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是用爱所有人为价值衡量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21:17:41

第七章   是用爱所有人为价值衡量标准

【原文】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1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2於吴。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於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於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3不亿4;上帝既命,侯5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67,裸将8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译文】孟子说:“天下有了正常的道路,小的规律就服从于大的规律,有小贤的人就服从于大贤的人;天下失去了正常的道路,力量小的就服从于力量大的,势力弱的就服从于势力强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天意。顺从天意的就能生存,违背天意的就要灭亡。齐景公说:‘既不能命令别人,又不能接受别人的命令,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痛哭着把女儿嫁给吴国。

“现今小国效法大国,但却耻于接受大国的指令,这就好比学生耻于听命于老师一样。如果以之为耻,就不如效法周文王。效法周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定能够掌握天下的治理权。《诗经》上说:‘殷商的子孙后裔,成群结队不安宁。上帝既然已经授意,何不穿上周朝服?诸侯都穿周朝服,说明天命会转移。殷人浅薄且敏捷,他们裸体在京城。’孔子说:‘仁爱不是用数量众多来衡量的,如果国家君主喜好仁爱,那就天下无敌。’如今想要无敌于天下但又不以仁爱为本,就好比是忍受酷热而不用凉水冲洗。《诗经》上说得好:‘谁能手执烫东西,却不用凉水冲洗?’”

【说明】本章紧接上章,孟子因此接着说:“天下有了正常的道路,小的规律就服从于大的规律,有小贤的人就服从于大贤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有东升西落这样的大的规律,因此作为一个人的规律就是小的规律,而小的规律是要服从大的规律的。因此,有小贤的人就服从于大贤的人。

“天下失去了正常的道路,力量小的就服从于力量大的,势力弱的就服从于势力强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弱肉强食不是正常的道路和规律。虽然“这两种情况,都是天意。”但是“顺从天意的就能生存,违背天意的就要灭亡。”所以孟子下结论说:“现今小国效法大国,但却耻于接受大国的指令,这就好比学生耻于听命老师一样。如果以之为耻,就不如效法周文王。效法周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定能够掌握天下的治理权。”因此孟子接着又举《诗经》上例说,殷朝由于商纣王的残暴而失去了天下,是商纣王违背了天意,既然如此,就要顺从天意而穿上周朝的服装,不穿上周朝服装而裸体在京城,也是无济于事的。

然后孟子又援引孔子的话说:“仁爱不是用数量众多来衡量的,如果国家君主喜好仁爱,那就天下无敌。”这句话很有意思,但一直没有人能真正弄懂。孔子是在诸侯割据、天下大乱时说的这个话,当时的情景如同现在的世界形势一样,各国各自为政,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都首先要爱护自己国家的人民,而不管甚至不顾别的国家的人民的生死以及利益问题,这样就会引起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按孔子、孟子的思想,不能因为自己国家的民众多而不管不顾别国人民的生死,应该以仁爱天下所有人民为本,才能无敌于天下。也就是说,尊重所有人、仁爱所有人、人人平等,才是无敌于天下。这其实就是孔子、孟子的价值观,他们不是用爱一个人、一家人、一国人为价值衡量标准,而是用爱所有人为价值衡量标准。

所以,如果想要无敌于天下但又不以仁爱为本,那就好比是忍受酷热而不用凉水冲洗。这就是说,拥有雄兵百万,拥有最先进的武器,就好比是手捧着灼热的东西,如果不以仁爱为本,最终会灼伤自己的。

——————————————————

【注释】1.役:《书·牧誓》:“弗迓克奔以役西土。”《书·大诰》:“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荀子·修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这里用为役使于、驱使于之意。

2.女:《书·尧典》:“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诗·小雅·巷伯》:“既其女迁。”《左传·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这里用为以女嫁人之意。

3.丽:《书·吕刑》:“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诗·鄘风·干旄》:“良马五之。”孔颖达疏引三国魏王肃曰:“夏后氏驾两谓之丽。”《诗·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鲿鲨。”《诗·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周礼·夏官·校人》:“丽马一圉。”《荀子·正名》:“累而成文,名之丽也。”《小尔雅·广言》:“丽,两也。”这里用为成群结队之意。

4.亿:《诗·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左传·隐公十年》:“不能供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心亿则乐。”《左传·昭公三十年》:“我盍姑亿吾鬼神。”《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心亿则乐。”《国语·楚语》:“亿其上下。”《说文》:“亿,安也。”这里用为安宁、安定之意。

5.侯: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书·益稷》:“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诗·小雅·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诗·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诗·大雅·大明》:“矢于牧野,维予侯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君乎,君乎,侯不迈哉?”这里用为“为什么”,“侯不(何不)”之意。

6.肤:《书·盘庚上》:“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诗·大雅·文王》:“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张衡《东京赋》:“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北齐书·文苑传序》:“凡此诸人,亦有文学肤浅,妄想推荐者十三四焉。”这里用为浅薄之意。

7.敏:《诗·小雅·甫田》:“曾孙不怒,农夫克敏。”《诗·大雅·文王》:“殷士肤敏,祼将于京。”《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礼成而加之以敏。”《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里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这里用为思想敏锐、反应快之意。

8.将:《诗·大雅·文王》:“殷士肤敏,祼将于京。”《诗·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左传·隐公六年》:“君将若之何?”《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韩非子·喻老》:“将恐深。”这里用为将要、就要之意。