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行漫记(九):青海湖周边一日游(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2:42:38
第十六章  青海湖和金银滩的魅力
过倒淌河,就远远的望见一抹碧蓝的天海相连的美景,那就是著名的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湖距西宁150公里,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它长105公里,宽63公里。说不尽青海湖的魅力,身处其中,感觉到人的一生如没到过青海湖,那简直就是终身的遗憾。这个感觉非常的强烈!
在青海湖边,有个码头提供游客登船游湖。但打动我的是青海湖畔的那最夺人眼球的特点: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黄色的大色块加上蓝色的湖海和蓝色的天,一种几何形体的美。在家乡见惯了油菜花的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普通的油菜花在八月份的青海湖,在远峰,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却是如此出奇的美丽。可能,这是因为所处的大背景不同之故吧。家乡地处江南丘陵,视线很容易被遮挡,而此地,更多的是一望无际,一望无际的远山,一望无际的蓝天,一望无际的湛蓝湖水,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
在青海湖吃过午饭,被一拨又一拨的十岁左右的晒得黝黑的藏族孩童拦住,请我们和他们合影。看着他们穿着正宗的彩色小藏袍,和游人说话的那成熟劲,都免不了尽量满足。代价是,需付给每个合影的孩子一元钱。这就是当地藏民的生财之道。一天一个小孩几十上百元,以我们看,应该没问题的。
下午,沿着青海湖,车子从湖北边朝沙岛、金银滩开去。沙岛没什么意思,但一路上在广袤的高原上,那一条如白色长带般漂亮的马路永远没有止境的伸向前方,两边不是漫漫黄沙,就是稀疏的草原,那印象真的是挥之不去的深刻。北倚祁连山,南临青海湖,西连热水滩大草原,东借湟水河与湟源、西宁相连;金银滩草原面积570平方公里,是环青海湖最平缓、牧草长势最良、植被覆盖最好的草原。由于金银滩草原在夏季盛开金露梅、银露梅两种花而得名。金银滩大草原,不仅是建国初期中国国产故事影片《金银滩》的拍摄现场,而且是采音弄曲60余载享誉海内外的“中国西部歌王”作曲家王洛宾先生20世纪40年代初到此体验生活和采风的地方。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从金银滩传出,传遍整个中国,并风靡海外,远播异国他乡。金银滩以其宽广的胸怀成功托起了中国强国之梦,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这里诞生。金银滩和原子城在一起。五十年代中期,霸权主义的核讹诈日益加剧,面对核工业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军事抗衡、贸易竞争、技术较量的敏感领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作出了建立中国核工业的战略决策。高寒边远的金银滩便沉重地走进了历史的铁幕。从青海湖向北驱车,过沙岛,就进入当年的军事神秘禁区金银滩草原时,第一帘映入视野的,便是“两弹”研制成功的大型花岗岩纪念碑。整个碑高16.15米,象征着1964年10月16日15时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碑端为不锈钢圆球,昭示着中国人民终于圆了原子弹和氢弹合二为一的梦。碑文镌刻着该基地在研制“两弹”中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和中国的核立场,总共600个字。纪念碑左右两边分别是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时的烟云浮雕,以及爆炸成功的时间,正面为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碑名“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今天的游程,可谓美不胜收来形容。一望无垠,水天相接,色彩斑斓,对这些成语我开始有了深刻的体会。最主要的是,身处这些地方,可以暂时忘却身外的烦恼,可以静心,可以洗涤灵魂。从这天起,我开始理解藏族同胞对佛教那种虔诚的无可名状的崇拜了。
回来时,高原缺氧,又让我头疼的很厉害。
回到西宁,坐去互助的中巴,赶紧休息。不一会,头疼好多了!
这是在西宁的第三天,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