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趋势(手把手教你如何看透这个纷繁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31:55

  世界大趋势3(手把手教你如何看透这个纷繁的世界)

  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

  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

  中国俗语2008年9月,克罗地亚的科尔丘拉岛。夏末的微风轻轻拂过这座位于亚得里亚海南部的美丽小岛,橄榄树摇曳着深绿色的叶子,映衬出碧蓝的大海。就算是陈腔滥调,我也要赞美一句:“置身于此,感觉时间都凝固了!”客厅里,我的双胞胎宝宝正轮番对电视机发起攻击,不是张开小嘴咬它就是把它当做助步工具。电视里传出的BBC新闻充满了戏剧色彩和紧张气氛:银行一个接着一个的倒闭,金融体系正在做着自由落体,似乎连资本主义制度也自身难保了。电视里的混乱景象和周围的宁静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未来的几个月里,这场危机将会被无数人用“特殊”两个字来形容,因为它声势浩大,波及经济的各个方面;因为它遍布全球,影响范围和破坏力都史无前例;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危机爆发后的几个月里,许多教授、经济学家和权威人士站出来说:“其实我早就预料到了!”其余的人99%会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吓到。如果说这场金融海啸有什么优点或是可取之处,那就是让我们最终意识到并且承认,我们对发生在身边的很多事情都视而不见:我们忽略了日常表象背后每一个隐藏的力量;我们忽略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不管我们看了多少新闻,我们还是忽略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绝大多数事情。本书就是要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是一本关于未知的书。“我们所知的一切都是错误”(everything we know is wrong),并不是要将我们所有的认知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唤醒我们的好奇心。

  我们都是趋势观察者!

  作家丹尼尔·平克曾在一本关于创造力的书中称,我们生活的年代将会越发掌握在“创造者、共鸣者、事件识别者和意义制造者”手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以上这四种人:趋势观察者。就像法国的《世界报》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宣告“我们都是美国人!”(Nous sommes tous américains!)一样,2008年9月开始的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我们都是趋势观察者。我们不能像罗马士兵领受德尔斐神谕那样对现在所谓的专家以及他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深信不疑。面对这场危机,专家已经黔驴技穷了。我们必须将世界掌握在自己手里,成为一名趋势观察者唯一要做的就是问自己:“这个世界正在上演什么?”然后拿起报纸,打开电脑和电视,向身边的人询问这个问题的答案。只需要一点点好奇心,尝试走出自己这个小世界,你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将“趋势观察者”这个头衔印在你的名片上了。这是一本为世界上所有趋势观察者写的书,当然也包括你在内。

  趋势 单词背后的故事(1)

  趋势(trend)这个词源于挪威语“trendr”,意思是“转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用来形容河水的流动。到了19世纪,统计学得到广泛应用,“趋势”的含义也随之扩展到了人口统计和民意测验领域。真正的突破是在“二战”之后,整个社会开始打破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更加注重个性发展,“趋势”衍生出了形容词“trendy”,意思是“流行的”。有一个传闻从来没有被确认过,说的是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有好几百种“雪”的说法,同样我们也有数不清的方法来形容身边发生的我们看得到(以及看不到)的变化。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城市里一条热闹的马路上,展现在眼前的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趋势:· 假如你观察街上的路人,你就会知道他们身上穿的是什么、手里拿的又是什么,你甚至还可以听到他们讨论时事时嘴里蹦出的只言片语。这些都叫做微观趋势或流行趋势,一般来说能够持续1~5年。这些趋势会决定我们逛街的时候挑选什么衣服,手机更新换代的时候买哪种机型,聊天的时候说什么流行语等。

  · 假如你再稍稍往上看,你就会看见建筑物的外墙,在这些墙上,你可以找到能够延续一二十年的宏观趋势。这类趋势包括经济周期和转型、政治风向,以及新科技浪潮。这些都将会通过墙上装饰的广告牌告诉你 哪些产业表现不错,哪些正在消失。

  · 最后,假如你把目光移向建筑物的顶端,你就能发现某些大趋势,这些深刻的社会变革持续时间可以超过20年,通过建筑物的高度展现在我们面前(例如,城市化需要更高的建筑物来容纳更多人),也可以通过一些建筑物的功能体现出来(看小教堂最后变成了购物商场还是清真寺)。

  这些都只是在我们肉眼所能及的范围内,如果我们进入太空俯瞰地球,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大的趋势。这些趋势可以让我们预测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变化,在晚上尤其清楚,不同地方的经济活动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哪些地区正在经历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几个小城市是如何发展合并为特大城市的。

  在过去几十年里,“趋势”一词的用法经历了一个爆炸期,部分原因是面向消费者的媒体数量的增加。这个词的意思不断丰富,甚至能够涵盖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现象。这些现象有:· 发生在某一地点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类似事件。例如,全球正在变暖,人类寿命越来越长,人们生育更多或是更少的孩子,以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某个品牌或颜色的衣服。

  · 权威人士(比如时尚记者或营销专家)发布的消费建议。他们建议人们应该如何购物和打扮才能在下一季来临的时候“时尚”、“入流”、“酷”、“成为流行标杆”。“白色就是新黑色!”“贴身剪裁更好看!”“去巴黎吧!”

  · 对现状、假设和偏见构成挑战的非主流。例如,一项新科技或者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等,通常会伴随着说话者夸张的面部表情和歇斯底里的“你还没听说过 ?”

  “趋势”词义的膨胀容易造成混淆。举个例子,由于媒体碎片化(media fragmentation)现象越来越明显,宣布“趋势已死”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尤其是在环保运动此起彼伏的今天。然而,这类措辞只会将趋势的多种含义简化并缩小到只剩一种。此外,人们喜欢将同类现象进行归纳并给它们贴上标签,以便描述和谈话之用,这是人类的内在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都是社会动物,都渴望自己的世界观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像C·S·路易斯(C. S. Lewis)所说:“我们阅读是为了证明我们并不孤独。”

  · 媒体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加剧了对各类言论进行分组的需要,因为这种做法可以得到对世界大事更加准确的观点。

  · 我们都是模仿动物,有时甚至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级的层面上。假如你偷偷对房间里的一群人进行拍摄,然后再慢放拍摄

  趋势 单词背后的故事(2)

  画面,你就会发现甚至是一个很小的肢体动作也能在他们中间传播,而且他们本人对此毫不知情。即使在人们知道的情况下,模仿行为也在不断上演,其内容从穿衣风格到看待事物的观点几乎无所不包。

  · 信息就是力量乃至隐藏的财富。对市场、客户和社会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是极其宝贵和具有竞争力的能力,同时也是玩好“棋盘问答”游戏和精通宴席谈话的良方。

  · 人类在生理构造上也表现出了对未来浓厚的兴趣。我们大脑最靠前的部分,也就是前额叶皮质拥有对未来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能够根据今天的信息描绘出明天的结果。

  模糊的未来

  大脑能够让我们描绘未来,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对未来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假如我们对历史上和当代出现的有关未来构想的学派做个研究,就会发现人们看待未来的方式多种多样:· 乌托邦(Utopian)和去乌托邦(Dystopian):这两个学派倾向于把未来看做一条通往天堂或者地狱的单行道。追随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固执地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在支持他们所认同的那个观点。

  · 钟摆(Pendulum)和螺旋梯(Spiral Staircase):这两个学派认为时间是有周期性的,相同的主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反复出现。在钟摆学派追随者的眼里,政治、科技以及其他领域永远都在两个极端中摇摆;螺旋梯学派也有类似的观点,但同时指出我们会处在一个上升或下降的轨道中,意思是相同的主题的确会重现,但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饱满和极端。

  · 黑洞(Black Hole):最后,还有一类人认为任何有关时间或企图预测未来的哲学都是徒劳的。时间只是一个人造的抽象概念,无序才是世界的真正主宰。乖乖地坐在那里,过一天算一天就可以了。

  无知的趋势观察者

  我去过很多地方做演讲,有时候听众把我当成 “趋势专家”,但这并不是我的本意,因为在我看来,这个称呼跟我所讲的内容是相悖的。为了能够觉察趋势、认清大局,开放的思想和对草率下结论的持续抵制至关重要。换言之,作为一名趋势观察者,我为我的无知感到骄傲。“趋势专家”的称呼从定义上看已经过时了,你认为已经知道了,你就停止了对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吸收。我的专业角色建立在两个基本理念之上,一个来自某个新世纪企业家,一个来自自己:· 一个机会主义收集家:美体小铺(Body Shop)的创始人安妮塔·罗迪克曾说过成为一名成功的趋势观察家兼成功企业家的秘诀就是成为一个“机会主义收集家”,时刻打开接受外界信息的“天线”。这就是一个专业的趋势观察者和其他职业(比如管理顾问)的本质区别,后者要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时间和范围限制的工作项目,他们总是将自己淹没在一堆又一堆的数据里,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地做。一个好的趋势观察者总是在寻找能够揭示这个世界的话语、典型和深刻的见解。以本书为例,他们就会在书中寻找那些能够揭示他们目前还没有看过、听过或想过的内容。

  · 一个想法DJ:在几年前的一个活动上,有人问我这么一个问题:“既然你说你对未来非常了解,那为什么你还不富有?”这个问题虽然冒昧,但也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见解。我当时拿DJ作了一个比喻,你不会问一个DJ为什么他不演奏乐器或唱歌,因为你知道他的工作是用音乐来调动人们跳舞的热情。与投资经理人和管理顾问的工作截然不同,我的工作是帮助人们将一些不起眼的细节联系起来,从而改变人们对某个现象的看法。音乐DJ让人们的身体动起来,想法DJ让人们的思维动起来。

  成为神谕!

  无知会释放一个人的好奇心。当很多人正在寻求信仰(从宗教激进主义到政治教条)带来的便捷时,一个全新的世界将会展现在那些准备好生活在怀疑中的人们。从前人们依赖那些靠不住而且收费高的巫医来获得有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如今各种能够引导我们了解未知未来的方法随处可得,我们势必成为自己的神谕或巫医,做自己的指路明灯。我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趋势观察者,让你拥有启发、娱乐、感动他人和改变世界的能力。阅读本书,跟身边的人分享你的感受,我期待听到你的故事,分享你的世界。

  你慢慢地被蒙蔽了

  引导你如何摆脱被蒙蔽的命运(1)

  昨天晚上我是不是已经改变了?我想知道。让我想一下:今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我还是我吗?我依稀记得我感觉好像是有点不一样。如果我不是原来的我,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我到底是谁?”这可真是个谜啊!

  刘易斯·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迷失在时间轴上阿米什人、非洲部落、南美的印第安人、佛教徒等,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些封闭的社会如此迷人?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感觉这些群体总是处在一个静止的状态,跟我们这个越来越城市化和国际化的世界截然不同,跟我们躁动不安的混乱生活反差鲜明。我们在变,他们没变。然而,这只说对了一半。我们作为一个群体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但是具体到个人却不一定。回想一下,多少成长在另一个年代的人到现在还在开有关种族和性别的古老玩笑?多少让人尊敬的前辈还在坚持用老掉牙的历史战役来比喻当今的商业社会?多少老人还在你耳边抱怨“这年头已经没有人在认真做好音乐和好电影了”?所有这些表征都说明我们身边还存在许许多多无法适应社会变化的顽固分子。每一个人在成长的某个阶段都曾形成对世界的看法,现在要破除这个看法是非常困难的。本章会探讨为什么我们难以将我们的心智模型更新到新世界的级别,还会告诉你发生在过去几十年内的一次真正革命 至少也算得上是一个革命性的演化。

  让人爱恨交加的资本主义很少有词语或概念能像“资本主义”那样让人爱憎分明,争论不休。支持者会拿出他们的那一套教条并指责反对者其实根本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反对者则声明他们早已看透了如海市蜃楼一般的资本主义。请不要误会,除非我出生在古巴或是朝鲜,否则我十分清楚我是资本主义者。我们贷款买房,获得跟我们能力相符的收入,为我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买单。但是我们中有些人却属于“勉强的资本主义者”,他们赞同“资本主义是人类发明的经济体系中最不坏的那一个”这个风行一时的观点。人们时不时就可以看到资本主义或者说资本主义的副产品带来的瑕疵,2008年秋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资本主义的终结”,甚至在这之前已经有媒体报道关注资本主义的“另一面”,从对新兴经济体里的劳动力的非人待遇到挪用公款、欺骗民众的企业高管。问题的根源到底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固有缺陷?这个问题的答案跟我们的主题不慎相关。许多人认为这些瑕疵就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因此他们觉得资本主义的形象已经受到了污损,一个更好的制度即将来临。很多人都在采用甚至接受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喜欢它,这是为什么?

  螃蟹草还是精灵草?

  电视剧《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有一集讲的是主人公霍默声称人们之所以那么讨厌螃蟹草是因为它的名字,他说如果我们称之为精灵草,问题就解决了。资本主义也经受着和螃蟹草类似的困扰。“资本主义”这个称呼让人觉得整个世界就是应该围绕资本而不是人运转,其结果是许多对人类来说极其宝贵的东西,比如爱、梦想、希望和恐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么被忽略,要么变得畸形,比如卖淫就是将爱和金钱联系在了一起。我们若将这个经济社会赖以运转的制度改名为“人道主义”呢?其核心可以继续保持不变,但是这个新名字听上去就更具吸引力,甚至可以让这个“原资本主义制度”变得更受欢迎。可是话又说回来,这种肤浅的更名手段往往会忽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读一些反对资本主义的书就不难发现,人们之所以不喜欢资本主义制度是由制度本身的运行特点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制度的名字。人们的抱怨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特大企业的崛起和公民社会的衰退,劳工权益的缺失,公民素质的下降,垄断现象,对贫民和穷人的忽视等。事实上,许多人甚至还批评资本主义是读家

  引导你如何摆脱被蒙蔽的命运(2)

  一个“主义”,因为主义意味着人们必须将其全盘接收,对其深信不疑并吸收同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就像法西斯主义一样。

  然而,上述许多批评者未能看到,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资本主义跟过去的资本主义完全是两码事,在过去几十年里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渐进的、缓慢的,因此并不容易被人觉察。渐进缓慢的变化永远竞争不过那些每天传到耳边的突如其来的轰动新闻,媒体对恐怖袭击、股市暴跌、公司丑闻和弱势群体遭遇的不公待遇的持续关注让我们忽略了那些正在发生的更为深刻和缓慢的变化。本章将会讨论这种渐变的概念以及渐变主义如何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老的资本主义制度转变为新的制度。

  12秒法则人类的大脑在觉察变化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在房间里释放一种新的气味,将一只企鹅放到一群白鸽中去,说服一个人相信某个动画人物是真人,基本上每个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差异,最起码也会说一句“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另一方面,人们又对变化毫无知觉。隐藏变化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使之变得更加缓慢、渐进和温和。如果那只企鹅是缓缓地进入那群白鸽,那股气味是一点一点地释放到房间里,大多数人可能就不会觉察到变化了。有一项针对人类感知能力的实验表明,对变化是发现还是忽略的临界点是12秒钟。在一幅图中,假设河边出现了一块石头,或者是某样东西改变了颜色,又或者是出现了一栋房子,如果这些变化的用时不少于12秒,参与者除了看见一幅静止的图画,什么也发现不了。如果这些变化的用时要几年甚至几十年,那么发现它们的难度可想而知。缓慢的变化还解释了为什么科幻电影总是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因为这些电影将我们发射到了一个未来世界,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都是新鲜的。如果给我们几十年时间来适应,那么未来世界里的所有东西对我们来说也会变得非常普通 重大的变化通常都是以这种方式到来的。我们并不知道它们其实正在改变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无法拒绝它们 这就是它们的革命意义。

  重新定义资本主义

  当你将看不见的缓慢变化和僵化思维放到一起,你就能调出一杯叫做“误解”的鸡尾酒,或是一道叫做“代沟”的主菜。价值体系和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生了改变,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人相互之间就会因为观念不同而发生冲突,电视节目、电脑游戏、亚洲的崛起、同性婚姻、肛交、种族玩笑,还有摇滚乐,这里只列举了一些冲突。那么资本主义制度是如何引起人们观念上的冲突的呢?

  一两个世纪以前的资本主义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近乎无政府状态:野蛮的资本家,处于弱势的机构,不存在对企业的管制法规,极少的劳工权益以及陈腐、垄断的市场体系。直到今天反对者还在用这些理由来攻击资本主义制度。然而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资本主义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完全进入了转型期。虽然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大多数人无法觉察到它的存在,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该变化带来的影响,这就是个人主义。如今个人(而不是群体)的力量比人类文明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来得强大。

  为什么“9·11”让我变得乐观

  2001年9月10日,我辞掉了品牌策略顾问的工作,第二天当我在办公室收拾东西的时候,突然有人叫我去会议厅看电视。电视上直播的悲剧让我感到震惊、悲伤、愤怒,以及一切能够让我联想到恐怖袭击的词语。股市只需要几周就可以反弹,但是弥补心灵的创伤却需要很长时间。当我重新回过头来看这个事件时,我发现通过这场恐怖袭击带来的所有混乱、悲伤、毁灭和邪恶,有一点值得我们为之乐观:那就是参与这次袭击的只有19个人。早期的战争需要成千上万的士兵以及在背后支持他们的全国民众的共同参与,虽说这19个人背后确实有一群跟他们有着共同信仰的人在支持他们,但是发动袭击的直接成本小到基本上可以忽略,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想做,就算没有塔利班的帮助也能完成袭击。19个人,整个世界为之一震。人越少做的反而越多 这个法则既适用于创造,也不幸地适用于毁灭。从那时起,我便开始注意观察我服务过的客户以及他们所在的行业。

  一人便可成军

  过去“小”就是借口。我们常说“我们只是一个小公司”,并以此为由不去拓展全球市场,不搞投资,不思创新等。但如今,“小”却成为一个优势。在过去,进军时尚界的代价非常高,你需要有自己的工厂、资本,还有劳动力;而如今,一个生产顾问的电话号码就能搞定,这些顾问的网络遍及欧亚,以前我在一家生产运动和休闲服装的公司工作时就曾见识过这些顾问的神通广大。服装公司过去的竞争对手只有几家,彼此熟悉,而且在新一季开始的时候几乎都能猜到其他厂商的产品样式。但是现在,整个行业涌入了无数竞争者,来自阿拉斯加的几个小伙子设计了一系列超酷的夹克,一家在亚洲新成立的公司设计的滑雪裤成为本季度的宠儿,不胜枚举,一天一个流行。越来越小众和新奇的流行指标取代了原来的流行,竞争也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随着进入市场的门槛越来越低,现实和假想的竞争者数量也在猛增。虽说金融业的监管措施一年比一年严,但是整个行业也呈现出和服装业一样的特点。我在一家大银行工作的时候就发现,整个金融业的游乐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边是大型的联合企业,另一边是如洪水般涌来的无数小企业、私人投资者、股东活动家、短线投资者和从运算法则到能够模拟对冲基金的蠕虫病毒几乎无所不能的黑客。无论我关注哪个行业,我都能发现类似的故事,体育器材、耐用消费品、旅游运输业、科技、信息技术等,甚至连政治也出现了同样的特点。一头是比以前更加极端的大政党,另一头是各种草根运动和政治企业家。放眼全世界,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集体中的一员,都在释放出比以前更大的能量,人们能够支配更多的工具用于创造、分配和探索,其中探索能力的扩展是最重要的。我们都成了创造者、分配者和趋势观察者。

  解放每一个人

  科技是每个人最直接的解放者,但是科技的解放作用也不是凭空就有的,需要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调整和锤炼。个性化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的态度逐渐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变。集体主义认为,社会因为一个个集体而存在,个人的意志和需求要服从集体的意志和需求;与之相反,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人构成的,只要不伤害到其他人,个人的需求和意志应该占主导地位。20世纪初叶的世界要比现在的世界“集体主义”得多,那时的神职人员、国王、君主以及权贵阶层要比现在更为流行,权力也更大。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什么?两次世界大战。“一战”,那时候称大战争,彻底粉碎了人们关于“仁慈的统治者总是将他们子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观念。大战争跟之前的战役不同,因为大多数反对团体的成员都是自愿加入的 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而且许多反对活动都是由民主人士领导的。突然之间,政治家需要恳求和讨好公众,征兵需要通过虚伪的宣传,机关枪以及其他武器让战场上的屠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些变化带来的效果就像是醉酒后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剧烈的头痛一样,大众对政府和权力充满了幻灭感,也不再相信教会 假如有上帝,怎么可能会发生这么大规模的杀戮?政治家都是说谎的人,信仰的约束作用日渐松弛 这些论调一直到今天还在我们的耳边回响。

  仅仅过了20年,集体主义遭遇了又一次的打击。“二战”向我们展示了当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屈从于某个统治者个人的想法时会发生什么。纳粹主义是变质的集体主义。1945年以后的几十年里,叛逆潮、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摇滚乐以及其他反文化理念的盛行并非偶然,在人们的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挣脱社会的枷锁,要么毁灭。那些没有受到两次战争影响的国家最终没能逃过流行的力量 独一无二才是酷,摒弃所有千篇一律的想法,走自己的路。技术革命为我们带来了互联网和照相手机,而这些最新的科技进步都属于那个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的大趋势的一部分。

  可是直到最近,人们态度的这种转变才在经济领域得以表现出来。

  挣钱还是得钱

  《全球财富报告》(World Wealth Report)是一份关于全世界富人的年度调查研究报告,主要研究那些超级有钱人的数量、身价和投资策略。在2003年的那一期里有一张图,就是这张图彻底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从这张图中我们不难发现,直到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的财富都还是通过继承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富人们大多是家族财富的继承者。那个时候,借钱十分麻烦,限制很多而且代价高昂。如果说你运气不好,既没有出生在一个富人家庭,也没有嫁给一个百万富翁,要想挣点钱你只能在一些家族企业里打工,或者去偷去抢,要么只能指望中六合彩了。这是个不赞成冒险的社会,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家族财产用于轻率、冒险的投资非常罕见。人们要想提高自己的收入档次几乎不可能,如果有那也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

  乘坐时光机回到50年以后的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财富基本上是靠DIY的世界。全球2/3以上的亿万富翁没有继承过一分钱,全都是白手起家、“无中生有”。作为一个瑞典人,我羡慕英国人,因为在他们的语言里有“挣钱”(make money)这么一个说法;在瑞典,我们只说“得钱”(tj?na pengar),暗示着我们需要依靠别人将钱作为一种奖励发给我们。如今借钱变得越来越便宜和方便,也许是因为过于便宜和方便才会发生次贷危机。如此多的基金储备创造了一个不需要嫁个有钱人或者抢银行就可以获得资金的世界。今天,我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将一个人的脚绑上橡皮绳,把他推下悬崖,将之命名为“蹦极”,然后就可以收费了;幻想出一个会魔法的男孩和一个寄宿制学校;编一个计算机程序;写一首有关性的歌;卖更好吃的汉堡。就像小时候父母出远门一整个周末都不回来一样,只留自己待在家里。

  通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来挣钱,给人们创造了难以想象的自由空间,渐渐地,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在过去的10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声称终极理想是建立自己的公司。几年前,我对许多不同国籍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采访,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10年以后会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这些人是来自波哥达、伯明翰,还是布罗斯,他们的回答竟然惊人地相似:“那时候我会在经营自己的公司。”在美国,2年/4年期的创业项目超过了5 000个,而这个数字在1985年还仅仅是250个。有关创业的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和各种证书从1975年的104个上升到2006年的500多个。随着大公司的裁员和破产,这些数据只会变大不会变小。为什么要把工作寄托在别人身上或者为别人的梦想打工呢?看看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衰退期间,也就是在“失去的10年”中发生了什么:经济衰退激发了日本年轻人的创造力,瓦解了死板的社会等级制度,为年轻的创业者注入了更多活力。同时,经济衰退还可能让日本人逐渐放弃进入大公司工作这样一种传统的职业道路。随着社会偏见越来越少,他们开始涉足艺术、音乐,以及很多类似的冒险尝试。“虽然钱少了,但是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创造力。”

  挑战者社会

  我们的社会已经从自上而下(按别人说的做),变成了自下而上,人们想要挑战并且改变社会。我们可以将成长在现在这个环境中的一代人称为“E一代”(Generation E),E代表“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如今的学生们耳朵里听到的比尔·盖茨和Google,比温斯顿·丘吉尔或者富兰克林·罗斯福要多。创业精神不仅仅是说“开一个你自己的公司”,它还表达了一种类似于朋克摇滚的态度。朋克音乐的诞生源于两个理念。第一,改变世界。朋克的音乐风格是愤怒的,想要在英国实现无政府,挑战固有思维,这正符合创业者的运作方法:一条更廉价的航线,一首更好听的歌曲,一张更舒服的床,一支更为友好的服务队伍等。朋克音乐的第二个理念 也是为什么朋克音乐有时候听上去那么骇人 是任何人都可以玩。技巧就是压迫,只要你能击鼓,你能对着麦克风大吼,你能拨弄吉他,你就是音乐的一部分。个性化就正在创造这么一个“人人都能玩”的社会,拍个视频,发明个小玩意儿,编个程序,写篇博文,设计一件衣服。也难怪U2乐队的主唱波诺将现在的经济社会称做“朋克资本主义”(punk capitalism)。

  成为独一无二

  当我刚进商学院读书的时候,学生会给每一个新生发了一个带有嘲弄意味的便条,上面写着:“你以为你是谁?沃尔沃公司的CEO?财政部长?才不是!你就是一个傻帽一年级新生 ”一个傻帽新生,不是瑞典最受尊崇的公司CEO,不是炙手可热的政治家,这个世界过去就是这样的等级森严,你与这些统治阶层在年龄、性别、肤色、教育和经验上的差距越大,你就越贫困。如今,正是那些不断在创造与众不同的商品和服务的原创思想家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资格老的大公司偶尔也会推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创意,但多半逃脱不了被社会边缘化的命运,而推手正是那些被主流社会认为是不搭调的、年轻的、奇怪的、多变的和傻里傻气的创造者。在一个财富需要靠继承的世界里,经营就是全部,经营资产,经营企业,经营价值观,千万不要挑战社会原有的秩序。一个正式的、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正是那个社会的基石,人们就像齿轮一样嵌入一台上了油的机器。

  现在,财富的取得靠的是自力更生和勇于冒险,创造力和想象力已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技能,或者说是特性。肤色、正规的教育、性别、年龄以及家世背景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成为百万富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民主 不是更加容易,而是更加民主。过去的教育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克隆”,以及向社会输送规格相同的劳动力。现在的教育更应该教孩子学会如何欣赏独一无二,培养人们独立创新的思维模式,以及勇于冒险的精神。独一无二是无法学会的,你只能发掘你自身的独特性,不然就会将之埋没。

  某某主义

  资本主义之所以备受诟病也许就在于“主义”二字,“主义”往往意味着一个完完全全现成的、高高在上的哲学理念。任何东西一旦成为 “主义”,就会逐渐变成教条,僵硬而且极端,摆出一副“非支持即反对”的面孔。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我们通过它们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式可以看出它们来自不同的世界;但是粗粗看来,它们又是类似的。人们之所以对它们如此反感,不仅仅因为它们作为“主义”表现出来的不公平和麻木迟钝,更是因为用“主义”来统治一个社会已经越来越不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了。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资本主义的“主义”正在消失。在过去,权力、影响力和知识都按照阶层自上而下流动;而如今,这些东西却开始从底层生长壮大,个人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挣钱。资本主义已经转变成了一种我们称之为“我资本”(MyCapital)的理念 这是我的资本,我决定如何获得和使用它们。“我资本”强调的是一个微观世界,我如何获得和处置我的资本与别人无关。过去人们认为百万富翁都是剥削者,但是“我资本”百万富翁却在努力地回报,他们构想并追求大胆创新的目标:消灭疟疾、消除贫困、研制新型燃料、绿色生活。百万富翁过去的形象就是装在西装里的中年胖子,而如今他们拥有了各种体型和肤色:女性、黑人、瘦子、运动员、怪人、朋克摇滚歌星、不合群的人、年轻人、老人。在这个财富DIY的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做到。“我资本”就是个人版的资本主义,你可以修剪掉“主义”里你不喜欢的任何部分。

  从量变到质变

  在过去几十年里,资本主义制度被悄然重塑,而这种缓慢、渐进的变化是隐形的,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定型的人,无论参观了多少个创业新工厂,仍会固守原来的思维。如果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持续更新,势必会僵化为盲目的教条。“持续更新”这个说法听上去有点晦涩,实际上就是好奇的人们时不时地问自己一句:“如果 将会怎么样?”这就是这种特殊盲目症的简单疗法。如果我的外婆每隔几年就重新装修一下她的房子,她的房间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老土;如果你和我坚持每隔几年就更新一下我们的想法 改变阅读习惯、尝试跟不认识的人聊天、去没去过的地方旅行,我们就有可能觉察到那些移动缓慢的“龟速趋势”,而不是被它们的突然出现吓个半死。但是它们迟早会吓到我们,就像心脏病发,这些趋势在我们雷达的监控之下会在几十年里慢慢展开,然后就会以一种巨大、喧闹、有时候令人不快的方式登上世界舞台。

  一个世界新秩序的诞生实际上经过了几十年的酝酿,一经出现就会震动世界,“9·11”就是这许多例子中的一例。2008年9月,全世界上了一堂课,讲的是在过去几十年里有越来越多复杂和相互依存的事物出现在我们周围。大公司无法吸引新人才,因为他们都想“做自己分内的事”。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意外产生免疫。假如我们站在整个20世纪的高度来看股市的表现和成长数据,而不只是着眼于1987~2007年这20年间的股市奇迹,我们就不会对所谓的经济衰退和股市崩盘感到一丝惊讶了。

  全球化的公司、虚无的国界与经济自由化

  我们如何分析一个碎片化的世界(1)

  盲目的无知确实会误导我们。啊!不幸的人类,睁开你的眼睛吧!

  达·芬奇土崩瓦解的世界如果你每天起床的时候大脑都需要重新来过,前一天学的所有东西都自动删除,你不得不把每一天都花在重建人们赖以生存的模式、规则、法律和人际关系上,你的人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首先你得确定身边熟睡的人是否是你的妻子,你会对“物体是往下掉落的”这一事实惊奇不已,你会惊叹于水的独特韧性和颜色,你会对街上遇到的每一个人充满尊敬和好奇。

  对于我们中的一些人来说,这样的世界跟地狱没什么两样,因为所有让生命充满价值的东西,比如爱、回忆、知识,在这里都遭到了抛弃。但是对其他人来说,这种幼稚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有其迷人的地方,不过他们更愿意自己决定何时开启和关闭这种能力。虽然说人类的意识还是一个谜,但我们至少知道人类的智慧能够创造各种规章制度,因此我们不必每天早上醒来都要重新探索一遍这个世界 这就是我的妻子,我们生活在地球引力之中,我是个男人等。但是在这些推理中哪些是幻觉?哪些仅仅是人们为了图个方便才建立起来的精神结构?如果我们“知道”的很多事情是错误的呢?如果我们观察世界所用的镜片过时了,将会有什么发生?

  坚硬带来的安心为什么我们要将人类生活的星球称做“地球”?当我们说“瑞典克朗”或“英国英镑”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可以用区区一枚硬币来指代整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为什么我们要让一种颜色象征所有环保的东西或是用颜色来(错误地)描述不同肤色的人种,比如用“白人”来指代高加索人?这些实际上都是一种“借代”的修辞 用小事物来比喻大概念。人们之所以要大量使用比喻是因为人类并不适合思考复杂的事物。在上一章,我们知道了人类会对发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变化视而不见;同样,我们也会忽视那些对于肉眼来说过大或过小的变化。人类倾向于关注和理解那些正好发生在他们眼前的事情,并改变超出这个视野范围的任何事物使之符合他们的视角。“数百万的饥民”对很多人来说意义不大,因为这个数字实在是不好估量;一张面黄肌瘦的孩子的照片却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同情。极大的数字和极小的动作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很抽象。人们很难理解一个很大的数字,除非将其用具体的、看得见的内容表现出来,一个极其细微的动作也只能放在强大的显微镜下才能被我们观察到。很多东西我们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静止的,就比如我们常用石头来象征那些死板的、坚固的、可信赖的和不可动摇的事物,“我们像石头一样屹立在暴风雨中”就是这类观点的体现。但是请想想石头是由什么组成的?无数原子,这一点毋庸置疑。原子时刻都在不停地运动,那种“像岩石一样坚硬”的想法之所以被人接受是因为大家观察事物只停留在“岩石看上去是静止和坚硬的”这个层面上,而实际上它们是由不断运动的部分组成的。

  这种以原子为中心的世界观同样也能用做转世的证据。所有包括我在内的新世纪怀疑论者,都不会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在你身上流动的原子有可能曾经是某个动物或是丘吉尔身上的一部分。假如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和思考其他人身体或物体里的原子运动,生活会因此变得琐碎和累赘。就像电影《黑客帝国》里的主人公基努·里维斯的境遇一样,当我们早上睁开眼睛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注定要生活在一个由人类有限的视觉创造的假象之中。

  小公司 大世界如果你将书中到目前为止讨论的各种趋势整合一下 资本主义的缓慢转变,个人主义的盛行,集体主义的衰败,还有碎片化 这就是一个现代公司的典型写照。现在的公司请的人越来越少,做的事越来越多,绝大多数企业都已缩小劳动力的规模,但是它们的市场尤其是潜在市场,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广阔。我们可以把公司想象成一个荷包蛋,过去蛋黄和蛋白是差不多

  我们如何分析一个碎片化的世界(2)

  大小的,但如今蛋黄(员工)变得越来越小,而蛋白(市场和外面的世界)正在显著地变大。这将会对商业运行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举一个化工企业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家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的员工超过15万,但是从那个时候起,公司通过外包、缩小规模以及技术革新等方式,将员工规模缩小了将近一半 这些都很好理解。随着创新型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增加,它们的市场扩张到了以前的10倍,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个令人意外的转折。10年前,这家公司自己研发产品,自己销售产品,并且深信业内没有其他人比他们更加了解化工行业;如今,没有一件商品是他们自己研发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销售全都交给了代理与经销商,同时也因为这点,现在他们觉得公司以外的人比他们自己更加了解化工行业,因此他们的用人标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5年前,”他们的人力经理跟我说,“我们的理想员工是年轻、上进、擅长销售的男性,一个能够在市场上代表公司统治地位的人,一个对在全球范围内向所有消费者大力推广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无所畏惧的人。”

  “如今,”他补充道,“我们的理想员工是一个安静、略带书卷气的 外交官 。”一个能够聆听他人,与公司所有的合作伙伴建立良好关系、培养深厚感情的人。这种向“更小的规模,更大的市场”转变的趋势已经完全改变了公司的用人标准以及对工作的评价标准。我之所以要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这个小故事,是因为我相信基本上任何一家公司现在都面临着类似的情形,它们变得越来越小,世界却变得越来越大,而这将会给公司在运营层面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理发师综合征

  很多人都有一个固定的理发师,经常会指定这位理发师给自己理发。我也有这样一个理发师,叫马蒂亚斯,他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一家理发店工作。马蒂亚斯40多岁,待人和气,没有其他发型师看上去那么时尚(从这一点,你就可以看出我的发型肯定是走实用路线的),我已经让他帮我剪了10多年的头发。作为一名服务业工作者,马蒂亚斯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相当”:他对自己的本行那是相当拿手(尽管我老婆一直在取笑我日渐后退的发际线);请他理发相当便宜、相当迅速,而且他相当善谈(尽管我们的话题很少离开过假日安排和音乐)。有趣的是,过去所有的东西都跟马蒂亚斯一样,你当地的银行相当优良,当地的报纸在报道最新消息的时候总是相当迅速,公交车司机也总是相当和蔼可亲。在全球化到来之前,每个地方都只能用“当地”来划分,任何东西都可以用“相当”来概括。在瑞典这样一个依靠国家垄断发展起来的国家里,许多东西都可以用“糟糕”、“昂贵”、“缓慢”和“粗鲁”来形容。小时候看少儿频道的节目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痛苦回忆,当时仅有的两个播放少儿节目的电视台都是瑞典国家电视台,每天只限制播放15分钟,而且常常充斥着包装拙劣、充满左翼思维的介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纪录片。当人们无法离开他们出生的这个国家 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政府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向人民灌输意识形态的好时机,一味地宣传他们生活的地方和乌托邦有多么相像,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危险云云。通过我的妻子,我了解到在铁托政权下的南斯拉夫长大比我的童年更加夸张,那里的学校会将铁托的爱好以及他小狗的名字出在考卷里考孩子,在这些考试中表现最好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奖励就是去贝尔格莱德庆祝铁托的生日 尽管这位统治者去世已有一阵子了。

  之后,发生了一些事。

  虽然说前苏联领导人所推行的公开化、经济自由化、放松的政府管制和世界互联在很多书里被大书特书,但我始终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事情不是很确定,即使我把所有这些事实和像经济衰退之类的因素考虑进去,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东西,一个类似于因素X的东西(但无法证明因素X就是创业精神)。越来越便宜的贷款、容易获得的技术,以及封闭市场的长期压迫,造就了一代想要改变的年轻人。在全世界,力图改变的个人和企业家正在革新我们的彩电、通信设备、空乘服务、铁路运输、银行、报纸,以及其他一些原来被认为是糟糕、昂贵、缓慢和粗鲁的行业。

  成为无边界人士(1)

  这个世界的边界正在消失,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会轻易地适应这种新环境。边界的概念可以让你方便地与别人拉开距离,让自己与众不同。我是瑞典人,而你不是;工程师总喜欢和其他工程师一起工作;有些公司总爱说自己以及所在行业“很特别”。在这个思想和视野越来越开放的现代社会,这种边界行为虽然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也会给你带去不利,尤其是当太多“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基地组织”和2008年银行危机就是离我们很近的两个例子。

  我刚进商学院没多久,就注意到厕所的墙上画满了涂鸦,有一些画得还真是挺不错。一种解读是,尽管商学院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要和会计、管理策略这些东西打交道,他们还是渴望创造点东西。他们从表面上看是商学院的学生,但是内心里他们中一些人有可能是艺术家、作家,甚至是破坏分子。当你将人进行分类并且贴上标签时,这些人的想法就发生了改变。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将一群人随意分为两组,一组为狱警,一组为犯人,过不了几天这个实验就要被喊停,因为“狱警”对待“犯人”的方式和手段会不自觉地变得凶恶残忍起来。我本人也有一个类似的但没有这么戏剧化的例子。我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任教,该学院的课程面向四个学院的学生开设:商学院、艺术学院、工学院和医学院。这些学生都非常年轻,在选我的课之前接受了差不多两年左右的大学教育,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在见到他们之前想当然地会认为他们的思想应该还算开明,令人担忧的事实是,他们与我想的恰恰相反。你会常常听到商学院的学生评论说:“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连微软的Power Point软件都不会用!”而那些未来的工程师总在抱怨我的这门趋势观察和未来思考的课程过于浅显:“我们要学习深奥的、分析事物过程的东西!”艺术系的学生老是摆出一副沮丧的表情,问我这堂课何时才可以不用空谈,而是真正搞点什么创作。最后,医学院的学生最容易退课,因为他们觉得这门课一点儿都不重要,毕竟这门课无关病人的生死。

  如果这些学生、银行家以及“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想要在未来10年内取得更大的进步,那么他们就需要学习和领悟如何跨学科地工作和思考,从搞创意的艺术领域到玩弄数字的金融领域等(但是就“基地组织”而言,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他们设身处地考虑一下受害者的感受,这个要求可能过高了一点)。跨学科工作这个倡议不仅仅是从团结和同情心的角度晓之以情,更是从经济的角度动之以理。给每一个人分配头衔和角色可以带来效率,当公司追求的核心还停留在提高效率时,这个做法是合乎逻辑的。然而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注重效力 不仅要把事情做正确,而且要不断发现并做正确的事情。那些懂得欣赏创新、敢于冒险,给员工巨大自由空间的公司,其效力也是巨大的。在市场格局清晰明了、市场竞争直截了当的环境中,我们要注重效率;但是在今天许多产业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因此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效力的提高上。这些产业的公司需要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组织自己,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项目模型(project model)。“项目”这个词的英文“project”来自拉丁文“pro jicere”,意思是把东西往前扔 这正是动荡年代急需的一种冒险尝试。赞成项目模型的人常用好莱坞作比喻:所有人为了一部电影组成一个团队,然后解散,然后又因为一部新电影组成一个新团队。但是这个比喻恰恰缺少了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这些团队能够运行?为什么他们能够在一个都是陌生人的环境中迅速发挥各自的专长?答案就是“快速信任”(swift trust),即培养、扶植一个能够迅速建立信任的文化氛围,这样就省去了建设团队所需的大量时间。

  成为无边界人士(2)

  仅是企业的围墙高度,随着陌生人之间的网上协作越来越多,“隐形公司”正在崛起。这些隐形公司没有管理层,没有正式的边界,甚至连名字也没有。面对这些竞争者的出现,你或许应该提醒一下自己,“竞争”这个词的英文“competition”其实来自拉丁语“com petare”,即一起奋斗的意思,大家一起把隔板推倒,敞开公司的大门,大喊:啊  永远不说“知道”

  从金钱至上到时间至上

  社会节奏的加快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社会地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在过去,由于大部分财富聚集在少数富有的家庭里,金钱在人们眼里是昂贵和稀有的,也正是这些稀有的资源统治着社会地位的分配。那时候“奢侈”这个词就是专门用来形容那些能够让我们联想到金钱的东西,人们的体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世纪初叶,如果想要显示你的实力,一个肥胖的体型就够了,那时的世界刚刚从饥饿的边缘缓过劲儿来,在大家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脂肪必定可以传递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你拥有足够的钱来吃很多东西。今天,在很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里你还是能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一些富裕一点儿的国家里,白手起家、比以前便宜得多的贷款以及商品的大批量生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以前稀有昂贵的脂肪类和糖类食品,现在随便一个街角就能买到。在这个微秒世界里,每一个瞬间都是那么至关重要,时间成了最为珍贵的资源。昨天地位的象征 肥胖,今天就被认为是一种疾病,通常会让人联想到不健康的饮食和低收入。如今大家渴望的体型是苗条健康的,能够告诉别人这个身体的主人经常会抽出宝贵的时间照顾好自己。炫耀金钱已经不再是地位的象征,炫耀你所能控制的时间才是。

  以时间作为地位的象征在过去10年中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在过去,一个奢华的假期就是在一家拥有枝形大吊灯的豪华酒店里待上5天;但如今真正的度假是建立在“真实”、“简约”等原则上,比如去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享受独居带来的“赤脚奢华”。红酒也不再是红酒那么简单了,而是一次展示学识的绝好机会,又是一个利用时间的好例子:每次递上酒杯之前总不忘加一句“不知你是否知道 ?”最有意思的例子要数有机食品的盛行了。很多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声称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来自健康因素或环境因素的考虑,或者两者兼有。但事实上,很少有研究能够证明有机食品一定是健康的,或者从长远来看对环境是真正无害的。人们知道的只是有机食品是人智食品的一个初级版本,人智学 倡导的是一种“玄妙的运动”,依据其创始人的理论,收获大地应该充满仪式和规则(比如“只能在月光下收获”)。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就是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直接传承,和时间地位论的联系十分紧密:专注于缓慢生产,让所有作物都能按照自己的生长周期进行生长。

  如何走一条不寻常的路

  宝刀未老

  每当一部电影想要塑造一个老年人角色时,导演总免不了使用皱纹化妆术、银白色的假发以及又白又长的胡子。这就是人们对老年人的固有的印象,假如这种造型被打破 一个90岁的老爷爷拥有发达的肌肉或者是一点皱纹都没有,我们肯定会琢磨到底发生了什么、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水平的发展,通过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器官移植手术以及其他医疗上的突破,人类寿命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已经大大延长,并且在未来还将会得到极大的延长。这并不是说一个90岁的老爷爷会看上去跟好莱坞的大块头一样年轻,但至少说明了我们关于“老年”的一些观念需要与时俱进一下了。首先,70岁在今天已经不能算是“老”了,要是在平均年龄只有47岁的1850年,47岁就可以称得上是高寿了。其次,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机遇,人们的生活和这个社会将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离婚、多元化的职业规划和伟哥都在预示着老龄群体其实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人类的未来将会为越来越多的“百岁老人”带去更多新鲜和令人惊讶的变化。

  现在即未来?

  2008年,我和妻子有了一对双胞胎男孩,我们两个既兴奋又沮丧,兴奋的是在我们眼里孩子就是奇迹,沮丧的是我们意识到原来的生活已经结束,即将来临的将会是无数个无眠的夜晚和换也换不完的尿布。然而有趣的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想到这样的生活也会有结束的一天,我们只是局限地认为那些无眠的夜晚和尿布将会伴随我们一生,就好像我们的孩子会一辈子都是婴儿似的,可以说我们彻底丧失了预测以后生活的能力 而这恰恰是人类大脑的一个显著特征。人类大脑就是专门用来处理“当下”和“当前”的,这也是为什么“第六感”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因为我们另外5个感觉器官只局限于观察那些在空间和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的事物。如果一个刚和女朋友分手的青年人突发心脏病,不要觉得奇怪,因为他在想“我永远也不会找到一个跟她一样好的女孩了”。如果有一对年轻夫妇突发心脏病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孩子们在参加结婚典礼的时候还离不了配方奶粉呢。更为严重的是,禁锢在“当下”观念里会对计划未来造成巨大的障碍,尤其是在社会和市场层面上。面对一个只知道农村的人,你如何向他解释什么是城市?面对一个连音乐可以被录制都不知道的人,你如何跟他解释MP3技术?面对一个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汽车的人,你如何跟他解释飞机旅行?

  老龄化社会许多看不见的特点

  人类老化是我们体内一系列生理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体内的活动逐渐减慢,效率越来越低;外界的损耗最终也体现在器官的衰老上。人类身体的恢复和适应能力会不断下降,就像是一个人的身体被安上了一个定时器一样,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会最终杀死这个身体的主人。然而,我们都知道这个定时器可以通过饮食、生活方式、药物、器官移植等方法延长等待时间,甚至有科学家提出衰老只是一个工程缺陷,一个我们可以完全治愈的缺陷,人类的寿命也因此能够被延长许多个10年。从我们的后视镜里,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寿命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延长。50岁在过去应该算是老年了,人们认为在50岁去世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但在今天,如果50岁时就离开了人世,说“英年早逝”一点儿都不夸张。如今,85岁才是一个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的离世年龄。我们可以看到,“自然”这个词其实跟大自然为人类作的安排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不过是一个表示发生频率的统计参照罢了。因此,在未来的世纪里有可能85岁去世会被认为是“英年早逝”,而“自然”的死亡年龄也许会是130岁。我们的寿命正在以平均每天大约5小时的速度延长。每天会有5个全新的小时加到我们的寿命时限上,这些日积月累的5小时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会逐渐改变我们对老年人的那一套陈旧的看法。

  问题的关键在于:寿命的延长让人们在一生中能够作的选择也大大增加。因此,把离婚率上升的原因归咎于社会世俗化程度加深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终身婚姻更适合于几个世纪前婚姻刚刚出现的那个时代,而不是现在这个夫妻双方都可以活得很久的世界。

  寿命的延长还会影响我们的职业规划。在前面我提到目前我们各个产业部门正在走向碎片化,其实工作也是如此。比如汽车修理师这个职业,随着汽车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以前一个人就能搞定的工作现在已经细化为了至少10个不同的角色。此外,我们还可以不受限制地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工作,而这在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因此,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工作和职业上的选择将会趋于无穷。

  我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一个更加长寿的人生,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把时间调回到一个世纪以前,那时候就业的选择范围是非常局限的,出于方便的考虑,假设一个人只有5个职业选择 士兵、作家、铁匠、农民和学者。由于那个年代的人寿命不长,人们一生中最多也只能拥有2个可以当做 “职业生涯”的工作。记住,上述寿命的长度和职业的数量都是简化了的。然后我们使用一下数学里的排列组合,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人生:一辈子从事2种职业的组合方式有20种,他们可以从士兵变为作家,从铁匠成为学者,农民后来去当兵等;再加上一辈子只从事一种职业这样5种情况,也就是说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只有25种不同的人生。在这里具体的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到当我们延长人的寿命、扩大就业的选择范围后,这个数字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样以一种简化的方式,假设在今天,每个人平均有45种职业可供选择,比如水疗师、电脑程序员、社会工作者、音乐DJ、趋势观察者、士兵、作家、铁匠、农民和学者等。我们的工作年限也大大延长,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有可能会从事多达10个不同的职业。然后我们再来排列组合一下:大约有300 000 000 000 000 000(17个0)种可能,大大超过了地球上的人口总数。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具独特性。

  你是如何错过这个美好世界的(1)

  我的秘密世界

  新千年的头几年可以说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一段时期。我结束了一段长久的婚姻,极度讨厌手头的工作,负债累累,还在接受治疗,并且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恋情上。我可以说是陷入了恶性循环,就像任何一个轻微或是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一样,我总感觉自己走投无路了。在许多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里,身处如此黑暗的境地往往意味着寻找另一个秘密世界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就像纳尼亚王国、中土世界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等。这些想象中的秘密世界无一不在表达着人们想要逃离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无聊的强烈愿望,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在脑海中描绘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现实世界。绝大多数人只知道坐在那里唉声叹气,等着别人去定义这些美好的世界。抑郁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患者坚信这个世界永远不会变得更好甚至连改变的可能性都没有 这也是我们中的很多人看待世界的态度。明天不可能会变得和今天一样好,反而有可能变得更糟;现在甚或几年前的世界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好世界。本章就来关注悲观主义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蒙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无法看到所有那些在生活、工作和社会中日臻美好的事物。

  意外知识人类是由失败铸就的。我们住的房子、开的车、用的机器之所以比以前都安全是因为早期的版本撞毁过、起火过。 如果我们一遇到困难就放弃 婴儿因为摔了一跤就放弃学习走路,空间探索计划终止就因为一点小事故,和平谈判中止就因为早前的一个和平协议被破坏 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我们停止尝试,所有的人类发展就会停滞甚至消失。人类的发展既依赖成功也离不开失败,但是失败往往意味着资源的浪费、价值观的破灭,甚至生命的消失。事故和失败的踪迹无处不在,从红绿灯(人们为什么不在汽车和道路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安装它们呢)到法律(防止一些事情再次发生)再到各种常识(黄色的雪不能吃),失败从长远来看会让人类过得更好,但同时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更加崎岖。成功是轻松的,至少比失败轻松,你在某件事情上成功后,你只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个成功的过程就可以了,但若是失败了,你就不得不认真分析原因,然后换一种方法重新来过。

  从失败中学习新知识虽然麻烦,但也让我对人类的前景感到乐观。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有误入歧途的时候。我们和坏人交朋友,和错误的对象结婚,对新材料的有害影响视而不见,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被自己粗心大意选出来的领导人变成一个独裁统治的国家,等等。让我感到乐观的是,我们总是在学习避免重复犯错,虽然有一些错误还是不幸地被人们犯了又犯,就比如说人性的三个丑陋的消极面 战争、屠杀和暴力,我们在每个世纪都能找到它们的踪影,它们几乎成为人类天性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对生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们通过设计、建造、计划和立法来保障安全,反对冒险和毁灭。尽管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可能还有很多缺陷和官僚作风,但是它们确保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轻易发生,如果发生至少也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发生,而不会像前两次那样。尽管机场烦琐的安检流程让我们身心俱疲,但我们别无选择:你愿意坐一班没有安检过任何乘客的飞机吗?

  从一个更加个人的角度来讲,绝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曾有过失败带来的收获:一次事业上的失败或者一次心碎让他们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更好的人。失败作为催化剂是成功的,因为它能够改变现状,无论是斥力减弱还是动力增强都会引发变化,而失败让上述两种情况变得相似,在此引用一位著名的未来学家的一句话:“如果你想理解未来,那就研究一下最近的失败吧。”

  结词 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不是吗?

  对不起,你的未来刚刚取消人的大脑是填补空隙的大师,能同时应付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零碎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成相对完整的生活写照

  你是如何错过这个美好世界的(2)

  ,我们称之为“现实”。现在我们都知道,“现实”功能仅仅描述了我们是谁、身在何处以及脑子里在想什么,却没有精确地描绘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事情在激烈地竞争,为的就是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同样我们的注意力也在这些事情中进行激烈的取舍,为的是能够找到那些跟我们的价值观、理念和经历相呼应的信息。

  当我们试图回答“这个世界正在上演什么好戏”时,常常会掉入某些陷阱中,我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家能够意识到这些陷阱,因为认识是纠正的第一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纠正?”我们是如此心满意足地生活在自己编织的小世界里,一个描述更加精准的世界和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对我们真的有必要吗?当然有必要,理由如下:第一,扩展我们的思想境界可以开启我们大脑中未开发的部分,促使我们想出新想法、梦出新梦想、活出新生活。在不知道何为卫生设施、抗生素、健康饮食和老年生活的中世纪人看来,他们眼里的人生也可能是完整的,只不过比较短而已。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寿命至少是过去的两倍。

  第二,当你需要作一个短期或长期决策时,一个全面的世界观可以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决策者。人类行为的最终推动力来自人们内心的自私,如果我们没有把复杂、宏观的因果关系考虑进去(如果我们对第三世界的压迫和贫穷放任不管,会对第一世界的安全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必然会因为作了一些短视的决策而最终误入歧途。我的目标是让人们成为更好的决策者,从而生活得更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