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作文语言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1:33:33
一、问题提出。
我国历来重视文学写作,古人对文章的重要作用也有相当多精辟的论述。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孔子•《论语•阳货》)现代中学生,重视作文能力的培养也是必然和必要的。 就目前中学生作文实际来看,思想内容方面存在毛病的比例不是太大,问题大都出在语言表达方面。毋庸讳言,各种语言问题已直接影响思想内容和感情的传达。笔者以为解决之道诚如张志公所言,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当前的作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二、种种现状。
现状一:错别字多,病句多。“应(因)为”、“印(映)象”、“既(即)使”、“委屈(曲)求全”、“迫不急(及)待”、“人情事(世)故”、“家里的一切对于爸爸妈妈都非常熟悉。”、“在考试之前,我们要事先做好各种必要的准备。”、“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现状二:用语不准确,不得体。简单至量词,通篇文章往往只用“个”和“只”这两个量词,使用时根本不考虑搭配是否正确,更谈不上巧妙使用或叠用可能产生的效果。在一次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笔者请学生给不走天桥,横穿马路的行人几句话。竟然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采用了这样的措辞:“我奉劝你们”、“否则小命不保”、“撞死活该”。
现状三:语言苍白贫乏。“急死了”“烦死了”“痛死了”“笑死了”……这样单一枯燥的口语充斥着作文。相当比例的文章平淡无味,只是枯燥地叙述一件或若干件事,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这段话摘自初二学生的作文:“星期天,我起床后刷牙洗脸吃早饭,然后坐在桌子前做作业。作业真是多,数学和物理各有两张试卷,要抄写几页英语单词,语文还有每周一练。我头都昏了,真是没劲死了。……五点多,爸爸下班回来了。”接受了近八年学校语文教育的学生就写这样干瘪无味的流水帐。
现状四:用语多空话、套话,缺少个性化的语言。大家在文章中争相使用着“晕”“郁闷”“呵呵”“倒”等词汇。“痛,并快乐着”、“将……进行到底”、“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呼吁……”等语言在作文中泛滥。
现状五:华丽文风盛行,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一部分学生行文走笔或诗意或空灵,信手拈来或李杜或苏辛。然而,华美的外表包裹的却常是一卷空洞!学校一次期中考试,初一的作文题是《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在这次的阅卷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谋篇时不约而同地以春夏秋冬为四个片断,各片断再缀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诗句。全篇文章就是诗词堆叠,根本谈不上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更遑论有真情实感了。
现状六:网络语言泛滥,使用胡编乱造的词汇。“你真是286!”这实际是说你脑子转得慢;“蛋白质”指“笨蛋、白痴、神经质”;“很S”形容的是说话拐弯抹角;而最常见的TAXI(出租车)在网络语言中是说“太可惜”;“我”不叫“我”,叫“偶”;看不懂叫“晕”;支持叫“顶”;歌迷叫“粉丝”…… 一部分学生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作文中使用,有的甚至还以会用这种网络语言为荣 。
现状七:使用中英文夹杂的“新洋泾浜”。口头禅“天哪!”已被“My God !”所取代;“爸”、“妈”正向“Daddy”、“ Mummy”演变;“漂亮”是“pretty”;连传统的“春节”在学生笔下也成了“Spring Festival”……好端端的语言怎么看都觉得多了几分做作、扭捏,让人读着不自在。
三、原因分析。
1、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观。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生着影响,做事贪快求速,达到目的即可,不注重过程的体悟。举例来说,很多学生阅读名著时只读《名著导读》、《文学史纲》等一些介绍性书籍。对名著的阅读只求大概了解作者和书中的人物,记忆些对人物和作品的评价。考试时照搬些程式化条条杠杠,写作时“引经据典”增添一下“文采”,提升些行文的“思考层次”。如此“高效率”地读名著,怎能真正培养和提高语言能力呢?语言必须经过接收、思考、反刍、体验,才能深植内心,通过累积转变成一种能力。
2、重理轻文的实用主义观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为一代人耳熟能详的话现在的学生未必听过,但这话所代表的实用主义观念却是传承了下来,并已深入人心。工业社会讲求的是实用,理工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比起文科学生的确“灿烂”很多。语文能力似乎并不具实用性,不被重视也势成必然。只是学生真的丧失了遣词造句的能力,丧失了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人文素养又从何而谈?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语言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中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直接关系着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3、对英文能力的过分追求。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语言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成为了非英语国家人们的必修课,我国也不例外。很多家长都意识到英语对孩子日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很重视孩子英语水平的发展。应这样的需求,学校教育在起始阶段就相当注重英语教学,甚至有些幼儿园都实施双语教学。一个刚开始系统学习母语的孩子,在同一时间却要学习二到三种的语言,母语语言能力的衰退原因是有迹可循的。
4、阅读量太少。学生课业负担重,平时忙于应付学习,阅读时间有限是造成阅读量少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中学生在多渠道接受信息时比较喜欢上网、看电视、读图这些方式,而不是静心阅读文字也是重要原因。这使得他们对时尚信息触觉敏锐,不管是NBA、CBA的篮球赛事,意甲、西甲、英超的足坛风云,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组织工作,还是日剧、“韩流”。但与此同时,却由于阅读量不够,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报纸、杂志阅读,对语言、文学、历史缺乏积累,也缺乏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造成语言苍白肤浅,行文流于表面,容易被一些快餐文学所左右。
5、不良的语言习惯。很多学生作文时对语言不加斟酌,惯用单音节词、“的”“了”等虚词和变换为普通话的口语,句子往往只有主干而缺乏枝叶,不会使用修辞,语言干巴无味。比如描写秋景,就是“树叶掉下来了”,而不善从“飘落、飘飞、翻飞、凋零、漫天飞舞”等多种表达中作选择。
6、网络的影响。中学生积极使用新鲜的网络语言,一方面是因为认知能力不强,主观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心理需求与现实及社会环境教育常产生矛盾,往往产生叛逆、特立独行的冲动。他们使用网络语言变幻自己的假想个性,以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表现自己的“成熟”,而不去理会语言规范的问题。中学生还未充分积累传统文化的底蕴,也缺少对汉语规范的评判思辨能力,如此轻易地走到背离传统的一面,实在是十分危险的。
7、流行文化的不良引导。《大话西游》曾让多少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曾经,有一份……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如果非要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现在《武林外传》热播,“腐败啦!”、“我服了you, 我输了you, 我打从内心崇拜了you.”、“生可忍熟不可忍!”……这些话又满纸飞了。某些流行歌曲中的歌词语法混乱,不合逻辑,病句百出。举一二为例:网络歌曲《两只乌龟》中有一句“天空那么蓝蔚”,“蓝蔚”一词就是生造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歌手周杰伦在《七里香》中唱道:“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季节,而你的脸颊像田里我熟透的蕃茄”。很明显,“幸福”误用作了动词,“田里我熟透的蕃茄”存在语序上的错误。除了影视剧和流行歌曲的歌词,时下的网络文学、日韩文学也在对孩子的作文语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谁都不能回避的事实。
8、缺乏语言交流。学生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学校,但在校时间基本用于听老师讲课和做作业,学生彼此间的交流不多。回到家,他们也缺少和同龄人、和家长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一者是因为要忙着完成各科作业,二来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再者很多家长承受着较重的工作压力,空闲时间较少。对很多学生而言,替代弥补交流空白的常是电视。但电视是单向的信息输出,不需要他们回答或有反馈,不利于语言的发展。
四、几点反思。
1、积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珍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不仅有助于他们领悟汉语言文字本身的优美、简洁、和谐和内涵,而且能通过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对他们进行精神上的哺育,培养他们的民族感情。海德格尔说,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的符号或媒介,更是人类思想、生命之具体表现及历史文化之承载者,同时也是民族情感认同之表征。海德格尔的追随者伽答默尔在《人与语言》中也说“语言是储存传统的水库”。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使他们直接触摸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领悟其价值和精神追求。
母语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骄傲和维系的力量。还记得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说的那番激动人心的话吗?“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在阿尔萨斯、洛林沦陷时,那里的人们用母语寄托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法国人是那么努力地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他们捍卫法语的决心和自觉性不能不使我们感动。
2、努力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古印度谚语云:“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习惯的重要性,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为有益于学生的人生,此其一。再者,写作是一种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能,提高这一技能必须依赖阅读积累。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基础。”古人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亦会吟”。阅读是积累,是输入,写作是表达,是输出,二者密不可分。
①养成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上网、看电视的确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但它却无法替代个人阅读。很多美文佳作中文字运用的佳妙,在特定语境中的意蕴,不咀嚼品位,不潜心思考是难以体会领略的。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反复句“盼望着,盼望着”开篇,突出对春的期盼。紧接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长短句交错,短句为主,节奏轻快。一组排比句地运用不仅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而且将作者终于盼来春天的喜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借助语言文字谱写出的春的旋律是必须通过诵读体会的。《春》所描绘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无不充盈着蓬勃的生机与生命的灵气。作者准确地用词,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使用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给人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春天。学生诵读这类美文,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②注重对经典作品的阅读。作家苏童在接受《语文世界》记者采访时说:“读书是幸福,读好书是更大的幸福,经典阅读可以唤醒心灵。”阅读经典,并非只是为着作文时模仿,更不是为了作文时炫耀式的引经据典,那是浮躁。阅读经典,是借揣摩他人的辞采、气韵丰富自己的内蕴,提升自己的素养。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是长期的,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③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的习惯。学生作文中“千人一面”、记“流水帐”的情形与学生平日“眼中无物”,观察意识淡薄,缺乏思考有很大的关系。观察就是去发现生活,思考就是体悟观察所的。借助观察、思考,可以了解客观世界的种种态貌,捕捉最真切、最直观的信息。学生还要通过思考准确表达出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体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生活所见,多想一想我该怎样表达才清楚完美;对于阅读所获,也要多想一想我会怎样表达。孟子言:“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不注重思考是不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的。
学生不仅要勤观察,勤思考,而且要勤动手。阅读积累还需采用一些方法,如剪贴、做卡片、做记录、写读书笔记等。要养成随手将一些资料(如地名、人名、景名、匾额、题词、楹联、诗词等)记录下来的习惯,将其与阅读积累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相印证。它们就是写作时的“源头活水”,能使文章内容具体,语言生动,表现事物特色与风貌更为准确。甚至看电视时也能做积累工作,如央视部分节目的导语就很精彩:“给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对话》)“轻拂岁月琴弦,轻吻时光沙滩。”(《流金岁月》)“……在未知领域我们努力探索,在已知领域我们重新发现。”(《探索·发现》)……
3、务必注重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接受着系统的语言文字教育。课堂熏陶,对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①要讲究教学语言。教学语言一定要规范准确。当然,教师如能旁征博引,吟诗诵词,妙语连珠,讲人如晤其人,说事如临其境,摹景历历在目,那学生定会如沐春风,如饮甘醴,兴趣盎然。学生长期处在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熏陶下,自然有助于激发语言学习的兴趣,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②注重阅读中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主要贯彻落实于日常的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咬”住语言不放,引导学生对一些成功运用语言的词句或语段进行分析欣赏,体会语言的精妙。这样的“咬文嚼字”不仅能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强化学生的语言意识。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中对托尔斯泰目光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他连用四个比喻来表现托尔斯泰目光尖锐、犀利和富穿透力的特点:“黑豹似的”“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四个喻体的特点就很值得揣摩。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只“吸”“放射出”两个词就高度概括出了托尔斯泰观察世事的细致入微,表达能力的超凡能力,不能不说是准确用词的好例子。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典范,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典范的作用,真正把语言教学落到实处,通过阅读教学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4、致力改变学生语言习惯。教师对学生语言习惯的改变要追根溯源,从根本上杜绝不良倾向,同时也要注重从日常用语的点滴入手扭转他们已形成的不良习惯。
①要尽力向学生展示文学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审美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对流行文化中语言的盲目跟风等问题只有通过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审美能力才能解决。伴随着网络交流的盛行,网语的流行难以阻挡,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如果网络语言多反映虚拟世界中里的颓败现象,少反映积极向上者,那么,对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这样的语言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流行文化中的语言问题同样如此。这些不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民族整体的语言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让学生多阅读名篇佳作,从古代诗歌、现代美文中去汲取营养,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学会从网络、影视的流行语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促使其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性。
纠正学生语言贫乏及追求华丽之风同样需藉鉴赏审美能力之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很多学生爱说“晕”,但作为文学语言,它肯定不如“天旋地转”“分寸大乱”“束手无策”“手足无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词语丰富。反复使用“郁闷”“呵呵”“倒”等词的也绝对是词汇贫乏、想像缺乏的懒惰者!有些学生的文章表面上看不可谓不美,文采也不可谓不盛。然而,那种“美”是模仿之华丽,那种“文”是技巧之文采,文章中充斥太多寻章摘句的铺陈和矫揉造作的匠气。学生纵是难以达到“清水出芙蓉”的境界,也应能欣赏发诸真情,自然为文的朴素美。
②加强对语言的规范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不少学生在写错别字、乱用标点符号、乱用成语,书写病句方面是高手。有些学生的文章是读其百遍,不知所云。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借助训练力求使其规范行文。教师在每一次作文指导时对文体、内容、写法等提出要求的同时,对语言表达也要作具体明确的要求。批阅作文时,要把语言表达作为判定作文成绩的重要依据。评讲时,要把评讲语言表达方面的好、差典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还应指导学生重视修改。这些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十分有效。
还要适当地组织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语言知识竞赛、课前三分钟练讲、经常性的小练笔、作文比赛、影视评论、出墙报及手抄报、开设语言规范化知识讲座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把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处处受到有关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教育。
③鼓励学生追求“个性化”的语言表达。1923年叶圣陶在《编者的话》中说“……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便是细到像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像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人的。”其对个性的强调让人印象深刻。语言文字的无个性,无色彩是中学生在作文上必然经过又必须逾越的阶段。如何才能做到语言的个性化呢?
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写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可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体味到文字的魅力和人格独立的价值。其次,在语言表达准确的基础上,授以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方法来增加文采。比如,使用书面语可以增强语言的凝练典雅;使用修饰语可以增强生动性;使用修辞可增强形象性;整句散句的合理使用则能使语言通顺流畅……当然,好的语言有很多种,有文采的语言只是好的语言的一种。但论学生作文,还是应该要求写一手有文采的好文章的。其次,个性化的遣词、联想、想象、感受、思维等都能构成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五、结束语。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更要有好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文章扎根的土壤,是文章思想内涵的表现。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决定着他语文素质的优劣,决定着他语文能力的高下,更是衡量作文程度的天平。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语言教学,帮助学生逾越语言表达上的障碍,提高整体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