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读中学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7:36:03

 

在品读中学语文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中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明显增多,课堂也随之热闹起来。唱歌、画画、舞蹈、录象,接踵而至。“一石投林,百鸟争鸣”、“组长霸权”、“烽火诸侯”等现象伴随而生,我们的语文课堂渐渐张显了浮躁之气,少了语文课那独特的素养之文韵。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课标》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需在长期、大量的阅读中受到精神、情感等潜移默化的熏染。因此,让学生在品读中悟本,追寻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摒弃浮躁课堂,方能真正领会文字的语文魅力。综观苏教版教材的阅读文本,无论优美如散文,抒情如诗歌,还是质朴如记叙文,都给予学生丰富的多层面的情感熏陶,使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涵养品德修养,提升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充实精神世界,让学生享受着一份丰盛的情感大餐。那怎样真实有效地悟本,飘出那独到的“语文味”呢?

一、“闻道在先”,先品文字之内涵  

曾经甚行 “蹲下来”看学生的教学新理念。诚然,“蹲下来”,意味着理解、尊重和宽容。学习的主体——儿童是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只有“蹲下来”,才能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才可能看到属于他们的美丽风景。所以教师须“闻道在先”,有责任“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博大,感受人生智慧的深邃,体验人类情感的美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感情,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别人的感情。”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深读”课文,体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只有自己先被课文所震撼,才能与学生一起走进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只有这样当学生学有疑惑,教师才能适时点拨,让其茅塞顿开;当学生有无法深入研读的地方,老师才能及时引导,利用自己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当学生发表精彩见解时。教师才能高屋建瓴地作精辟评述,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发挥教育作用。

二、“返璞归真”,读出语文课的“语文味”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系统的知识,大量的题目,机械的训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语文学习走人了唯“工具”的怪圈,失去了生命活力。语文,不仅只有听说读写,语文应有厚实的生活,广阔的视野,真切的体验,丰富的情感,丰厚的积淀。离开“人文性”,语文就丧失了生命的色彩,人性的魅力。

可现在,为了突出“人文性”,尊重学生的个体解读,语文教学又出现了另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教师忌“讲”,对于文章的重点内容、精彩语段,对于该让学生拥有的知识、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的内容,教师都不敢讲,也不敢挖,更不敢“抠”了;学生的回答,无论精彩与否,也无论恰当与否,甚至无论正确与否,老师都给予慷慨的鼓励:“你真棒”,“你说得真好”,……这类赞语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不绝于耳;有的教师为“激发”学习情趣,盲目地追求教学情境的变换、学习形式的变化、媒体手段的运用,忽视引领学生体味文本语言,揣摩精妙表达,积累学习方法,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儿。

语文学习,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照,但不是通过花哨的形式来实现,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用词巧妙之处,且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理解和感悟能力。通过语言的训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言语的积累与感悟。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书生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一堂好课应该上得学生们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直开。这里的课堂是一种真实的,有效的充满着语文激情的热烈课堂,让学生们在“品词析句”“细嚼嚼烂”中感悟语文课的语文味,让学生的“精神系统”和“语言系统”得到同步的丰富。而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就是返璞归真地读:轻读中想象感悟语言情境;默读思考中感悟语言内涵;品读思考中剖析语言技巧;朗读体味中感悟语言情感;延伸拓展中促进语言转换……只有这样的品读,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那囚禁的情愫……这样的课堂产生的是情与意的交融,言与思的汇合,在心灵的对话、撞击中产生热闹的火花

三、“定能生慧”,语文味中显实效

“定能生慧,海纳百川”。语文课堂中,应该给学生一份宁静,让其用心去品读语言文字,认真听听他的声音,辨辨他的色彩,掂掂他的分量,摸摸他的“脉搏”,从而在真正的热闹中“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在这份宁静基础上的热闹中,浮躁不在,一字一句似清冽甘泉,如茉莉清香沁人心脾:一丝一缕似齿香佳酿,如心灵鸡汤陶冶性情。

让语文返璞归真,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境界;让学生品词析句,在底线中感受母语魅力;让课堂萦绕语文的气息,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为学生打好文化的底子;让语文情智交融,追求诗意、智慧、灵动的境界,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诗意栖居、走向智慧的过程,为学生垫好精神生命的底子,这应该是语文课堂追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