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巨流河》:两代人的家国情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17:54

港台口碑最好的书《巨流河》:两代人的家国情怀


  
齐邦媛的《巨流河》,充满了惆怅、乡愁与理想。
《巨流河》 齐邦媛 著


  三联书店2010年10月
这是齐邦媛父亲齐世英的口述自传,是了解齐家历史的重要读本。


  《巨流河》是去年港台地区口碑最好的一本书,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评道:“《巨流河》是一本惆怅之书。”在作者齐邦媛笔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史、家族史,更有两代人的家国情怀。

  ■ 书评   命运、乡愁与理想

  这不是一本小说,却像小说般精彩;这不是一部史书,却像史书般真实。

  台湾大学外文系退休教授齐邦媛先生今年已是86岁高龄,一直致力于文学评论与翻译工作,是将台湾文学推介至西方世界的重要学者。毕生治学,晚年却忽而提笔为文,81岁那年齐邦媛开始撰写回忆录,花费四年之功捧出25万字,是为《巨流河》。2009年此书在台湾出版,旋即引发轰动。论者多将齐邦媛与龙应台并列,认为在从抗日战争到1949再到当下的个人史、家族史叙述中,两位作家都写出了杰作,也为读者的思考提供了别样的视角。现在,《巨流河》简体字版已经推出,我们终于得以走近品味,两代中国人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乡愁。

  《巨流河》有两条人物主线,即齐邦媛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父亲齐世英在政界打拼、救亡图存的奋斗之路。作品从父辈写起,齐世英(1899-1987)是军阀混战时期,东北地区公派出国的早期留学生,回国后他参加了奉军郭松龄部反对张作霖的起义,兵败之后流亡,辗转到南京国民政府任职。齐世英早年很受蒋介石重用,是国民党在东北的党务领导人。不过齐与蒋的分歧日渐增大,到台湾后,齐世英被开除党籍。本书对这些都有提及,但主要描述的则是女儿眼中,父亲热心教育事业的另一面。齐世英创办了东北中山中学,带着上千名流亡学生从北平到南京,再一路向大西南撤退。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作者目睹了太多生离死别,也看到了父亲忧国忧民、力撑危局的品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张学良的评价颇低,认为当年若是张齐二人能够实现合作,东北抗战或许将有另一番格局。

  在跟随父亲躲避战火的年月里,齐邦媛也完成了南开中学和武汉大学的学业,她写到自己所受许多名师的教益,如朱光潜、吴宓等人,及至齐邦媛到台湾大学任教后,又与钱穆常有往来。这些学者在动荡时代的细节故事,读来颇多趣味。而《巨流河》最令人动容的叙述,当属作者与空军飞行员张大飞的交往和相互牵挂。生逢乱世,儿女情长总要背负许多责任,这或许是今天年轻人难有的体验。

  按照时间和文本内容来划分,《巨流河》又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上述故事主要集中在前半部,至1949年止,跌宕起伏,正如曲折奔腾的巨流河。而后半部则是作者和家人到台湾之后的平静生活,齐邦媛在多所大学任教,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台湾文学的兴起发展。这部分内容相对专业,叙述平缓严谨,犹如波澜不惊的哑口海。能从家国情仇的大时代,自然过渡到书香袅袅的象牙塔,《巨流河》呈现了难得的融合气质。这样的写作方式,自钱锺书《围城》以来,确不多见。

  齐邦媛先生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曾说:“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渲染,不要抒怀,尽量让历史和事实说话。”《巨流河》也因此从原稿的三十余万字压缩至二十五万字,成为一部“用简单句、肯定句完成的作品”(台大教授陈芳明语)。更耐人寻味的是,当记者问及倘若此书改编成电影如何,齐邦媛答道:“我希望自己有生之年都不要看到电影的诞生,商业化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怕任何具体化的表现,会亵渎了难以言说的、生死投入理想的纯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