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趋势: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摘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7:23:35
导言(1)
序言
蛇吞象
那是一个安静的冬日夜晚。我和小孙子伊莱一起坐在火炉旁,为他读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deSaint-Exupéry)的经典著作《小王子》(TheLittlePrince)。
故事的开头讲的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被一本关于丛林的书所吸引,于是画了一幅画。对他来说,这幅画再简单不过了,就是一条吞下了大象的蟒蛇。但是令他惊讶的是,大人们都看不明白,他们都仅仅认为这只是一顶帽子而已!他不得不重新画了一幅,好让他们能够看明白。直到他遇到小王子,他才找到了一个和自己眼光相同的人:只有小王子看出第一幅画就是一条吞下大象的蟒蛇。对我来说,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比喻。
圣埃克苏佩里的这幅画形象地指出了人们的思维对于眼光的限制。一旦我们摆脱了固有思想的束缚,我们就可以看清楚眼前的事物了,比如说在上面的故事中就是吞下一头大象的蟒蛇。
导言
我是在美国犹他州的一个甜菜农场长大的。这个叫做格伦伍德(Glenwood)的摩门部落中大约有20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我家的亲戚。我们的村庄被犹他州的群山所包围,十分闭塞,我们的生活完全被摩门教的教规所统治着。我们的命运也早就注定了--我的任务就是成为一名传教士。教会派我到哪里,我就要去那里待上两年时间,因为毕竟我们是无法拒绝上帝的召唤的。
我第一次对这种生活产生疑问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当时我的耳朵长期发炎,疼痛难忍,直到阿诺德叔叔来看望我,并且违反了一条摩门教教规,情况才有所好转:尽管摩门教严禁抽烟,但是阿诺德叔叔却是个烟民,他用烟熏我发炎的耳朵,这种做法一直持续了一年多,竟然取得了奇效。耳朵中的疼痛减轻了,我也不再老是想着耳朵的疼痛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三四个德高望重的叔叔经常用"按手"①的方法为我祈祷、治病,但是都没有阿诺德叔叔采取的办法疗效好。
于是我开始怀疑周围的世界,对于探索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个世界中还有多少事情是我幼小的心灵所不知道的呢?我开始质疑自己是否应该安于命运的安排。
好奇心就是探索的开始,我很快就确信自己非常渴望走出犹他州。在17岁的时候,一个机会展现在我面前。我加入了海军,他们的宣传语"周游世界"的意义实际上比他们所理解的还要深远。但是直到我开始读书的时候,一个新的世界才真正向我敞开了大门。在这个世界中,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自我离开犹他州开始,这个世界就像书本一样,一页页展开在我面前,每一页都有崭新的知识供我学习。
现在,许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正是好奇心促成了我丰富多彩的经历。在海军的时候,在犹他大学作为学生会主席为言论自由和公民权利而斗争的"激进岁月"里,在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学习的时候,作为《西方名著入门》(GreatBooksFoundation)的编辑在罗伯特·哈钦斯(RobertHutchins)和莫蒂默·阿德勒(MortimerAdler)的领导下工作的时候,以及在公司工作的3年时间里,只要我感觉自己的学习曲线不再上升,我都会选择离开。
导言(2)
25岁的时候我开始竞选国会议员,直到后来奋斗到华盛顿,肯尼迪总统任命我为教育部部长助理,这些政界经历使我学会了政治这门"可能性艺术"。1963年11月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后,我继续留在华盛顿,担任卫生、教育与福利部部长约翰·加德纳(JohnGardner)的助理,最终还曾进入白宫,为林登·约翰逊(LyndonJohnson)总统负责过一些特别项目。
20世纪60年代可能是美国自内战以来最动荡的时期。人们放火焚烧建筑、旗帜,整个"美利坚公司"陷入了恐慌之中。参加民权和反战运动的数百万人涌上街头抗议示威,几百所大学也被学生们所占领。
1964年7月,约翰逊总统签署了"民权法案"来"消除美国最后的不公平现象",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随之诞生。1965年,约翰逊总统请我调查他的"伟大社会"立法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尽管这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任务,但是我们似乎根本不可能理清当时的形势,更不要说预测这些立法对于美国将来的影响了。而且,我再也不能忍受约翰逊总统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越南战争的狂热思想(他曾经说过"我决不会是第一个卷起尾巴逃跑的美国总统")。于是我离开了白宫,接受IBM的邀请,成为主席汤姆·沃森(TomWatson)的助理。
1967年4月,底特律爆发了种族骚乱。那年夏天,黑人权利的倡导者们开始宣扬武装革命,骚乱席卷了整个美国。约翰逊总统还命令4700名伞兵空降在因为骚乱而近乎瘫痪的底特律市。当时的底特律市长卡瓦诺形容说:"这里就像是1945年的柏林一样。"总统还下令国民卫队下属的所有部门都要进行反暴乱的训练。第二年,马丁·路德·金和博比·肯尼迪(BobbyKennedy)被暗杀的事件更加加剧了骚乱。大约就是从那时开始,人们不再使用"黑鬼"这个词语,转而使用"黑人"。美国的所有城市都是一片狼藉,企业界也都茫然不知所措。国家的动荡促使我极力想寻求一种可以监测国家转型的方法,但是我怎样才能真正看到美国的未来呢?
有一天,我在芝加哥郊外的一个报亭买了一份《西雅图时报》。报纸上的大标题讲的是当地的学校董事会已经投票通过了一系列新的改革计划。我接着浏览了一下这个报亭出售的全美各地的报纸上关于当地新闻的大标题。突然,我意识到,如果每天都能够阅读这些地方报纸,那么我就可能会发现国家的一些新趋势,就能够了解美国现在的形势了。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真是谢天谢地。
我的冒险精神又一次跳了出来,于是我离开了IBM和汤姆·沃森,离开了那个令许多同事艳羡的职位。我用离职的薪水开了自己的公司:城市研究公司(UrbanResearchCorporation)。
不久,越来越多的员工和我一起开始对160种地方日报进行分类、分析。我们的理念认为,各个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总和就是我们国家的现状。我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思维方式对众多事件进行分析和整理。然后,我们把所发现的情况总结起来,作为周刊发行,周刊的名称为《城市危机监测》(UrbanCrisisMonitor)。很快,许多公司开始订阅这本期刊,我也开始就自己对美国形势和趋势的理解四处演讲。
导言(3)
在接下来的10年中,我一直和许多大公司合作,并且通过我们的内容分析方法了解这个社会。通过高度地方化的数据库,我目睹着一个新型社会的大体轮廓在慢慢形成,也对美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一些看法。
尽管对我来说,许多趋势都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很多人在当时都没有认同我的预言。而且,我还冒着得罪专家们的风险,他们很可能会认为仅仅从变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世界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做法。但是当时我就认为这种风险是值得的。我感觉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用冷冰冰的方法来分析周围事件与思想、信息量如此庞大以至于个人的声音微不足道的世界中,我们是急需组织结构的。有了简单的框架,我们才能开始了解这个世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可以随时对这个框架进行修正。正是这些思想促成了《大趋势》(Megatrends)这本书的出版。
《大趋势》一书的销量大概为900万册。随后我又出版了《改造企业》(ReinventingTheCorporation)和其他几本书,其中就包括《2000年大趋势》(Megatrends2000)。我的讲座和演讲遍布七大洲,不管走到哪里,记者、政治家和企业界都会问:"下一个大趋势是什么呢?"我的听众们都想知道到2010年,或者2030年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而且他们还会不依不饶地提出下面的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是如何进行你的工作的呢?"
一天下午,我的朋友托尼·奥夫纳(ToniOfner)一直在追问我是如何进行自己的工作的。我回答说自己搜集了大量信息,阅读了许多报纸,还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思想与观念,所有这一切都帮助我明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那么,"他说,"照你说的那样,如果未来是隐含于现在的生活之中的,而且如果我仔细观察当今世界的形势,那么我就应该得出和你一样的结论。但是事实上,我并没有得出同你一样的结论。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我沉思了一会儿,事实上,我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思考了一会儿,我就明白了,这种差异并不是因为我们所了解到的事实有所不同,而是我们看待这些事实的方式。"我想,托尼,"我听到自己说,"那是因为我的思维模式。"我意识到,许多年来自己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原则来训练自己的思维、过滤周围的信息。我依靠自己的经验,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衡量所接收的信息,其他所有人也都是如此。"你所说的,"托尼回答说,"似乎就像是同样的雨落在不同的土壤上,就会形成不同的植物一样。"
他说的没错。的确,思维模式就像是雨(信息)所灌溉的土壤,土壤的不同会导致植物的不同,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则会促使人们得出不同的结论。心态就是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的讨论继续着,我开始思考帮助或阻碍自己进步的最有力和最重要的思维模式。后来,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写一本关于思维模式以及它如何帮助我预测未来的书。
从国际大事到人际关系等几乎所有领域中进行的判断都是和心态有关的。比如,如果一个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是个花花公子,那么她就会按照这种眼光来判断所接收到的信息。这种思维模式决定了她对于信息的理解方式以及她的反应。而如果一个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忠诚可靠,那么她在接收同样信息时就会有不同的方式及反应。当然,这仅仅是思维模式在微观层面上的反应。
在宏观层面上,有许多人的思维模式都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文明冲突"期,他们总是在这个框架内理解问题。而其他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所持的都是经济决定论的思维模式,我们都认为经济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决定世界的走势。
当然人们的有些思维模式是大体一致的:政客们都是一群骗子,把业务外包到印度无异于剥夺美国人的工作机会,猫是最干净的宠物,全球变暖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威胁等。
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并不想讨论文化适应或者社会高压所驱动的思维模式。我所讨论的思维模式只有一个特定目的,那就是帮助大家培养可以指导、管理个人生活和事业的思维模式。因此,这本书不仅会为大家提供一个关于未来50年的框架与展望,而且还会告诉大家预测未来、面对未来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态度。
思维模式(1)
第一部分?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就像是天空中不变的星星一样,当我们思绪的小船畅游在信息海洋中时,它们可以指引我们的方向,从而帮助我们沿着正确的航程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我在本书第一部分所描述的思维模式帮助我调整、纠正了自己的思维,为我打破思维的局限,并且帮助我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搜集到的信息。如果没有这些思维模式,我就不可能得出《大趋势》以及《2000年大趋势》中的结论。我处理事务的方式、我处理信息与经验的方式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本书中,我介绍了11种思维模式,每个人也许都能够从中发现对自己有益的某一种。如果需要对这些思维模式按照重要顺序排列的话,我个人会把"勇于追求,错又何妨"排在首位。这一原则适用于任何商业领域和个人生活,对于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你敢于大声发言或者勇于尝试,不管你的努力在当时看来有多么不切实际。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推动了《大趋势》和随后一系列图书的成功。总之,这是一种可以推进创造性思维的思维模式。
排在第二位的是"不要走得太快,免得让人知道你在哪里"。这句话听起来显而易见,非常简单,但是本书后面的例子会证明,想要做到并没有那么容易。在生活中的所有领域,在商界、政界或者在领导阶层中,这一定见都会提醒人们不要太超前,以免自己的言行不被人们理解,从而失去效力。
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定见都是互相融合、共同工作的,帮助我们通过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使我们不仅能够看到那顶帽子,还可以看到吞下大象的蟒蛇。你会发现,定见这一认知工具是可以改造你的生活和事业的。
第二部分?展望未来
我们都喜欢展望未来,希望能够弄清楚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将来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经常会被人们提起。本书的第二部分就将给你一个答案。它将探讨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它们对我们的事业与生活的影响。
在一个文化水平不断降低,视觉交流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商业、贸易、制造业和服务业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国家的形势与经济指标对你的事业和生活还那么重要吗?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之中的欧洲将会走向何方呢?中国,这个无处不在的争夺大家工作机会的国家,会成为吞噬我们的巨龙,还是会被我们驯服呢?媒体上宣传的"下一个大事件"会实现吗?
我对未来的展望并不是单纯的猜想,它们是在本书第一部分所探讨的定见的指导下,基于对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看完本书之后,大家就能够明白我得出某个结论的原因,以及我并没有拘泥于细节而丧失全局观。我的展望会为你提供一个框架,你可以把它应用在自己所关心的领域之中,从而受益于未来。
思维模式1
第一章 思维模式1
很多事情变了,但大多数事情没有变
变与不变的逻辑
2006年8月8日,亚马逊网站列出的所有书目中,有56170本图书的名字都与变化有关,其中11195本与商业变化有关,2404本与全球变化有关。不计其数的报纸、杂志和24小时电视新闻频道更是如此,它们都宣扬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谁又能跟得上变化的潮流呢?没有人可以。
但是不要担心。
考虑一下这个事实吧:大部分企业都处于稳定状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如此。的确,产品和市场已经发生了改变,绝大多数得到了改善,而且我们使用的工具也已经改变。但是尽管商业图书如雪崩般大量出现,但是商业操作,也就是买卖的基本要素,以及为了生存而盈利的目的,在我所观察的40年里却没有多大变化。
不管手机是否能够用来看电视,互联网是否能够进行通话,浴缸是否能够在你脱衣服的时候就自动放水,冰箱是否能够在听到你肚子咕咕叫的声音的时候自动开门,发生改变的都只是我们生活的方式,它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我们生活的基本要素并没有改变。我们读书、结婚、生子,并把孩子送到学校上学,这并不会因为学校改革而发生变化。家庭和工作都是最重要的常量。
现在甜菜农场的生活与我小时候并没有多大不同。尽管现代化的设备减轻了人们播种和收获的劳动量,但是和原来一样,季节仍旧决定着生活的节奏。大部分农民还在饲养一些牲畜用来耕作,只不过当时用来运输和耕作的马现在更多的时候都用于供人们娱乐。在生活的起起落落中,我的父母一直在努力维持生活,尽力使孩子接受教育,他们是在利用他们那个时代的资源做那个时代最平常的事情。
在11卷的《世界文明史》(StoryofCivilization)一书的开头,威尔·杜兰特和艾丽尔·杜兰特(WillandArielDurant)写道:
文明就像是一条筑有河岸的河流。河流中流淌的鲜血是人们相互残杀、偷窃、争斗的结果,这些通常就是历史学家们所记录的内容。而他们没有注意的是,在河岸上,人们建立家园,相亲相爱,养育子女,歌唱,谱写诗歌,甚至创作雕塑。
文明史就是对河岸上人们生活的记录。
思维模式(2)
第一部分
思维模式
很多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做事的方式。不管别人的宣扬是如何铺天盖地,只要我们能够分辨出常量与变量,我们就能够有效地应对新的市场,并且从变化中获利。
世界未来的转变与趋势都是隐含在现实与历史之中的。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需要做的是预测未来。而想要完成这一目标,我们就需要置身事外、耳聪目明。
如果你追求完美,那么你就把自己困在了一个小圈子中。一旦你开始允许自己犯错误,你就会感觉自己像是遨游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视线豁然开朗。
让公众明白变革的好处是那些引领潮流的人们的责任。领导者如果想要成功地实现变革,就必须要让下属明白变革的好处。普通民众并不是变革的倡导者,除非他们真的相信变革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否则他们是不会支持的。
变化的是方式,不变的是内容
你曾经罗列过已经发生的变化和未来的变化趋势吗?请注意,我说的不是我们做事方式的变化,而是事情本身的变化。
让我们再次回到农场的例子上,发生变化的只是耕作的方式,耕作本身并没有消失。农民适应新技术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要的能力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取得进步。尽管他们耕作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他们还是农民,这一点并没有变。有些人适应了不断变化的需求,比如Chino's,他们精美的有机蔬菜和水果被许多著名大厨,比如旧金山的沃尔夫冈·帕克(WolfgangPuck)所选中,成为烹饪美味佳肴的上品。还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成功,已经放弃了耕种。
很多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做事的方式。不管别人的宣扬是如何铺天盖地,只要我们能够分辨出常量与变量,我们就能够有效地应对新的市场,并且从变化中获利。
体育运动总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例子。
团体运动的规则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只是偶尔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体育运动所改变的经常只是运动的技巧。体育界一个著名的重大变化就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橄榄球教练克努特·罗克尼(KnuteRockne)所提出的现代"前抛"技术的普及。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底线得分的规则,只是队员到达底线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单个运动员的风格有时候也会改变某项运动。
1936年12月30日夜晚,17500多名观众涌入纽约市的麦迪逊广场花园观看全国篮球界领头羊--已经连胜43场的长岛大学队与防守型的太平洋海岸联盟冠军斯坦福大学队的巅峰对决。最终斯坦福大学以45比31的比分终止了长岛大学的连胜势头,但是本场比赛的看点并不在此。
其实,大部分观众都是来看身高6英尺2英寸、体重185磅的斯坦福大学二年级学生汉克·路易塞提(HankLuisetti)的表演的。他是当时唯一一个打破传统投篮方式,在空中单手投篮的篮球运动员,而其他运动员都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双手投篮或者钩手投篮。大众对于单手投篮的喜爱并没有改变篮球进入篮筐从而得分的规则,但是却永久地改变了运动员们的投篮技术。当然,这一改变也遭遇了顽固的抵制,当时的篮球界普遍认为单手投篮是不合规矩的。"这不是在打篮球,"纽约大学的传奇教练纳特·霍曼(NatHolman)当时说道,"如果我的队员也这样打篮球,那么我宁愿辞职。"
路易塞提在1937年和1938年两次被推选为年度最佳大学生运动员,而且后来在美联社的20世纪上半叶最佳篮球运动员调查得票中仅次于乔治·迈肯(GeorgeMikan),位列第二。
汉克·路易塞提于2002年12月17日去世,长寿的他幸运地看到了自己所创的单手投篮技术被埃尔·门罗(EarlMonroe)、朱利叶斯·欧文(JuliusErving),当然还有迈克尔·乔丹(MichaelJordan)等球星完善并且发扬光大。
技术上的改变经常会带来无穷的发展潜力。美国田径运动员迪克·福斯伯里(DickFosbury)就为跳高开创了一个背跃式新纪元。传统的跳高方式都是面向横杆,一条腿先跨过去,另一条腿再跟进,而福斯伯里跳跃的时候是背对横杆,身体弯成弓形先过杆,腿再跟过去,然后用肩膀着地。福斯伯里是在俄勒冈州梅德福市读中学时开始练习跳高的,教练所传授的就是那种传统的跨杆方法。直到他开始寻求自己的新方式之前,福斯伯里的成绩一直非常一般。其实,他并没有考虑传统的跳高方式。"我甚至都没有多想",他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它就这样从我脑子里冒了出来。"
在1968年的墨西哥城奥运会上,这种新型跳高方式帮助他越过一个个高度,到达了2.13米,观众的目光也投向了这位独特的运动员。最终,他在第三跳时越过了2.24米的横杆,获得了奥运会金牌,也刷新了奥运会纪录。
跳高成绩的大幅度提高所依赖的并不仅仅是这种新的跳高技术。这项技术正是由于着陆点的改善才得以实现的:大型橡胶垫代替了原来的沙坑,这保证了运动员在头先着地的时候不至于受致命伤。尽管跳高这项运动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福斯伯里所创新的跳跃方式"福斯伯里跳跃"已经成为了这一领域普遍采用的方式,它所创造的成绩是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变化并不代表发展
我们经常会听到或者看到下面这句话:"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句话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是对那些趋势研究者们来说的。而同时,它还会使人们因为无所不在的变化而歇斯底里。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似乎都认为电子商务会彻底颠覆人们的生活。当时的潮流就是卖掉你所有的零售连锁店的股票,彻底告别传统的经营方式。
人们总是认为时尚是不断变化的,而我却要说,大部分时尚都是昙花一现。但是时尚界也有许多一成不变的因素,当然我指的并不是黑色小礼服。比如说牛仔服装的流行就已经持续了150多年,其中的100多年都是"Levi's"的天下,后来人们的选择才越来越多。现在几乎每一个时装设计师都会设计一些牛仔服装。
男性时尚市场最大的福音就是男性时尚的稳定性。在这个市场中,人们不必挖空心思进行创新。男性时尚市场不同于女性,尽管它有时也会出现细微变化,但是总体来说相当稳定。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唯一的变化就是每20年男性领带的宽度会有所改变。相对于女性时尚,世上的大部分事物更类似于男性时尚。
香水的流行也像女性时尚一样反复无常。它的寿命经常和它的香味一样令人难以琢磨。在100款新香水中,95款都会迅速销声匿迹。但是各个公司还是不断推出新款香水,这是因为香水的利润实在丰厚,如果它有幸成为流行的5款之一,那么带来的利益就十分可观了。时尚的最大变化就是它与艺术和建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它们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视觉艺术体验。在本书第二部分第十五章中你将会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
在2005年11月,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停止香草可乐的生产,这意味着又一个新品种的夭折。在每年推出的30000种消费新产品中,90%的品种都会很快消失。顾客们的反应似乎是:"目前的产品已经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了。"在1994年出版的《基业长青》(BuilttoLast)①一书中,吉姆·柯林斯(JimCollins)和杰里·波勒斯(JerryPorras)揭穿了"变化的神话",强调了持续的重要性。他们在书中写道:"一个有远见的公司会像信奉宗教一样坚持自己核心的意识形态,它们的变化很少。核心价值观构成了公司坚实的基础,它们并不因为一时的时尚或者趋势而随波逐流。"
在商业领域,新技术有时也会带来新的稳定性,就像体育运动一样。20世纪80年代,受到日本抢占全球市场的威胁,"程序管理"开始在美国盛行,其中的明星产品--由摩托罗拉的比尔·史密斯(BillSmith)所倡导"六西格玛"(SixSigma)也成为了质量管理系统的新的通用体系。现在,它最大的倡导者,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JackWelch)已经退休,这一体系也开始走下坡路,现在许多人都认为它阻碍了创造性的发挥。尽管如此,它毕竟还是盛行了25年。
满天下都是新鲜事?
很久之前,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所罗门国王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名句:"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而现在人们经常说的是,满天下都是新鲜事。
从2005年初开始,《新闻周刊》在一则大规模投放的广告中援引了它的天才国际事务编辑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Zakaria)的一句话:"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变革的世纪。未来10年发生的变革甚至要多于过去100年发生的变革的总和。对此,大部分国家都还没有做好准备,美国当然也没有。"
这样的评论不在少数,因此难怪人们会如此关注未来,急切地寻找变革的迹象,希望能够从中了解未来发展的趋势。法里德·扎卡利亚可能比我们更有远见,但是他并没有做任何定量分析:计算过去100年来发生的变革就已经够复杂的了,但是更麻烦的是我们现在根本无法列举出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的变革。因此这只是扎卡利亚夺人眼球的大胆预言罢了。对我来说,这种论断过于简单,我本人并不认为它有任何益处。我认为人们还不如列举出自己所认为的在未来10年可能发生的变革和可能不会发生变化的事物。"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虽然非常普遍,但却是十分荒谬的。我认为,起码在商业领域中,这一论断是无法成立的。
变化的基因一直在围绕永恒这一轴心而转动
变革是媒体的生命线。媒体间的竞争和适时报道决定了它不得不宣扬变革,但是新闻的质量和意义是依赖于观众的需求的,很容易沦为琐事和细枝末节。
本书介绍这11种的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大家不要为琐事所牵绊,而是要牢牢盯住那些已经或者将要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在猎取新闻和变革,而是想探寻未来的方向,想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擦亮自己的眼睛。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不是信息的数量而是质量。不管我们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都应该区分表面变化和实际变化、本质变化和一时的风尚,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在世界历史上,大部分事物都是稳定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
第二章 思维模式2
未来就存在于现实之中
仰望天空的约翰尼
在上学的路上
约翰尼总是
抬头望着天空
和上面高高飘浮的云彩
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
在前面的路上
会有什么在等待着自己
有一天,一只小狗跑过来
约翰尼的眼睛却还在望着天空
他们撞在一起
摔了个大跟头
马克·吐温翻译的这首德国童话诗歌《仰望天空的约翰尼》为我们形象地描述了一个游离于周围环境之外的小男孩。在我看来,我们中的许多人也像这首诗中的约翰尼,急切地寻找未来,却在现实中摔了大跟头。马克·吐温很可能是于19世纪90年代在欧洲旅行时读到这首小诗的,当时他曾在维也纳逗留了1年零8个月。
这一时期的欧洲诞生了许多导向性、前瞻性的思维与理论,建筑师、诗人和画家都在反抗传统。奥托·瓦格纳(OttoWagner)、阿道夫·卢斯(AdolfLoos)和约瑟夫·霍夫曼(JosefHoffmann)创建了新艺术流派和革命性建筑流派,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Klimt)和他的同事们开始构建"燃烧的现代艺术之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在研究潜意识后成为精神分析之父。当今世界的许多萌芽都源于当时。
虽然发展的进程被两次世界大战所打断,但是前进的道路仍在继续向前延伸。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曾经预言,战争赔款将会加深德国的战争创伤。他曾经仔细研究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现实,并因此提出了事后证明是正确的警告。
他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加过缔结凡尔赛和约的谈判,当时就十分反对要求德国进行巨额赔款。在1919年出版的《和平的经济后果》(TheEconomicConsequencesofthePeace)一书中,他曾预言德国的巨额战争赔款将会导致大的灾难,后来果然得到了应验。尽管他的想法在现在看来是十分有道理的,但在当时却因为各种原因而遭到摒弃。
他的著作证明对于现实的客观,无偏见的研究是可以揭示未来的。而来自政治家和同事们的敌意和否定也证明,某些心态是会蒙蔽和欺骗人们的视线的。
我们需要意识到的一个简单事实就是:预测未来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立足现实,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进行思考,这也是我撰写所有书籍的基本原则。未来是隐藏于现实之中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研究现实中的所有细节以便预测未来。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未来只是现实生活的延伸,而是说我们可以从自己所在的土地上,而不是天空中发现未来的萌芽。
因此,小心前面的陷阱,仔细观察眼前的事实,并且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帮助,下面的章节将会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
几年前,我曾经就美国向巴拿马交还巴拿马运河的问题而在巴拿马市发表过一次演讲。
作为前总统吉米·卡特(JimmyCarter)正式把巴拿马运河归还仪式的前奏,组织各国外长听取我演讲的巴拿马外交部长邀请我们夫妇加入大家的队伍,乘坐直升机游览运河。我和妻子本身对直升机的安全性是有些担心的,但是我们不想在大家面前露怯,只好参加了这次游览。
在此之前,我们曾经阅读过一些材料,知道建造运河是多么艰难,有许多人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直到我们从直升机俯瞰运河时,才全面了解了整个工程。浓密的雨林绵延数里,十分壮观,我们脚下密集的丛林就像是一块厚厚的地毯,而人工运河就像一条蓝色的带子从中蜿蜒而过。
而几天之后,当穿过曾经从直升机上看到过的丛林时,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景象:茂密的植被、棕榈、树林和灌木;各种不同层次的绿色;鸟儿在枝头唧唧喳喳叫个不停,猴子们在树梢荡来荡去,还不时与同伴应和。每一次转弯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这与我们在直升机上俯瞰的角度截然不同,看到的景色也截然不同,这也再次验证了下面这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虽然我们并不是每次都有机会可以体验到这种细节与整体的区别,但是情况大致都是如此。如果你想发现导向性的事件,就要与之拉开一定的距离。这是因为如果缺少这样的距离,当时的潮流就会很容易蒙蔽你的视线。风尚本身是隐含于趋势之中的,而且也是趋势的一种体现。但是趋势并不经常发生变化,而趋势所隐含的风尚却在不断促进变化的产生,因此才有了"流行"这个词。
1982年,我在《大趋势》一书中提到的一项重大变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隐含于这项转变之中的趋势就是人们"身体意识"的觉醒。在农业社会中,我们是依靠自己辛苦的身体劳动来完成日常杂务的,同样,在工业社会,我们也要在工作中出卖体力。(在美国的短暂历史中的体现就是人们的职业从农民到工人再到职员的转变。)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体力劳动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大多数人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体力劳动非常之少。这种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影响之一就是许多人都成为了办公室人员,人们越来越关心我们身体的活动和身体所摄入的物质,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身体意识"时代。这种向办公室人员的转变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引起的,是不会出现逆转的。
因为办公室工作的特性,我们还会一直继续关注自己的身体,这一点是不会变的,但是我们爱护自己身体的方式却会随着潮流而变化。这些潮流就是趋势的具体表现,是趋势不断变化的体现方式。比如,很久以来,跑步都被认为是健身的有效方式,游泳也曾经盛行一时;现在许多人开始追捧兰斯·阿姆斯特朗(LanceArmstrong),私人教练和健身俱乐部开始流行。我们健身的方式、尝试的各种器材,都可能是随着潮流而变化的,但是健身的必要性却是始终如一的。除健身之外,关爱身体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饮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
当然,饮食与节食也是与潮流密不可分的:马约医学中心(MayoClinic)饮食法、艾特金斯(Atkins)饮食法、素食、西瓜、体重监测、南部沙滩、比弗利山、低脂肪、高脂肪、只吃碳水化合物、不吃碳水化合物、大量水果、不吃水果。现在许多人都非常关注艾特金斯饮食法(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法),但是我想指出,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早就已经存在了。早在1825年,琼·安西尔姆·布里亚-萨瓦兰(JeanAnthelmeBrillat-Savarin)--一位法国律师,在备受整个欧洲推崇的《味觉的生理学》(ThePhysiologyofTaste)一书中就曾说过,一些读者肯定会反对他的饮食方案。他在书中写道:
"天哪!"不管是男士还是女士都会大叫,"我的老天!教授太没有人性了!我们喜欢的所有食物他都不让吃,比如可爱的小蛋卷、蛋糕,还有饼干,甚至连土豆和通心粉也不行!一个看起来和蔼可亲的美食家怎么会说出这种话呢?"
"你们说什么?"我摆出一副最严肃的面孔,其实我难得如此严肃。"那好吧,你们就吃吧!吃得胖胖的!变得又肥又丑,还会得哮喘,最终还因为这些过度的油脂而丧命。"
尽管节食并不有趣,但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人们寻找减肥途径的热情似乎永远也不会消退,而潮流只是我们应对由于整天坐着办公而产生的多余脂肪的暂时方式。你可以认为潮流是重大趋势的体现,你也可以认为趋势来自于社会的重大变革。本书第二部分第十五章"视觉文化正在占领世界"中,就有几个很好的例子来帮助你理解这一结论得出的过程。
掀开帘子看世界
许多人都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我喜欢的藏身地之一就是窗帘后面。社会的一些重大变革就像是藏在窗帘后面的小男孩,发现他们并不困难,关键就是不要被窗帘蒙蔽了眼睛,而是要掀开它看一看。
在《大趋势》一书中我所写的另外一个变革就是工会会员的数量会继续下降,工人运动会消失。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1/4的工人都加入了工会。而在平等待遇的"窗帘"的后面是工会组织的精神(对所有工人一视同仁)与由于技术而逐步显现的个人主义之间的不和谐。这一方面是由于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提高,从而导致从业人员大幅减少,而制造业正是工会会员最集中的领域。同时,越来越多的工人经济状况好转,这也使得他们减少了向工会组织寻求帮助。这一现实使得工会组织就像是等待中生代归来的恐龙一样,但是中生代是不可能重新回来了。工会组织已经失去了适合自己生存的政治土壤。就像恐龙一样,想要生存下去,工会组织必须要改头换面,重新为自己定位,但是它们并没有这样做。
从我在书中预测美国工会会员减少到现在,私营企业中工会会员的比例已经从当时的25%下降到了7.8%,而且还在继续下降。刚刚宣布的服务业工会和卡车司机工会脱离美国劳工联合会以及美国产业工会联合会的消息更使得工会组织的状况雪上加霜。
基本变革都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很少是由于单一的因素所引起的。因此,在做出判断之前,人们最好先考虑一下是否有多种因素在推动事物向不同方向发展。本书第二部分中所得出的结论没有一条是仅仅基于某一线索的。如果找不到足够的线索,你最好再次掀开窗帘看一看。
第三章 思维模式3
要认真把握媒体统计数据
体育VS.政治:1∶0
你是怎样读报纸的呢?我是从体育新闻读起的,也就是从后向前读。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体育体现了人类的成就,而且还因为在一个科技驱动的社会里,体育越来越重要(见定见11),还因为我喜欢体育。我对体育一直很感兴趣,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我认为体育报道是最可信赖的,最起码要比头版上的新闻客观得多。如果我在报纸上读到波士顿红袜棒球队(BostonRedSox)以7比3的比分战胜了纽约扬基队(NewYorkYankees),那么我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这一事件的确是真实的。
而许多年来,在报纸的另一部分,通常是在《金融时报》的头版,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Schroeder)一直在吹嘘德国是一个经济强国。世界形势虽然不像体育新闻那样一目了然,但是也是有数据可供我们查询的。在报纸中我就发现了一些数据。德国的失业人数比上月上升了44000,失业率达到了10.4%。但是政府宣称德国的失业率在2005年将会增长大约1.5%,这一比率是相当低的。但是让我们来看一下"比赛的结果"吧:德国经济根本没有增长,上个季度甚至为负增长。
安格拉·默克尔(AngelaMerkel)在就任德国总理两个月之后的2006年1月,下令德国经济部门改掉喜欢做出过于乐观的经济增长预测的习惯,这也是她上台后首先做的事情之一。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无视现实
2000年,欧盟成员国的政府首脑会集里斯本,他们宣誓要将欧洲"在2010年前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实体"。很显然,欧洲在挑战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从此之后,每年欧盟的领导人都会重申这个《里斯本协议》。
那么现实是什么?"比赛结果"又是什么呢?自从在2000年公布这个协议以来,欧洲每年都在丧失在经济上与美国抗衡的能力。事实上,近十多年来情况都是如此。不管欧盟的目标多么雄心勃勃,引起多么广泛的世界关注,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实现他们目标的具体措施。如果你想了解欧盟和它的成员国的现状和未来的方向,你可以不断查看"比赛的结果"。他们的就业率在上升还是下降?经济增长率是多少?有没有采取什么经济改革措施?政府是无法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提供新工作岗位的是企业,与政府无关。那么,创业的环境如何?生产率是在提高还是下降?
读到任何关于欧洲的新闻时,都在心中思考一下上述问题吧。
行星研究所
报纸是揭开未来面纱的重要信息来源,它的作用就像是一个行星研究所,为我们报道这个星球上所发生的事情。报纸被许多人称为"历史的草稿",这个说法再贴切不过了。因此,报纸是人们研究过去和未来的第一手资料。历史书经常把当时的报纸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但是我们却经常忽视现代报纸的这一功能,那么就请大家用100年后的眼光来读今天的报纸。当然,在阅读报纸的时候,我们所寻找的并不是个人观点,而是对事件的记录和比赛的结果。我们发现比赛结果的过程以及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将在下一章"要关注统计数据"中进行详细讨论。
报纸是一个封闭系统中的被迫选择的体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听我解释。报纸之所以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监视器,说得简单点,是因为报纸中可以报道新闻故事的篇幅是有限的。从经济角度考虑,报纸中为新闻留出的空间,也就是新闻版面,总是有限的。因此,如果有新鲜事物在报纸中出现,那么就必然有些新闻被删除或者缩小篇幅。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就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被迫选择的原则。《纽约时报》的主编约翰·格迪斯(JohnGeddes)曾经说过,该报的新闻版面"已经大约8年没有变了",他强调说"这里是一个你死我活的战场"。当然,网上的博客就不存在这种"空间预算"的问题,他们永远都不需要考虑文章的长度和空间的容量。
社会中也同样存在被迫选择的情况。社会和人们有着类似的特性:人们的大脑在任何一个时刻能够考虑的问题和事情都是有限的,而社会在任何一个时刻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有限的。如果引人注目的新问题出现,那么现有的问题所引起的关注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所有的这一切都反映在新闻版面当中,新闻版面上的内容代表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优先关注程度。
某些报纸不仅在阅读内容,而且在阅读方式上,都大大优于另一些。我个人认为,最忠实地记录了世界变化的报纸有《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华尔街日报》(WallStreetJournal)、《经济学人》(TheEconomist)(它也自称为报纸)和《今日美国》(USAToday)。
但是即便是上述报纸,大家也不要指望它们能够完全反映出从长远角度来看比较关键的事实信息。比如说在2006年3月末,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将裁员30000人。这一消息占领了几乎所有报纸的头条,尽管裁员需要3年的时间才会完成,尽管对于日渐衰退的福特公司来说,这一消息并不令人意外。在同一天,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在2月份又新增了280000个新的工作岗位。显然,从长远来看,这一消息更有价值,但是我却发现这一报道在我所看到的所有报纸中都被淹没在了第十或者第二十六版。因此,大家在读报纸的时候应该看中新闻本身的重要性,而不要被人们对它一时的关注程度,也就是它所在的版面所迷惑。
在时间的长河中,未来就伴随在我们的左右
世界未来的转变与趋势都是隐含在现实与历史之中的。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需要做的是预测未来。而想要完成这一目标,我们就需要置身事外、耳聪目明。
在这一过程中,报纸是我们的重要伙伴。它们不仅是历史的第一遍草稿,而且还是我们了解未来的第一手资料,因为我们现在的工作正在塑造着未来。报纸是我们可以搜集到的基本信息来源,它们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报纸可以为我们提供政治、文化、社会事件、潮流与趋势方面的信息,但是它们同时也包含了个人观点、政治宣传、无关的细节和昙花一现的琐事。不仅我们搜集到的信息量非常关键,而且我们敏锐的眼光也很重要。在不断求证和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未来的蛛丝马迹。
沉重的包袱
从某种意义上讲,欧洲是在向世人宣告自己正在努力奋斗,而通用汽车这个正在走下坡路的美国工业巨人却在悄悄地奋争。2006年2月,通用汽车(全球收入1926亿美元)宣布了10年来最严重的年度亏损:106亿美元,并且还暴露了自己正面临的问题:上涨的劳动力成本、来自亚洲的激烈竞争以及国内市场销售量的下降。通用汽车陷入了多重困境之中。它还必须为每辆汽车支付1600美元的所谓的"附加费"--主要包括医疗和养老金等费用。
更为糟糕的是,通用的市场占有率还到达了40年来的分水岭。丰田即将取代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曾是世界汽车界老大的通用现在已经入不敷出,这种情况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还是首次出现。《商业周刊》(BusinessWeek)对通用的总结如下:
处于如此窘境的公司通常都会缩小生产规模,直至达到平衡。那么,一个正常的通用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也许它会减少5个加工厂,每年在北美生产400万辆汽车,而不是现在的510万,这样它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就会降低到20%左右,但是工厂就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生产,减少打折或者廉价的租用汽车的销售。员工们的医疗保健计划也要相应缩减,使困难时期的下岗员工去享受政府的失业津贴。用在科研方面的经费会更加充裕,但是科研主要集中在四五个环节上,而不是现在的8个。
但是对于通用来说,紧缩并不是他们可以做的选择。它的工会协议规定,不管它的销售和利润情况多么糟糕,如果它要关闭工厂或者解雇工人,就会面临严厉的惩罚。不管它是否赢利,都要保持工厂最低80%的运转量。即使生产线停工,通用也必须支付下岗工人的工资和丰厚的医疗及养老金。除非工会同意做出巨大让步,否则这些费用都是必需的,至少在两年后进行下一轮工资协商之前都是必需的。
通用每年有87亿美元流入了一线工人的口袋里。它直接或者间接提供了接近900000个工作岗位,它的员工包括汽车工人、广告策划人员、汽车销售人员和办公室人员。通用在1998年曾经由于工人运动而停工54天,那个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就下降了整整一个百分点。因此不可否认,通用的困境也是整个美国的问题。
100多年前,亨利·福特(HenryFord)位于底特律的工厂开创了美国现代汽车工业。现在,比尔·福特已经开始面临让位的可能。2006年1月,福特的首席执行官做出了以下非同凡响的陈述:"从现在开始,我们将会按照顾客的需要来设计和制造产品,而不是仅仅维持工厂的运转。"想象一下吧!
在商业、政治或者私人生活领域,如果个人的虚荣心膨胀的话,豪言壮语和现实之间的偏差就会加剧。事实上,他们在发出豪言壮语的时候,许多问题都被隐藏起来了。在追求成绩的过程中,力求完美的力量就在起作用。千万不要被那些远大的目标所误导,还是看一下"比赛的结果"吧。
这就是战略顾问所需要做的工作。公司往往会花费几百万美元请顾问来告诉自己"比赛的根本结果"。麦肯锡和其他咨询公司分析公司的相关事实和数据,分析单位劳动力的效率,分析公司所处的市场,然后根据事实给出建议。咨询公司之所以可以收取丰厚的咨询费,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做出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同样,你也可以分析周围世界中"比赛的结果"。
大众的困惑
我们应该相信谁的说法呢?我们应该相信什么样的说法呢?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进行分析呢?难道我们要一一阅读亚马逊图书网站上所列出的963本关于全球变暖和1054本关于全球变冷和冰川世纪再次来临的图书吗?
关于气候变化有着如此多的互相矛盾的看法和建议,人们有时真的很难分辨清楚到底应该相信哪个。我是不可能停止现在的工作,花未来两年或者10年的时间专门去研究环境或者可持续性的问题的。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这样做。因此,我只能用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来进行分析。
由于一些权威人士对于全球变暖的确信态度,这一辩论变得更加激烈起来。全球变暖似乎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信仰,那些对此持异议的人们则成了异教徒,在很多公众场合都被剥夺了发言权。
在这个问题上,我强烈建议大家"关注比赛结果"。"全球变暖",或者用更中性的词语"气候变化"的事实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上,所有科学家都承认,历史温度显示,全球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4~0.8℃,而且人们也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气体排放引起的。这就是"比赛结果"。除此之外,科学家们在其他问题上存在很多分歧。比如,当今气候的变化是否超过了历史上温度变化的范围。而且,科学家就全球气候是否会变暖还存在更大分歧。
全球变暖的怀疑者和支持者都认为,由于自然界的不稳定性,未来任何一年的平均气温都可能比现在要高,也可能比现在低。支持者们坚持认为会比现在高,而怀疑者们则认为不会出现明显的高或者低,温度变化都只是正常浮动而已。
支持者们说,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全球会继续变暖,他们把"多数人的意见"作为了科学依据,但它毕竟不是。
美国科学院在2002年曾经发布过一个名为《气候陡然变化--无法避免的惊奇》的报告,其中写道:"1000年来,我们的世界经历了缓慢的气候变化,也经历了突然的气候变化。人们已经学会了通过各种方式来适应它,比如搬进室内、为庄稼进行灌溉、从不适合居住的地区搬走等,"而且,"未来几十年中气候仍有可能继续变化。"
而在欧洲,人们对于全球变暖理论的接受程度要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欧洲媒体总是宣称,科学界对于全球变暖理论"一致支持"。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比赛的结果"。
我也认为人们必须保护环境,制定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也是必要的。不管对于环境的观点究竟谁对谁错,我都赞成关心环境,因为这样做是有益的。我想向大家表明,我是支持保护自然的。但是在不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夸大问题的做法会扭曲社会的优先权,使普通民众和领导阶层无法做出最佳决策。
人才库
"比赛的结果"也许还应该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至少是科学方面奖项获得者的数量。毕竟,科学方面的奖项要比文学奖或者和平奖所掺杂的政治因素都要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欧洲曾经获得过109次诺贝尔科学方面的奖项,而美国只有13次。但是,从1969年开始,这一局面发生了逆转:欧洲只获得过90次,而美国获得了171次,这表明了全球科学领导权从欧洲到美国的转移。在本书第二部分第十三章的欧洲部分对此还会有详细论述。
几年前在东京演讲的时候,我阐述了移民源源不断地为美国补充着人才资源,而且美国拥有3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日本只有4位的事实,这一现象绝不是偶然发生的。我听到坐在第二排的一个家伙说:"是的,但是大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从其他国家移民过去的。""谢谢,"我回答说,"这正是我想要说的。"
气候变冷?变暖?还是变冷?
现今人们对于气候变暖的担心和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对于气候变冷的担心一样,都是杞人忧天。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我还是一个小男孩,在犹他州渐渐长大,当时人们最大的恐惧就是"冰川世纪的到来"。当时以及20世纪70年代人们所担心的都是"全球气候变冷"。
1974年,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专栏作家乔治·威尔(GeorgeWill)写道:"一些气象学家认为到本世纪末北半球的平均温度可能会下降2~3度。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那么高纬度地区(加拿大、中国北部和苏联)的粮食将减产,从而引起大规模人口死亡和社会动荡。"现在,"本世纪末"已经成为了过去时,这一预言并没有实现,人们开始相信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
同样,在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30年前,一些著名的气象学家在波恩开会时警告说:"气候变化的现实使得最乐观的专家也认为10年内粮食的大规模减产(由于全球变冷)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无视这一必然结果,不采取相应措施,那么许多人将因此而饿死,还可能引发政治动荡和暴力活动,人们为之付出的代价就会更高。"
当时最畅销的图书是1975年由培生出版社(Prentice-Hall)出版的《全球变冷:又一个冰川世纪已经来临?我们能够渡过这一难关吗?》(TheCooling:HastheNextIceAgeBegun?CanWeSurviveIt?)。它的作者罗厄尔·庞特(LowellPonte)也曾就这一主题进行过广泛的演讲,他说世界上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警告人们,又一个冰川世纪在不远的将来就要来临。"全球变冷,"他说,"给人类带来的社会、政治和适应性挑战是10000年来最严峻的。您对我们关于全球会变冷的预测的关注至关重要,它关系我们、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整个物种的生存。"
1975年,《新科学家》(NewScientist)杂志的编辑奈杰尔·考尔德(NigelCalder)也曾经说过:"人们现在必须像重视核战争一样重视新冰川世纪的威胁,它们都可能导致人类的大规模死亡和不幸。"
看到这里,你就会明白,关于全球变冷和变暖,大家都是同样的有理有据,同样的狂热。
而到了今天,当年曾经为全球变冷而发狂的科学家现在却在因为全球变暖而变得歇斯底里。
2005年秋天,英国航空公司宣布他们将为旅客们提供机会来帮助改善全球气候,具体做法是允许他们除票价之外额外付一点钱,用来弥补他们的旅行引起的碳排放。结果发现,200位旅客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参加这项活动。这似乎与关于气候变化的民意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并不相符。那么,这是不是因为经济学家们所谓的"揭示的偏好"呢?也就是说,只有人们愿意为之掏腰包的想法才是他们的真正的信仰。
几十年后人们会如何理解这些关于环境的预言呢?2006年1月28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人们的热情喝彩,他说:"我们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来发展清洁能源,这样才能避免新的冰川世纪的来临。"
接着,在2006年2月4日,美国矿产管理能源报告中提到:"北极熊的死亡是全球变暖的有利证据。美国矿产管理局的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北极熊被淹死,这表明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极地地区冰层的影响。"
谁的声音最响亮?
预言,大多数是人们根据经验和推理得出来的,认为现今社会的基本参数将会持续不变的假设多少也是如此。但是,人们在推断的时候往往会忘记考虑人类的发明才能。
19世纪70年代,让人们陷入无尽担忧和恐惧的是一个有着四条腿和发达的消化系统的东西。随着英格兰的有钱人越来越多,马车的数量也迅速增加,而每一匹马都要排泄粪便。
仅在伦敦一个城市就有大约50000匹马,而每匹马每天要排泄10到30磅的粪便和一升多的尿液。因此,每天都有一千多吨粪便被运出城外,而运输这些粪便的马匹也要排泄。于是,专家们武断地得出了骇人听闻的结论:一旦伦敦人口达到400万,整个城市就会被淹没在马粪中。
从理论上讲,专家的计算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汽车出现了。
环境保护主义者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得到大家的支持,总是会夸大问题。在1980年出版的《下沉的方舟》(TheSinkingArk)一书中,牛津大学的生态学家诺尔曼·迈尔斯(NormanMyers)预测每隔一天就会有一个物种灭绝。1999年,《西雅图时报》(TheSeattleTimes)的保罗·范·德维尔德(PaulVanDevelder)也曾写道:"20年后,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会发现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每天都会有75个物种消失。"
这样每年就会有27375个物种灭绝。很快,这一数字又上升到了40000。根据自己的常识和直觉判断一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一数据却不断在媒体中出现。它的唯一根据就是迈尔斯博士1979年在一篇文章中的大胆断言:从1975年到2000年,100万个物种可能会从地球上消失,这样算来就是平均每年40000个。媒体未对这一数字进行考证,便无休止地进行引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heWorldConservationUnion)记录了濒危物种的名录,1992年它曾公布,灭绝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数量是十分少的,而且总的灭绝率--假设总共有3000万个物种--大约为每年2300个物种。但是这一数据却鲜为人知。
与此同时,迈尔斯博士最近又重复了自己每年40000个物种的预言,并且警告说:"我们即将进入由人类引发的生物大屠杀时期。"他无视科学数据的鲁莽、不负责任的断言正是许多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典型例子,也是对自然持续发展能力的蔑视。
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事实的支持,这些危言耸听的论断自然就会消失。但是另一方面,有些危险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预测的胆量
在《大趋势》一书中引起强烈反响的结论之一,就是发达的全国电视网络,比如NBC、CBS和ABC的业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慢慢下滑,因为他们的观众会被当时刚刚出现,还比较原始的有线电视所抢走。当时是1982年,任何认为这些娱乐巨头会走下坡路的想法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十分可笑的。我记得自己曾经在美国广告协会(AdvertisingAssociationofAmerica)的绿蔷薇年会(真是虎口拔牙)上就此问题发表过演讲。第二天,《纽约时报》的广告专栏就报道了我的演讲,并且评论说,"只有疯子才会相信他的话"。也许将来我的预言会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在我看来,美国的综合性媒体正在逐渐丧失自己的统治地位。比如说20世纪60年代前最具影响力、发行量一度达到1000万册的综合性杂志《生活》(Life)、《展望》(Look)和《星期六晚邮报》(TheSaturdayEveningPost)已经停刊,被数百种的专门性杂志所取代。在我看来,ABC、CBS和NBC迟早也会步它们的后尘,它们的观众也会被日益完善且有着多种选择的有线电视所拉拢。而且现在,这所谓的三大电视网络巨头的市场占有率总共也只有11%左右。
逆向行驶
其他所有人都是错的,这可能吗?
几十年来最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医学理论就是胃溃疡是由于压力、抽烟和喝酒所引起的。人们认为,压力会使得身体产生过多的胃酸,而过多的胃酸又会腐蚀胃黏膜。治疗这一疾病的标准方法就是进行手术。
而两位澳大利亚内科医生罗宾·沃伦(RobinWarren)和巴里·马歇尔(BarryMarshall)却提出,胃溃疡是由于一种当时还不知名的细菌所导致的。这一声明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一样,他们坚持认为除了自己,其他所有人都走错了方向。
1983年,马歇尔医生成功地用抗生素治愈了患者的胃溃疡。同年年末在比利时举行的医疗研讨会上,马歇尔医生被问及是否认为细菌引发了某些胃溃疡,而他却回答说自己相信所有的胃溃疡都是由于细菌所导致的。难道所有的专家都错了吗?这可能吗?
"打破教条是很困难的。"马歇尔医生后来说道。在那次以及其他许多次研讨会上,他都是在一片嘘声中下台的。"他们就打算让我闭嘴,然后把我赶出肠胃病学领域,驱逐到偏僻的内地做普通医生。"这位来自珀斯市的年轻医生如是说。全球的医学界都在坚决反对存在胃溃疡细菌的荒诞理论。
2005年10月,沃伦和马歇尔医生因为发现"胃溃疡细菌"而被授予了诺贝尔医学奖。经过10多年的时间,医学界才放弃了使用抗酸剂的疗法,转而使用抗生素。真的难以想象,医学界这种固执己见、拒不承认错误的做法带来了多少经济上的损失,又给病人增加了多少痛苦。
追求完美会束缚你的思维
人们总是习惯于追求完美。父母是对的,老师是对的,老板也是对的。似乎重要的不是事实真相,而是权威的声音。夫妻们也总是为谁对谁错而争论不休。
政党的一贯做法也是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一个政党什么时候赞同过其他政党的意见呢?想象一下,如果双方能够把用来争吵的精力都放在解决问题上,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观?更为糟糕的是,追求完美还成为了学习和理解的障碍。它妨碍我们继续进步,因为进步就意味着要改变自己的想法,纠正自己的错误。
如果你追求完美,那么你就把自己困在了一个小圈子中。一旦你开始允许自己犯错误,你就会感觉自己像是遨游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视线豁然开朗。
搞笑诺贝尔奖
《落下的椰子对人体造成的伤害》(InjuriesDuetoFallingCoconuts)是刊登在美国《外伤杂志》(JournalofTrauma)上的一篇文章。作者彼得·巴斯(PeterBarss)博士在文中描述了新几内亚巴布亚岛上发生的9起椰子伤人事件。巴斯博士指出,那一地区椰子树的平均高度为75英尺,而一个椰子的重量为4磅甚至更多,也就是说,椰子落下的速度大概为每小时50英里,产生的力量大概为2000磅,因此在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受害者头骨碎裂。
这篇文章最终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这个奖项是由《不可思议研究年报》(AnnalsofImprobableResearch)的编辑们评选出来向那些"不能或者不应该被重视"的研究致敬的。巴斯博士的文章虽然发表于1984年,但是获得这一奖项却是在2001年。很明显,学术界发掘新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我想也许只有到第一部"椰子杀手"电影诞生时,它的受害者们才会从鲨鱼的阴影下走出来,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
危言耸听的竞技场
坏消息总是能够迅速膨胀。事实,特别是在有政治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总是会被扭曲,社会事件尤其如此,而体育比赛的结果则不会。在遭遇灾难时,早期的过高或者过低估计都是不合适的。2004年亚洲海啸的后果的确是灾难性的,最终死亡人数超过了200000。但是,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是根据估计而不是事实来得出数据的。
人们对2005年影响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人员死亡,最初估计为10000人,有些报道甚至认为最终会有100000人死亡。现在我们知道,最终的死亡人数为1000,这已经够可怕的了。
1986年4月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乌克兰的核反应堆爆炸时,有些人警告说整个欧洲的动物群都会大批死亡。德国、奥地利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们都接种了疫苗,以免受到辐射疾病的影响。一些专家预测说未来几十年内还将会有800000人因此而患癌症。而联合国和其他政府机构的最新研究表明,由于切尔诺贝利辐射而死亡的人数为56,其中的47人都是由于爆炸或者之后的大火而丧生的电厂工作人员。大约4000名儿童的确患上了甲状腺癌,但是大部分都被治愈,只有9人死亡。
按照自己想要的结论来扭曲事实似乎是人类的本性。
"比赛的结果"是无法更改的
比如说体育。如果一场橄榄球比赛以27比17结束,那么这就是比赛的结果,它不会因为胜利方或者失败方的借口、赞扬或者解释而更改。同样,在商业领域,公司的业绩也不会因为首席执行官的如簧巧舌而更改。塑造地缘政治学和文化活动的并不是它们的语言,而是行为。事实上发生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本书第二部分第十四章将会讨论中国政界"比赛的结果",第十三章讨论欧洲的情况。聚焦你所发现的"比赛的结果",把它们想象成棒球和篮球比赛中记分牌上的比分。它们的明了、可靠就是衡量信息准确性和相关性的标准。而复杂通常是用来伪装的工具,只有简单才能透明。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了解现实,而了解现实则是了解未来的第一步。
第四章 思维模式4
勇于追求,错又何妨
一位谦虚的反叛分子
对于一位年轻人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好的开始。他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攻读物理学时,毕业论文被导师否定。"你很聪明,"导师告诉他说,"但是你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这似乎是对那些相信"盲从权威是发现真理最大的敌人"的人们的一个非常恰当的评价。
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样的态度可不吃香。尽管这位年轻人发出了一大堆求职信,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一个在大学教书的职位,而这样求职失意的毕业生在他们班只有4个。尽管如此,他的自信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他仍旧坚持:"傲慢万岁!它是我在这个世界的守护神。"在沙夫豪森(Schaffhausen)的一所学校做了一段时间老师之后,他最终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这个年轻人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
从1902年起,他每周都要在专利局的办公桌前工作48小时,他相信自己生来就是要创造辉煌的,而且在必要的时候,他还会利用晚上的时间加班加点。1905年,爱因斯坦给自己在沙夫豪森结识的好友、数学家康拉德·哈比希特(ConradHabicht)写了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哈比希特:
我们之间的沉默如此庄严肃穆,而我却要用一些不合逻辑的妄语来打破它,我简直感觉自己犯了亵渎罪。你到底在忙些什么呢,你这个臭家伙?你为什么还没有把你的论文发给我呢?你难道不知道我是这个世界上会十分高兴地、怀着极大兴趣阅读你的论文的一个半人中的一个吗,你这个恶劣的家伙?作为回报,我会把我的4篇论文发给你。
第一篇是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你会发现里面有一些革命性的观点,当然前提是你先把论文发过来;第二篇是关于原子的真正体积;第三篇证明了液体分子与悬浮微粒之间无规则碰撞的涨落是引起布朗运动的真正原因;第四篇还只是一个草稿,是关于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其中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做了一些修正。
被当时26岁的爱因斯坦所谦虚地称为"不合逻辑的妄语"的内容正是人类所做出的最惊世骇俗的论断之一。它把物理学从19世纪迅速推进到20世纪,并且使爱因斯坦一举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科学家之一。单个人的力量是如何撼动物理学的基础的呢?成就他的当然不仅仅是自己的年少轻狂和心高气傲。在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annusmirabilis,拉丁语)的1905年,他不仅提出了相对论,而且还提出了量子力学理论。正是这两篇论文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奠基石。
爱因斯坦似乎还觉得这些成果不够,又在年底的时候提出了超越它们的理论。在致哈比希特的信中,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自己认为不仅令人着迷而且非常有趣的想法:"我在想上帝会不会开怀大笑,因为他正在开玩笑似的误导我。"
于是E=mc2诞生了。
爱因斯坦为我们揭示了隐藏的时间和空间世界。在他的一本传记中,作者阿尔布雷克特·福斯林(AlbrechtF?ssling)评论说"没有去和权威科学家们进行探讨,纠缠不休,而是在独立的情况下任自己的思绪飞扬"正是爱因斯坦的优势。爱因斯坦能够进行自由想象、创造,如果没有了这种自由思维,他就不可能得出这些成果。他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自我。
许多人都试图破解这位伯尔尼专利技术员的天才之谜。哈佛大学的智力专家哈沃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发现如此众多的自然之谜,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失去孩子般的天真,加德纳还称他为"永远的孩子"。爱因斯坦最关心的不是人们是否会反驳自己的观点,而是在探寻科学的路上不要遗漏任何一个事实。1911年9月22日,在给威廉·朱利叶斯(WilliamJulius)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尊敬的同事:
如果这些(关于太阳光谱的)文字是成立的,那么我想我的理论就会被驳倒。如果你能够坦率地告知你对此事的看法,我将会非常高兴。毕竟,我非常清楚我的理论基础并不牢固。我所选择的道路可能是错的,但是无论如何我都要进行验证。
1912年10月27日,爱因斯坦给自己的另外一位朋友,天体物理学家欧文·弗罗因德里希(ErwinFreundlich)的信中写道:
在经过艰苦的钻研之后,我的理论研究正在快速前进,很快我就可以得出引力动力学的公式。这一工作的好处就在于人们可以清除自己的主观臆断,没有任何地方是可以"修补的"。相反,这一理论要么正确,要么错误,二者必居其一。
努力维护并不成熟的理论的正确性会为它带来许多信徒。但是挺身而出,推翻已有的关于时间与空间、能量与物质的理论并不一定能成功。爱因斯坦以自己全部的情感、恐惧和希望寻找普遍的永恒规律,他所追求的是正确的理论,而不计较自己是否正确。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达到爱因斯坦的境界,但是即使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并没有那么远大,但是不求完美的意义是同样重要的。追求真理,而不是谁对谁错,这一原则适用于各个领域:个人生活、商业和政治活动。
当我在书中预测未来时,我不能考虑过多,担心自己的结论是否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被证实是错误的。因为我必须要做出判断,而且我会尽可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但是只有卸下思想包袱,告诉自己不必追求完美,我才可以自由想象,才可以做出合理判断。尽管如此,我所做的一些预言在当时看来仍然是十分荒诞的。
在鲨鱼的阴影下
这是她上岛的第二天。太阳正在从平静的大海中升起,鸟儿刚刚开始歌唱。海滩上的人还不多,她漫步在椰子树林中享受着清凉的海风。死神就在这时悄无声息地降临了。椰子树上突然轻轻发出断裂的声音,在她还没有意识到之前,一个椰子啪地落在她的头上,砸碎了她的脑袋。
这会成为CNN上的大事件吗?椰子杀手再度杀人?褐色魔鬼夺去游客性命?不,CNN是不会报道的,因为椰子杀手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它们没有令人恐惧的牙齿,不会从水下突然冒出来袭击沙滩上的人们。它们的出现只是由于成熟、重力和偶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尽管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但是因为落下的椰子而受重伤或者死亡的人数的确要比遭受鲨鱼袭击而伤亡的人要多。而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鲨鱼伤人事件都会被媒体所报道,因为,"鲨鱼!鲨鱼!"其标题本身就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
佛罗里达大学国际鲨鱼档案馆馆长、著名鲨鱼研究家乔治·伯吉斯(GeorgeBurgess)曾经说过:"落下的椰子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导致150人死亡,是由于鲨鱼袭击而死亡的人数的15倍。"事实上,伯吉斯的最新数据表明,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由于鲨鱼袭击而导致的命案一共仅有14起。
鲨鱼袭击能够成为新闻,而落下的毛茸茸的褐色坚果却不能。而且即使被忽视的可怕的椰子终于到了聚光灯下,那也是因为一个处于阴影下的奖项:搞笑诺贝尔奖。
未来就是一幅拼图
未来就是一系列的可能、趋势、事件、迂回曲折、进步和惊奇。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的事物都会各就各位,形成一幅关于世界的新的完整画面。想要预测未来,我们就必须要预测这些单个画面的发展趋势,而且我们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了解得越透彻,我们所预测的完整画面就会越精确。
有时,我会在卡片上写下独立的事件、现象、潮流和奇闻。然后洗牌,把它们打散,再洗牌,每次我都会注意这些新的随意的排列是否给自己带来新的想法、新的规律。这些想法和规律是其他方法所没有发现的,它们为我提供一个新的方式来理解这些事实。
把这些片段按照直线排列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必须要发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当然,我们并不能盲目地开始。总有一些常量是不变的,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基础。然后我们就要根据主题对这些片段进行分类,找出哪些部分是与其他部分匹配的。这可能需要很多次的实验,但是在拼图的过程中,在线性排列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就会显露出来。爱因斯坦的理论也许很深奥,但是简单来说,他就是选择、搜集了成熟的果实并且把它们放到了适合的位置。也许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爱因斯坦那么高深,但是不管我们所做的事情的层次如何,本书中提到的11种定见都会帮助我们整理、判断这些片段,并把它们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大趋势》一书出版后,我所听到的最多的评论就是:"书中提到的大部分事情我都是知道的,但是你却把这些零碎的片段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我认为用"摘下成熟的果实"来描述我的工作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但是问题就是摘什么和摘下后把它们安置在哪里。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帮助大家解决这两个问题。
当我创办自己的公司--城市研究公司时,我需要解决的难题就是理清美国当时的形势。从本书的序言部分你可以了解到,我选择的时机再恰当不过了。我知道自下而上是美国社会的最大特点,因此我可以从各种地方报纸中找到关于整个国家的拼图片段。
潮流和思想都是开始于地方性城市和社区的,比如坦帕(佛罗里达州西部港口城市)、丹佛和西雅图,而不是如纽约或者华盛顿这样的大城市。通过观测这些地方性非常强的信息,我发现一个新的社会模式正在慢慢成型。每一条信息、每一个片段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当我读到医院中高科技的心脏移植手术和大脑扫描技术,而且还通过其他报道发现这些医院中按摩和祈祷的情况也不断增加时,我就知道它们吻合并且完善了我关于"高科技/高情感"①的公式。我发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了高科技的引进和我们的情感之间的联系。这些片段逐渐组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图画,为我们描述人们如何学习在科技带来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认真搭配,直到把它们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如果我们想预测未来,那么首先我们总会遇到需要完成的一些拼图。本书中提到的11种定见将会指导你摘下正确的果实,并且形成一幅你自己感兴趣的关于未来的完整画面。寻找比赛的结果,而且在拼图的时候不要害怕犯错误。不断检验某个片段与其他部分的契合程度,那么它们慢慢就可以形成新的画面。
本书第二部分关于未来五个方面的预测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做出的。比如说第十五章为大家介绍了帮助我得出"视觉文化正在占领世界"的8个片段;第十二章集中研究了关于世界经济的片段如何演变成为新的衡量经济信息和成就的方式;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讲述了欧洲的衰落和中国的复兴;最后,在第十六章《进化时代:创新的蓄水池》中,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关于革命性改变的特性和次序以及随后的动荡期的整体画面。
在预测未来时,这种拼图游戏的做法不仅适用于宏观方面,而且也适用于任何你感兴趣的微观领域。这幅图画是大是小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第六章 思维模式6
不要走得太快,免得让人不知道你在哪里
复兴之星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完善的历史。在人类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中,尽管也出现过波折,但是总体来说,人的寿命、生活条件和自由选择的机会都得到了改善。那么是什么成就了我们的带路人呢?
他们中的许多都像爱因斯坦一样,离经叛道,致力于追求高于常人的目标。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人们的嫉妒与憎恨,当已有的理论或知识体系被他们的发现与突破所挑战时,人们的嫉妒与憎恨都是在所难免的。日语中就有一句非常形象的谚语:"突出的钉子总是要被敲打。"
许多推动社会启蒙、发展的科学家、发明家和哲学家也经常遭受打击。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被迫屈服于权威的压力。因为他们总是远远超越自己的时代,因此妨碍了权威的利益,给自己带来灾难。最能抑制他们的就是宗教教条,即使在文艺复兴时期也不例外。
14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一个时期开始了,后来人们称之为文艺复兴。当时的人们勇敢地站了起来,打破中世纪的桎梏,开创了现代社会。他们满怀着对知识、行动的渴望和极大的好奇心,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
前进路上的荆棘
天空在赞美上帝永恒的光辉,
它们在呼喊他的名字,
世界在赞美他,海洋也在向他致敬,
听啊,这神圣的语言,
是谁在支撑着这天空和数不清的星星?
是谁在指引着灿烂的太阳?
这是一首贝多芬在19世纪为之谱曲的赞美诗。在文艺复兴初期,天主教会占统治地位,神职人员掌管着科学和教育,马丁·路德(MartinLuther)还没有挑战上帝掌管天空的理论。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地球是圆的这一学说。大约公元前250年,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已经计算出地球是一个周长大约为25000英里的球体,但是当时的教条仍然认为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教会仍然严格坚持克劳迪乌斯·托勒密(ClaudiusPtolemy)在公元2世纪提出的地心说。
终于有人站起来提出异议了。1473年生于波兰的哥白尼反对权威的地心说,并且用精确的计算证明了太阳系中日心说的最初理论。
由于担心自己的理论会引起教会的迫害,哥白尼推迟了文章的发表。1543年,在他即将辞世之前,他才允许自己的学生雷蒂库斯(Rheticus)出版了自己的原始手稿《天体运行论》(DeRevolutionibus)。但是出版商未经授权,却在该论文前加上了一篇序言,歪曲了哥白尼的著作,说论文中的内容只不过是一种简化计算的方式。
20年后的1564年,伽利略出生了。这位意大利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多才多艺,还擅长演奏鲁特琴和绘画。他最终成为了天文学史中的关键人物,为人们正确理解动力学和重力奠定了基础。他还研究了内聚力(使身体各部分结合在一起的分子引力)。伽利略不仅在科学认知方面独领风骚,还发明了摆钟的概念。早在1582年他就研究过钟摆的运动,甚至还在辞世前不久画出了一张摆钟的草图,虽然并没有把它付诸现实。关于摆钟,在本书第二部分的第十六章《进化时代:创新的蓄水池》中还会有详细讨论。
伽利略这位通才会对天体的秘密感兴趣,这一点都不令人意外。1609年荷兰人发明望远镜之后,伽利略是首批使用它来观察天体的人之一。他还建造了一架可以放大20倍的折射望远镜,虽然这还比不上现在业余望远镜的水平,但在当时的确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通过发现金星和月亮一样有盈有亏,他提出了可以检验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第一个实证性证据。结果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不仅更为复杂,而且是不正确的。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撼动了神学和哲学世界观。
伽利略把天体理论的主要部分都写入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文中。这篇文章被认为是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一次客观辩论。但是不幸的是,伽利略把教皇的观点通过书中一个人物之口表达了出来,并且对其进行了嘲讽,结果他没能逃脱教会的迫害。天主教会花了73年才禁止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但是对伽利略的著名审判和随后迫使他收回自己的言论的行动在5个月内就完成了。他也因此一直被软禁在自己佛罗伦萨郊外的别墅中,直至去世。对他来说,路上的荆棘影响了自己的整个进程。
"在科学领域,"伽利略曾经说,"众多人认可的权威未必比得上一个人的粗陋推理。"教会可以软禁伽利略,但是始终无法阻止科学的前进。
第五章 思维模式5
把未来看作一幅拼图
顺序是发现规律的大敌
当我还在IBM时,当时的研发主管尤金·富比尼(EugeneFubini)在一次研讨会开始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4、14、23、34、42序列的下一个数字应该是什么?结果没有一个人的回答是正确的。答案是50,这一序列就是纽约地铁沿着第八大道停靠的站台的名称,第50街是第42街的下一站,它们前面分别是第34街、第23街、第14街和第4街。富比尼总是喜欢用序列来吸引听众。序列这个词源于拉丁语中的"sequo",意思是"跟随",它描述的是相似事物之间的连贯性,比如音乐中在不同音调中重复的主题、电影中场景的顺序、数学中可以按照某个公式得出的数字顺序。想要弄清楚这些序列,我们就必须要从看似无关,有时还违背常识的事物中寻找规律。
摘取成熟的果实
有通过先把拼图摆成一条直线而完成拼图的吗?
我的历史老师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国家顺序来讲解历史的。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和其他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大事件和它们的日期,但是对于这些事件、日期和国家的联系以及它们对彼此的影响,我们却毫无头绪。我们所学的历史都是人们以回顾的方式所编写的。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们总是按照时间顺序,一步步来描述历史。但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并非如此简单,它们充斥着迂回、反复、徘徊与前进。在一个被称为"充满联系"的世界中,"想要明白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起谋杀案,首先你必须要了解克什米尔的历史"。数字序列是可以推断的,但是未来是不可以推断的,而且大家现在都知道推测未来是很容易扭曲事实的。发现规律比计算的直觉性更强。
每一项重大突破都会打破人们以往的想法,这就是变化的特性。新的发现都是从已有的事物中发展起来的。比如成熟的苹果一直都在从树上落下,但是只有牛顿看到"深层次的含义";地球一直都在围着太阳转,但是只有哥白尼和伽利略发现了相关证据和这一规律。
天才们的发现总是建立在常人都能发现的事物之上的,但是常人却无法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比如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发现大师。在他读大学的时候,他就以"神圣的热忱"来学习理论物理学,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很快他就搜集到了许多前人的理论,他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宇宙这种宏观角度到亚原子等微小颗粒,而且他还通过阅读最新的科学报告来更新自己的这些知识。他以此为基础,对前辈们的成果提出疑问,并且指出物理学结构中的逻辑矛盾。但是究竟是什么使他的成就一举超越了前人呢?
事实上,在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OntheElectrodynamicsofMovingBodies)中所使用的公式几乎没有一个是全新的。它们中的大部分都为专家们所熟知。柏林历史学家、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所长乔根·雷恩(JürgenRenn)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许多人都说爱因斯坦是在空白的基础上创立相对论的。但是事实上,他所做的只是摘下了树上成熟的果实。"但是这并不能够贬低爱因斯坦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功劳。雷恩还说道:"问题是他为什么能够摘下这些果实呢?如果爱因斯坦最大的才能就是摘果实,那么他选择的时机再合适不过了。在物理学这棵大树上从来没有像那个时候一样有这么多成熟的果实挂在那里。但是这些果实是藏在树叶中的,只有非常敏锐的眼睛才能发现它们。"
的确,许多人都可以发现大部分不同领域中的"成熟果实"。但是只有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许多个单个的"果实"才能成为有意义的成果。
设立一个机动目标
当预测未来时,要做到处于整个队伍的视野范围之内可不容易。在前面的章节中,我曾解释说《大趋势》和《2000年大趋势》之所以会成功,是由于我把人们似乎知道,而又不确定的事物合成了一幅关于新世界的画面。
阿尔·史密斯(AlSmith)曾连续四次当选纽约州长,1928年还曾竞选过美国总统。在我的政治生涯中,曾经偶然听到过他的金玉良言:"在队伍中不要如此超前,以至于人们忽略了你还在其中",并从中受益匪浅。他是一个心思极为敏锐的人。一次在他竞选州长的时候,一个反对者从后面大声喊道:"告诉他们你都知道些什么,阿尔。就一分钟的时间!"史密斯立即回击道:"我会告诉大家你和我都知道的事情,时间不会超过一分钟。"
阿尔·史密斯也是第一个竞选美国总统的天主教徒,尽管后来他输给了赫伯特·胡佛(HerbertHoover)。约翰·肯尼迪(JohnF.Kennedy)是第二个竞选总统的天主教徒,也是第一个在总统竞选中胜出的天主教徒。约翰·克里(JohnKerry)则是第三个参加总统选举的天主教徒。在他参加竞选的时候,天主教徒身份已经不再是一个障碍,而当时史密斯和肯尼迪在参选时却因此而遭遇巨大困难,我认为这表明了美国社会的进步。
阿尔·史密斯关于游行队伍的比喻一直刻在我心里,它还是我所听到的关于领导力的最有价值的建议之一。它帮助我避免过度地陷入未知世界中,否则我就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盲目地猜测了。我们对自己对门邻居的关心要远远多于对另外一条街的人的关心,对于未来我们也是如此。人们想知道的是与现在的生活相关的、不久的将来发生的事情。
人们的猜测和解释有时又过于直接。在20世纪60年代末人类成功登上月球之后不久,许多评论家都已经在想象在月球上建立第一个房产项目和火星探险旅行。其他的预测还有:电视将成为新的主要教育手段;直升机会取代汽车成为通勤工具;药丸会取代食物;机器人会料理我们的家务;汽车也可以实现远程控制。但是这些线性推断就像是慢慢上升到空中的气球一样,很快就会失去空气乃至生命力。
发送者必须要和接收者处于同一频率之内
真的很难说领导者究竟应该领先队伍多长的距离,而且这也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在政界,你既需要超越群众来展示自己的洞察力和对群众的情感,也需要稍微超越时代来体现自己的远见。公司领导只能稍微超前于自己的队伍,因为他们要与下属好好沟通,才能料理自己的生意。不同技术领域的领导者们似乎都被期望要超越自己的下属。不管怎样,市场才是决定因素:对于政治家们来说,选民就是决定因素;对于商业和技术领域的领导者来说,起决定性因素的就是顾客;对于那些有志于揭示未来的人们来说,大部分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队伍中太过超前。稍稍收一下你们的缰绳吧。
飞跃的时机
大约200年后,一位英国人,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不仅即将动摇自然科学和宗教教条的根基,而且还会挑战上帝的权威。当时,天主教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科学和教育的控制权。1436年,古腾堡(Gutenberg)已经开始研制印刷机,并于1440年完成,这就使得书籍等文字作品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
于是,能够了解《圣经》以及它的教义的人数急速增长,同样,科学著作也是如此。1520年教会进行了改革,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宣布脱离天主教会,并成立了英国国教会,这进一步削弱了天主教会的力量。1789~1799年的法国大革命提倡自由、平等和博爱,也撼动了该国的宗教体系。发生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和社会面貌,使人们进入了现代社会。
按照父亲的希望,年轻的达尔文首先学习了医学,但是他很快就开始厌恶解剖学和手术的血腥,却对自然史产生了兴趣。父亲认为他不务正业,很为他担心,于是把送进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希望他以后能够成为一名神职人员,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明智的职业选择。当时的英国国教教会人员收入颇丰,这也许就是英格兰的大部分自然学者都是牧师的原因。他们的教会使命与探索世界的目标是融为一体的。
达尔文在1831年完成了神学的学习,但是并不急于接受神职。相反,他花了好几年时间来参与贝格尔号航行考察,取得了第一手的地质研究资料。作为地质学家的他声名鹊起,《贝格尔号航行日记》(TheVoyageoftheBeagle)更为他进一步赢得了名望。
对生物的观察帮助他了解了物种的变化,并且在1838年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尽管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确信不疑,但是由于担心这一理论会给自己戴上反社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的帽子,从而给自己惹上大麻烦,因此他推迟了自己论文的发表。为了完善自己的理论,他重新对植物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并且经常咨询畜牧学家。他急切地想继续自己的实验并找到所需要的所有证据,以便在论文发表之后能够有利地驳斥别人的质疑与反对。
达尔文充分意识到发表的时机还不成熟,在开始的时候只与亲近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理论,并没有公开发表自己的论文。他寄希望于时间可以慢慢改变人们的想法。但是在1858年6月,他听说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RusselWallace)也提出了类似理论,因此才不得不发表了自己的论文。
在推迟20年之后,《物种起源》(TheOriginofSpecies)终于在1859年11月22日发表了,并且很快就卖出了1250本。经过大家的普遍认同,科学界把进化论作为解释自然界多样性的权威理论。作为整个国家对达尔文卓越贡献的认同,他死后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墓地就在牛顿的旁边。
第七章 思维模式7
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收益
自由、平等、博爱或者死亡!
标准、官僚就是死亡!
"欧盟宪法是完美的,虽然可能比美国宪法要略逊一筹。"2005年4月20日,法国前总统、欧盟宪法之父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ValéryGiscardd'Estaing)如是说。
随后的5月29日,法国人民首先对欧盟宪法说"不"。法国人和随后的荷兰人都没有发现这部由政治精英们所撰写的宪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800页的规章和原来的一些条约协议让普通人难以理解。而"略胜一筹"的美国宪法只有12页,只规定了总的原则,十分通俗易懂。法国和荷兰对欧盟宪法的否决在整个欧洲引起了连锁反应,其他许多国家都因此推迟了全民公决。虽然这对于宪法的支持者来说不啻为一场灾难,但是对欧盟的25个成员国的人民来说却是一个好机会,大家可以趁此机会对它进行修改,使之成为一部可以为全体成员国服务的宪法。
自此之后,欧盟宪法一直进展缓慢。许多人都在讨论批准它的必要性,而认为应该对它进行修改的声音却相对微弱。但是,除非对它进行修改,并且使之显现出为各国人民带来的利益(当然,是否真的能够带来好处,还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否则大家对它的抵制不会消除。欧盟正面临着应对人民正当要求的挑战,比如制定一部合理的宪法,使大家理解一些必要的经济措施,如减少昂贵的福利项目等。这对欧盟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它到现在也没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未来的方向。
40多年前,当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刚刚起步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有一天我将会居住在欧洲,我是不会相信的。那时我正在去亚洲的路上,打算在泰国住一年。那是1967年,我还在IBM工作,那时我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只有首先使人们了解改革能够带来的利益,改革才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当时我要在泰国开展一个项目,帮助东北部地区加快农业发展。我们极力想说服农民种植1/3的水稻,并且在水稻中间种植其他庄稼。但是他们却抵制这一做法。我们后来发现,他们之所以会抵制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他们知道基础设施是无法满足多余的粮食生产的。在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他们立刻十分乐意地接受了新的种植方式,并且享受了由此带来的收入增长。
自此之后,每年我都会去几次亚洲,并且发现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只要确信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就会不遗余力地抓住机会,适应任何变化,我经常被他们的这种活力深深打动。此前,许多中国人都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海外华人也成为国际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现在当他们看到了祖国的巨大商机后,他们又重新回来了。海外华人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知识方面的支持和商业上的活力,而中国国内数亿的农村人口也在努力脱贫致富。在上海我们就认识了其中的两个:李凤和李闯(音译)夫妇。
他们是在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小村庄长大的。李闯的父亲是一位菜农,李闯从小时候就和父亲在这块祖祖辈辈耕作的农田里辛苦劳作。后来他就娶了李凤,然后似乎也要重复老一辈的生活。但是即使在这个偏远的小村庄里,人们也听说了大城市中的工作机会。因此,李闯开始考虑,如果自己收入能够好一点,就可以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好地赡养自己的父母,最终改善全家人的生活。这个前景似乎相当诱人,值得他为之努力。
科学与宗教之争
达尔文时期的社会与科学进步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教会的作用,并且使得曾经一度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等,引起了大家的广泛思考。
在很长时间里执掌前进方向的基督教会现在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指挥棒,但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并没有结束。在本书第二部分第十六章《进化时代:创新的蓄水池》中,我将会描述它们之间的一场激烈冲突--人们开始质疑上帝作为造物主的说法,并且认为人类是自身物种的主宰者。
现在人们的一些推测大大超前,他们预测人们的疾病将会消失,死亡也会推迟,但是与此同时,必要的教育和讨论却没有跟上。基因工程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的冲突,也就是说谁有权利引领人类发展的道路的问题,将会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同时,我们应对日常挑战的斗争也没有停止,因此我们仍然需要领导者为我们指路。
导游模式
有很长一段时间,做演讲的时候我都是急匆匆地赶到目的地,演讲结束后又急匆匆飞走。后来我的妻子多丽丝也开始陪伴我演讲。她辞去了自己的工作,成为我的私人编辑,这为我打开了一扇五彩的窗户。现在当我去各地演讲时,我们要么早点到,要么晚点走,总之给自己多留出几天时间来对当地进行考察。在我写本章内容时,我不禁想起了各地的导游,他们带领着队伍前进,同时还通过一项既简单又有效的方式与队伍保持联系:挥舞着旗帜来引领人们前进。
导游和其他领导者的相似点在于他们都必须要处于队伍的视野范围之内。通常,领导者的才干和能力总会鹤立鸡群,远见就是其中一方面。但是,要处理好商业和政治领域的日常问题不仅要依靠基本的领导技巧,而且还要求他们不能超出下属的思维领域之外。维也纳爱乐乐团(ViennaPhiharmonicOrchestra)中就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在演出开始之前,有人问首席小提琴手:
"指挥先生今晚要指挥的是什么乐曲?"
"我不知道他指挥的是什么,"首席小提琴手回答说,"但是我知道我们演奏的是什么。"
即使天才的领导者,也需要下属的配合才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如果我们把下属甩下的距离过大,只顾自己朝前跑,那么我们做的都是无用功。政界的情况稍微有所不同,参加竞选的大部分政治家都会被批评为目光短浅。其中稍有例外,比如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Kohl)的政治生命就比较长。在本书第二部分第十三章有关欧洲的部分还有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思维模式7
我和多丽丝是在几年前一次访问上海的时候认识李闯的。
我们在上海的时候都是住在波特曼丽嘉酒店,这不仅是因为那里提供的良好服务,还因为它紧邻上海的老城区,让人感觉新老中国就在咫尺之间。这是一家五星级豪华酒店,其中有些套房一天的价格要比大多数上海人一年的收入还要高。而它的周围就有一些老房子,人们把衣服晾在窗外的晾衣竿上,或者干脆就在树上或者路灯杆子上扯根绳子晾在上面。(当然,每次我们去上海,都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老房子已经被拥有现代设施的现代建筑所取代。)
从酒店出来后的一个拐角处有一间简陋的小屋,一个小柜台,李闯夫妇就在这里卖水果、小吃和饮料。在柜台后面还有一个看起来像帐篷的东西,我们猜测可能是储藏室。多丽丝特别想知道这对夫妇怎样看待自己的小柜台和50米之外的菲拉格慕(Ferragamo)、路易·威登(LouisVuitton)等国际品牌之间的巨大落差。她向交往多年,已经成为我们的朋友的酒店公关部总监温雪薇询问这对夫妻的情况,于是雪薇向我们讲述了李闯的故事。
李闯夫妇是冒着失败的危险离开原来的农村生活的。他们的想法就是既然在上海有许多建筑工地,那么卖些小吃和饮料应该是个不错的生意。于是他们在酒店旁边设立了那个小柜台,因为周围的建筑工地是24小时不停工的,而且他们的主要顾客就是建筑工人,因此他们也是24小时营业的。我们以为是储藏室的帐篷就是他们的家,夫妻两个在里面轮流休息。
这样的生活状况让我们感到不安,但是我们知道不能够以己度人。雪薇向我们保证说李闯夫妇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是十分满意的,稳定的建筑工人客源使得他们有了足够的收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也能够养活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比起老家来还是不错的。雪薇还补充说,2005年年底的时候,她曾经问过李闯为什么他的妻子露面的次数比原来少多了。李闯告诉她说,妻子在这条街上又开了一个小卖部。2006年7月我们再次来到上海的时候,还在他那里买了一些桃子,而且我们注意到,他们已经不再住在那个简陋的帐篷里了。
插上翅膀的话语
电话、电影和收音机的发明史都大同小异。它们都是始于19世纪,经过马拉松般的长跑,到20世纪才进入了公司和家庭中。
19世纪70年代,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Bell)和埃利萨·格雷(ElishaGray)分别独立设计了能够通过电子信号传输声音的仪器。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就已经拥有了48000部电话。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膨胀:到1910年,使用贝尔系统的电话达到了550万部;到1924年,电话的总量更是增长到了1500万部。
尽管电话是在19世纪末发明的,但是直到20世纪晚期才在美国和欧洲普及开来。后续相关产品的开发也加快了电话的普及。但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RadioCorporationofAmerica)在1939年提出的"可视电话"的概念就过于超前,直到现在它也没有普及,只有可视手机渐渐开始流行起来。
而传真机从投入使用到普及只用了15~20年的时间。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1983年买的第一台传真机。它是必能宝牌(PitneyBowes)的,足有一辆轻便卡车那么大。当时我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个可以接收传真的熟人。如果世界上只有20部传真机或者电话,那么它们也实在没什么用处。另外一个迅速普及的科技产品就是手机,它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为大部分民众所广泛使用。
活动的画面
差不多就在电话开始传输长途信号的时候,摄影也大步迈向了电影。法国的路易斯·卢米埃尔和奥古斯塔·卢米埃尔兄弟(LouisandAugusteLumière)的父亲对托马斯·爱迪生(ThomasEdison)活动电影放映机的演示十分着迷。受到父亲的影响,卢米埃尔兄弟也开始研制一种被他们称为活动电影机(cinematograph)的机器。1895年12月,他们在巴黎卡皮欣大道上的"格拉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播放了他们制作的第一部电影。看完首场电影后,巴黎的一位记者预测了光明的前景:
摄影的对象已经不再是静止的物体,它使运动的场景成为了永恒。当它被公众所掌握之后,当任何人都可以拍摄下自己心爱的人的影像、运动、动作、熟悉的手势和口中的话语后,对于他们来说,亲人的死亡就将不再是彻底的消失。
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电影之一《火车进站》(L'arrivéed'untrainàLaCiotat)所引起的最大反响就是恐慌。据说当看到电影中火车朝自己驶来时,观众们都惊恐地四散逃窜。
很快,卢米埃尔兄弟就发现了这一发明的商业价值,并且开了一家剧院来放映电影。结果,想要看电影的人在街上排起了长龙,观众们都被这一新鲜事物迷住了。卢米埃尔兄弟还培训了许多摄影师,并把他们派往世界各地进行拍摄。很快,其他的一些电影也诞生了,电影业也成为了一项独立的产业。专门制作和放映电影的专业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开始发展起来,演员们也步入社会名流之列,他们的演出费也随之水涨船高。例如,查尔斯·卓别林(CharlieChaplin)1917年的年薪就达到了100万美元。
这种对于电影的狂热在社会上迅速蔓延开来。格里菲斯(D.W.Griffith)这位在电影发展史上极为重要,同时又极具争议的电影人,在1915年接受《纽约时报》的一次采访时说道:
10年之内,电影就可以代替教师在学校中教授任何科目。当然,学生们也不需要再学习历史了。比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不久的将来公共图书馆会是什么样子,里面会布满按门类编排好的一排排的"盒子",每个"盒子"前面都会有一个按钮和一把椅子。假如你想了解拿破仑的一些逸事,你只要在一个设施完备的房间中,坐在调节好的屏幕前面,按下按钮,就可以看到重现的往事了。而现在,你不得不咨询许多权威人士,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到最终仍然可能因为各种互相矛盾的观点迷惑不解,搞不清事实的真相。
格里菲斯的预言在今天听起来仍然十分熟悉,不是吗?
声音和图像
在19世纪末的发明大潮中,收音机也粉墨登场了。同大多数发明一样,收音机也经历了科学发明、技术完善,并且最终投入商业应用的一个过程。我还记得第一台收音机在我的家乡犹他州格伦伍德引起的巨大轰动。大人们都聚集到大厅里听总统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格伦伍德拥有第一台收音机的时候,它在其他许多地方已经相当普及了--它毕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到达我们偏远地区。
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Hertz)是推动收音机发展的主要先驱之一,早在1888年,他就利用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尔(JamesClerkMaxwell)的理论解决了收音机无线电波的接收与发送问题,这远远早于它投入商业生产的时间。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Marconi),一个对物理和电子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接过了麦克斯韦尔、赫兹、奥古斯托·里奇(AugustoRighi)、奥利弗·约瑟夫·洛奇爵士(SirOliverJosephLodge)和其他科学家的科研接力棒,并于1897年获得了第一项无线电报的专利。马可尼关于产生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的实际系统的展示还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兴趣。但是直到1912年,美国才有了关于无线发报机的许可制度和相关规定。在1914~1919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用无线电活动被完全禁止,但是在此期间政府控制下的无线电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战争结束之后,禁令也相应解除,随着真空管技术的采用和完善,无线电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无线电行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终于开始盈利,一些大公司也应运而生,比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在政府的压力下,马可尼的资产卖给了通用电气,后者以此为基础成立了美国无线电公司。而且,从20世纪20年代第一个无线电基站的建立到收音机在千家万户的普及,也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同样,本书第二部分第十六章"进化时代:创新的蓄水池"中将详细讲述这些革命性的发明创造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完善之后,是如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的。)
人们对于这一新媒体的期望也随着相关技术的完善而不断高涨。1921年,俄国诗人维利米尔·赫列勃尼科夫(VelimirKhlebnikov)这样预言了人类的美好前景:"未来的收音机,也就是我们的意识中枢,将为我们应对未来无穷尽的新任务开辟一条新的途径,而且还将把全人类团结起来。"结果,18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这证明这一论断是太过乐观了。
1923年,麦吉本(J.M.McKibben)的《美国人的新生活》(NewWaytoMakeAmericans)通过收音机传到了千家万户。对于新技术,他说道: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被慢慢征服,征服它的并不是公开战场上的某一个敌人,它正在被许多个阴险的敌人(虽然可能是无意识地)和平演变。我们国家接纳了数以百万的外国移民,但是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考虑他们的同化问题。现在,危机已经来临,我们必须在缺少强有力的领导者的情况下面对它。也许没有一个领导者可以把1.2亿美国人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用民族意识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但是一股刚刚诞生的力量就可以胜任这个任务,它就是收音机。
第二年,另外一个预言又诞生了。《纽约时报》的科学编辑沃尔德马·肯普弗特(WaldemarKaempfert)这样写道:
美国和英国已经成为了广播界的老大。如果这一状态能够持续下去,那么英语将成为世界语言。和我们在大众娱乐和大众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相比,来自欧洲大陆的竞争是微不足道的。世界上所有的耳朵最终都会竖起来倾听美国和英国的声音。欧洲大陆也将会十分乐意地学习英语,他们甚至不得不学习英语。
改变是需要时间的一场马拉松长跑
第八章 思维模式8
改变是需要时间的
一场马拉松长跑
开始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玩具。公元前4世纪中国儿童的一个玩具可以被称做是直升机的祖先,它是用圆木棍做成转轴,顶端放上十字交叉的羽毛。孩子们把它放在手掌中旋转,就会产生足够的力量,使它在空中飞翔一段距离。
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也曾设计过几种飞机,其中就包括第一架直升机。虽然这些模型都没能飞向天空,但是这种创造性和机械工程思维是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和当时人们的想象的。
大约450年后,德国诗人布莱希特(BertholtBrecht)为了纪念自己的同胞--一位发明家兼飞机工程师,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乌尔姆的裁缝
"主教,我可以飞上天空,"
裁缝对主教说,
"看看我是怎么做到的!"
他升了起来,还带着两个怪异的东西,
像是一对粗糙的翅膀,
飞向教堂的上空。
主教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下。
"这是纯粹的谎言,
人类不是小鸟,
永远不可能飞翔。"
主教说。
"裁缝死了。"
人们告诉主教。
"死在风雨中。
风雨打碎了他的翅膀。
他摔死在
教堂硬实的院子中。"
"丧钟将会响起,
这是纯粹的谎言,
人类不是小鸟,
永远不可能飞翔。"
主教说。
布莱希特的这首《乌尔姆的裁缝》是献给发明界的一名悲剧人物--阿尔布莱希特·路德维格·贝尔布林格(AlbrechtLudwigBerblinger)的。在13岁的时候他就失去了双亲,不得不去做了一名裁缝,但是他真正感兴趣的却是机械学。于是他利用工作的闲暇时光进行一些发明,其中就包括世界上第一个带有关节的义肢。
他最伟大的发明就是一架滑翔机。尽管要不时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但他还是在1811年建造完成了第一架能够飞行的滑翔机(1986年,人们利用一个飞机模型证明了这一点)。不幸的是,本以为会永载史册的第一次公开演示却极为糟糕。那一天,甚至连国王和其他王室成员们也来到了现场,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飞行被迫推迟。第二天,尽管国王没有前来,但是王子们和其他王室成员仍旧前来观看。不幸的是第二次试飞又失败了。由于顺风的气流和错误的试飞时间,滑翔机在众人的一片嘘声和大笑中栽进了旁边的多瑙河。贝尔布林格的职业生涯和社交生命也就此结束了。
另外一位曾经完成过1000多次滑翔机飞行的德国飞行界先驱奥托·李林塔尔(OttoLilienthal)这样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发明一架飞机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建造一架就是不小的成就了,但是把它送上天空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1896年,因为滑翔机失事而严重受伤的他在失事后两天与世长辞。
莱特兄弟的最大成就是于1903年12月17日试飞的一架装有发动机的飞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实验与失败之后,飞机制造的现代史终于被掀开了,而且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在不断地完善飞行技术。
飞行技术在将来肯定还会继续发展。比如,机身设计师和空气动力学工程师都知道,现今商业飞机的外形仍然不太理想,它们跨度很宽,而且机翼都是固定的。由于负荷很重,因此在起飞与着陆时就需要相当大的提升力。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它们还会产生很大的拉力,从而降低燃油的能效。根据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副翼只能部分改善状况。尽管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新的适应性机翼的概念,但是商业飞机的机翼还是变得越来越宽。
期待的事情总比我们预期的来得要慢,即使对于未来学大师阿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克拉克最著名的成就莫过于根据他的短篇小说拍摄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ASpaceOdyssey)以及他对于卫星将用于通讯的预言。在他2000年发布的关于21世纪的时间表中,他曾预测第一个克隆人将在2004年诞生,最后一个煤矿将在2006年关闭,到2010年电子监视设备将会彻底杜绝职业罪犯的现象。但是结果又怎么样呢?
思维模式7(3)
在中国,从经济增长中分得一杯羹的强烈愿望使得人们乐意四处迁移,这与我在欧洲观察到的情况截然不同。欧洲人的心态与中国人是相反的,他们必须首先看到利益才愿意为之努力。他们不会随着工作而迁移,许多欧洲人都是在等待工作找上门来,而且仍旧认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座房子应该是一辈子不变的事情。最近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其中的讨论让我深感不安。其中的一些维也纳年轻人说,他们宁愿失业,领取政府的救济,也不会选择离家100英里之外的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维也纳年轻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奥地利人,更不能代表所有的欧洲人。欧洲人的确喜欢坚持传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分配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会墨守成规,一切都会一成不变。所不变的是我们都要维持生计,不管是做老板还是为别人打工,而且那些最早接受必要的改革的人会获利最多。体育仍然是说明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让我们回忆一下我在思维模式1"很多事情变了,但大多数事情没有变"中用到的篮球投篮的例子吧。篮球的规则并没有改变,但是在单手投篮的优势面前,很少有人再顽固地反对汉克·路易塞提的新的投篮技术了,毕竟,以单手投篮的方式赢得比赛还是以双手投篮的方式输掉比赛,这两种结果哪个更诱人是不言而喻的。纳特·霍尔曼(NatHolman)歇斯底里的声明"如果我的队员这样打篮球,那么我宁愿辞职",最终也成为了人们的笑谈。
福斯伯里式跳高刚刚发明后情况也是如此,他的教练开始的时候也试图让他回到传统的跨跃式方式。迪克·福斯伯里的跳高方式挑战了传统思维,但是它打破了世界纪录,并且彻底改变了跳高技术。在体育界,成绩很快就能够决定未来的道路。
在商业领域,变革所需要的时间有时可能稍微长一些,但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也是市场,就像体育运动一样。
当然,有些人对于改变的抵制也可能是由于固执或者无知,但是希望在生活中进步的人们一般都不会因为无法承担变革的代价而抵制它。相反,当人们察觉到潜在的利益时,大家通常都会热烈欢迎变革的。
只有脚下的东西有足够的价值,你才会弯腰
在心中思考一下下面两个问题:什么会给你带来回报?什么会使你受到惩罚?比赛的结果可以告诉你什么时候变革会带来回报,什么时候鼓吹变革只是在追求海市蜃楼。因此,对变革的抵制可能是有道理的,也可能是固执的表现。
让公众明白变革的好处是那些引领潮流的人们的责任。领导者如果想要成功地实现变革,就必须要让下属明白变革的好处。普通民众并不是变革的倡导者,除非他们真的相信变革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否则他们是不会支持的。
不要小看人民的智慧。如果他们抵制变革,抵制你所认为的他们应该欢迎的变革,那么这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把变革的利益显现出来,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要为他们的抵制而感到悲哀,你应该首先寻找他们之所以会抵制的原因。请注意,在我前面讲述的体育运动的故事中,抵制变革的并不是运动本身的参与者--运动员,而是教练。
历经20年的一举成功
我的妻子总是说我煮的咖啡是世界上最美味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难理解,当我听到女儿直言不讳地说同样的咖啡根本无法入口时,我有多么震惊。我的女儿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她所迷恋的是一个小小的咖啡机制作的咖啡。当她和她丈夫装修新家时,竟然把一台(现在他们的家里已经有4台了)这样的咖啡机放在了卧室中本应放置先辈画像的地方。我就这样知道了Nespresso咖啡,并对它们公司的故事产生了兴趣。
到20世纪70年代,雀巢一直是速溶咖啡市场中的老大。那些时间有限,但是又十分需要咖啡的人们就用一两勺速溶咖啡和热水来代替"真"的Nespresso咖啡。虽然它的味道不够完美,但是却快捷、卫生。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雀巢的一家竞争对手就提出了咖啡胶囊的想法。这一想法就是直接在家里和单位中制作出高质量的Nespresso,使它的口感就像在意大利咖啡馆中的一样美妙。雀巢担心自己错过良机,所以买下了当时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该项专利。
于是,开发这一商品的漫长旅途开始了。在20世纪70年代,雀巢的研发部门完善了路易戈·贝塞拉(LuigiBezzera)对咖啡的最初概念,咖啡机和胶囊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问世了。1986年,Nespresso公司成立,根据人们对咖啡口味要求不断提高的预期,他们开始研制Nespresso系统--在家庭或者单位使用的一个先进的小型咖啡机以及设定好剂量的咖啡胶囊。
但是如果不是因为Nespresso之父--雀巢董事会的一个成员一如既往的支持的话,Nespresso这个雀巢的子公司可能永远也不会成功。它经历的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没有多少人看好它。在很长时间内,甚至没有一个竞争对手涉足这一领域。公司严重亏损,三次濒临倒闭的边缘,公司内的许多人都认为它不会有什么前途。但是Nespresso之父并没有丧失对这个似乎不争气的女儿的信心。几年之后,Nespresso开始显现出了一些生机,但是又经过了一个10年,他们才实现了真正的突破。我曾经问过Nespresso的国际市场总监奥利维尔·奎林特(OlivierQuillet):"你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00年,"他回答说,"这距离我们购买专利已经过去了30年。所有员工共同努力,完善机器的设计,在电视上做广告宣传,并且在欧洲开设了50多个专卖店。"Nespresso,这个定位于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咖啡的需求的品牌,终于开始大规模进军家庭和工作单位。
"比赛的结果"是:现在,Nespresso是雀巢增长最快的部门。2006年2月,雀巢宣布Nespresso的收入已经增长了30%,它的产品销售额超过了5亿美元,在两年内有望突破10亿。它在35个国家拥有了12000个销售点,每年还会有新的附加产品出现,而且巧克力、饼干和其他一些附加产品的销量也和它的主打产品咖啡机和胶囊一样节节攀升。
Nespresso环境优美的专卖店欢迎它的新老顾客去品尝各种口味的咖啡。就像照相机总是需要胶卷,剃刀总需要新的刀片一样,咖啡机也需要不断补充胶囊。这就是经典的商业模式。如果你买了Nespresso的咖啡机,那你每个月都需要购买咖啡胶囊。现在一共有40多种不同口味的胶囊供人们选购,而且Nespresso还在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如果咖啡的口味不够理想的话,那么这一切都无法实现,因此Nespresso一直在努力保证咖啡的质量。它把顾客看做最挑剔的咖啡美食家,只有口感最好的咖啡才能使他们满意。事实证明,Nespresso所走过的路程要远远长于他们的预期,但是最终他们还是挖开了这座富足的金矿。
期望的实现总是比较慢
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可以提醒我们一些事实。我的生活经验就是期待的事情总比我们预期的来得要慢。我们总是过低地预计发明创造从最初的想法形成到完全普及所需要的时间。生物科学和纳米技术这些新兴领域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发展、完善。
震撼我们的都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艾滋病和9·11恐怖袭击。至于人类和大自然的其他物种,几乎所有的变化都是进化性而不是革命性的。事物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这一时间总是要比我们预期的长。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购买正版。
声音和图像(2)
现在,我在欧洲生活或者旅行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的电台都在播放美国歌曲,我不得不承认肯普弗特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美国无线电公司还在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推出了比收音机更加先进的产品--电视机。美国无线电公司主席戴维·萨尔诺夫(DavidSarnoff)宣布:"现在我们给声音添加了图像。我惶恐地站在这里宣布一项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的新技术的诞生。它就像一把火炬,将会为我们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照亮前进的道路。"
但是电视想要赶上收音机的普及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纽约时报》等媒体也对它持怀疑态度。在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宣布电视的诞生之后,《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评论说:"电视机的缺点就是人们必须坐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而普通美国家庭是没有这个时间的。因此,电视永远不会对无线广播形成真正的威胁。"
但是,人们对电视的热情没有因此而消退。1946年,一家电视公司的制作总监托马斯·哈钦森(ThomasHutchinson)这样写道:"电视意味着你和世界上的其他人可以共享一个世界。它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交流工具。它应该在培养睦邻友好关系、促进人类相互理解及平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不是关注其他的物质因素。"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今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评论,不是吗?
电视机是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进入了我们的客厅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在小范围内多次播放了电视机节目,1932年,电视以酒店节目的形式进入了英国。1933年,艾奥瓦州大学(IowaStateUniversity)与电台合作,开播了两个每周一次的电视节目。当1936年德国第一次报道奥运会时,全世界才仅仅有大约200台电视机。1948年,宾夕法尼亚州首次使用了有线电视,使得偏远地区也可以观看到电视节目。我第一次看电视是1952年,在盐湖城的一次犹他州大学联谊会上,当时的节目是纽约扬基队和布鲁克林道奇队的棒球比赛,最终扬基队以4比3获胜。
对于这一新媒体,我最欣赏的是杰出诗人艾略特(T.S.Eliot)在1963年做出的评价。他说:"电视这一娱乐传媒虽然可以让无数的人在同一时间欣赏到同一个笑话,但人们仍然感到孤独。"
在科技创新的潮流中,无数个商业机会应运而生。除了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重大科学进步外,更多时候则是一些琐细的物品吸引了等待商业机会的人们的注意。有这样一个密切关注商业动态且富有冒险精神的人,他一直在推动某种饮料的生产和质量改进。对于现在的许多人来说,没有这种饮料他们就不愿意开始一天的工作,它就是咖啡。
不仅仅是蒸汽
就像第一架滑翔机一样,第一台由蒸汽所推动的机器也是孩子们的玩具。它是由亚历山大时期的一位希腊人于公元前100年发明的。
大约1800年后,一位英国铁厂工人托马斯·纽科门(ThomasNewcomen)发明了可供利用的蒸汽发动机。其中的一台于1712年安装在斯塔福德郡的一个煤矿,用来抽出矿井中的水。纽科门的发动机极其昂贵,但是它的耐用性也十分惊人。127年后,其中的一台还在彭特林齐使用。还有一台发动机在巴恩斯利市一直工作到1934年。人们通常认为苏格兰人詹姆斯·瓦特(JamesWatt)发明了蒸汽发动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只是在18世纪60年代改良了发动机的技术,使其更加快速、安全和高效。
就像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瓦特是在格拉斯哥绿园(GlasgowGreen)散步时激发了关于发动机的灵感的。当地人还在那里树起了一块石碑,因为就像苏格兰人所说的那样,那里才是工业革命真正开始的地方。
从最初想法的产生到制造出可以使用的机器所需要的时间虽然已经变得越来越短,但是仍然需要一段时间,而且总是会比我们预计的要长一些。计算机也不例外。
第一台计算机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设计出来的。人们通常认为是德国人克兰德·楚泽(KonradZuse)发明了它。楚泽的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被西门子所兼并,他是在1938年建造第一台可储存、可编程的计算器的,但是它的运行情况并不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三帝国空气动力研究所资助了他的研究,也因此诞生了其他的一些机器模型。第一台称得上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爱达赛克"(EDSAC,延迟存储电子自动计算机)是194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设计建造的。1974年,一种被称为微型计算机的新型计算机开始占领市场,并且很快进入了公司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