逻辑,而这个逻辑,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家长更是非常清楚,并且被他们称之为"大道理"。这所谓的人生大道理,说白了就是过得比别人好一点。家中父母,肯定是最疼自己孩子的,教给我们的,肯定也是最实在,最顶用的,而这个道理,现在看来,"很好很强大"。

  当然了,这个过得好一点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可能多拿点工资,生活稳定,夫妻和睦就算是幸福了,而对于另外的家长来说,可能希望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这一点,也是我在北大里面体会最深的,即所谓成功的定义实在太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各位前辈大多可能也是北大的,我想北大的好处,很大程度上来看,是不限制我们的发展,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做自己的选择。一个人走什么路,应该是,大多数情况也的确是自己选的。而这个选择的过程,很多时候也是非常痛苦的。

  ========

  于是就说到了选路的问题。这也许是围绕我大学四年(也可以说是5年)的中心话题,我一直在想,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具体来说,就是走什么样的路。我与同班的朋友聊天,也常常说这些,朋友现在美国读硕士,是自费的,非常辛苦。她说我们这一代其实很幸运,因为各种道路都摆在我们面前,任我们自己选择。可是这种自由度太大了,反而又成了问题,俗话说选花了眼,看着这个好,也盯着那个好,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到最后很有可能几条路都去尝试,反而不知道哪一条路走,于是迟疑不决,弄的自己痛苦,并且顶着青春酸楚的幌子,将这些难受的经历贴上一个标签,顺手递给后来人。

  我相信有些人是早熟的,他们在大学的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要么是主动的,要么是被动的。举个例子,我认识很多理科的学生,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一开始就努力学习,把成绩维护的非常之好,然后提前安排各种出国考试,托福,GRE,为了就是到最后能申请到一个好的学校,继续读博士。这些人当中,有些是真的对学术感兴趣,打算从事这个行业,但很多不是真的就对学术感兴趣的,可是为什么还要出国呢,原因是不出国还能干嘛?这些理工科的专业,基本上没法找到好工作。生物系的同学跟我说,他们系前几年有个找工作的去了燕京啤酒厂,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这样一对比,很多人当然不愿意找工作了,毕竟在美国读博士,收入也还算可以,面子上也说得过去。还有一些人,是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不出国的,要本科毕业就找工作的。这样的人,我也认识一些,他们很早就开始专注于职业化的道路,找实习,甚至放弃了谋求多好的成绩,因为实习耽误时间,会经常逃课之类。但是这也不妨碍他们的成功,因为只要你认定一个方向,走下去,你自己觉得成功,就可以了。这也是我所说的,北大有关成功的多元化定义。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还是很幸运的,因为我一直在按我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进北大的时候,按高考成绩其实可以选任何一个系,只不过当时好多系在我们省不招生,我在填志愿的时候随手填了个新闻,但是后来实在不喜欢,就决定转学政治。北大的政治分两块,国关和政管。相对而言,国关比较老,师资也较全面,我就决定转到国关去。从04年开始,在我考虑自己的前途时,我就把未来的一些大致想法规划好了,我想出国读政治学的博士,然后回来中国,我想去政府部门做政策研究,或者去大学里面当个老师。我做这个选择,根据的是自己的性格以及身边人的经历带给我的经验和反思。我想,我还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人,愿意去做一些事情的。每个人既然活在这个世上,都是不甘心被历史的舞台所抛弃的,尽管我们知道那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有些人用物质生活来满足自己,有些人追逐权力,有些人浑浑噩噩。我现在倒是觉得,那些浑浑噩噩的人,反倒是幸福的,想那么多干嘛呢。可是自己毕竟做不到,我一直觉得,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还是做点事吧,或者说白了,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怎么舒服怎么来。那对我来说,相对舒服的事情就是自己有空就读读书,这份工作相对轻松,而且也受人尊敬,也许运气好,还能写本什么东西,成个什么学术人,算是在历史的大书里留下了点痕迹;也想过做个幕僚,指点江山,但是自己不喜欢做那种直接涉足政治的人,喜欢幕后策划。记得以前跟lingyan聊,他说他要追逐的权力就不是世俗的了,他想做个上帝,精神领袖。这种梦,恐怕是不会成真了。不过话说回来了,精神领袖也分好几层的,好一点像耶稣,孔子,释迦摩尼等等,差一点的,如张角,黄巢之流,怕是也想走这条路的……lingyan可别打我,呵呵。看来做什么事,都有做得牛的,做得差的,那要是稍微有点追求的,估计都想成为那个牛的。或者起码以此为榜样。比如好多炒股的要学巴菲特,挣钱的都想成为比尔盖茨。而我呢,当然也有点理想的,也想成个什么人……也许最后成了仁,也就是不成功嘛,这几乎是99.9999999999…%的人宿命。金字塔尖永远只是站着一个人,另一个想站在他上面,底下就又得无数垫背的,而随着时间的积累,越到后面想超越前人就越困难。不过我们总不能成不了那个最牛的,就跳楼自杀啊,而什么都不做也不是最佳的选择,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你不快乐,你肯定觉得自己憋屈,也即你还没修炼到那种淡定的程度。所以说,大多数有点想法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最高目标的,但是我们还是在做事,因为如果不做,我们不快乐,自己会觉得别扭。

  ========

  回到我自己,我一直在努力走自己的路。我考了托福、GRE,联系了这个领域比较出名的教授,为的无非也都是能申请到好的学校,实现自己追求的那个目标。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而且我始终觉得自己付出的不够,因为我还是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我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因为事实上我觉得我并没有全心的去做,我觉得事实上我可以做得更好。可是问题来了,我突然发现,我不太想走这条路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结起来,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价值否定,二是现实的经济因素。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一直觉得我做这个,是有意义的,起码我自己赋予了其意义。但是随着自己了解的越多,发现那些意义都是胡扯……举例来说,我学的是政治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当我学的稍深之后,我发现这个所谓的学术圈不是我想的那样,是个创造知识的地方,我现在甚至看来,社会科学就是创造废纸的。我们看的那些文献啊,这个理论那个理论啊,根本就是无聊透顶,跟现实生活几乎没什么关系,对老百姓也没啥用,也谈不上什么高深莫测,只是那些学者们自己故意把文章写的不一样,用一些莫须有的词汇,好多都是自己创造的,美其名曰抽象概念,是科学研究的必要一步,等等。这个想法,不止我一个有,我现在的同班同学,一个加拿大的姑娘,也这么说。我跟她抱怨说为什么这些学者要把文章写成这样,她也跟着我抱怨,还说可能是他们故意这样以显得他们有学问,然后别人看不懂,他们会自以为高深。连一个母语是英语的人都这么觉得,看来不是我英语差,是这个圈子就这样。社会科学的杂志很多,可能有5%是存在实质内容的,其他的都可以当作是废纸,为那些人评教授,评职称,多发文章数服务的。不要以为老外不比这个,除非个人修炼到一定程度,心态非常淡定了,大多数圈子里的人还是追求这个的,发的文章多,能评上教授,于是意味着终身教职,意味着在社会上被人尊重,有话语权力,以后从政,或者是拉钱拉项目就更容易。欧洲这边很多教授都会在家门口的门牌上把头衔写出来,Dr这个词包含的东西,对他们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可是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如果要我选,我更愿意做些实际的工作,实用一点,操作性一点,哪怕是做个默默无名的公务员,我也觉得,恐怕我对社会的认识也要比呆在校园里的社会科学家们深刻一些。起码酒桌上的规则,官场的习气,我体察的更深,这是我更愿意做的,起码我对其赋予的意义已经比前者多了。这是我心态变化的第一个原因,恐怕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个因素很简单,说白了就是首先我干这行不招人待见,而且还没钱……我想自己也有年少轻狂的时候,视金钱如粪土啊……觉得这玩意真俗,现在看,一点都不俗。对我印象最深的,恐怕也是L君至今记忆深刻的,是我们开学术会,有人为了几块钱的停车费特意赶回来要求报销。当时真的是当笑话,乐了好久。现在看来,人家也不容易。我后来接触的学者多了,特别是普通的学者,不是那种身家万贯,有背景有经济实力的,而是那种要考虑老婆孩子,要挣钱糊口的。说实在的,过的不容易。举个例子,我们国关的有个老师,他到现在还不是副教授,因为没什么关系门路,本系博士出来的,也不算是海归啥的,研究的国家也不是最热门的美国欧洲,生活相对还是蛮清贫的。他跟我说过一句,现在是写东西卖钱,用来买书。他老婆在中央部委工作,两人刚有孩子,有孩子之前买的房,这基本上就差不多花完了两个人的所有积蓄,然后买书的时候,看到价格稍微高一些,都要掂量很久的。一个普通的老师,搞社会科学的,挣得很少。我前段时间刚好看到美国的统计数据,受过本科教育的平均年薪是5-6万美元,而读完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之后的年薪,比如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甚至低于这个数……说白了,学这个东西没啥用,起码社会并不那么需要它。当然了,我们可以声称做一个事情,不能那么在乎钱,我绝对认同,因为自己曾经这么想过,而且这么坚持过,可是我现在觉得,也许有钱可以让某些事情变得更容易。我想各位前辈接触到的一些知名教授,恐怕知名也并非完全因为学识。最简单的,我的同学里有自费去美国的一流大学读硕士的,然后再申请博士就容易,而我没法这么申请,因为我没办法自费去读硕士,我只能在欧洲找个给我钱的硕士项目,读完再说。这就是差别,因为经济基础导致的差别。我想说,我父母至今住的房子还是70年代的旧房子,他们虽然生活上不需要我的支持,但是我心里是很愧疚很不安的,像我这种家庭的人,应该是毕业了就找工作挣钱的,但是我没有,因为我觉得我想追求自己的生活,稍微给自己那么一点自由。其实解释起来也容易,如果我不按照我自己的这些想法去做,我会不开心,所以我才选择走这条路,至于会不会走下去,那是以后的事,等我自己权衡好了,觉得哪个对自己更重要,我做哪一个更快乐,更舒心,我自然会选择哪一个。

  这些话,其实在心里纠结了很长时间。我还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没有被生活的压力打垮,没有那么早放弃。但是这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是想放弃的,只不过一点一点的坚持了下来。人还是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去追求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所以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而且我非常感谢自己父母的体谅。

  ========

  可是,当自己想改变的时候,比如我也想过,不能再那么理想化了,现实一点,去工作挣钱吧,因为总得面对这个事情。我突然发现,我自己几乎什么都不会(会思考的人,杀人放火的活儿干的也不会差)。我花费了我的大部分精力去准备出国考试,尽管成绩一般;花了不少时间去尝试做点所谓的研究,但是结果也一般。哪有那么多至善至美的呢,虽然我有自信我做的比别人好,但是我并不乐于去发表文章,图点虚名,我觉得自己做的时候,很快乐,而且确实有人肯定我做的东西,对我来说这就够了。但是我确实是不会任何求生技能……这个东西不难学,可是问题是,那些招聘的人,有不少是只看些虚名的。我有个同学,找工作的时候,各种造假,简历里多数的东西都是假的,然后好好的圆谎,结果找到的工作还很不错。这是07年的事,但是好多实在的同学,却找得不怎么样。也许怎么讲假话也是一种技能(假不是贬义词,也许它离这个世界更近),但是我想那些人力资源部的人在招聘的时候,是还没发现这哥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如此之强的。而有时候人又不得不认命,比如这年头不好,遇到经济危机,好多人跟我说真是毕不逢时,这玩意一般老百姓谁能预测到啊,只能自认倒霉。但是毕竟还是没辙,该生活还是得生活。我有时候是觉得,这样为谋生而讨工作很悲哀(不悲哀,在谋生中寻爽,在爽中求生,昏昏顿顿中就可以了,问题搞大了,自己接不住。),可是现实又逼着我们不得不这样,恐怕是我还没成熟,还很幼稚,可是现实了成熟了又如何,我还是会觉得自己如果整天为了钱而奔波,也还是有点可悲。也许等哪天我超脱了,有了足够多的钱,不用考虑买房子,不用考虑生病看病,不用考虑父母的生活,不用考虑孩子的花费,我就可以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比如我一直特羡慕会弹钢琴的,可是我自己啥也不会,以后有钱了,我也买个琴,找个老师教教我,我自己恐怕是成不了啥了,但是自娱自乐,我自己觉得爽就成。我看大家写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我现在的目标是,最好是老了能在夏威夷有个房子,没事看看海,或者至少就在海南岛,也算是有海了,也暖和,没事晒晒太阳,瞎想些事,就够了。

  还能期望什么,有多少人相当国家领导人,可是国家领导人10年之内都是那2个人,一拨一拨的青年才俊,有家世有背景的多了,真正能走上那个位置,还是那1-2个。大家都有青春年少的时候,都有激扬轻狂的时候,过去之后,都是过日子。前段时间跟一个同学聊,她说她妈妈跟她讲电话,说你们现在别看什么事业啊,前途啊,多重要,到最后,都是一样吃饭睡觉做爱。这三件事,才是最实在的(你睡了吗?),才是生活本身。我把这个写出来,各位前辈给评评吧,她母亲也是40多将近50的年龄,可能跟各位相近。

  要我说,事情还是要做一点的。不过我读完凌总写的那句快乐是件伟大的事,对自己的选择倒是突然茅塞顿开了。其实我做的选择,就是为了自己的快乐。我上次跟lingyan讲电话,我说我才不会在国外呆呢。我的理由很简单,我不是不喜欢这里,也不是这里不好,只是这里不适合我。在国外,努力一点的中国人,混到中产还是容易的,有车有房,绝对不难,但是我不稀罕。我宁愿在北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可能在国内我买不起奔驰宝马,可是我认了,我开个丰田,实在不行买个奇瑞qq什么的。可是我能吃到好吃的啊,我想什么时候吃火锅就什么时候吃火锅,想什么时候打牌就什么时候打牌,想什么时候回家看看就什么时候回家看看。我用不着天天说外语,我非常不喜欢说外语,中国话多好,我说着舒服。没事听听相声,或者我去夜店里找中国mm(好),那也比在国外容易些。有些人说他们不习惯国内的工作环境,什么人际关系复杂,要考虑的多,人情世故都要照顾,可是国外照样有,而且绝对更严重,中国做的再好,还是个小职员,永远不是领导,而且你也不敢得罪老外。有些人是为了个身在国外的虚名,非得赖在这。对我来说,我觉得我在国内更快乐,而对他们来说,可能在外面更好,尽管生理上心理上也受委屈,但是还好,比起在国内快乐,那就留下好了,个人的选择,自己承担。

  说了这么多,也许看起来都是废话,在前辈们看来也可能极其幼稚,不过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对各位毫无益处,我自己也觉得有价值,呵呵,等过几年再看这些文字,肯定是别有一番想法的。说到最后,我想我还是会坚持自己的初衷,努力做点事情,好歹都要做点事情,不管做什么。人活一次不容易,能活得长一点更不容易,能活得精彩一点就更不容易了,所以好好珍惜,选择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去做,不让自己受委屈,也许这就是自我,但是这个最真实。有句俗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心里清楚。

  ========

  其实大家看完了之后,也许会觉得我并没有什么困惑啊,活得蛮好的。我想说,我只是尽力地在过好现在,至于以后,我现在没法考虑那么多,我想,继续跟着感觉走,等到自己舒心了,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了,选择也自然就完成了。

  对前辈来说,我这些话可能些许幼稚,不过对同龄的年轻人来说,我的这些话,算是跟大家坦诚相见吧,希望与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