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内蒙古 信息 供应 网站建设|内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22:36

内蒙古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2005-07-06 17:59呼和浩特市信息网阅读:1333次我要评论(0) 字号:T|T 网站系统升级维护,内容页面暂时不显示,给您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一、基本情况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蒙古和西伯利亚冷高压气流沿河西走廊和贝加尔湖东西两侧分三路进入这里而南下,同时黄河、辽河、嫩江的上游和十大沙漠沙地也分布在这里。因此,在国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内蒙古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九五”以来,抓住国家增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投资的机遇,全面加大了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力度,从整体上推进了生态环境改善的步伐。到目前,全区已累计治理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森林覆被率提高到14.82%。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75个,面积达6.14万平方公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辽河、黄河流域的污染治理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城市气化率已达54.1%,污水处理率达22.4%,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4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2.5%,建成烟尘控制区159.4平方公里。

  但就总体而言,我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仍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一是植被退化、物种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在扩大,目前需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约为2900万公顷(43500万亩)。二是黄河、西辽河、嫩江、海河、内陆河等流域水土流失仍很严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200万公顷(18000万亩)。三是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和流域水污染十分严重。四是重建设,轻管护,一方面环境破坏得不到有效治理,另一方面建设投资不足,建设后的保护工作薄弱,因而建设速度赶不上环境恶化的速度。“十五”期间,我们面临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二、“十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坚定不移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政策、法制、科技、投入四个重点环节,努力做到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以保护优先的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国家政策引导,个体承包治理,“谁承包、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

  ——坚持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

  建设中国北方最重要生态防线的总体目标是:在现有基础上,经过不懈的努力,使西部地区阿拉善的额济纳河流域、贺兰山、孪井滩三片沙漠绿洲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中西部地区黄河中上游流域和阴山农牧交错带水土流失及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控制,中东部地区锡林郭勒草原浑善达克沙地、西辽河流域科尔沁沙地初步恢复草原景观,东部地区松花江流域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特殊生态功能区、生态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得到恢复建设,城市和流域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由此构成中国北方东西2400公里长的绿色生态防线。

  到2005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局面,特别是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治理荒漠化土地666.7万公顷(100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6.7万公顷(3250万亩),建设草场800万公顷(12000万亩),森林覆被率提高到17%以上。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要稳定达到国家三级标准,有基础的城市创造条件争取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出境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

  到2010年,生态环境初见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1333.3万公顷(200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3.4万公顷(6500万亩),森林覆被率提高到19%以上。城乡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主要城市和水体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

  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四)战略重点

  1、黄河上中游农牧交错带水土流失和风沙盐碱治理区建设

  本区为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交错区,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是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并发的水土流失区和风沙盐碱区。保护森林资源,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盐碱化是该区的建设重点。一是对现有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资源进行封育;二是对陡坡耕地和严重风蚀沙化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三是按小流域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四是对黄河危害最大的砒砂岩地区要大力营造沙棘、柠条水土保持林。五是选择适宜地区,利用降雨条件适时进行飞播和围封。结合封育和退耕,选择有水利条件的地区,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力争达到人均一亩灌溉基本田的标准,为从封育退耕区迁移出的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高产优质高效农牧业。“十五”计划治理143.3万公顷(2150万亩),其中封育33.3万公顷(500万亩),退耕33.3万公顷(500万亩),人工种树种草76.7万公顷(1150万亩),其中沙棘、柠条林53.3万公顷(1000万亩),建设水土保持工程5万处。建设种苗、草籽基地5万公顷(75万亩),基本田0.7万公顷(10万亩)。

  2、京津周边内蒙古沙源治理区建设

  该区包括阴山区域、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是风蚀、水蚀、沙化并发区。治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是该区的建设重点。一是对生态环境极端恶劣和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实施封育和移民工程;二是对陡坡耕地和严重风蚀沙化耕地实行退耕,并积极种树种草,建设水土保持工程;三是在沙化草原区大力种植牧草,改良草场,增加植被,提高草场产草量;四是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实施留茬免耕法,保证冬季农田不裸露,减少沙尘;五是积极引进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品种,促进当地植物品种多样化;六是千方百计利用天上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源,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节水灌溉。同时要选择有条件地区建设旱作基本田,达到人均三亩旱作基本田的标准,保证封育退耕区能封得住、退得下、不反弹。还要严格控制草场载畜量,以草定畜,围封轮牧,积极推行舍饲圈养。“十五”计划治理253.3万公顷(3800万亩),其中人工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100万公顷(1500万亩),人工种草、改良草场153.3万公顷(2300万亩),建设水利水保工程8万处。建设苗圃、采种基地、草籽基地3万公顷(45万亩),基本田2.7万公顷(40万亩)。

      3、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保护治理区建设

  本区年降水量为100-400毫米左右,草地沙化退化严重。治理沙化、退化草场是该区的建设重点。一是在有水资源条件的地区,发展以节水为中心的人工草地建设;二是在降雨条件较好的地区大规模飞播造林种草;三是对严重沙化退化草场实行禁牧;四是对可利用草场实行划区轮牧。五是加强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同时结合村镇建制布局调整,迁移封育飞播区的群众就近安置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安居乐业。“十五”计划治理186.7万公顷(2800万亩),其中封育飞播110万公顷(1650万亩),种树种草36.7万公顷(550万亩),改良草场40万公顷(600万亩),保护植被31.7万公顷(475万亩),建设水利工程3万处。建设种苗草籽基地2万公顷(30万亩)。

  4、大兴安岭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建设

  本区主要分布于嫩江、额尔古纳河流域。由于长期过量的森林采伐,使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天然林资源是该区的建设重点。一是在禁伐区坚决禁止木材采伐;二是在一般生态保护区调减天然林采伐量;三是加大森林资源保护、营造林、抚育工作的力度;四是加强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广辟就业门路,妥善分流安置下岗人员。“十五”计划保护治理66.7万公顷(1000万亩),调减木材产量53万立方米。

  5.阿拉善自然封育治理区

  本区属北温带大陆腹地干旱荒漠区,降水量极少(最低年降水量仅为50毫米),是沙尘暴的主要源区。解决水源、保护好现有地表植被是该区建设的重点。一是积极找水,开发地下水资源;二是争取黑河下游分水用水工程开工;三是对现有胡杨林、梭梭林和居延海、贺兰山两片沙漠绿洲进行围封复壮;四是选择适播地带,抓住降雨时机,适时进行飞播并加以围封。结合生态建设有计划地迁移生活在沙漠腹地和封育飞播区的群众以及牲畜,通过开发建设孪井滩人工生态绿洲、工矿区和城镇二、三产业,合理调整和归并现行苏木、嘎查建制布局等措施,妥善安置生态移民,并对牲畜实行禁牧和舍饲圈养。“十五”计划治理16.7万公顷(250万亩),其中封育飞播13.3万公顷(200万亩),人工种树种草3.3万公顷(50万亩)。


      6、环境保护区域建设

  环境保护区域主要是城市环境、黄河、西辽河、嫩江流域水环境和特殊功能生态区、生态示范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十五”规划重点是治理呼市、包头、乌海等城市的大气污染和黄河、西辽河、嫩江流域的水污染,要大力推广天然气等清洁燃料,加快城市集中供热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场建设,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湿地保护区建设,努力建设好大气、水环境质量、沙尘暴和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系统。

  (五)重点工程

  1、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 该工程以天然草原保护、人工种草、改良草场、禁牧休牧为主要内容。重点实施区域包括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阿拉善草原的50个旗县。“十五”计划人工种草300万公顷(4500万亩),改良草场500万公顷(7500万亩),禁牧700万公顷(10500万亩),建立健全草原监测体系。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该工程以减少森林采伐,营造公益林、商品林,分流安置下岗职工,保护天然林资源为主要内容。“十五”计划建设任务为:保护治理森林资源66.7万公顷(1000万亩),调减木材产量53万立方米,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7.7万人。

  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该工程以坡耕地退耕、退化沙化草场退牧、实行以粮代赈、种树种草、恢复植被为主要内容。“十五”计划建设任务为:退耕还林还草66.7万公顷(100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种草133.3万公顷(2000万亩)。

  4、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该工程以重点旗县为建设单位,以配套运用农牧林水措施,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为主要内容。“十五”计划建设任务为:综合治理荒漠化土地66.7万公顷(1000万亩)。其中建设旱作基本农田15万公顷(225万亩)。


      5、防沙治沙工程 该工程以植被保护、造林种草、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十五”计划建设任务为:治理荒漠化土地250万公顷(3750万亩)。

  6、“三北”防护林工程 该工程以营造农田、牧场、河流流域、公路、铁路、城镇防护林为主要内容。

  “十五”计划建设任务为:造林(人工、飞播、封育)66.7万公顷(1000万亩)。

  7、水土保持工程 该工程以种树种草,建设基本农田、建设沟道治理工程为主要内容。“十五”计划建设任务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6.7万公顷(3250万亩),建设骨干坝、淤地坝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6万处(座)。

  8、绿色通道工程建设 绿色通道建设主要是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四级公路两侧各建15米宽的防护林带。我区四级公路扣除村庄、河流等不可绿化部分需绿化的总长为5.5万公里,十五计划营造防护林带16.7万公顷(250万亩)。

  9、环境保护工程 环境保护工程项目以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为主,并积极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理。污染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呼市、包头、乌海等城市的煤烟型大气污染治理和黄河、西辽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要抓紧建设乌审旗、东胜、包头、呼市天然气输配工程,大力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和建设热电联供项目,逐步改善城市能源结构,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速度,“十五”期间,拟建20个污水处理厂和2个垃圾处理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嫩江上游、西辽河上游、大兴安岭西麓、阴山北麓、额济纳绿洲5个特殊生态功能区,呼伦贝尔生态示范盟、赤峰敖汉等5个生态示范旗、县和100个生态示范区(点)的建设,大青山绿化和综合治理工程;达赉湖、科尔沁、贺兰山、大青沟等35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4个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六)政策措施

  1、努力完善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效机制 确立生态环境是生产力、是经济建设重要基础的思想,努力改变生态环境吃大锅饭的旧体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真正建立起能够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有效机制。 
      2、建立健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 广泛宣传和深入贯彻国家《森林法》、《草原法》、《土地法》、《环境保护法》以及自治区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公民自觉的义务。同时还要加强公安、森警、草原监理、渔政管理等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其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行法律保护和监督,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3、加快建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体系 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的确立以及科研体制的改革、科研机构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区的经济技术联合、科研成果的有偿转让和推广应用制度、科技人员经济技术承包责任制及引进先进技术成果、设备、材料的政策规定等等。促进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达到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目的,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科学化轨道。

  4、努力拓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渠道 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努力争取国际援助和合作项目,大力支持企业和个体贷款投资,规范合理利用其它行业投资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努力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多元化投资体制,弥补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专项投资的不足。

  5、建立和完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 继续深化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经济体制,并赋予新的生态建设承包责任。努力加快“五荒”的承包、租赁和拍卖,并给投资建设者创造较大的利益政策空间。积极支持环保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坚决限制或取消污染企业,并对其进行经济制裁甚至追究法律责任。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农牧民自愿的原则,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禁牧休牧以及封禁项目区等工作,要充分尊重农牧民的意愿,妥善迁移安置项目区的群众到有条件的地方安居乐业,要补助投资支持帮助移民建设基本田、饲料地、四位一体生态农业以及牲畜棚圈等,并对舍饲圈养给予一定的粮食补贴。

  6、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要彻底改变广种薄收、游动放牧的粗放经营方式,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草场资源,大力推广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行精种精养,向科学种养和集约经营要效益。要围绕水源建农田,围绕农田找水源,节约利用各种水资源和农村牧区能源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在牧区要大力推广灌溉饲料地、人工草场和免耕改良草场等草业增产技术,有效增加饲草料供给能力。落实草原“双权一制”,搞好草畜平衡和阶段性禁牧、划区轮牧试点工作,大力提倡舍饲圈养。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同时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