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考量中国,互联网架起官民之间的桥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36:30
 
2008年07月21日21:36人民网
相关新闻:
【调查:您最希望与哪位官员“网聊”】
【专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
【专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同网友在线交流】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工作人员畅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
【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
【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
马馼、周济、杨洁篪成网友最想"网聊"部级官员前三
人民网北京7月21日讯 昨日(2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个月前,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谱写了中国最幸福“网事”。一个月来,广大网民通过与总书记的在线交流,知道中南海也在“网”集民意,一直都始终处于幸福、感动之中。一个月后的今天,我们一起回味着总书记那亲切、坦诚的回答,广大网民也深深地体会到我们党更加透明、开放的执政风格。
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民直接对话,成为广大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官员上网也瞬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网民希望更多的官员“触网”,“网事”不再如风,而是架起官民之间的一座重要且简洁的桥梁。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所说那样:“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胡总书记关于互联网的新思维  6月20日,《胡锦涛同网友在线交流》成为各大媒体头条新闻。显然,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社时通过人民网与广大网友交流,表明了他对网上民意的关注,网络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网络正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改变中国政府的执政方式和理念。胡锦涛用自己的行动向各级党政官员表示:要懂得这条沟通渠道的重要性,重视网络民意。
胡锦涛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人民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这次胡锦涛上网20分钟,强国论坛一度挤“瘫”,反应了网民对高层领导人上网的高度关注,网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均是国家大事,例如:如何才能让中国广大基层公务员做到像您和温总理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总书记,户籍制度什么时候改革?老百姓对公款消费意见很大,能否把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取消?请问房价啥时候才能降下来?这种无形的导向,力量很强大,我们平常没有意识到。
互联网现在已经影响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青年一代人,它所形成的一整套规范也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世界与国家秩序。假如没有互联网,传统传媒与社会的关系,通常是修修补补的小改变,而互联网带来的却是革命性的变革。胡锦涛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人民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这表明我国的最高领导层已经站在世界传播技术的制高点看待、使用互联网技术,用于与人民的即时沟通。
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和运用,是胡锦涛的一贯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2年1月,他就指出:“宣传思想战线从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2004年,胡锦涛主持下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确认了以下任务:“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2007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指出:“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这次胡锦涛给予互联网的解读是:“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个论断是深刻的。现在面向社会表达思想和情感,已经成为每个有能力上网的人极为普通的事情。领导人上网,意味着与普通人可以直接对话,拉近了权力与人民之间的距离。网民个人的意见,也可以通过网络,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放大,形成舆论的话题。
各级党政领导人上网会将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党和国家的正经话题上
网络动员有四个特征,即动员成本的低廉、动员主体的隐蔽、动员过程的互动、动员能力的超强。基于这些网上传播的优点,胡锦涛表扬人民网“积极引导舆论,热情服务广大网民,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网络为意见和信息的交流和流动提供了一个群体环境下的场域,议题的生成和扩散基于群体互动而实现。在群体成员平等参与的条件下,有一些群体成员会积极参与讨论,不断提出引人注目的个性观点,发起广受关注的话题,吸引大量的成员参与讨论。他们即网上的“意见领袖”。只要各级领导能够经常在网上与民众沟通,他们就会比网上的一般“意见领袖”更有明星意味,这对于实现领导,不是更方便和有效吗?这种情形,正是胡锦涛提出的“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网络多种传播模式的协同,从速度和广度上推动了议题在网络上传播。只要议题能够引起足够多的网民关注,就可能使这个网上社区成为议题的策源地,通过每一个可能的节点在网上广泛传播开来。正是由于这个网络传播的特点,以往的社会动员模式将有很大的改观。网络的匿名、开放、互动,使信息能够进行跨越时空和地域的传播,增加了动员的效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网络作为交流平台是开放的,网络群体在对某一个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丰富的信息。但是网络群体并不像现实生活中的小群体那样,有一套正规的组织决策体系,来筛选、判断有质量的信息。丰富的信息并不一定代表这个议题的全面情况,群体偏向于寻求与已有观点相一致立场的信息。网络群体对该议题的解读框架,往往决定了对已有信息的使用程度和方式。这也就是网络意见容易走向偏激的原因之一。在政治话题没有被引入网络的时候,这种倾向不时造成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等走极端的现象。如果各级党政领导人通过网络与人民直接沟通,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党和国家的正经话题上,有利于提升网民的素质。(作者陈力丹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方华明)
网络由草根接近庙堂
 
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
或许还有不少官员不喜欢网络,但是明智者已经开始选择正视。黑砖窑、华南虎、瓮安事件,无不发端于网络,并对地方执政者形成了强烈冲击。
万人上网对话聊天,其中必有我许多的老师
谁是第一个触网的高级官员,无从考证。
呙中校是个瘦削干练的年轻人,2002年底,27岁的他以“我为伊狂”的网名在互联网上发表《深圳,你被谁抛弃》。这篇网文从深圳大企业迁都上海、人才北上发展说起,广泛而深入地谈到深圳的人才引进、投资环境、行政效率、国企改革以及文化氛围等诸多方面问题,试图回答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在全国战略地位下降和特区何去何从的问题。
该文吸引全国上百万网民参与讨论,《新周刊》评论这场讨论“终结了网络灌水只有调侃和宣泄的浅层次价值的命运”。
2003年1月19日,当时的深圳市长与“我为伊狂”见面。
2003年底,时任外交部长的李肇星走近网民,在外交部网站“中国外交论坛”和新华网“发展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成为首位参加网谈的部长。
交流中,李肇星表示“相信会从网民中学到许多东西”,他说,“我的那位古代同乡(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万人上网对话聊天,其中必有我许多的老师。”
2003年或许是高官触网历史中值得记忆的一年。在这一年,人们知道我国的最高领导人也上网——在广州,胡锦涛总书记对一位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在北大宿舍对几位大学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
“LYIC快来看”
越来越多的高官开始触网,而且形式多样。
2006年7月26日,刚刚履新广西区委书记的刘奇葆在面对全区主要领导时直言,很多网友的留言给了他很大压力,同时也给了他很大动力。他还说,“不能愧对中央的重托和群众的期待,也不能愧对网友的信任”。
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在2006年10月23日发出热帖《关于宿迁人的行为举止细节问题》;同年11月,他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张新实的博客有两个,一个在人民网,一个在新浪网。检索他的新浪博客,一共20页,每页20篇,也就是说一年多来他已写了400篇博文。进入2008年7月才10多天,他已经写了4篇博文。
2007年春节,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红网论坛用实名注册,发帖向所有网友拜年。
洛阳市委书记连维良将网络作为自己的工作平台。2007年6月,大河网论坛“洛阳城事”的网友惊喜地发现,作为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的连维良,不仅经常来这里浏览帖子,而且对网友反映的各类问题做出答复。
连维良的ID是LYIC,他的帖子标题常见句式是——“关于XX的初步答复”,一般先列举网民提出的问题,然后告知处理结果。
“LYIC”是绝对的明星,“强烈要求LYIC介入南昌路事件调查并公布结果”、“问LYIC洛阳玻璃厂何时搬离市区”、“LYIC快来看:孩子在校发生事故的事件应向谁反映?”……一时间论坛上满是这种格式的帖子。
让上网成为官员“第五习惯”
当“黑砖窑事件”后,那个省的领导曾在总结中谈到,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和教训就在于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没有及时作出正确的回应。“有一次,我起码打了十几个官员的电话,问他们‘有没有看网上’,都说没有。”
现在的情况开始变化了。
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主动运用网络。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是这方面的“高手”。2008年4月17日上午,汪洋和广东省长黄华华与26位网民见面,请他们为广东发展建言。“过去网上‘华山论剑’,今天珠岛‘会面拍砖’!”
事实上,早在2007年6月,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汪洋就曾公布个人电子邮箱,向全球网友请益,他还两次约见网民代表,20多次以个人名义回复网民来信。
2008年6月2日,20余位为江西发展建言献策的网友走出虚拟世界,与江西省委书记苏荣面对面。整个交流活动通过人民网等网络媒体的直播,吸引了全球840余万网友的关注。
“网络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苏荣说,“通过网络征求意见,来得更直接、更广泛。”
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38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强调,要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论者指出,时事论坛如此火爆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中国公民反映问题和发表意见的渠道不健全,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可以直接与国家和社会发生联系的途径。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的一段话很有见地。2008年2月,强卫在青海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今天,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
他还呼吁,“作为地方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我们还要养成上网的习惯,让上网成为我们的‘第五习惯’。”(《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舒泰峰)(特约撰稿杨岚对此文亦有贡献)
一个老网民的政治梦想:说有用的话给有用的人听
 
应该用合适的方式告诉广大网民,你们的意见正在被政府重视,这样才能鼓励网民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写出来
2008年6月20日早上8点,66岁的刘古平刚起床,还有点儿迷糊。
他习惯性地打开电脑,进入人民网强国论坛的页面,一则刚刚发布的论坛公告,让他顿时睡意全消——胡锦涛总书记将同网友在线交流。
“他真的来强坛了?”这个头发花白的“政治发烧友”兴奋莫名。
老刘翻出了强国论坛一个“版主”的电话,抄起手机拨了过去,那位老兄急匆匆地回答:“我现在忙得很,不说了。”当老刘再次冲上强国论坛,他发现自己已经进不去了。老刘印象非常深刻,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那天强国论坛的“网络堵车”,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多。
没能对上话,老刘多少有些失落,但是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看来中央是重视我们的”。
“老百姓有很多东西想说,我们渴望倾诉。可能我们说的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是如果总书记真的能够听见、看到,对我们来说,那就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绝大部分常发原创帖的人是中立的
已经退休、家住江苏徐州的老刘,语气坚定,声如洪钟。
他原来在一家电子企业做办公室主任,提前内退后每月拿1000多元退休金,一直住在徐州师范大学奎园校区。身体好,精力旺盛,就总想找点儿事做。老刘凭着自学的电脑知识,成了院里的“IT精英”,谁家电脑坏了,网络出问题了,他就去免费修理。
“小区里雇个网管,一月总要一两千元,有我,他们就可以省一笔钱了。我是一个穷人,但是我不在乎,多关心社会,总比自己享乐重要。”老刘说。
除了吃饭、睡觉、做“义务网管”之外,剩下大把的时间,老刘基本都泡在了网上,“再忙再累,每天最少也有五六个小时在论坛里。”他平时经常上的网站除了强国论坛外,还有新华网的发展论坛。
在这些论坛上,“圈里人”经常依据观点倾向,把某人定位为所谓的“左派”和“右派”,老刘说,他算是中间派。
“一些年轻人思想更激进一些,有时候走点极端,他们中有比较‘右’的,也有很‘左’的,但是绝大部分经常在网站上发原创帖子的人,都是上了点年纪,对社会了解比较客观的,他们是论坛真正的活跃分子,这部分人,恰恰通常是中立的。”
老刘说,强坛上有一个知名网友,叫“我要发芽”。老刘一直非常关注教育问题,当浙江大学的教授吴华提出要实行“教育券”(西方的一种教育产业化制度,在“学券”的流动中实现优胜劣汰,以医治公立学校的“集权过度症”)的时候,他写了一个很长的帖子,放到论坛上,表示反对。而“我要发芽”是支持“教育券”一派的代表人物,当即向老刘挑战。两个人的网上论战,持续了近一周。
据老刘说,他和这位老兄在网络上已是非常熟的朋友,在有些问题上观点还相当一致。“观点分左右,人不分。”这是老刘对朋友的基本判断。
照老刘的话说,这种“对事不对人”做法,在中国的政治性论坛中是种公认的规则。“论坛是一个舆论场,在这其中的人,其实是不分左右的。”
年轻人,你们需要有点政治热情
政治热情这个东西,对于老刘来说,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老刘上网的历史从2000年开始,接触强国论坛则是在2002年夏天,他感觉终于又找着了一个“睁眼看世界”的窗口。“我记得那时候论坛还有些散乱,但是大家思想很活跃,信息量也大,我一下子开窍了,后来几乎每天都要到论坛上去溜达。”
他最先接触到的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事件,就是几年前引起很大轰动的“替父申冤事件”。那时候,论坛里到处都是关于这件事的各种议论。老刘觉得网友们热烈回应的场面,比事件本身更有吸引力。
6年时间里,老刘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向年轻人学习思维的活跃”。后来,强国论坛专门辟出专区,类似“网友自由地”,老刘做了这块“自由地”的“志愿者”,从2005年开始学着做网页。
2007年,强国论坛决定编《强国新闻周刊》,老刘成了这本网上新闻周刊的主编,“每周四五个专题,大约十篇文章,都是网友的原创,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做到第37期了。我还做了十七大特刊和两会特刊。”老刘马不停蹄,他说近期的主题是“周老虎”反戈。
老刘说,他的脑子几乎是24小时搭在“政治”这根线上的。“对咱们国家的很多问题我都关注,而且是全方位的关注。腐败问题、西部农村教育问题、三农问题,我尤其感兴趣。我给论坛写文章,但是我不揭短,也不走极端,我就是要把我很长时间的思考,说出来给大家听。”
老刘和老伴儿结婚30多年,从来没一起出门旅游过,2007年5月,老刘决定带老伴儿去苏州玩。“我干吗不去别的地方偏去苏州?我有我的用意。”老刘对这件事得意得很。
这位将近70岁的老爷子,到了苏州,就拉着老伴儿找到苏州市农业办公室主任。“民工的孩子要上学,必须有暂住证,还要有生活来源证明,没有就上不成。”第一次俩口子的旅游,成了老刘的“政策调研”。
“我没指望当政治家,也不期望所有的老年人都像我一样热心政治,但是我觉得有必要跟年轻人说,‘你们需要有点儿政治热情。’”
告诉网民:你们正在被政府重视
自己发出的声音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回应,其实是老刘非常在意的一件事。
2004年,老刘在强国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义务教育的义务是谁的义务》,在网上引起了很大轰动。
“我当时提出来,《义务教育法》需要修改,尤其是免费的问题和强迫义务教育的问题,后来国家真的修改了《义务教育法》,而且跟我当时的建议非常相似。我不能说是有关部门采纳了我的意见,但是这篇文章在网上引起的巨大争议和讨论,最终可能真的影响到了国家决策层面。”这件事让老刘大受鼓舞,对“网上参政”信心倍增。
“世界政要也是要通过网络向公民征求意见的!”老刘很坚定——“网民参政绝对是大势所趋”。
在老刘看来,网络最大的功劳,是让大部分网民都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不管是对是错,至少是真实的。只要是发原创帖子的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被别人重视,尤其是被政府重视,甚至采纳。这是发表政见的网民心中最大的期待。”
“我想给中国的政治性论坛提一个建议,”老刘郑重地说,“应该用合适的方式告诉广大网民,你们的意见正在被政府重视,这样才能鼓励网民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写出来。总书记到了强国论坛,我更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6年了,老刘的“网络政治生活”还在继续,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他都始终保持着一个“发声”的姿态——说话,说有用的话,说给有用的人听。他的“发帖列表”拉得很长,他的政治热情也保养得很好。他似乎总在想,下一个建议,该提给谁?(《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米艾尼)
人民论坛:用网络的力量推动中国
何振华
 
  这是亿万中国网民仍在回味的“幸福网事”,也是自1994年互联网接入中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一个瞬间。  6月20日,当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中国互联网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正如网友所说“这短暂的几分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它让人回望互联网在中国风生水起的不凡历程。十几年间,一个信息时代的后来者,奋步疾行,让新技术在五千年文明古国活水涌流,终成波澜壮阔之势。2.3亿活跃其间的参与者,成就了中国“网民人数世界第一”的地位。  它让人感慨中国互联网从网络发烧友的娱乐工具,到社情民意表达广场的迅速演变。中国现有BBS论坛130万个,规模全球第一。网络的兴盛,大大拓展了中国社会的舆论空间,深刻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让人欣喜互联网从信息时代新发明,到治国理政新平台的可喜进步。“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非典肆虐的2003年,总书记对网民的回应,传递着党中央重视互联网和网络民意的决心,坚定了亿万网民通过网络参与国是的信心。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下,年轻的网络,与一个历经80多年沧桑的政党紧密结缘。互联网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政治有序参与的新渠道。  总书记也是网友!会“抽时间尽量上网”,“认真地去阅读、去研究”网友发出的帖子,把互联网作为“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这样的信息,体现着党和政府通过互联网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远见卓识,让人重温十七大清晰而坚定的声音:“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意味深长的是,蓬勃的网络民意与最高决策层的思谋,在许多层面水乳交融,让互联网成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性力量。从广州“孙志刚案件”到重庆“彭水诗案”,从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到奥运圣火传递,近年来,互联网的力量已充分显现。在抗震救灾让世界动容的民族悲歌和英雄壮歌中,更有互联网催人泪下也催人奋进的乐章――  截至6月10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共发布抗震救灾新闻29.5万条,新浪、搜狐、网易、腾讯整合发布新闻26.4万条,8家网站新闻点击量508.5亿次,跟帖量3650万条。海量信息,激情文字,使互联网迅速成为震后“即时通讯”,推动中国大规模实现了梁启超112年前呼吁的“去塞求通”。互联网呈现的大视野里,人们看到了坚强的领导、不屈的精神、伟大的国家。  这一切,见证着网络的巨大影响,提醒我们在舆论引导新格局中,在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逐步推进的今天,能否通过互联网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快速广泛的沟通平台,不仅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量,更是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检验。  而今,总书记与网民的直接对话,让亿万网民看到一种责任,也向各级领导干部发出强烈信号――  抓住信息化的历史机遇,用网络的力量推动中国。    ·视频: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社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言论集:中国网民的节日 胡总书记在线与网友交流      ·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问候网友并同网友在线交流      ·直播: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      ·网友热议:总书记和网民交流开创历史先河      ·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聊天引热议!你也进来说两句      ·专题:庆祝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
网络公民意见引来执政者关注和对话
 
据瞭望东方周刊 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共有2.1亿人,这个群体仍以每年数千万之巨急速扩张。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些体量庞大的特殊群体——特别是其中对时事政治和社会话题有兴趣和热情的一群人,逐渐展现力量。他们推动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他们使周老虎现出原形,他们在反对藏独中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他们还使瓮安事件迅速为外界所知……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强国论坛网友视频聊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殊方式表明了国家对于网络意见的重视。
强国论坛主编刘红对本刊记者说,有的网友发帖写道,“以前只是泛泛地议政,现在好像获得了一种参政的感觉”。
本刊的这组报道,特别关注洋洋数亿网民中的“网络公民”——那些经常在政治性论坛发表原创观点、热衷探讨社会重大问题的网民,希望以小样本的简单调查,大致勾勒出他们的面貌。
种种迹象表明,网络公民不是“乌合之众”,他们并不简单区分左右,他们负责任、有理性和反思精神,他们的影响日渐上升。网络公民们的意见引来执政者的关注和对话,而这种对话又鼓励着更多人发出更大的声音。
调查执行:《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舒泰峰、特约撰稿米艾尼
网络公民不完全报告
点评: 师曾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说明: 此份问卷共设计了9个问题,回收有效问卷22份,调查对象为人民网强国论坛中热衷于讨论时事热点话题的网友,当然他们中的一些人也经常光顾其他一些政治性时事论坛,比如新华网发展论坛等。
强国论坛因属于人民网,因此其性质也与猫扑网、天涯论坛等有很大的区别,这从网友年龄上可以略见一斑。被调查网友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只占5%,20岁以上的占到了95%,其中30到40岁网友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2%,其次是40到50岁的占到了27%。
关心重大时事话题的网民,年龄与普通网友相比明显偏大。根据2008年1月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中25岁以下的超过50%,30岁以上的约为32%,而本次调查中,20岁以下网民的极少,30岁以上的占到77%;普通网民中50岁以上的只占4.1%,但本次受调查网友则达到了18%。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热衷于探讨政治问题的网友年龄跨度较大,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不同年龄的人对讨论的话题有着共同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探讨会更丰富,也会更深刻。
同时,这些网友年龄普遍偏大,说明受教育程度应当普遍较高,这从其后我们对受教育程度、职业的调查中得到了印证。本次受调查网友学历本科的为50%,硕士及以上的占到了14%,而前述2008年1月的报告中,普通网民学历本科以下的占82.5%,本科网友只占16.1%,硕士及以上的占1.4%。
被调查网友最关注的网络时事政治类新闻及评论,恰恰是社会转型中社会各方面最为关切的问题。可以说,有关时事政治类话题的网络言论与社会现实是最为密切的。
被调查网友上网的最大动力是希望影响政府决策,推动社会进步,这说明关心政治的网民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与他们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同时可以感到,社会转型中,很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受到大众的关心,大众已从国民转变成为公民,他们更多地关心时事,更愿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很多网民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是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报复,也不是为了打发时光。这次调查中74%的受调查网友认为,对网上讨论的参与培养了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这也就是说,网络已成为中国特色的公共领域,不同意见、观点在这里表达、争论,让人们从更多的方面对事物了解和认识,从而有助于形成一定的共识。
网络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实际上这种自由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如果把争论看成一个可持续的过程,那么仅仅是网民自己就会在其中逐渐产生自我约束的意识,因为网民开始懂得要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也必须尊重别人的道理。
值得关注的是,网友上网动机中占据第二大比例的是为了投诉或反映问题,这与中国现实投诉或反映问题机制与渠道不完善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发达国家的网络论坛有很大差异。发达国家的网络论坛主要是人们获得信息、享受幽默、娱乐等的渠道,而我国网络论坛普遍都有铁肩担道义的职责,这也是网络为何与突发事件有明显互动的主要原因。
63%的网友认为网络对推进现实问题的解决作用越来越大,网民中认为网络意见具有建设性的比重也很大。然而还是可以看到,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网友对网络促进社会发展持怀疑看法,认为网络作用有限。这种意见从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与网民互动对网民生活的影响中可找到一定的答案。59%的网民对于政府官员积极参与网络讨论持肯定态度,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报以信心,但仍有27%的网民则持观望态度。
总之,这次调查的样本尽管偏少,但还是可以呈现出热衷于讨论时事政治话题的网民的一些特点——年龄跨度较大,主体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好,从事的职业代表着社会主流,论坛议题与社会转型中所遇到的社会重大问题相吻合,已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对议题的探讨较为深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如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一是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成为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传播渠道。(本刊特约撰稿陈烨、姚雪青对此文亦有贡献)
同时可以感到,社会转型中,很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受到大众的关心,大众已从国民转变成为公民,他们更多地关心时事,更愿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很多网民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是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报复,也不是为了打发时光。这次调查中74%的受调查网友认为,对网上讨论的参与培养了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这也就是说,网络已成为中国特色的公共领域,不同意见、观点在这里表达、争论,让人们从更多的方面对事物了解和认识,从而有助于形成一定的共识。
网络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实际上这种自由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如果把争论看成一个可持续的过程,那么仅仅是网民自己就会在其中逐渐产生自我约束的意识,因为网民开始懂得要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也必须尊重别人的道理。
值得关注的是,网友上网动机中占据第二大比例的是为了投诉或反映问题,这与中国现实投诉或反映问题机制与渠道不完善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发达国家的网络论坛有很大差异。发达国家的网络论坛主要是人们获得信息、享受幽默、娱乐等的渠道,而我国网络论坛普遍都有铁肩担道义的职责,这也是网络为何与突发事件有明显互动的主要原因。
63%的网友认为网络对推进现实问题的解决作用越来越大,网民中认为网络意见具有建设性的比重也很大。然而还是可以看到,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网友对网络促进社会发展持怀疑看法,认为网络作用有限。这种意见从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与网民互动对网民生活的影响中可找到一定的答案。59%的网民对于政府官员积极参与网络讨论持肯定态度,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报以信心,但仍有27%的网民则持观望态度。
总之,这次调查的样本尽管偏少,但还是可以呈现出热衷于讨论时事政治话题的网民的一些特点——年龄跨度较大,主体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好,从事的职业代表着社会主流,论坛议题与社会转型中所遇到的社会重大问题相吻合,已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对议题的探讨较为深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如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一是对社会问题的揭露,成为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传播渠道。(本刊特约撰稿陈烨、姚雪青对此文亦有贡献)
总书记与网民面对面的时代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体现了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对于蓬勃发展的民间社会是个考验,对于党政机构更是一个从来没有面对过的考验。面对网络日渐成为主流媒体的现实,政府愈加重视这个新的、更先进的获取信息渠道,更加关注网络的民生和政治意义。现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领导干部都有利用互联网的条件,各级领导在实践中也开始直面网民。
体现了倾听民意的民主精神。网络可以成为实现领导高层与最基层民众对接的真正的民意直通车。这次与总书记的在线交流,预示着中央决策将会更加注重听取“网意”,使网民普遍感到他们对于国家的关心得到了政府的最大的肯定。
体现了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精神。网络主要影响的是青少年和高学历的“精英阶层”,这两个群体的走向都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总书记与网民的在线交流,说明政府充分认识到“网民”这个群体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开启了网络民主的新时代。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有别于政府与精英知识阶层的第三方力量,他们关心国家发展,关心民族复兴,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网络世界的开放性,保证了为民主机制提供开放与阳光的土壤;网络世界的平等性,保证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网络世界的低成本,为民主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以最低消耗创造最大效益的基本途径。
树立了新一代领导集体更为自信和包容的亲民形象。能否正视网络的这些特点,正视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并坦然面对批评和意见,这是对领导者自信心和包容度的重要考验。中国正处于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难点热点问题和新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能力成为了网民关注和评价的焦点,其中不乏批评和意见。总书记主动、坦然地与网民面对面交流,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关心,也充分反映出领导者的自信和宽广胸怀。(作者吕品单位:中央党校党建部)
 
(责任编辑:方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