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41:17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http://fagui.mylegist.com/1635/239843.html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业经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省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以扎实的工作贯彻落实好《纲要》。生态省建设是一项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负责同志要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生态省建设作为我省21世纪的一件大事摆上议事日程,按照《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协力推进,切实抓出成效。 
  二、采取得力措施,推进《纲要》的有效实施。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本部门实施《纲要》的规划。要以《纲要》为指导,在2002年6月底前编制出本地、本部门的生态省建设规划,并报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突出重点,系统推进,以连续渐进的阶段性成果不断推进《纲要》的贯彻落实,通过制定实施规划的年度行动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突出重点工程项目。行动计划一经确定,要做到定性、定量、定位,保证《纲要》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领导,为实施《纲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抓好这项工作,要对生态省建设成效负责,逐级实行生态省建设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指标管理,年初有部署,年终有总结;各有关部门也要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确保《纲要》的有效实施。 
 
 
2002年4月2日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20世纪末,省委、省政府从协调经济、环境、资源的高度提出建设生态省的设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环函[2000]453号文件批准黑龙江省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 
  建设生态省是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省委、省政府“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我省进入21世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一件大事,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系统工程。生态省建设是促进我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生态省建设是主动参与21世纪趋于一体化的全球经济,改善我省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国内外综合竞争力的需要。生态省建设是我省乃至全国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要求,是在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资源日趋短缺的大环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省建设要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经济潜力,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从而实现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强省。 
  本纲要是在《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大纲》的基础上编制的,是生态省建设的行动纲领,是我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生态省建设的背景 
  21世纪是人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的世纪,“环境与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时代主题。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进入当今世界的主导学科群,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各个国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群众性的环境运动正在兴起。生态文化已初步形成时代的潮流。 
  (一)国际环境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全球渗透与普及,经济的涨落和技术创新的波动形成规律性的关系。生态省建设为应对加入WTO后面对的挑战创造优势条件,其实质就是适应世界“科学进步??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规律。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和民族,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穷地区,对保护生态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共识。这种在共同生存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生态文化,是人类走向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奏。生态省建设是一个伴随着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逐渐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 
  (二)国内环境 
  1993年我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整体战略。几年来,我国在环境污染的治理、矿产资源的保护、天然林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在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防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总的趋势是,环境保护的进程,正在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生态保护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执行,对破坏资源的行为将进一步加大执法的力度;在未来10年将基本上控制住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蔓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无污染、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方式,即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们现在正在走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环境革命的绿色浪潮风起云涌,它所牵动的是经济、生态、社会的生态文明。 
  我国可持续发展实施不同区域发展战略。东部具有经济区位、人才和高科技的优势,已经形成我国经济高位的发展态势。西部具有地缘优势,自我国出台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国家投资重点西移,并获得了国内外的支持,这些必将加速西部摆脱贫穷、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 
  面对这种发展态势,我们只有抓好生态省建设,调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才能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 
  (三)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1.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 
  我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大、小兴安岭及三江湿地对我国乃至国际生态安全有着重大影响。建设生态省,对发挥我省资源优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加入WTO后,获得了与其他成员国共同享有的权力、义务和平等的国际贸易机会。但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必然面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要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赢得“绿色护照”,必须发挥黑龙江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绿色经济,把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生态省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建设生态省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和无废物生产,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围绕生态省建设开展生态文化建设,代表着新世纪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能够促进全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形成新的价值观、财富观、道德观、法制观;建设生态省能够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切实地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而且能够造福子孙后代,最终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2.有利条件 
  (1)资源环境条件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美丽富饶,国土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4.73%,居全国第五位。总体地貌特征为两大山地、两大平原以及其间的过渡带??漫川漫岗区。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其中松花江流域占全省面积59.2%。 
  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为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以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针叶林及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等珍贵阔叶树种著称,具有丰富的林木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省及东北平原抵御西伯利亚寒流的天然屏障,是我省90%以上河流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 
  松嫩平原,为我国六大草原之一,具有典型的草甸草原自然景观,草场集中连片,草质优良,种类丰富,为我省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基地。 
  三江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平原湿地,建有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现代化农垦基地,原始湿地及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国际意义。 
  主要农业区,位于两大平原及漫川漫岗区,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带之一,60%的农田建立了防护林体系,20%的农田具有较完善的水利设施。 
  全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地带性和典型性特征明显,整体生态环境稳定。全省森林覆盖率41.9%,森林面积和畜积分别占全国总量14%和25%;耕地面积1177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11.4%,居全国第一位,人均耕地0.31公顷,为全国人均耕地的3.9倍;草地面积433万公顷,是我国10个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十三位;天然湿地面积占全国天然湿地面积10%以上;有高等植物2400种,脊椎动物600余种;各种矿产131种,其中石油、煤炭、黄金、石墨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 
  多年来,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保”工程、草原改良、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生态农业及生态示范区建设呈现区域化发展趋势,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主要工业污染物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工业固废的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了新的水平,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达标率有所提高,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有所下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有所强化。 
  (2)经济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圆满地完成了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为建设生态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大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小型国有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恢复性增长。 
  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省一、二、三产业结构已调整到10.9:58.6:30.5,并发挥比较优势,向优势产业集中。其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00亿公斤以上,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效益农业已经启动;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石化、食品为支柱,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为新增长点的黑龙江省特色产业群体。 
  科教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医疗保健改革也取得可喜成绩,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也有新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55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0.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80元,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48元,全省居民基本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3)我省具有生态省建设良好的周边环境。我省与俄罗斯有30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与吉林东北部、内蒙古东部相邻,周边生态环境良好。 
  3.主要制约因素 
  当前我省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自我积累能力不足;环境历史欠帐多,资源利用与保护不协调,森林过伐严重、质量下降、功能减弱;草原超载过牧,“三化”严重,湿地面积及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利用率低,缺乏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矿产资源开来引发的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化肥、农药、农膜使用不当及污染较重的乡镇企业盲目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市大气污染、交通噪声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城区绿化面积与绿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管理体系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监测手段和信息系统落后等。上述问题,既是主要限制因素,也是我省生态省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的发展战略为目标,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立足于我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以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为主线,科学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我省的实际状况,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依靠科技创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在不同的生态经济区,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协调统一。 
  2.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认识保护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局部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原则。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4.坚持突出区域特色与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原则。立足于我省“大森林、大农田、大草原、大湿地”的地域特色,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潜力,因地制宜地确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升级。重点发展生态产业、绿色技术,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5.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生态省建设要与全省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科学规划。优先抓好核心产业和重点工程,分期推进,逐步实施,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态经济示范体系。 
  6.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按照“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生态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人居条件,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共同发展,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三)工作重点 
  1.优先保护 
  坚决保护好我省较好的生态环境,严禁一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主要工作,一是保护好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切实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省区生态环境安全;二是保护好重点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包括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林草资源、生物物种资源、渔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三是保护好生态良好地区特别是物种丰富区和大中城市的生态环境,使其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不被破坏。同时,要加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市)的建设力度。 
  2.积极恢复 
  对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认真进行恢复与重建。要点之一是对宜林、宜草、宜湿区域,制定周密规划与计划,下决心有步骤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要点之二是对过去开发利用资源,已经造成破坏的,要坚决执行“谁破坏、谁恢复”的制度;对油田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恢复;已经停止采矿或关闭的矿山、坑口,要及时做好土地复垦。 
  3.强化治理 
  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大力度搞好环境治理。一是国土整治,重点是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退化土地治理;二是水污染治理,重点是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城市水污染治理,城市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建设;三是大气污染治理,重点是改变城市工业与民用燃料结构,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加强对老污染源的治理改造;四是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治理,对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综合利用处理和处置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严禁污染土壤和水源;五是城市噪声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4.重在调整 
  要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低耗、清洁、高效工业;对现有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对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要坚决淘汰。只有坚持发展与淘汰并重,才能不断完成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使我省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主要建设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三、生态省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总目标和总任务 
  总目标;经过20年奋斗,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起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经济体系;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合理,资源更新和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集约、高效、持续、健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和国际同类型地区先进水平。60%的县(市)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80%的大中城市建成生态园林城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把我省建成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强省,进而达到自然和谐、地绿天蓝、物质丰富、生态文明,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任务: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改造、淘汰污染严重企业,控制环境污染;在全社会推进低耗、清洁、高效的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针对全省生态环境现状,实施必要的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加速生态恢复和资源更新,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资产重组、兼并和强化现代管理机制,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产品更新,不断提高全省经济整体市场竞争能力;依靠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我省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水平;发展和普及科技教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设生态社区,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调动全省人民主动投身于生态省建设的积极性,干部群众共同探索致富的途径。 
  (二)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生态省建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5年为启动阶段,第二阶段2006-2015年为推进阶段,第三阶段2016-2020年为完善阶段,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如下: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1-2005年) 
  目标: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恢复取得较大成效。通过重点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产业结构合理,初步形成以清洁生产和绿色食品生产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框架;科教和生态社区的普及深入人心,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自觉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建立生态省建设的科技支持体系。 
  到2005年,全省新增人工林面积9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9%;改良草场12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场33.3万公顷,草原“三化”治理面积153.3万公顷,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万公顷,水土流失率小于27.2%,退化土地治理率50%,矿山复垦率40%;受保护陆地面积占全省面积11.8%;改良中、低产田400万公顷,绿色(含有机食品,下同)食品生产基地100万公顷,绿色畜产品占畜产品总量25%;城市空气环境质量50%达到功能区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60%达到功能区标准,工业固体废物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68%和20%,生态农业试点和生态示范区面积占全省40%,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4.5‰,城市(镇)化水平58%。 
  主要任务: 
  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良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敏感区、退化区、脆弱区、重点流域、天然林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和恢复;对生态环境恶化区实施必要的综合整治措施,控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促进资源更新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生产及产品的环境代价,淘汰技术落后、污染重、能耗物耗高、效益差、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限制使用并逐步替代对环境产生公害的产品,积极开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无污染或少污染清洁生产项目。 
  控制工业污染,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进行城市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城市噪声和汽车尾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建设、城市绿化和景观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扩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增加绿色食品种类和品种,加强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加大绿色食品的发展力度;以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引进和吸收现代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广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执行环境标志,加快生态旅游的发展,尽快形成生态产业框架。 
  增加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和对外影响;加强生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我省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把资源配置的重点、科技和产业结合的方向转向生态产业和可持续发展,初步形成科研与生产、尖端技术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具有雄厚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的生态省建设科技支持体系。 
  突出绿色通道、绿色垦区、绥化绿色走廊建设,拓展“三北”等防护林网络建设,积极推广拜泉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第二阶段:推进阶段(2006-2015年) 
  目标:生态省建设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走入良性循环。资源利用和更新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以生态产业为重点,绿色经济为目标,低耗、清洁、高效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资源、生态优势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通过科技创新,使经济整体竞争能力达到国内较强水平;城市(镇)化进程及城市生态化进程步伐明显加快,公众素质和生态意识明显提高,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到2015年,新增人工林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4.8%,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森林蓄积较2000年增加20%;人工种草100万公顷,改良草场150万公顷,草原“三化”面积减少到3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7万公顷,水土流失率小于22.2%,退化土地治理率达70%,矿山复垦率达70%;受保护陆地面积增加99.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4%;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占作物播种面积20%,产值占种植业30%以上,绿色畜产品产量占畜产品总量5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90%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85%达到功能区标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5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5%,城市绿地覆盖率40%以上,城镇清洁能源使用率87%以上,城镇化水平65%,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3.5‰,城乡人均收入较2000年增加1.6倍。 
  主要任务: 
  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和恢复,重点实施“天保”工程、“水保”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土壤风蚀防治工程,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建成一批生态农业区、生态示范区、生态旅游区,进一步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数量和种类,进一步增强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和对外影响,使全省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重点培育以清洁生产和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使生态产业成长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积极搞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建立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规范管理系统,使绿色食品在国内市场占有明显优势,在国际市场颇具影响;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产、环境标志的使用、ISO14000认证得到深入发展和推广;生态旅游、景观旅游具有一定规模,在国内外独具地域特色;湿地经济、林区特产经济形成规模,生态经济体系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 
  继续利用我省现代技术设施和人才智力,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决策体系,提高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宏观判断和科学决策水平,建立可供生态省建设利用的数据库和信息网络系统。 
  进一步依靠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加强原始创新研究、持续创新基础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完善生态省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学技术对生态省建设的推动作用。 
  加强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大、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生态建设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进程,促进社会结构变革,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创建一批生态园林城市,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第三阶段:完善阶段(2016-2020年) 
  目标:全面完成生态省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形成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环境优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生态经济强省,全省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科技文化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发达省份水平。 
  到2020年,宜林地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45.5%;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退化土地治理率达80%,矿山复垦率85%;优质草地占70%以上,草地生产能力提高20-30%;城镇失业率小于2.5%,城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3.0‰,城镇化水平达67%,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53%以上。 
  主要任务: 
  巩固和完善前15年各项建设任务,进一步建设不同类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形成稳定、高效,可持续的区域发展体系,为全省资源更新、生态良性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与精神文明的总体发展趋势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进一步加速生态产业化进程,从信息科学、高新技术、现代管理和决策等诸方面增强生态产业的实力和效益,在国内外市场达到较高的竞争能力。 
  进一步加强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增强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建设进程,减轻自然系统的人口压力,实现产业的多元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的提高,加强生态社会和生态文化建设,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三)各阶段发展指标 
  根据总体及阶段性规划目标,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资源利用等4个方面确定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及各阶段性指标,共67项,其中重要指标33项(详见附表1)。 
  四、生态省建设总体布局 
  (一)生态功能区划 
  我省地处寒温带、温带气候区。根据自然环境特征,以气候、地理、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服务功能为依据,将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分为6个生态区(一级区)及15个生态功能区(二级区)(详见附图)。 
  1.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生态区 
  本区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地区,地势平缓,山势不高,一般海拔700-1000米。河谷宽阔又平坦,河流纵横,永冻层普遍分布,形成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针叶林植被,是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分布的南端。本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基地,嫩江发源地就在此区。多年来,由于大量的木材生产,导致森林质量降低,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区域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2.松嫩平原西部温带半干旱草原生态区 
  本区位于欧亚草原的最东端,草原面积大、草质优良,生产率较高,地带性植被羊草草甸草原是我国十大草原分布区之一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气候干旱、多风、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湿地较为发育,著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之一。本区开发较早,垦殖率高,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部分地区风蚀严重,风沙土及荒漠化现象在局部地区出现,草原“三化”程度日趋严重,油田开采对草原植被造成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 
  3.三江平原温带湿润湿地生态区 
  本区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形成的冲积湖积平原,气候温和湿润,地势低平,形成大面积的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平原湿地,是许多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繁殖地和迁徙必经之地,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由于农业开发及其它人为活动,盲目开垦湿地,加之水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导致湿地面积减少,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4.小兴安岭温带湿润森林生态区 
  本区山体广阔,山势和缓,河谷宽浅,气候冷凉湿润,地带性植被针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多年来,由于大量的木材生产,导致林分质量下降,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削弱,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5.张广才岭、老爷岭温带湿润森林生态区 
  本区地貌类型复杂,立体气候明显;气温较高,年均气温3.4℃;降水充沛,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林木生长率高,森林后备资源多;具有重要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作用,也是重要的江河源头区。近年来森林资源日趋危机,林分质量不断下降,珍贵树种红松、“三大硬阔”以及稀有的赤松、紫杉等在天然林中已很少见;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起伏大,土壤抗侵蚀能力差,易形成侵蚀沟;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有的甚至濒于绝种。 
  6.松嫩平原东部温带半湿润草甸与农田生态区 
  本区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分布,为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与松嫩平原西部的过渡区,地貌以漫川漫岗为主,植被多为草甸和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降低。 
  (二)生态经济区 
  生态经济区布局,主要立足于我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在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抓好对全省影响大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工程,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态经济格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松嫩平原西部生态经济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包括齐齐哈尔市所辖9个县(市)(拜泉、克山、克东除外)、绥化地区(安达市、肇东市和兰西、明水、青冈3个县的一部分)、大庆市所辖4个县及哈尔滨市所辖的双城市和农垦系统所属部分国营农牧场。土地面积718.9万公顷,占全省15.8%,其中耕地349.6万公顷,占全省29.7%;林地面积108.6万公顷,占全省7.4%;草地面积164万公顷,占全省25.2%。 
  (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 
  本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黑钙土占60%左右,耕地资源丰富。本区草原分布广泛,草场等级高,草群结构合理,优良牧草种类多,是我国优良的草场之一。土地利用率、生产率较高,旱田灌溉基础好,本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闻名世界的大庆油田座落于此,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石油化学工业基地,是我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主要商品粮和畜牧业及其制品生产基地。该区开发较早,人多地少,垦殖率高,草原“三化”现象严重。耕地荒、硬,由于气候干旱,地势低平,旱、涝,尤其是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脆弱。 
  (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结合“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防治等工程建设,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经济型植被防护与恢复体系,综合治理草原“三化”及风蚀与石油污染,恢复草原植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建立嫩江中下游湖泊湿地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扎龙湿地及珍稀水禽,发挥湿地调节区域生态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 
  建立科学的草地利用制度,加大人工草地与饲料基地建设力度,发挥草业和绿色畜牧业及其深加工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积极推广早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抗旱治沙,发展绿色精准农业和特色农业。 
  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石化、装备、食品、医药、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合理配置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布局,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2.松嫩平原东部生态经济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居于松嫩平原波状起伏台地上,包括拜泉、克东、克山、望奎、海伦、巴彦、阿城、宾县、讷河、北安、嫩江、五大连池、依安、绥化、绥棱、庆安、五常、兰西、明水和青冈、呼兰等21个县(市)。该区土地面积约496万公顷,占全省10.9%,其中耕地319.0万公顷,占全省27.1%。 
  (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 
  本区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分布,耕地资源丰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农林牧结合区域,是我省麦、豆主产区和重要商品粮基地。本区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以大流域治理为骨干,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县为治理基本单位,大力推广拜泉县生态治理模式,以治理坡耕地为重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对山水田林路草进行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以固土保水为主要目的,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薪炭林及其它商品林,提高林分质量,改善丘陵漫岗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扩大森林覆盖率。 
  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协调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发展。 
  整合传统农业技术、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生态农业。 
  3.三江平原生态经济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包括佳木斯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七台河市、鸡西市及部分国营农牧场、国有森工林业局。土地面积981.3万公顷,占全省21.5%,其中耕地309.6万公顷,占全省26.3%;林地面积209.8万公顷,占全省14.3%;草原面积68.8万公顷,占全省15.9%;湿地面积约有197.1万公顷。 
  (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 
  本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湿地极为发育,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该区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国营农场多,机械化水平高,水资源充足,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储量十分丰富。本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和储备基地及能源生产基地。由于农业开发及其它人为活动,低洼易涝荒地开垦多,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洪涝灾害比较频繁,近些年旱灾有明显增加趋势。湿地盲目开垦,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保育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加大退耕还湿、还草、还林力度,开展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工程,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繁育救护基地,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意识,为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科学基础。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在有代表性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关键与丰富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三江平原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立挠力河源头、完达山东北虎等生物生态廊道等生态功能保护区,进一步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发挥其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加大矿山复垦力度,恢复矿山植被,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改造中低产田,加强以蓄排并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上水田林草路综合整治,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与生产力,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建立现代化国营农场产业群,发展生态农业、外向型农业、绿色农产品加工。建成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和后备基地。 
  4.大、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地生态经济区 
  (1)位置与范围 
  本区包括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行政区域包括大兴安岭地区、伊春、牡丹江市及黑河、哈尔滨市所属部分县(市)、国有森工林业局和国营农牧场,土地面积2349.5万公顷,占全省51.8%,其中耕地面积198.8万公顷,占全省16.9%;林地面积1060.6万公顷,占全省72.3%,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基地。 
  (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 
  本区森林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农林交错,林木生长率高,森林后备资源多,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和林特产业基地。区内山产、土特产多,中药材、野生浆果、野生淀粉、野生油料、野生蜜源等植物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多种经营比较发达;小兴安岭和东南部山地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部分地区适于发展水稻生产和养渔业;东南部山地热量充足,水稻种植面积较大,著名的响水大米是该区一大特色。 
  (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 
  调整森林资源采育比例,在天然林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定向培育等措施,保护森林资源。 
  加强江河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森林、草地等植被的保护,在水土流失较重地区,重点营造江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人工草地,严禁滥垦乱伐,坚决控制人为的水土流失。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搞好水土保持;超标准的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山间平川谷地的水、土资源,搞好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绿色食品种植业。 
  充分发挥我省森林资源优势,发展绿色林、特产业,搞好北药资源开发和森林旅游,综合利用森林资源,构建林业生态经济区。 
  发展资源立体开发,积极发展林果、人参、木耳、黑豆及养牛、养羊、养鹿、养蜂、养蚕等多种经营,同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综合性、立体性资源利用的绿色产业模式。 
  充分发挥国营农场的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促进农业综合发展。 
  依托口岸优势,大力发展对俄贸易,促进山区生态经济全面发展。 
  5.城市生态经济区 
  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大中城市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形成大庆地区石化产品和油田化学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与石化产品精深加工、精细化工生产基地,齐齐哈尔市钢铁机械工业和化肥及下游产品生产基地,牡丹江市橡胶加工、清洁生产基地,佳木斯市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以节能机械生产基地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区。 
  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大城市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城区,突出以人为本的绿色社区建设。构建生态??环保??园林一旅游城市区。 
  建成城市功能齐全、生态经济发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的生态城市。 
  以中心城市带动卫星城,构建绿色小城镇体系,实施小城镇经济振兴计划,形成区域联动态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 
  6.生态旅游区 
  依托中心城市、重点景区和特色区域,形成以冰雪、森林、湿地、草原、观光农业、地质遗迹等生态旅游为主导,边境旅游、北方城市风光旅游、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和科普宣教旅游等共同发展的格局。重点开展以哈尔滨市为中心的冰雪游,以大庆市为中心的石油文化游、温泉疗养游,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的森林养生游,牡丹江市、鸡西市的湖泊观光和地下森林猎奇游,佳木斯市、双鸭山市、鹤岗市的湿地生态游,黑河市、嘉荫县、绥芬河市、东宁县的中俄边界游和异国风情游等生态旅游路线,形成独具北方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三)生态省建设体系 
  按照生态省建设的总体要求,遵循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期推进、区域实施的原则,根据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和各个生态经济区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在现有的1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含试点)、4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和14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含试点)、8个省级生态农业县(农场)、6个农垦总局生态农业示范农场、9个生态农场及200多个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生态示范类型,层层抓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形成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农场)??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户网络化、金字塔型的生态示范区体系,把生态示范区建设同当地特色生态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生态省建设能力。 
  五、重点生态区的保护与构建 
  (一)三江平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区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湿地分布区。本区原始湿地众多,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生境多样化,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物种数约1700种,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约100种。三江平原湿地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是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本区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的重点是加强现有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开展退耕还湿生态工程,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区、珍稀濒危物种主要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兴凯湖、洪河、三江、七星河等现有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发挥湿地调蓄水资源、防洪蓄洪、降解污染物、调节区域气候的生态功能。加大黑龙江、乌苏里江界江国土侵蚀防治工程建设力度。建立国际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廊道。 
  (二)松花江流域(黑龙江省境内)污染防治区 
  松花江流域内,尤其是上、中游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松花江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流域内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本区的重点是全面实施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积极倡导水循环利用和污水资源化工程。沿大中城市建立污水处理厂,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做好省际间的污染防治工作,努力改善水质。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科学种树,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控制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防治面源污染,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倡导节水农业。 
  (三)松嫩草原“三化”生态治理区 
  松嫩草原是温带草原的最东端,代表地区为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草原盐碱化、沙化、退化现象较为严重。大庆油田开采过程中石油对草原的污染及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致使草原质量下降,草群结构不合理,优良牧草减少,载畜量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原生产力下降,区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本区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的重点是加大防护林体系和防沙治沙等荒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建立乔、灌、草网络化的生态公益林和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发挥森林等植被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态服务功能。改良、治理盐碱化、退化和石油污染草地,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恢复草原植被,提高草场生产力,恢复生物多样性。 
  (四)克(山)拜(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 
  克拜地区位于松嫩平原中部,丘陵漫岗地坡度缓而长,表土疏松,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层约减少30%-40%,水蚀严重,侵蚀沟纵横交错,深达10米,耕地被严重切割。土壤地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直接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 
  本区生态功能恢复的重点是治理小流域和坡耕地,工程、耕作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和生态经济林,乔、灌、草相结合,林地网格化。建立科学的耕地培肥制、土壤耕作制和作物轮作制。推广拜泉县水土流失治理经验,逐步改善丘陵漫岗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五)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与森林资源恢复区 
  大兴安岭林区为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分布区。目前本区森林破坏严重,原始森林面积锐减,林分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江河源头生态功能下降,水土流失时有发生,严重制约区域生态经济发展,该区为我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本区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的重点是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开展封山育林、定向培育、退耕还林等措施。从采伐转向营林管护,恢复天然林面积,调节林分结构,增加森林覆盖率,实现由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向经营利用人工林方向转变,逐渐恢复成熟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加强嫩江源头生态功能区的森林、草地等植被的保护与恢复,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人工草地,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天然氧吧的生态功能。 
  (六)哈尔滨生态城市与生态文化建设区 
  本区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哈尔滨市为省会城市,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窗口。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生态文化教育有待加强。 
  本区生态功能建设的重点是加大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科学规划城市格局,划定永久性的生态用地,大力种树、种草,绿化、美化市区环境,提高公共绿地面积和覆盖率,建立绿色社区、生态住宅、绿色廊道,减少热岛效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施生态文化教育工程,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型生态城市。 
  六、生态省重点产业建设 
  (一)生态农业 
  1.发展方向 
  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商品率、市场占有率为主攻方向,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注重高产、优质、低耗、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与环境质量的改善相结合;实现生产??经营??市场相衔接,产量、质量、效益相统一,增产与增收相一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2.发展重点 
  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防止农作物污染,控制规模化畜禽渔养殖业污染,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保护好小城镇环境;积极开发和推广生态种、养和精深加工技术;抓好生态农业试点网络体系建设。 
  以加入WTO为契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适地当家品种的改良和新品种的引进,采用模式化、标准化栽培技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质、高效的粮、豆、薯、瓜、菜名牌产品系列。 
  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采用相应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依靠科技创新,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农业效益的最大化。 
  利用大中城市郊区的地缘优势,重点开发高品质、高效益的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产品,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利用工厂化技术生产脱毒马铃薯种薯。 
  农机和农艺结合,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综合利用农业工程手段,改进耕作栽培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灌溉,实现按需精确供水;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实现精确播种、精确用药、精确收获;加强对农业的管理,实现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模式化。 
  3.基地建设 
  以双城、肇东、巴彦、绥化、海伦、肇州、龙江、拜泉、呼兰、兰西、青冈、阿城、宾县、依安、望奎等16个玉米主产区为重点,建立南部、西部、中部133.3万公顷优质专用及饲料玉米生产基地。 
  以五常、庆安、铁力、宁安、绥化、方正、木兰、海林、绥滨、萝北、通河、尚志、汤原、密山、海伦、延寿、桦川、富锦、肇源、绥棱等20个县(市)及部分国营农场为重点,建立东南部、中部100万公顷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以巴彦、宾县、绥化、拜泉、讷河、嫩江、海伦、克山、富锦、克东、北安、五大连池、桦南、绥棱、宝清、龙江、穆棱等17个县(市)及部分国营农场为重点,建立南部、西部133.3万公顷高蛋白、高脂肪优质大豆生产基地。 
  以讷河、拜泉、依安、富锦、嫩江、克山、虎林、海伦、爱辉、逊克、宝清等11个县(市)及部分国营农场为重点,建立北部、中部100万公顷优质春小麦基地。 
  以大中城市近郊及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的双城、肇东、宁安、绥化、庆安、龙江、兰西等10余个县(市)为重点,建立13.3万公顷两瓜基地。 
  以双城、“三肇”优质葡萄,松嫩平原优质李,东部山区大小苹果,滨绥沿线浆果开发为重点,突出抓好13.3万公顷的东宁、宁安、巴彦等16个国家级果树生产基地建设。 
  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四大城市近郊,大庆等能源城市近郊,东宁等边境县(市),双城、五常、阿城、宁安、呼兰、富锦、龙江、富裕等城市周边县(市)为重点,建立33.3万公顷的棚室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以讷河、海伦、克山。克东、北安、嫩江等县(市)为重点,建设20万公顷的兴安山地及北部冷凉地区的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 
  以海伦、依安、拜泉、讷河、巴彦、富锦、北安、青冈、五大连池、龙江、嫩江、绥化等13个主产区及部分国营农场为重点,建立13.3万公顷优质甜菜基地。以兰西、克山、海伦、巴彦等县(市)为重点,建立13.3万公顷优质亚麻生产基地。以宾县、兰西、绥化、林口、虎林等12个主产区为重点,建立1.3万公顷优质烤烟生产基地。 
  依托农垦系统农业基础设施完备、机械化程度较高、科技管理水平先进、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的优势条件,建立一批在全省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质、高效的种植生产基地。 
  (二)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产业 
  1.发展方向 
  采用清洁、安全生产工艺,严格执行有机、绿色食品质量标准,加强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检查和监督。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在巩固现有绿色食品开发成果基础上,继续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进程,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 
  2.发展重点 
  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原料生产基地。本着市场牵动、科技先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原则,建设一批突出地域特色品牌,能够形成群体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产品档次高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抓好一批龙头企业。依托原料生产基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所有制界限、行业界限,加速对现有初具规模、有较好发展潜质企业的改组与改造,使之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成长为能够拉动全省绿色食品业大发展的核心企业。 
  加大科技推广和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不断发挥高新技术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科技含量。组织相关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建立符合有机、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发展相关产业。要积极开发和大力发展生物农药、优质新品种、饲料添加剂、有机复合肥、无污染包装物等专用生产资料。切实加强有机、绿色食品的贮藏、保鲜、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相关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支持系统。 
  3.基地建设 
  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四大城市郊区及近郊县(市),建立10万公顷无污染、高营养、安全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在农垦总局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均较好的农场,建立20万公顷优质有机、绿色大豆食品生产基地。 
  在五常、尚志、延寿、木兰、宁安、方正、庆安、绥化、铁力、五大连池等县(市)及部分国营农场优质特色水稻开发区,建立4O万公顷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在饶河、虎林、尚志、宁安、林口、海林、勃利和牡丹江市郊等养蜂生产区,建立20万群蜂业生产基地。 
  在林口、宁安、讷河、龙江、五大连池、勃利、汤原、鸡西市(县)等柞蚕主产区,建立7000把的柞蚕生产基地;同时建设九龙山蚕种场、鸡西蚕种场、省蚕业研究所三大蚕种生产基地。 
  在以上地区发展绿色加工业。从技术、设施、工艺、管理上实现全程严格的质量监控,消除任何加工环节的污染隐患,确保终端绿色产品的质量。要加大对蜂产品,尤其是蜂胶、蜂花粉等新产品的开发力度,采取无铅生产工艺,努力提高蜂系列产品质量。 
  (三)生态林、特产业 
  1.发展方向 
  发展生态林地经济,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调整森林工业向生态林、特产业转变,林业经济向林地经济转变,使以生产单一木材产品为主的粗放型林业向生产生态无型产品与多资源林、特产品的可持续林业过渡,实现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发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保护草地经济和“黑土地”经济的顺利发展;加强城市林业建设,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发展重点 
  保护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及老爷岭天然林资源,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加强退耕还林进程,开展林冠下造林、封山育林、更新造林,培育水源涵养林。 
  加快木材加工业向精细产品加工方向发展;以龙头造纸企业为主,加快林纸联合产业的建设。 
  发展林地经济,在商品林业经营区加快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等经济林的营建;依托科技进步培育和开发林下经济动植物资源,发展林地特产业。 
  保护嫩江沙地现有防护林体系,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的林草植被经济型复合防护林体系。 
  加快城市园林建设。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大城市为核心,建设完备的城市森林景观。 
  3.基地建设 
  加强威虎山、亚布力、五大连池、五营、镜泊湖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 
  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搞好生态小流域的开发,重点发展小浆果、山野菜、中草药(北药)、养鹿、食用菌(松茸)等山特产品的系列开发,在名、优、特新产品上求突破,创黑龙江省绿色生态品牌。 
  建立西部草原和黑土地生态防护林产业基地,实施乔、灌、草立体结构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防护林体系工程。把发展林地经济、草地经济和黑土地经济结合起来,保证草牧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重点林区的商品林及经济林基地,实施现有人工林结构及林种的调整,加快林木良种化进程。 
  建立哈??大??齐??牡城市森林体系,实施城市水源涵养林和环城森林的建设工程。 
  (四)生态草;牧产业 
  1.发展方向 
  发展生态草、牧业经济。加强草原“三化”治理,开发人工草地建设,调整种植业结构,搞好退耕还草,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发展高效绿色畜牧业,实现由粗放型草地畜牧业向集约化生态草地畜牧业经济的转变,将畜牧业发育成为我省农村及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形成以绿色草、畜产品为主要产品的优势产业。 
  2.发展重点 
  搞好东部三江平原和西部松嫩平原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利用工作,建立湿地资源科学管理利用体系,保护生物种质资源。 
  加强嫩江沙地治理,遏止我省西部土地荒漠化趋势。保护西部风沙干旱区现有林草植被,抓好“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基本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建立完善的乔、灌、草植被复合防护体系。 
  加强松嫩平原土壤盐渍化的治理,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封区育草、种植耐盐碱牧草、完善水利设施、改善居住条件、保护和恢复盐碱草地植被,改良土壤理化状况。 
  调整种植业结构,搞好退耕还草工作。实现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扩大青贮饲料优良豆科牧草及其它高产饲料的种植,确立粮草轮、间作制度,实现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有机结合。 
  发展草业经济,保护与改良天然草地,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加大秸秆利用力度,发展优质饲草料生产及加工业,将我省建设成为我国优质饲草料大省。 
  大力发展绿色畜产品。利用草原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和粮食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乳制品产业,建立中国奶源基地;发展优质肉牛、肉羊及禽蛋生产,重点发展分割肉、冷却肉、肥牛肉、小白牛肉、肥羔肉等肉类加工产品,发展皮革、毛绒加工及生化制药等精深加工业。 
  3.基地建设 
  建设松嫩、三江平原两大奶源基地。以乳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市及双城、呼兰、安达、杜蒙、富裕县(市)生产基地的发展,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乳制品生产基地。 
  建设优质、绿色肉制品生产基地,以齐齐哈尔、哈尔滨、大庆、绥化、佳木斯、牡丹江等市为重点,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养殖户形成产业化格局,在名、优、特新产品上求突破,创出黑龙江省无污染、绿色生态畜产品名牌。 
  实施退耕还草工程,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等地建立以紫化苜蓿、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羊草、无芒雀麦为主的优质饲草、青贮饲料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和商品羊草生产基地。 
  建立以三江平原为主的小叶樟生产基地,采取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开发东部草地资源,生产无污染草产品。 
  建设种子生产基地。以青冈、大庆、肇源等地市为重点,建立羊草、星星革、紫花苜蓿优良牧草种子生产、加工基地,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提供优质牧草种子,以满足这一区域生态建设及草地改良建设对优质牧草种子的需求。 
  (五)生态渔业 
  1.发展方向 
  以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针,以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保护鱼类资源、保障人民健康和发展质量效益型渔业为目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鱼类养殖、水体污染防治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品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生态渔业产业。 
  2.发展重点 
  加强对渔业水域管理,加大江河支流开发的监控力度,确保自然水体鱼类回游通道的畅通。强化渔业执法手段,加大渔政执法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水域资源,加强鱼类资源保护增殖工作。 
  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发展渔牧农林结合型、江河湖库增殖型生态渔业产业。 
  3.基地建设 
  建设湖泊水库生态渔业基地。要努力建设以兴凯湖、茂兴湖、连环湖和龙凤山水库、山口水库等湖泊水库为重点的湖泊水库生态渔业基地。 
  建设江河鱼类资源增殖基地。要充分利用我省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江河基本无污染、名贵特产鱼类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建设江河鱼类资源增殖基地,尤其要抓好鲟鳇鱼、大马哈鱼种鱼基地建设,使江河自然鱼类资源有所恢复和增长,捕捞量控制在鱼类自然增长量范围以内。 
  建设渔、牧、农、林相结合的综合性生态渔业基地。一是建设渔牧结合型生态渔业基地。主要是发展以鱼为主,鱼畜(猪、牛、羊)结合、鱼禽(鸡、鸭、鹅)结合的综合养鱼生产。二是建设渔农(林)结合型生态渔业基地。结合小流域治理和对荒山、荒沟进行合理开发,提高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六)资源水利产业 
  1.发展方向 
  统筹考虑水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系统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得到完全发挥,保证生态用水,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提高防御水旱灾害能力,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转变。 
  2.发展重点。 
  21世纪。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污染问题仍然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资源水利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中要确保三个安全:第一,确保经济安全,通过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来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第二,确保社会安全,主要是防洪减灾问题;第三,确保环境安全,主要是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与生态安全。 
  全省地表水资源控制程度低,要搞好全省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江河控制性工程,调水、引水等工程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并科学合理利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过境水资源,同时确保生态用水。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闯出一条适合我省实际的节水灌溉之路;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工艺和技术,增加工业污水的回收使用,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缺水地区,坚决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形成城市工业用水的节水格局;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倡利用中水,充分运用水价来调整人们的用水行为。 
  水资源宏观控制要建立防洪保障体系;建立水资源保障体系;建立水环境体系;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动计划体系。 
  加强水资源管理,积极发展水利产业,推进水利建设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 
  在推进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中,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把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放在首位。 
  3.基地建设 
  搞好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建设。搞好以松花江、嫩江等主要江河为重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加快中小河流的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尽快处理病险水库;尽快建设覆盖全省的防洪指挥系统;搞好三江平原地区以排蓄并举为重点的农业开发区水利建设。 
  加快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缺水城市水源工程和供水工程建设;中部地区发生断流的河流,应限制继续扩大水田灌溉面积;远景实施“引黑入松”工程建设;加强以西部地区打井抗旱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并向中部、东部发展;做好节水规划、节约用水;搞好以黑龙江、牡丹江为重点的水电站工程建设。 
  加强国境界河国土防护工程体系建设。黑龙江、乌苏里江、松阿察河、瑚布图河、绥芬河、白棱河、兴凯湖是中俄国际界河,总长2775公里。加快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国境界河国土防护工程建设,有效地控制国土流失是稳定边疆、保护国土的需要。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体系建设。搞好以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根据江河湖库的水功能区划分和纳污能力,严格进行排污总量控制,切实搞好水资源保护工作。 
  (七)生态旅游业 
  1.发展方向 
  发展以回归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游乐健身、陶冶情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产业。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接待能力,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黑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重点 
  以哈尔滨市、牡丹江市、伊春市为重点,大力发展滑雪旅游。重点开发建设的项目有: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林海雪原旅游区、二龙山风景区、梅花山旅游区。 
  以五大连池市、林甸县为核心,大力发展火山地貌、温冷泉疗养旅游。重点开发项目有:五大连油风景区、林甸温泉度假园。 
  以伊春市、大兴安岭地区为主,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重点开发项目有:伊春桃朗带旅游区、五营生态旅游示范区、呼中保护区。 
  以牡丹江市、鸡西市为重点大力发展湖泊观光旅游。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有:镜泊湖风景区、兴凯湖风景区、莲化湖风景区。 
  以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为重点,适度开发湿地生态旅游。重点开发项目有:扎龙、哈拉海、洪河、七星河、八岔岛、三江、长林岛等自然保护区。 
  3.基地建设 
  上述5个重点所在地作为基地,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设施。 
  (八)清洁能源产业 
  1.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黑龙江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调整能源结构,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能源产业的同时,坚持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天然气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资源,发展清洁燃料等替代能源,逐步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促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中的排放。通过生态省建设,逐步使清洁能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基础产业之一。 
  2.发展重点 
  利用东部、西部丰富的风能和日照时间长的优势,发展太阳能和风力发电。 
  利用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绥芬河等丰富水能资源,发展水力发电。 
  发挥全省各地农林牧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现代化生物质能源。 
  用高新技术开发天然气、合成燃料、燃料乙醇、垃圾发电、地热等清洁能源。 
  3.基地建设 
  在齐齐哈尔、木兰、富锦、大庆等地建立风能、太阳能综合利用基地。 
  在哈尔滨、绥化等地建立现代化生物质能源基地和替代能源基地。 
  在大庆等地建设地热开发利用基地。 
  在黑龙江干流、牡丹江流域等地建立水电站基地。 
  在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等地建设热电、洁净煤综合利用基地。 
  在大庆开发天然气供给基地。 
  (九)环保产业 
  1.发展方向 
  大力开发生产大气、水污染治理设施及配套装置,实现主要环保产品的系列化、国产化,争创名牌产品,形成结构合理、适销对路、技术含量高的环保产业体系。研制开发低消耗、轻污染、高效益、无公害的清洁产品。 
  2.发展重点 
  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围绕主要环境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重点研究开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无污染的环保产品。创办科研、开发、经营、服务一体化的示范企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环保最佳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体系。 
  环保产品发展重点:性能先进可靠、经济高效的大气污染控制成套设备,水污染控制成套设备,固废处理处置设备,废物资源化利用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汽车尾气污染控制设备,节水节能设备,以及环保专用材料及农业生态建设工程的相关产品。 
  环保技术服务发展重点:环保设施运营业,环境工程技术咨询、评估及设计施工业,环境信息咨询服务业,环保技术产品推广服务业,环保投融资风险评估业等。 
  3.基地建设 
  建立我省高科技环保技术和产品开发生产试验基地。 
  集中力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产值亿元以上的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和集团。 
  培育和建设环保产业基地,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等市环保产品相对集中的区域,形成集团化和集约化经营。 
  (十)高新技术产业 
  1.发展方向 
  坚持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局部跨越,集中力量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四大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加速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大、生态经济效益显著、竞争力强的高科技龙头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2.发展重点 
  电子信息领域。优先发展软件技术及其产业。加快黑龙江软件园建设,形成软件开发、研究、应用体系。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着重研究开发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制定有关电子商务法律、运行标准、政策和规章。积极支持电子商务商业化运作。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各种电子信息系统。加速农业信息化,建立农业领域宏观预测分析、农业灾情、宏观管理、农产品需求和农业生产服务系统。 
  生物技术领域。利用生物技术,研究培育安全的优质高产农作物、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良种。利用生物技术,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开发生物肥料、生物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兽药、基因工程疫苗等。发展新型高效酶制剂。 
  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发展高效节能动力设备。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机床、刀具、量仪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建立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发展高性能飞机。 
  新材料领域。发展特种合金钢、轻质陶瓷复合装甲材料及抗突变功能制剂。加速石墨系列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发展纳米级粉碎体材料品种。发展新型化学建材。 
  3.基地建设 
  以国家级哈尔滨开发区为依托,建成我国计算机外部设备、新型元器件生产基地;建成我国基因工程药物基地;建成我国高效节能电站设备、高性能飞机、机器人等基地。 
  以国家级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成我国计算机制造基地;建成我国工程塑料及化学建材基地。 
  以省级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成我国重型机械与机床机电一体化基地;建成我国纳米材料基地。 
  以省级黑龙江科技学院科技园区为依托,建成我国煤炭综合利用开发基地。 
  以省级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建成数字化彩色电视机与电冰箱基地;建成我省新型陶瓷材料及其制品基地。 
  以省级佳木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建成我国农业机械机电一体化基地;建成国家北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基地。 
  (十一)生物医药产业 
  1.发展方向 
  发展北药工程。发挥我省比较优势,采用高新技术,增强我省医药生物产业竞争力。 
  2.发展重点 
  实现中药现代化。重点发展中药粉针、中药注射液、滋补保健品、中药材生产种植等。 
  建成抗生素强省。重点开发头孢系列产品。 
  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 
  发展化学原料药和药物制剂。前者指化学合成新药和医药中间体,后者指新型药物制剂。 
  开发天然维生素E和大豆卵磷脂系列产品。 
  3.基地建设 
  中药材种植或养殖示范基地。建成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的基地近20个。 
  国内领先规模的抗生素原料药及其粉针生产基地。主要以哈医药集团制药总厂为依托。 
  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基地。以哈医药集团研究开发中心为依托,世亨生物工程药品有限公司、迪龙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 
  化学原料药和药物制剂基地。以哈医药集团制药总厂、三厂、四厂、六厂及齐齐哈尔制药二厂为依托。 
  天然维生素E和大豆卵磷脂基地。 
  (十二)绿色石化产业 
  1.发展方向 
  在采用先进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稳定提高基础化工的同时,调整产品结构,向精细化工、绿色农用化工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系列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废物排放,减轻对城市空气和主要水域的污染负荷,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2.发展重点 
  高分子合成材料和基本有机原料。 
  化学建材与塑料加工。 
  生物发酵。主要是有机酸产品和中间体;赖氨酸、蛋氨酸饲用维生素、饲用酶制剂,以玉米为原料发展食品添加剂等。 
  农用化工产品。农膜(包含棚膜、可降解地膜)、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肥料(复合肥、专用肥、微肥)。 
  橡胶加工。以子午胎为龙头,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汽车用橡胶制品。 
  纺织与纺织化学品。主要是化纤、化纤油剂、纺织浆料等。 
  3.基地建设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地区随着一批重点石化项目的建成投产,建成石化基地。 
  绥化地区发挥农副产品的资源优势,形成粮食化工基地。 
  东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形成煤化工和橡胶加工基地。 
  哈尔滨市发挥中心城市科技优势,形成精细化工基地。 
  (十三)数字龙江 
  1.发展方向 
  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黑龙江省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信息的采集、更新和集成,并且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地学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三维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为生态省建设、政府宏观管理和重大问题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及手段。通过宽带信息网与全国乃至世界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扩大全省对外宣传和交流。 
  2.发展重点 
  数字龙江空间数据基础框架及建设。建设一个可以获取、配准、集成、整合空间信息和社会、人文、经济等方面信息的基础数据系统。 
  数字生态,即生态省动态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省、地市两级生态环境模拟和决策支持系统,对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数据进行整合、模拟与预测,实现实时监测控制,为生态省的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最可靠的支持和保证。 
  黑龙江城镇化建设动态规划信息系统。整合城镇化建设规划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包括土地、水资源、人口、交通等数据。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有关城镇化建设的各项规划进行模拟表述。 
  3.基地建设 
  数字科技应用基地。广泛开展影像数据、三维及多维数据、多媒体数据的集成应用,结合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全方位地整合数字科技涉及的各个领域。 
  一数字城市基地。以数字哈尔滨为样板,建立数字城市基地。在省内向各地市辐射,在国内向各大中城市辐射。 
  七、生态省建设优先项目规划 
  (一)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工程 
  包括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西部松嫩平原“三化”草地治理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及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土地复垦整理工程等。 
  (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主要是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资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防止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林木生长量与森林质量。同时,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提高森林管理管护能力,建设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基地。 
  (三)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 
  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完成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伊春、黑河等大中城市提防工程;促进嫩江干流上的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建成拉林河上的磨盘山水库等大型控制性综合利用工程;完成中型病险水库的消险加固;提高现有涝区治理标准,加快全省大中型涝区的整顿配套工程建设。 
  国境界河国土防护工程保障体系:优先安排在建项目和主要村镇冲刷塌岸严重段,切滩改道段,主流向我内侧转移及面积较大的急需整治段;规划推荐国境界河国土防护工程,使国土不受侵蚀,建立健全国土防护工程体系。 
  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改善松嫩平原及其他缺水严重地区状况,在采取工程措施加大供水的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继续解决城市供水、人畜饮水、防病改水、乡镇供水、农田灌溉等问题,科学规划生态用水,满足全省生活与生产需水的合理要求;发展以西部为重点的旱田节水灌溉,基本形成全省性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结合的抗旱水源工程综合体系。 
  (四)大气圈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程 
  积极开发空中云水资源。以蓄水、抗旱、减灾为重点,在西部旱区、北部林区和中东部建设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作业基地,建立完善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作业和效果评估综合系统,逐步形成全省空中水与地表水、地下水相结合的三层立体水资源保障体系。 
  (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重点河流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城市饮用水源保护与建设工程,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工程,集中供热及清洁能源工程,汽车尾气污染防治工程,全省环境质量及工业污染源自动监测体系建设工程等。 
  (六)生态产业建设工程 
  主要是围绕生态省建设进行的相关产业开发项目。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等建设工程。如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深加工项目,环保型新材料开发项目,生态建设新设施、新工艺等。 
  (七)清洁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清洁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主要包括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他热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等项内容。主要建设项目有秸秆气化项目;太阳能利用项目;沼气建设项目;省柴节煤项目;生物质固化、炭化项目;地热利用项目;生物发电项目;风能利用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八)数字龙江工程 
  主要是空间数据基础框架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生态省动态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数字城市系统,黑龙江数字国土信息系统及精细农业支持系统等。 
  (九)生态文化与环境社会工程 
  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多种多样的群众性的生态文化组织,编写生态文化普及教材,在公共场所设立各种生态文化公益广告;在宣传媒体定期设立生态文化论坛专栏;建立生态省建设生态文化因特网站;在旅游区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创建一批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园,形成生态省建设的生态文化建设绿色潮。 
  环境社会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创建环境社会体制,解决生态省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渗透和蕴涵着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理顺社会体制、政策和机制,为生态省建设提供社会支撑和服务。环境社会工程的重点是开展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的超前研究;支持创建绿色大学和创建绿色文明单位的工作。 
  (十)生态省管理能力建设工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信息系统、技术咨询、专家系统、宣传与培训系统、市场系统、支撑系统、服务系统、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反馈系统等的建立,开展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标准的研究,加强生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省生态省建设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以上十大工程内容详见附表2。 
  八、生态省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 
  生态省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全省上下、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切实取得成效。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生态省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把生态省建设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建立专家决策咨询系统,保障生态省建设的科学实施。依靠管理体制创新,定期研究并及时解决生态省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形成制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湿地、森林、草原、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等决定。 
  要实行目标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对生态省建设负总责,建设生态省业绩要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签订目标责任状,使规划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基层,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工程实行项目管理,明确权、责、利,确保生态省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 
  (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生态省建设能力 
  要确立符合国情和省情的技术战线,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搞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生态省建设的难点、难题,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要积极引进智力和人才,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要组织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围绕生态省建设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包括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开发等领域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新产业、新品种、新工艺的开发,进行重点研究。建立再生资源工业研究发展基地。对其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业化前景看好的项目和技术,予以优惠政策和重点扶持。 
  (三)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制,提高生态省建设投入水平 
  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生态省、市、县建设的投入,要坚持“以人为本,群防群治,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全省财政每年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及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逐年有所增加,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十五”期间,要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土整治工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水利工程、还林还草还湿工程等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启动阶段5年累计投入要达到980亿元。 
  改革投融资体制,调动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要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允许取得合理回报,允许依法继承、转让,切实保护投资建设者的合法权益。 
  在增加有形的物质投入的同时,更要重视无形的“软投入”。抓紧制定有利于筹集生态省建设资金的各项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积极参与生态省建设。 
  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开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既要增加物质装备投入,也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要增加发展生态经济投入。全省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田基本建设资金。基本建设投资、扶贫资金等,都要与生态省建设项目妥善结合,统筹考虑,合理安排使用。 
  (四)完善政策法规,依法搞好生态省建设 
  要在完善、贯彻执行现有地方行政法规、规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地方产业政策,建立健全生态省建设的法规体系。完善行政监察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执行有关生态省建设的法律规章情况的监察监督。严格审批程序,依法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及时、严肃查处。 
  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作用,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舆论监督力度。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要围绕生态省建设,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树立新的绿色经济观、价值观、资源观、生产观、消费观,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省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树立人人要为生态省建设作出贡献的氛围。大力普及有关人与自然、“地球村”、绿色产业、绿色食品、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等生态知识,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各级新闻单位要把生态省建设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扩大宣传覆盖面,努力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省建设。 
  (六)扩大国际合作,使生态省建设与国际全面接轨 
  我国加入WTO以后,改革开放将进入新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时增大,生态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经验教训,结合我们的国情、省情,学习先进成果,提高建设水平。在生态省建设中,要开阔视野,拓宽领域,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各个方面,尽可能地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充分利用与俄罗斯毗邻的优势,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扩大各方面的合作。要积极聘请国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我省帮助开展工作,利用“北方论坛”、“东北亚经合会议”等阵地,加强与美国、日本、加拿大、北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要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完成生态省建设任务,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 
  附表1:生态省建设各阶段指标(略) 
  附表2:生态省建设优先项目表(2001-2020年)(略) 
  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